1、单元质检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21广东深圳实验学校期末)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目,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2.(2021江苏南通调研)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2、)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3.(2021广东卓雅外国语学校模拟)“殿阁大学士,官仅五品”,“终永乐之世,未尝改秩”,明仁宗、宣宗时期打破了这一限制,不断提升阁臣的官阶,从五品加至三品,后又置大学士兼任尚书实职。据此可知()A.内阁已成为行政决策机构B.阁臣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C.封建君主专制出现了弱化D.六部尚书威胁到皇帝集权4.(2022广东调研)明朝建立以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卫所分布于全国,这些卫所通常都有自己的屯田区,卫所的士兵都有固定的户籍,平时耕种,但是也不荒废训练,一旦有事,中央可以从五军都督府派
3、遣将领,领兵出战,平时将归于府。据此可知,明朝卫所制度()A.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改革B.体现了“寓兵于农”构想C.削弱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D.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5.(2021广东清远期末)有学者认为,军机处可被视为内阁的凝缩组织,甚至还提出了“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的观点。该学者的主要依据最有可能是,内阁和军机处()A.共同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B.共同推动宰相制度的重生C.均为处理军务的特殊部门D.均为君主施政的辅助机构6.(2021广东揭阳模拟)费正清论及明成祖迁都时指出,北京远离中国人口和生产的中心地区,易受游牧民族的侵害,而且严重依赖长江下游地区的产粮,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
4、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据此可推知,明成祖迁都()A.是导致明王朝灭亡的重要因素B.强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C.加剧了南北经济的不平衡D.其经济意义大于政治意义7.(2022广东卓越联盟能力测试)清代皇帝经常对督抚“亲加训诲”,使督抚“晓朝廷法度,不敢妄萌邪念”,派遣钦差大臣到督抚治所巡视,皇帝还不时出巡督抚的治所。这主要是因为清代()A.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B.地方督抚拥有较大权力C.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升D.监察制度形成严密体系8.(2021广东湛江一模)清朝前期,政府颁布的治边法律有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西藏通制西藏善后章
5、程钦定西藏章程理藩院则例等。清政府颁布这些法律()A.意图强化国家统一的局面B.说明其民族平等意识增强C.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分而治之D.导致边疆管理的体制固化9.(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模拟)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10.
6、(2021山东菏泽一模)虑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上的必要性,以及谨防这些外国与中国商人,明太祖朱元璋以更严格的海禁来提升国家垄断的朝贡贸易这条管道。这一做法()A.有效地维护了实际的国家利益B.使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C.成功遏制了海上贸易走私活动D.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11.宋代王岩叟在奏疏中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获间,借贷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B.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C.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12.(2021福建泉州三模)李贽认为“真心”就是童心、初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最初一念之
7、本心,称之为“清净本源”;自然万物是真心的显现物,又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这些观点()A.继承和发展了阳明心学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D.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倾向13.(2021广东惠州一模)下表是清代江南地区402位进士来源情况统计,其中有14人信息不详。由此可见,清代江南地区()地域人数(人)比例(%)城市32483.5市镇5012.9农村143.6A.教育资源分布不均B.人才选拔范围缩小C.科举制度功能弱化D.世家大族影响巨大14.(2021浙江温州三模)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类似明代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主人公许宣这一角色的李黄是盐铁使之子,而到了明代,主人公却变为“生药
8、铺主管”。这一变化说明明代()A.小说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载体B.儒家传统重义轻利观念遭到了颠覆C.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D.文学创作蕴含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15.(2021广东肇庆月考)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A.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B.擅长品评历史事件C.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D.熟悉西域地区历史16.(2021山东威海一模)天工开物收载了西洋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
9、明当时()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17.(2021北京东城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太祖死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对势力膨胀的藩王实行削藩。1399年,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役”。材料一太祖疾问左右曰:“第四子来未?”无敢应者,凡三问,言不及他,逾时遂崩。允炆矫遗诏嗣位。(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允炆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诸王及文武群臣(数次)上表请上尊号,上(朱棣)固辞不允。己
10、巳,诸王及文武群臣备法驾,奉宝玺拥上登辇,上不得已,升辇遂诣奉天殿,即皇帝位。摘编自奉天靖难记(明成祖时期的官修史书)材料二(乾隆圣谕)易名以谥(意:帝王死后依其行迹定谥号),古之制也明建文为太祖之嫡孙,缵承大统,在位四年,固俨然天下共主矣。摘编自清高宗实录(乾隆御批)七国之反以诛晁错为名,大抵乱臣贼子必有说以为兵端,燕王之称靖难,亦犹是也揆厥所由(意:究其原因),殆因成祖自知惭德,欲曲讳其篡杀恶名,以明己无致死其君之事。御批通鉴辑览(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于“靖难之役”的不同看法。(7分)(2)结合所学,分析奉天靖难记和清代文献对“靖难之役”不同态度的原因。(7分)1
11、8.(2021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将南明政权及其抗清臣子们视为“伪”与“叛逆”是清朝入关以来的一贯国策。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突然颁布一则谕旨,针对明清鼎革时代的历史叙述,提出了两项方针:第一,官方史书今后在叙述南明诸王及其他的几个“小朝廷”时,不再需要冠以“伪(政权)”的前缀;第二,对于抗清的明朝大臣们,也不再视他们为“叛逆”。乾隆年间,朝廷正式宣布纂修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在淡化了抗清色彩后,肯定了南明抗清者史可法、张煌言、刘宗周等殉国者的忠节,以“崇奖忠贞,风励臣节”。摘编自陈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认同与历史书写等材料二在元代,宋辽金的正统之争在朝野内外产生了
12、激烈争论。官方最终决定同时修宋史辽史金史,“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明代,以宋为尊而贬抑辽金的观念几乎是明代士大夫的共识。入关后,清朝提升了辽金王朝的历史地位。康熙通过对金太祖与金世宗的尊崇,半公开地为金王朝争正统。由于清朝与金朝系出女真同源,汉族士大夫们很少对宋辽金正统之争这一高度政治化的话题发表言论。1781年,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准备删掉元人杨维桢的正统辩。这篇名文持论非常清晰:元朝的正统并非来自辽金,而是来自两宋。乾隆帝特意为此发来上谕,表达了对杨维桢观点的认可,“以元继南宋为正统”“持论颇正”,同时宣称“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摘编自杨念群何处是“江
13、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乾隆年间清朝历史文化政策的重大变化。(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年间清朝历史文化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19.(2021广东湛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之间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流动不息,
14、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汉藏茶马贸易最受重视的一个时期,明王朝直接控制着内地与西藏的茶马贸易。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四川威、松、茂州三卫以茶、姜、布、纸易马。送京师。”摘编自茶马古道材料二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仓卒非长驱。健儿犹饿死,安知我马徂。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羌马有权奇,胡马皆骀驽。胡强掠我羌,不与兵驱除。羌马亦不来,胡马当何如!摘编自汤显祖诗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至明朝时期茶马古道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6分)20.(2021
15、广东顺德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陈瑸,广东海康(雷州)人,清初治台名臣。其文集中有一篇天下问语,记录了台湾回归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康熙帝同他的一次问奏对话。记录大数如下:问:台湾出产何物?奏:出产米谷、白糖等物。问:米谷是多的?奏:台湾种地,与大陆气候不同,下种在五、六月内,若五、六月内雨水调匀,便可望一年丰收。问:台湾光景何如?奏:台湾近日比初开时不同了,人民众多,商旅辏集,竟与大陆漳、泉一样了。问:台湾地方,到后来日久何如?奏:台湾本地土人,只是南、北路土番,但知捕鹿为生。其余俱是漳、泉等府及广东潮州人民,在彼处种地营生,日久各有家业安生,更无可虑。全在地方得好官,文武和
16、衷,加意抚恤他,百年可保无事。问:有多少人教?奏:数十万户口是有的。彼处出产米谷,都容易养活,只是食物太贵了一些。问:何故太贵?奏:人太多了。问:淡水地方何如?奏:南路凤山县地方,有上淡水、下淡水,一日可到。北路诸罗县地方,有鸡笼、淡水,十数日方可到。旧时淡水地方,都到不得,有瘴气。此时水土都好了,臣都到过。摘编自(清)陈瑸陈清端公文集等根据上述对话,提炼某一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持史论述,逻辑清晰。)(10分)单元质检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可知,内阁与皇帝意见不一致时可坚持自己的意见
17、,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B项正确;“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不符合史实,内阁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A项错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故D项错误。2.D解析:材料中“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体现的是以小驭大,A项错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监察御史职责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相权,C项错误;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位卑权重,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D项正确。3.B解析:殿阁大学士的官品只是五品,永乐之世,始终未改变殿阁大学士的俸禄,但明仁宗、宣宗时打破了这一
18、限制,不断提升阁臣的官阶,从五品加至三品,之后还可以兼任尚书实职,这说明阁臣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内阁地位的变化,未体现其性质,且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内阁地位权力的提高是皇权强化的结果,排除C项;内阁官员兼尚书实职反映的是阁臣权力的扩大,但阁臣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排除D项。4.B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卫所的士兵平时耕田,战时出征,闲时训练,这体现了“寓兵于农”构想,B项正确;卫所制度是一种军事制度,并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卫所制度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卫所制度有利于保证军队的粮食供给,但并不表明其就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给,
19、排除D项。5.D解析:内阁和军机处并非法定的中央机构,只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选D项;军机处不具有票拟权,排除A项;宰相制度在明太祖年间已被废除,排除B项;内阁和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并非只负责军务,排除C项。6.B解析:根据材料“但它却成为中国好几个政权的首都,实在是太令人惊奇了。这绝不能是巧合,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首都必须同时也是亚洲腹地非汉族地区的首都”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统治,强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B项正确;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A项;迁都北京没有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排除C项;迁都北京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排除D项。7.B解析:清代皇帝对督抚“亲加训诲
20、”,派遣钦差大臣巡视督抚以及自己亲自巡视督抚,原因是当时地方督抚拥有较大权力,地位重要,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行政效率问题,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清代监察制度形成严密体系,故排除D项。8.A解析:据材料主旨可知清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统治立法,表明其通过边疆管理的法制化,强化统一局面的意图,故选A项。9.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根
21、深蒂固,只是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10.D解析:由于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性,政府实行海禁等政策,限制国人出海参与海外贸易,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故选D项;海禁政策导致中国失去海外贸易的机会,落后于世界,排除A项;海禁政策使走私活动更加猖獗,“朝贡贸易”不是中外贸易唯一管道,排除B、C两项。11.C解析:根据材料中富民对佃户的“抚存”“无所不至”,并且“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可知,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有选择雇主的自由权利,因而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项正确;材料
22、无法说明租佃成为主要经营方式,A项错误;B项中的“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而不是二者相互依存,D项错误。12.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李贽的“童心说”继承了王守仁“良知说”的个体性意识,但又摒弃了“良知”的先天局限性,更强调真情实感,故选A项;李贽个人的离经叛道并不能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等人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童心说”,而非反封建,排除D项。13.A解析:从材料表格中可以看到,清代江南地区进士出身于城市的比例远高于市镇和农村,可见城市在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前提下,其教育资源较为充足,故选A项;从材料看不出人才
23、选拔范围变小,排除B项;科举的功能本身是选拔人才,排除C项;科举制打击了世家大族努力,排除D项。14.D解析:材料“到了明代,主人公却变为生药铺主管”说明明清小说日益世俗化。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文学作品越来越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选D项。15.A解析:根据“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可见王夫之坚持论从史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故选A项。16.D解析: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明朝时期新航路已经开辟,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西洋等地的技术,故选D项。17.参考答案:(1)前者认为朱允炆是矫诏篡位
24、,不承认其帝位,朱棣是拨乱反正,继位为众望所归。后者肯定建文帝的正统地位,认为朱棣是篡逆、弑君。(2)前者是明成祖时期的官修史书,明成祖为了给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故而否认建文帝的正统性,并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后者来自乾隆帝之手,乾隆帝为了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纲常名教,追谥建文帝,斥责包括“靖难之役”在内的历代叛乱。18.参考答案:(1)变化:结束对南明的否定立场,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从以金为正统到尊宋为正统;从北方民族王朝代表者自居转向中国统一王朝的立场。(2)原因:清帝政治角色由“鼎革者”到“执政者”的转变;儒家思想的影响;缓和民族矛盾、安抚汉族士大夫、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政治需
25、要。积极影响:有利于清朝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促成了民众政治认同及文化认同的形成;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9.参考答案:(1)原因: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需要大量的马匹;互补性的茶马贸易的需求;封建政府的重视;国家的统一;长途贩运的发达;饮茶风气的传播。作用:满足了内地对马匹等的需求;使少数民族获得了生活必需品,从而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史料价值: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说明文学作品对研究茶马交易和茶马古道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夸大成分,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0.参考答案:示例主题:清朝收复台湾,推动了台湾社会的发展。阐释:从康熙同陈瑸的对话可知,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帝非常重视台湾的发展,派出得力大臣陈瑸治理台湾。在台湾人民的努力下,台湾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人口增多、生产发展、商业繁荣、文武和衷,与大陆的漳州、泉州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差无异,和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成为祖国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可见,台湾回归祖国,促进了台湾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