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讲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考 纲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课 标1.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2.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与艰巨性。一、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托古改制(1)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等精神,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2)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3)坚持渐进的改革,主张君主立宪。2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
2、(1)强调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2)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3)赞同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3孙中山:(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2)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是给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个人与团体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3)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与监察权
3、分立。二、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1)中心: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2)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3)评价:改良派从国情出发,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却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革命派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论战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2辛亥革命:1911年首先在武昌爆发,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二次革命: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力图以议会政治限制袁世凯进行专制统治。1913年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宋教仁,并武力镇压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被迫在江西、南京应战,不久
4、失败,史称二次革命。4护国运动:1915年,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 维护共和制度。蔡锷等人策划领导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不久,袁世凯在忧惧中死去,护国运动结束。5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1916年7月,军阀张勋在北京拥戴溥仪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复辟帝制,反对军阀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张勋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一致的强烈反对,仅仅12天就失败了。6护法运动: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执政,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的势力举兵北伐。1918年5月,
5、孙中山在西南军阀势力排挤下辞职,护法运动失败。三、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2)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3)独裁专制史实:土地革命时期: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了特务组织,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初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制造“皖南事变”。抗日胜利前后继续维护专制统治: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1945年国民党“六大”召开;1946
6、年“国民大会”召开;1946年夏发动内战;制造一系列血案;打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2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1)措施(2)意义3面临两种命运(1)国民党企图建立独裁专制政府。(2)中共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4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1)各民主党派的成立(2)追求和平民主建国的活动比较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与梁启超:(1)相同点:主张君主立宪制。(2)不同点:梁启超的思想比康有为的思想更为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后来更进一步接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学说。2康有为与孙中山:(1)相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2)不同点:康有为主张保留君主,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国家;孙
7、中山主张推翻君主,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3梁启超与孙中山:(1)相同点:吸收启蒙思想的学说,民权思想突出。(2)不同点:梁启超没有突破君主立宪的思想;孙中山明确提出了民主共和的主张。4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康梁是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中下层。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孙中山屡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斗争: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护法运动。2结果: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8、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3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根本依据1抗战期间,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为了联合社会各阶层,调动抗日的积极性,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政策。2解放战争期间,社会主要矛盾变为人民群众同美蒋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土地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废除封建剥削制度。1(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
9、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2(20
10、11山东高考)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材料二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答案课时训练1(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2(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