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1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等九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共40小题,其中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意义,不选、多选、错选均无份)1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 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 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 胰岛素含有碳元素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双缩脲试剂A,振荡后再加双缩脲试剂B B 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C 对培养在试管中的酵母菌进行细胞计数时,应从静置的试管底
2、部取样制片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3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细胞膜,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它在水环境中自发形成脂双层,是构成膜结构的基础 B 膜蛋白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这是它以不同方式分布在脂双层中的原因 C 叶绿体内膜和蓝细菌质膜都是光合膜,都向内折叠增大其表面积,有利于光合作用 D 线粒体内膜和神经肌肉接点中的突触后膜都折叠增大其表面积,有利于其功能完成4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中心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内膜的高 B
3、 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可为线粒体提供葡萄糖和氧气 C 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其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自由组合 D 细菌没有线粒体,质膜是它进行细胞呼吸的场所5ATP是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有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之称,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 植物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合成ATP都依赖O2 C 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中部能形成ATP6如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 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被动转运7任何生物体进
4、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于细胞呼吸,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酵解在细胞溶胶中进行,产生的少量H都是将氧气还原成水 B 糖酵解的产物3磷酸甘油酸在柠檬酸循环中被分解形成CO2分子 C 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多数分布在线粒体嵴上 D 氧气电子传递链的末端与氢结合生成水8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细胞呼
5、吸时对氧气的消耗量 B 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细胞呼吸时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C 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D 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只进行需氧呼吸9将某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下面两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一中BC段较CO2浓度增加减慢,主要是因为低温使植物细胞呼吸减弱 B 出现FG与ef段的变化,主要时因为气孔部分关闭,叶片吸收CO2的量减少 C 图一中D和H点分别对应于图二中的d和h点,是光合作用的起点和终点 D 由图所示的结果表明,该植株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有机物含量有所增加1
6、0下列为二倍体细胞分裂的几种模式图及其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含量在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丁图的BC段 B 乙图是有丝分裂中期,乙图与丙图细胞不是来自同一种生物 C 含有乙图细胞的生物的相关基因型AaBb D 丁图曲线表示减数分裂,则CD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11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部分碳反应的产物三碳糖磷酸运至叶绿体外转变成蔗糖 B 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都是碳反应中将CO2还原为糖的直接能源物质 C 水在光下裂解为H+、O2和电子 D 在光饱和点的光强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已达到最快的速率1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
7、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 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 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 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1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 3:3:1 B 4:4:1 C 1:2:0 D 1:2:114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 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
8、代有两种表现型 C 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 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5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 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D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16某男性色盲,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可能存在() A 两个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B 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 C 两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D 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没有色盲基因17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
9、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C 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的转化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18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核内形成的RNA产物经加工后才是成熟的mRNA B a、b为解旋酶,分别向右、向左移动 C 该DNA片段至少含有2个基因 D 图示过程可发生于细胞周期的G1期和G2期19二倍体小麦的高杆与矮杆、抗病与感病分别由等位基因D(d)
10、、T(t)控制(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现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杆抗锈病矮杆易染锈病 纯种的高杆抗锈病X纯种的矮杆易染锈F1花粉幼苗可育的纯合植株符合要求的品种,下列有关该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过程的目的是让抗病基因T和矮杆基因d重组到F1 B 过程、都有减数分裂过程,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C 过程是选符合要求的花粉,然后进行花药的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 D 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使其染色体加倍成为纯合子20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11、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2 C 2有一种基因型,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 若4与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21生长在同一地区的两种杜鹃花的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这种现象属于() A 优胜劣汰 B 适者生存 C 生殖隔离 D 性状分离22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内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并与其进行物质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由血浆外流生成的组织液和流回血浆的组织液中的氧气含量相等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23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
12、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浓度的K+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上升 B 图甲b、d两点膜内Na+浓度相等 C 图乙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左往右 D 图乙处于之间的轴突膜上的K+通道开放,K+外流24下图甲为膝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乙为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是传入神经元胞体,而传出神经元B、C的胞体位于脊髓 B 图甲中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即为膝反射弧的反射中枢 C 图乙的突触分布在图甲的、处 D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即可使图乙的皱褶产生动作电位25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激素到体液,
13、通过体液传送到全身,但只作用于某些特定的部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部位依次是() A 垂体、甲状腺、全身细胞 B 垂体、全身细胞、全身细胞 C 垂体、全身细胞、甲状腺 D 下丘脑、甲状腺、全身细胞26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 B 抗体存在于体液(主要是血浆)中 C 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液的病原体和毒素 D 效应B细胞识别并结合抗原,然后合成、分泌相应抗体27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它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下列关于HIV的叙述,错误的() A HIV是逆转录病毒,逆转录形成互补的DNA,并可整合到宿主细
14、胞的DNA中 B HIV的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 C 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 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传播2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家庭生2个孩子即为替补出生率 B 所有的种群都有性比率这一特征 C 某种群年初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自然增长率为10% D 有些种群的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29如图为“桑基鱼塘”人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桑”、“池塘”代表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15、,从而提高了能量在营养之间的传递效率 C 图中的鱼是二级消费者 D “沼渣桑”、“塘泥桑”表示的是能量流动过程30甲、乙两地原始森林,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原生演替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演替生长成次生林 C 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3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人们区别不同种类氨基酸的依据是() A 肽键位置的不同 B 所含氨基的多少不同 C 所含羧基的数目不同 D R基团的不同32膜
16、蛋白对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细胞通讯、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下列过程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A 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 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C 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D 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33酶是生物催化剂,能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C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一般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 低温时酶活性降低是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的结果34现有酵母菌甲进行需氧呼吸,酵母菌乙进行酒精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来了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CO2总量与酵母菌甲吸收的氧气
17、之比为() A 1:2 B 2:3 C 3:4 D 4:335如图为植物细胞的子细胞形成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囊泡中含有形成细胞壁的物质 B 为子细胞核,表明此时细胞核的分裂已结束 C 分裂末期,囊泡聚集成“赤道面”并发展成新的细胞壁 D 动物细胞是通过在细胞两极之间形成环沟而完成胞质分裂36下列有关相对性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梨的果皮光滑和桃的果皮有毛是相对性状 B 家兔的黑色毛和棕色毛是相对性状 C 番茄的红色果实和圆形果实是相对性状 D 豌豆的豆荚颜色和豆荚性状是相对性状37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
18、叫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B 甲、乙两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 甲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D 乙细胞的下一时期有染色体8条,核DNA8个38如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是一组对照实验 B 向左弯曲生长的是 C 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D 单侧光能够对起作用39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40下列可以称为种群的是() 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 一个
19、校园中的全部生物 C 一个乡镇的人口 D 一个公园的非生物环境及其中的全部生物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41(14分)(2015春余姚市校级期末)为探究CO2浓度倍增对于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某农科院在适宜温度的条件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其中如图为Q光照强度下的测定值):组别 处理(Q光强度) 表面光合速率(molCO2m2s1) 相对气孔开度(%) 水分利用效率A 对照 大气CO2浓度 12 100 1.78B 干旱 7.5 62 1.81C 对照 CO2浓度倍增 15 83 3.10D 干旱 9.5 47 3.25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坐标曲线可知,CO2浓度倍增
20、能使光饱和点(变大变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CO2浓度倍增可提高,从而增强干旱胁迫下的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干旱胁迫降低净光合速率的原因是;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下类囊体结构破坏,提供给碳反应的减少(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干旱胁迫和CO2浓度倍增均可能会提高黄瓜幼苗的(激素)含量此激素还能抑制种子萌发,而(激素)是促进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互相对抗(4)当A组净光合速率为12molCO2m2s1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写出主要的两个限制因素)42真核细胞合成某种分泌蛋白,先合成一段长度为30个氨基酸的疏水性“信号肽”,它能被内质网上的受体识别,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囊腔中,核糖体
21、借助于“信号肽”而附着于内质网膜,接着合成的多肽链其余部分,也进入内质网腔(图甲)在囊腔中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包括信号肽被切去)和高尔基体再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的胞吐分泌乙图为甲图中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图甲中一个mRNA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它们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53还是35),最后形成的肽(相同、不同)(2)图乙表示基因表达的过程,该过程由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遗传密码,涉及的RNA除mRNA外,还有tRNA和rRNA它们是基因的产物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3)若该分泌蛋白是抗体,则是由细胞合成、分泌,该细胞可由细胞增殖分化而来43(12分)(2015
22、春余姚市校级期末)尼古丁是香烟的主要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尼古丁会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能力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鼠若干,生理盐水,尼古丁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测定仪,注射器,计时器等(提供:给药的方法和剂量、实验指标检测的具体操作均不作要求)(1)实验思路:分组处理:将若干实验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每天注射一定量的尼古丁溶液,乙组每天注射作为对照,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三周后,用血糖浓度测定仪测定两组鼠血糖浓度,并计算平均值然后,给各鼠注射,并立即开始计时2时内每隔30分钟,用血糖浓度测定仪
23、测定两组鼠血糖浓度一次并计算平均值(2)预测实验结果(用坐标曲线图表示)(3)分析与讨论:血糖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根据血糖浓度与胰岛素浓度的相互调节关系推测:吸烟人群胰岛素浓度普遍(高于/低于)非吸烟人群44(16分)(2015春余姚市校级期末)果蝇的翅型有多种,实验常用的有长翅、小翅和残翅现用纯种小翅果蝇和纯种残翅果蝇进行如下杂交实验杂交一:(如图)请回答:(1)由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结果可推知,果蝇的翅型由对等基因控制,其遗传符合定律(2)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一对基因以A、a表示,第二对基因以B、b表示,以此类推,若位于性染色体上,以R、r表示请写出两亲本的基因型,F2雌蝇的表现型及比
24、例为(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由亲代杂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要求写配子)(4)若F2中出现了一只小翅雌蝇,推测产生该小翅雄蝇的可能原因有:父方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发生,此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注:含一条X染色体是雄果蝇,含两条X染色体是雌果蝇);父方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发生2014-201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等九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40小题,其中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意义,不选、多选、错选均无份)1关于生物体内有机化合物所含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素含有镁元素 B 血红蛋白含有铁元素 C
25、脱氧核糖含有磷元素 D 胰岛素含有碳元素考点: 糖类的组成元素;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 分析: 本题是考查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无机盐的作用回忆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 解:A、Mg是一种叶绿素分子的组成成分,A正确;B、Fe是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成分,B正确;C、脱氧核糖属于糖类,元素组成是C、H、O,无P元素,C错误;D、胰岛素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含有C元素,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蛋白质、核酸的元素组成,无机盐离子参与大分子化合物构成的作用,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C选项往往因审题不细,
26、把脱氧核糖与脱氧核糖核酸混淆而分析错误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双缩脲试剂A,振荡后再加双缩脲试剂B B 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C 对培养在试管中的酵母菌进行细胞计数时,应从静置的试管底部取样制片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考点: 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蛋白质鉴定、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
27、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最后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的步骤是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滴加34滴CuS04溶液,溶液呈紫色,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后与底物溶液混合解答: 解:A、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双缩脲A液),振荡后再滴加34滴CuS04溶液(双缩脲B液),溶液呈紫色,A正确;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需要漂洗才能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否则会造成解离过度,无法看到染色体,B错误;C、由于酵母菌往往沉在底部较多,测量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
28、试管的底部吸出培养液前没有振荡试管,会导致实验所得数据偏大,C错误;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后与底物溶液混合,D错误故选:A点评: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3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细胞膜,下列有关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它在水环境中自发形成脂双层,是构成膜结构的基础 B 膜蛋白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这
29、是它以不同方式分布在脂双层中的原因 C 叶绿体内膜和蓝细菌质膜都是光合膜,都向内折叠增大其表面积,有利于光合作用 D 线粒体内膜和神经肌肉接点中的突触后膜都折叠增大其表面积,有利于其功能完成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膜的成分;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 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细胞膜上的磷脂和绝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流动的,因此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3)细胞膜的外表面分布有糖被,具
30、有识别功能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异同点:(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解答: 解: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它在水环境中自发形成脂双层,是构成膜结构的基础,A正确;B、膜蛋白有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这是它以不同方式分布在脂双层中的原因,B正确;C、叶绿体
31、内膜不是光合膜,也不向内折叠,C错误;D、线粒体内膜和神经肌肉接点中的突触后膜都折叠增大其表面积,有利于其功能完成,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掌握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识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代谢和能量代谢的中心下列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外膜上的蛋白质含量比内膜的高 B 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可为线粒体提供葡萄糖和氧气 C 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其上的基因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自由组合 D 细菌没有线粒体,质膜是它进行细胞呼吸的场所考点: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32、1、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生物膜的功能复杂程度有关,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解答: 解:A、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与外膜相比,能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多,A错误;B、进入线粒体发生反应的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B错误;C、线粒体上的DNA的基因在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细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质膜,D
33、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场所的理解和掌握,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5ATP是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有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之称,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合成的ATP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 植物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合成ATP都依赖O2 C 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D 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溶胶中部能形成ATP考点: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
34、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解答: 解:A、叶绿体光反应能合成ATP,只能用于暗反应,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A错误;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并释放氧,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二、三阶段,都有ATP生成,但只有第三阶段消耗氧气,B错误;C、ATP分子由1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C错误;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且能产生少量的能量,因此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
35、ATP,D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考查ATP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6如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 扩散 B 易化扩散 C 主动转运 D 被动转运考点: 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 图中矿质离子的运输可以看出,细胞膜外浓度低,细胞质中浓度高,并且需要载体协助,需要消耗能量此为解题关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主要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其动力为浓度差;主动运输一般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其运输动力为能量解答: 解:A、自由扩散的运输特点为
36、: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不要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协助扩散也是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但是需要载体的协助,一般只有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该种方式,B错误;C、主动运输一般是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扩散,需要载体协助,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C点评: 本题通过主动运输的图解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7任何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于细胞呼吸,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酵解在细胞溶胶中进行,产生的少量H
37、都是将氧气还原成水 B 糖酵解的产物3磷酸甘油酸在柠檬酸循环中被分解形成CO2分子 C 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多数分布在线粒体嵴上 D 氧气电子传递链的末端与氢结合生成水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解答: 解:A、糖酵解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如果是无氧条件下,则产生的少量H不能将氧气还原成水,A错误;B、糖酵解的产物二氧化碳分子的产生是循环中的每一次脱羧形成的,同时产生大量的H,B错误;C、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
38、粒体内膜上都有,C错误;D、氧气电子传递链的末端与氢结合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和嵴上,D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细胞呼吸时对氧气的消耗量 B 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细胞呼吸时CO2的释放
39、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C 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D 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只进行需氧呼吸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组中的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乙组中放置的是蒸馏水,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消耗了氧气;乙组不变,说明消耗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综合两组实验,说明微生物只进行需氧呼吸如果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没有消耗氧气,但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微生物进行了酒精发
40、酵解答: 解:A、甲组实验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有氧呼吸过程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A正确;B、乙组实验装置中无NaOH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是氧气减少量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的综合,因此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B正确;C、甲组右管液面不变,说明微生物不消耗氧气,即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下降,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消耗量,因此微生物进行酒精发酵,不是乳酸发酵,C正确;D、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乙组不变,说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消耗
41、量,因此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故选:C点评: 本题需明确:一是NaOH溶液的作用;二是有氧呼吸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酒精发酵不消耗氧气但产生二氧化碳,乳酸发酵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9将某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一昼夜,获得实验结果如下面两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一中BC段较CO2浓度增加减慢,主要是因为低温使植物细胞呼吸减弱 B 出现FG与ef段的变化,主要时因为气孔部分关闭,叶片吸收CO2的量减少 C 图一中D和H点分别对应于图二中的d和h点,是光合作用的起点和终点 D 由图所示的结果表明,该植株经过这一昼夜之后,有机物含量有所增加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
42、环境因素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C点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高,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F点玻璃钟罩内CO2浓度最低,此时净光合速率为0;乙图纵坐标表示植物吸收或释放CO2的速率,d、h时植物光合速率为0解答: 解:A、图甲中的B点为凌晨,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凌晨气温低,植物呼吸作用减弱,因此BC段较AB段CO2浓度增加减慢的原因是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A正确;B、图中FG与ef段都是中午,出现曲线的相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气孔部分关闭,叶片吸收CO2的量减少,B正确;C、图甲中D和H点分别对应于图乙中的d和h点,是光饱和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但不是光合作用的起点和终点,C错误;D、图甲中比较
43、A点和I点,I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说明一昼夜二氧化碳净吸收用于合成有机物,因此植物体的有机物含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一昼夜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量的变化,考生在解题关键能够仔细比较分析两个曲线图,找到两个曲线图的代谢相同点,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识图能力、理解能力和区分能力,找出光补偿点、最高光合作用点等10下列为二倍体细胞分裂的几种模式图及其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含量在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为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丁图的BC段 B 乙图是有丝分裂中期,乙图与丙图细胞不是来自同一种生物 C 含有乙图细胞的生物的相关基因型AaBb D 丁
44、图曲线表示减数分裂,则CD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处于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染色体数目呈奇数,可判断出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子细胞根据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情况,可分析曲线图:AB是由于染色体复制引起的,BC段每条染色体中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CD段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引起的,DE段每条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解答: 解:A、甲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已分裂,对应丁图的DE段,A错误B、乙图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45、染色体数目为4条;丙图经减数分裂后含染色体3条,说明体细胞含有6条染色体,因此,乙图与丙图细胞不是来自同一种生物,B正确;C、由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是Bb,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因此含有乙图细胞的生物的相关基因型AaBb或Aabb,C错误;D、如果丁图曲线表示减数分裂,则CD减半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D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DNA、染色体的相关知识,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判断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部分碳反应的产物三碳糖磷酸运至
46、叶绿体外转变成蔗糖 B 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都是碳反应中将CO2还原为糖的直接能源物质 C 水在光下裂解为H+、O2和电子 D 在光饱和点的光强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已达到最快的速率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解答: 解:A、蔗糖是植物二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形成的,而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六碳糖,A错误;B、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都是碳反应中将CO2还原为糖的直接能源物质,同时NADPH还是还原剂,B正确;C、水在光下裂解产生H+、O2和电子,C正确;D、在光饱和点的光强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已达到最快的速率,D正确故选:A点评: 本
47、题考查了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1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二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 B 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 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 D 二者核DNA的复制方式不同考点: 细胞的分化 分析: 1、人体内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解答: 解:A
48、、神经细胞与肌细胞都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故A选项错误;B、神经细胞与肌细胞在功能上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故B选项正确;C、神经细胞与肌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相同的基因组成,故C选项错误;D、核DNA的复制方式相同,都是半保留复制,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明确人体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能准确判断各选项1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
49、%、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 3:3:1 B 4:4:1 C 1:2:0 D 1:2:1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解答: 解: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Aa占,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a的基因频率为,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后代中A
50、A的频率=,Aa的频率=,aa的频率为,因此AA:Aa:aa=4:4:1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能扣住题干中关键信息“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和关键词“随机交配”答题14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 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 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D 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F2
51、的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1:1:1:1,所以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A_B_),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aabb),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aB_、A_bb),F1 为双杂合子(AaBb)解答: 解:A、两对等位基因杂交,F2 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错误;B、F1 为双杂合子(AaBb),与黄色亲本(假设为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_,aaB_),故后代为两种表现型,B正确;C、F2 出现性状分离,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灰色大鼠中有1/9 的为纯合体(AABB),其余为杂合,C错误;
52、D、F2 中黑色大鼠中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与米色(aabb)杂交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D错误故选:B点评: 此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的判断、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及相关计算,属于对知识理解判断和灵活运用的考查,难度适中15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A 抗病株感病株 B 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 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D 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考点: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 在一对相
53、对性状中显隐性的判断:(1)亲代两个性状,子代一个性状,即亲2子1可确定显隐性关系;(2)亲代一个性状,子代两个性状,即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所以亲2子1或亲1子2可确定显隐性关系,但亲1子1或亲2子2则不能直接确定解答: 解:A、抗病株与感病株杂交,若子代有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A错误;B、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后代肯定为抗病(或感病),没有性状分离,不能判断显隐性,B错误;C、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据此可以判断显隐性关系,C正确;D、抗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只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时才能判断显隐性,D错误故选:C点评
54、: 本题考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和表现型,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判断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两种方法,能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16某男性色盲,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可能存在() A 两个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B 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 C 两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D 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没有色盲基因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1、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则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为XbY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
55、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解答: 解:A、男性色盲患者的基因型是XbY,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时,可能存在两个Y染色体,但是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基因,A错误;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不可能同时存在X和Y染色体,B错误;C、该色盲男性的
56、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时,可能存在两个X染色体,且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也存在两个色盲基因,C正确;D、该色盲男性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分裂后期时,可能存在两条Y染色体,不含色盲基因,也可能存在两条X染色体,含有2个色盲基因,不可能同时存在X和Y染色体,D错误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结合两者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7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
57、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C 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的转化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考点: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解答: 解:A、
58、噬菌体是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B、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B正确;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细菌,C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细胞核内形成的RNA产物经加工后才是成熟的mRNA B a
59、、b为解旋酶,分别向右、向左移动 C 该DNA片段至少含有2个基因 D 图示过程可发生于细胞周期的G1期和G2期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即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该过程还需要原料(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和能量据此答题解答: 解:A、由于真核细胞内的基因有内含子,所以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RNA产物经加工后才是成熟的mRNA,A正确;B、由图可知,在转录过程中,a、b为RNA聚合酶,B错误;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中有两处正在进行转
60、录过程,说明该DNA片段中至少含有2个基因,C正确;D、由于细胞分裂间期需要完成DNA分子复制(S期)和有关蛋白质合成(G1期和G2期),所以图示过程可发生于细胞周期的G1期和G2期,D正确故选:B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19二倍体小麦的高杆与矮杆、抗病与感病分别由等位基因D(d)、T(t)控制(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现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杆抗锈病矮杆易染锈病 纯种的高杆抗锈病X纯种的矮杆易染锈F1花粉幼苗可育的纯合植株符合要求的品种,下列有关该育种方法
61、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过程的目的是让抗病基因T和矮杆基因d重组到F1 B 过程、都有减数分裂过程,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C 过程是选符合要求的花粉,然后进行花药的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 D 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使其染色体加倍成为纯合子考点: 杂交育种 分析: 分析题文:纯种高秆抗锈病(DDTT)矮秆易染锈病(ddtt)F1(DdTt)配子(DT、Dt、dT、dt )幼苗(DT、Dt、dT、dt )纯合的二倍体(DDTT、DDtt、ddTT、ddtt )矮杆抗锈病(ddTT)解答: 解:A、是杂交过程,该过程的目的是让抗病基因T和矮杆基因d重组到F1,A正确;B、过程有减数分裂过程
62、,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但过程没有减数分裂过程,不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B错误;C、过程是花药的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该过程不需要选择符合要求的花粉,C错误;D、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因此过程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成为纯合子,D错误故选:A点评: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单倍体育种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及采用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0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3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2
63、 C 2有一种基因型,8基因型有四种可能 D 若4与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方式的判断和遗传病概率的计算(1)甲病:根据4、5和7,女儿正常的基因来自父亲,父母虽有正常的基因但仍得病,致病基因为显性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儿必从父方得到带有显性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而致病,所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乙病:甲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则乙病是伴性遗传病,由于女性患病,只能是伴X遗传病,由于6是患者而母亲不患病,说明是伴X隐性遗传病解答: 解: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3甲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2,乙病的遗传
64、方式是伴X的致病基因来自于1,B错误;C、假设甲病为的致病基因为A,乙病的致病基因为b,2的基因型为aaXBXb,8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XB、AaXBXb,C正确;D、4的基因型为AaXBXb,5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所以后代换两种病的概率是:患甲病的概率是1=,患乙病的概率是,所以患两种病的概率是=,D正确故选:B点评: 本题的要点是:一是要用假设法判断遗传方式;二是要准确的计算遗传概率,采用的方法是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的问题21生长在同一地区的两种杜鹃花的开花时间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这种现象属于() A 优胜劣汰 B 适者生存 C 生殖隔离 D
65、 性状分离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生殖隔离是指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解答: 解: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两种杜鹃花的花期不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则存在生殖隔离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物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22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内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并与其进行物质交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由血浆外流生成的组织液和流回血浆的组织液中的氧气
66、含量相等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 解:A、由血浆外流生成的
67、组织液中氧气含量高,流回血浆的组织液中的氧气经组织细胞消耗后氧气含量降低,A错误;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D、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D正确故选:A点评: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以及生理意义;明确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会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并不是恒定不变的23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浓度的K+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上升 B
68、 图甲b、d两点膜内Na+浓度相等 C 图乙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左往右 D 图乙处于之间的轴突膜上的K+通道开放,K+外流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解答: 解:A、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
69、浓度的溶液中,则Na+内流量增多,甲图的c点将提高,A错误;B、图甲b点形成动作电位Na+内流,d点静息电位的恢复K+外流,故b、d两点膜内Na+浓度不相等,B错误;C、图乙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方向有的是从左往右,有的是从右往左,C错误;D、图乙处于之间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轴突膜上钠离子的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K+外流,D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以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识记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24下图甲为膝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乙为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
70、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是传入神经元胞体,而传出神经元B、C的胞体位于脊髓 B 图甲中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即为膝反射弧的反射中枢 C 图乙的突触分布在图甲的、处 D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即可使图乙的皱褶产生动作电位考点: 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其中是传入(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相联系的部位,是突触结构;属于肌肉解答: 解:A、由题图可知,是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出神经元B、C的胞体位于脊髓,A正确;B、由题图可知,甲中是突触是膝反射弧的反射中枢,B正确;C、乙为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示意图
71、,位于图甲的、处,C正确;D、图乙中是突触前膜,乙酰胆碱分子不能使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组成及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准确获取信息25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激素到体液,通过体液传送到全身,但只作用于某些特定的部位,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部位依次是() A 垂体、甲状腺、全身细胞 B 垂体、全身细胞、全身细胞 C 垂体、全身细胞、甲状腺 D 下丘脑、甲状腺、全身细胞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各种激素分泌的调节关系:解答: 解:(1)促甲状腺
72、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与释放,作用于垂体;(2)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合成与释放,作用于甲状腺;(3)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合成与释放,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故选:A点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一些主要激素的来源、作用及异常时的主要表现,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26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 B 抗体存在于体液(主要是血浆)中 C 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液的病原体和毒素 D 效应B细胞识别并结合抗原,然后合成、分泌相应抗体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2、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
73、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解答: 解:A、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A正确;B、抗体由效应B细胞合成、加工并分泌后,进入内环境,存在于体液(主要是血浆)中,B正确;C、抗体免疫的主要目标是细胞外液的病原体和毒素,C正确;D、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的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7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
74、疾病,它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下列关于HIV的叙述,错误的() A HIV是逆转录病毒,逆转录形成互补的DNA,并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 B HIV的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 C 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 HIV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传播考点: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破坏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解答: 解:A、HIV是逆转录病毒,逆转录形成互补的DNA,并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A正确;B、HIV病毒只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其外层脂类膜来自宿主细胞,B
75、正确;C、HIV主要攻击T细胞,C错误;D、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一般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传播,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有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8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家庭生2个孩子即为替补出生率 B 所有的种群都有性比率这一特征 C 某种群年初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自然增长率为10% D 有些种群的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考点: 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
76、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 解:A、一个家庭生2个孩子即为替补出生率,A正确;B、并非所有的种群都有性比率这一特征,如有些生物无性别分化,B错误;C、某种群年初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自然增长率为=10%,C正确;D、有些种群的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D正确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29如图为
77、“桑基鱼塘”人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桑”、“池塘”代表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能量在营养之间的传递效率 C 图中的鱼是二级消费者 D “沼渣桑”、“塘泥桑”表示的是能量流动过程考点: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
78、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解答: 解:A、“桑”、“池塘”代表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在营养之间的传递效率,B错误;C、鱼可以蚕粪为食,属于分解者,C错误;D、能量流动的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故“沼渣桑”、“塘泥桑”不能表示能量流动过程,D错误故选:A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农林牧副鱼一体化生态工程,以及人工湿地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适中30甲、乙两地原始森林,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
79、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原生演替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演替生长成次生林 C 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考点: 群落的演替 分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解答: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错误;B、
80、无论是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C、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形成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人们区别不同种类氨基酸的依据是() A 肽键位置的不同 B 所含氨基的多少不同 C 所含羧基的数目不同 D R基团的不同考点: 氨基酸的种类 分析: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81、:2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1)氨基和羧基的数目:每个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R基中也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 (2)连接位点: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此特点为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依据解答: 解: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们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区别在于R基团的不同故选:D点评: 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种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32膜蛋白对于细胞的物质交换、细胞识别、细胞通讯、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下列过程不依赖膜蛋白的是() A 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 B 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到
82、细胞外 C 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D 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考点: 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 在跨膜运输过程中,主动运输与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自由扩散不需要,A选项属于自由扩散解答: 解:A、CO2进出肺泡上皮细胞属于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A正确;B、静息电位形成中K+从细胞内到细胞外属于协助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B错误;C、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肌膜上的受体,引起一个动作电位,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C错误;D、B淋巴细胞上受体识别抗原,而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错误故选:A点评: 本题考
83、查物质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33酶是生物催化剂,能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C 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一般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 低温时酶活性降低是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的结果考点: 酶的特性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
84、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解答: 解:A、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不同的酶的最适温度可能是一样的,A正确;B、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例如呼吸酶,B正确;C、低温条件下酶比较稳定,低温有利于酶的保存,C正确;D、低温时酶活性降低,但是酶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温度恢复酶活性可以恢复,D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酶知识要点的理解,难度不大34现有酵母菌甲进行需氧呼吸,酵母菌乙进行酒精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来了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CO
85、2总量与酵母菌甲吸收的氧气之比为() A 1:2 B 2:3 C 3:4 D 4:3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产生二氧化碳,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O2+2C2H5OH+能量解答: 解:由题意知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相等,设为a,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是6a,释放的二氧化碳是6a,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a,因此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与消耗的氧气总量的比为(6a+2a):6a=4:3故选:D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
86、反应式,旨在考查学生对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的识记,并利用相关反应式进行简单推算的能力35如图为植物细胞的子细胞形成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囊泡中含有形成细胞壁的物质 B 为子细胞核,表明此时细胞核的分裂已结束 C 分裂末期,囊泡聚集成“赤道面”并发展成新的细胞壁 D 动物细胞是通过在细胞两极之间形成环沟而完成胞质分裂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
87、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纺锤体已消失,核膜已重新出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解答: 解:A、囊泡中含有形成细胞壁的物质,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B、为子细胞核,表明此时细胞核的分裂已结束,核膜已重新出现,并形成新的子细胞核,B正确;C、分裂末期,囊泡在“赤道面”聚集成细胞板并发展成新的细胞壁,C错误;D、动物细胞是通过在细胞两极之间形成环沟将细胞缢裂而完成胞质分裂,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6下列有关相对性状
88、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梨的果皮光滑和桃的果皮有毛是相对性状 B 家兔的黑色毛和棕色毛是相对性状 C 番茄的红色果实和圆形果实是相对性状 D 豌豆的豆荚颜色和豆荚性状是相对性状考点: 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解答: 解:A、梨的果皮光滑和桃的果皮有毛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家兔的黑色毛和棕色毛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C、番茄的红色果实和圆形果实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D、豌豆的豆荚颜色
89、和豆荚性状不符合“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的性状与相对性状,重点考查相对性状,要求考生识记相对性状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对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7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叫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B 甲、乙两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 甲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D 乙细胞的下一时期有染色体8条,核DNA8个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所
90、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 解:A、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叫精细胞或第二极体,A正确;B、甲、乙两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B正确;C、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含4条染色体,C错误;D、乙细胞的下一时期着丝点分裂,所以有染色体8条,核DNA8个,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
91、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38如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是一组对照实验 B 向左弯曲生长的是 C 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 D 单侧光能够对起作用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分析图解: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解答: 解:A、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而实验
92、中具有多个变量,不属于对照实验,A错误;B、图中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生长,其它直立生长,弯向右侧生长,不生长,B正确;C、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C错误;D、尖端是感光部位,切去尖端后不能感受光的刺激,D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39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
93、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
94、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方向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传递,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机理,不同
95、神经递质的作用不同,分析题干信息明确该神经递质的作用和该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的作用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40下列可以称为种群的是() 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 一个校园中的全部生物 C 一个乡镇的人口 D 一个公园的非生物环境及其中的全部生物考点: 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据此解答解答: 解:A、一个池塘中的鱼不一定是同一物种,不能看做一个种群,A错误;B、一个校园所有生物有若干种,也不是一个种群,应该是群落,B错误;C、一个乡镇的所有人是同一物种,属于一个种群,C正确;D、一个公园的非生物环境及其中的全部
96、生物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C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对种群概念的应用,解题时要注意看给出的生物群体是否满足“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同种生物、所有个体”这几个要点,其中一个要点不具备,也不符合种群的概念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41(14分)(2015春余姚市校级期末)为探究CO2浓度倍增对于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某农科院在适宜温度的条件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其中如图为Q光照强度下的测定值):组别 处理(Q光强度) 表面光合速率(molCO2m2s1) 相对气孔开度(%) 水分利用效率A 对照 大气CO2浓度 12 100 1.78B 干旱 7.5 62 1.81C
97、对照 CO2浓度倍增 15 83 3.10D 干旱 9.5 47 3.25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坐标曲线可知,CO2浓度倍增能使光饱和点变大(变大变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CO2浓度倍增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增强干旱胁迫下的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干旱胁迫降低净光合速率的原因是气孔开度降低,二氧化碳吸收减少;研究发现,干旱胁迫下类囊体结构破坏,提供给碳反应的ATP和还原性氢减少(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干旱胁迫和CO2浓度倍增均可能会提高黄瓜幼苗的脱落酸(激素)含量此激素还能抑制种子萌发,而赤霉素(激素)是促进种子萌发,两者的作用互相对抗(4)当A组净光合速率为12mol
98、CO2m2s1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强度和CO2浓度(写出主要的两个限制因素)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图表分析: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净光合速率都增强,但气孔开度下降,对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强解答: 解:(1)据图分析,CO2浓度倍增能使光饱和点向右上方移动,即光饱和点变大表中数据还表明CO2浓度倍增不仅能提高净光合速率,还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增强抗旱能力(2)由题表可知,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净光合速率降低,其原因可能是气孔开度降低,二氧化碳吸收减少,进而影响卡尔文循环中
99、的二氧化碳固定速率(3)干旱胁迫和CO2浓度倍增均可能会提高黄瓜幼苗的脱落酸的含量,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而赤霉素相反,会促进种子萌发(4)当A组净光合速率为12mol CO2m2s1时,此时还没有达到光饱和点,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强度和CO2浓度干旱胁迫可导致叶肉细胞中类囊体结构破坏,使光反应减弱,供给暗反应的光反应产物ATP和还原性氢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过程减弱故答案为:(1)变大 水分利用效率(2)气孔开度降低,二氧化碳吸收减少 ATP和还原性氢(3)脱落酸 赤霉素(4)光强度和CO2浓度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与分析,提高
100、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2真核细胞合成某种分泌蛋白,先合成一段长度为30个氨基酸的疏水性“信号肽”,它能被内质网上的受体识别,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囊腔中,核糖体借助于“信号肽”而附着于内质网膜,接着合成的多肽链其余部分,也进入内质网腔(图甲)在囊腔中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包括信号肽被切去)和高尔基体再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的胞吐分泌乙图为甲图中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回答问题:(1)图甲中一个mRNA分子上有若干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工作,它们在mRNA上移动的方向是53(53还是35),最后形成的肽相同(相同、不同)(2)图乙表示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该过程由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遗传密码,涉及的RNA
101、除mRNA外,还有tRNA和rRNA它们是基因转录的产物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3)若该分泌蛋白是抗体,则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该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翻译过程,翻译形成的肽链的氨基一端有一段长度为30个氨基酸的疏水性序列,能被内质网上的受体识别,通过内质网膜进入囊腔中,接着合成的多肽链其余部分随之而入分析乙图:乙图表示翻译过程解答: 解:(1)根据甲图中多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的方向是从左向右,是53;由于是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所以最后形成的肽相同
102、(2)图乙表示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该过程由核糖体认读mRNA上决定氨基酸种类的遗传密码,涉及的RNA除mRNA外,还有tRNA和rRNA它们是基因转录的产物图中甘氨酸的密码子是GGU(3)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浆细胞可由B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而来故答案为:(1)53相同(2)翻译 核糖体 转录 GGU(3)浆 B细胞和记忆B细胞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识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43(12分)(2015春余姚市校级期末)尼古丁是香烟的主要成分之一,研
103、究表明尼古丁会增加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能力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材料与仪器:实验鼠若干,生理盐水,尼古丁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测定仪,注射器,计时器等(提供:给药的方法和剂量、实验指标检测的具体操作均不作要求)(1)实验思路:分组处理:将若干实验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每天注射一定量的尼古丁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三周后,用血糖浓度测定仪测定两组鼠血糖浓度,并计算平均值然后,给各鼠注射适量等量胰岛素浓度,并立即开始计时2时内每隔30分钟,用血糖浓度测定仪测定两组鼠血糖浓度
104、一次并计算平均值(2)预测实验结果(用坐标曲线图表示)(3)分析与讨论:血糖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通过检测血糖浓度的变化来判断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根据血糖浓度与胰岛素浓度的相互调节关系推测:吸烟人群胰岛素浓度普遍低于(高于/低于)非吸烟人群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血糖浓度与胰岛素浓度的相互调节关系是血糖浓度升高时,高浓度的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分泌或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生物实验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
105、制无关变量原则等解答: 解:(1)分组处理:根据题意,甲组为实验组,甲组每天注射一定量的尼古丁溶液,乙组为对照组,有关遵循等量原则,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三周后,用血糖浓度测定仪测定两组鼠血糖浓度,并计算平均值然后,给各鼠注射适量等量胰岛素浓度,并立即开始计时2时内每隔30分钟,用血糖浓度测定仪测定两组鼠血糖浓度一次并计算平均值(2)根据题意,该实验的因变量为血糖的相对浓度,给两组鼠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2小时内每隔30分钟测定各鼠的相对血糖浓度根据题意绘图时需要以时间为横轴,相对血糖浓度为纵轴,结果如下:(3)分析与讨论:血糖作为检测指标的依据是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通过检测血糖浓度的
106、变化来判断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根据血糖浓度与胰岛素浓度的相互调节关系推测:吸烟人群胰岛素浓度普遍低于非吸烟人群故答案为:(1)等量生理盐水适量等量胰岛素浓度 (2)(3)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通过检测血糖浓度的变化来判断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低于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和尼古丁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与分析,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的调节和实验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44(16分)(2015春余姚市校级期末)果蝇的翅型有多种,实验常用的有长翅、小翅和残翅现用纯种小翅果蝇和纯种残翅果蝇进行如下杂交实验杂交一:(如图)请回答:(1)由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结果可推知,
107、果蝇的翅型由2对等基因控制,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定律(2)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一对基因以A、a表示,第二对基因以B、b表示,以此类推,若位于性染色体上,以R、r表示请写出两亲本的基因型aaXRXR、AAXrY,F2雌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残翅=3:1(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由亲代杂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要求写配子)(4)若F2中出现了一只小翅雌蝇,推测产生该小翅雄蝇的可能原因有:父方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发生含有基因R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此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注:含一条X染色体是雄果蝇,含两条X染色体是雌果蝇);父方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发生基因突变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
108、析: 分析题意可知:F2中长翅:小翅:残翅=9:3:4,该比例为9:3:3:1的变形,因此可以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答: 解:(1)分析题意可知:F2中长翅:小翅:残翅=9:3:4,该比例为9:3:3:1的变形,因此可以确定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由杂交中F1雌雄交配产生的F2性状分离比系数之和为16,可推测出F1为双杂合子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F2中小翅均为雄蝇,有性别之分,推测小翅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进而根据F2中长翅占,即长翅为双显性,亲本中小翅和残翅均为单显性,假设控制果蝇翅
109、型的基因一对位于常染色体(用A、a表示),一对位于X染色体(用R、r表示)故杂交一中两亲本的和基因型为aaXRXR、AAXrYF1的基因型为AaXRXr和AaXRYF2利用单性状分析: A_ aaXRX_ A_ XRX_(长) aaXRX_(残)XRY A_XRY(长) aaXRY(残)XrY A_XrY(小) aaXrY(残)故F2雌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残翅=3:1(3)两亲本的和基因型为aaXRXR、AAXrYF1的基因型为AaXRXr和AaXRY,遗传图解如图:(4)若杂交的F2中出现了一只小翅雌蝇,经分析可能是父方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发生含有基因R的染色体片段缺失;也可能是父方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发生基因突变故答案为:(1)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aaXRXR、AAXrY 长翅:残翅=3:1(3)(4)含有基因R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基因突变点评: 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应用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