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检测(二)考点71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2019江西南昌调研)下图所示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回答12题。1考向地质作用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A圆锥 B洼地 C蘑菇状 D柱状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10 000年前,该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等高线圈变小,说明其形态类似馒头状;现在该地貌1 002米等高线圈明显变小,1 004米、1 006米等高线圈也略有缩小,说明该地貌中部明显变细,类似于“蘑菇状”,故C项正确。2考向地质作用图
2、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答案D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风蚀蘑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故D项正确。(2020河南高中质检)下图为某海域水体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考向洋流的分布图中洋流季节性存在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B解析图中甲洋流从长江入海口直接向东流,可以判断其是受长江入海径流影响形成的,常年存在;乙洋流为西北季风影响下形成的沿岸流,季节性存在;丙、丁洋流都属于日本暖流(或日本暖流分支),常年存在。4考向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对丙洋流流向影响最大的是()A盛行西风 B东亚季风C海陆轮廓 D密度差异答案C解析丙洋
3、流为日本暖流的支流,其形成主要是受大陆的阻挡北上,沿海岸线运动,由此可以判断海陆轮廓是影响其流向的最大因素。(2019山东青岛一模)天坑是四周岩壁陡直、平均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 m的大型塌陷漏斗,其发育在特定的岩溶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环境下,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下图示意天坑形成与演化过程。据此完成57题。5考向外力作用与地貌关于天坑发育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岩层裂隙发育石灰岩层厚度小岩层产状平缓地下河水位浅A B C D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天坑发育的基础为裂隙发育,然后地表水沿裂隙下渗,发生侵蚀作用,而天坑的宽度和深度均超过100米,说明当地石灰岩厚度大,正确,错误;图中岩层层序
4、界面比较平缓,容易被侵蚀,地下河水位深浅与天坑发育关系不大,但天坑发育与地下河水对石灰岩的溶蚀导致地下溶洞扩大有关,正确,错误。故选A项。6考向外力作用巨量崩塌物造成地下河通道的阻塞和改道,会促使流水对岩石()A溶蚀、冲蚀增强 B溶蚀减弱、冲蚀增强C溶蚀、冲蚀减弱 D溶蚀增强、冲蚀减弱答案A解析由于巨量崩塌物的堵塞,使得流水流速增大,溶蚀和冲蚀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7考向外力作用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塌陷堆积物的()A冲蚀作用 B溶蚀作用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答案C解析从天坑的形成过程看,在断裂的岩层中,受流水溶蚀作用,然后大量崩塌物沉积在地下河内,最终由于流水将崩塌物搬运到其他地区,使得该地
5、形成天坑,所以天坑的形成归结为流水对崩塌堆积物的搬运作用,故C项正确。(2018全国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810题。8考向地质作用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这说明贝加尔湖位于地壳断裂下陷区,故A项正确。9考向地质作用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答案C解析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湖盆不断下陷,即湖盆在加深,故C项正
6、确。10考向湖泊内水循环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答案D解析湖水更新缓慢,说明水循环速度慢。据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蓄水量大,造成湖水更新速度慢,故D项正确。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回答1112题。11考向聚落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是 ()A北多南少 B东多西少C西南地区最多 D西北地区最少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最多,东
7、北地区最少。12考向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较小的因素是 ()A离海远近 B地形地貌C文化习俗 D农耕文明答案A解析中国传统村落形成较早。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农耕文明,与距海远近关系不大。(2019广东惠州上学期二调)热带云雾林一般分布在热带山地的山顶或山脊,有持续性或季节性云雾覆盖,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海南岛热带云雾林分布在海拔1 200米以上。下图为该岛云雾林主要分布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13考向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推测海南热带云雾林水汽的主要来源是()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C盛行西风 D东北信风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海南岛热带
8、云雾林主要分布在岛屿西南部,这说明西南部降水较多。结合山地分布可知,岛屿西南部为山地迎风坡,故该地盛行西南季风,B项正确。14考向气候与自然带分布的关系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的原因是()A热量不足 B土壤贫瘠C地质灾害多 D风力强劲答案D解析该地位于热带地区,热量充足,A项错误;土壤和地质灾害对树干形态影响很小,排除B、C两项;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风力强,强风不利于树木的生长,造成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故D项正确。(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期末)里海为一封闭海盆,水平面变化主要受制于伏尔加河径流量。近百年来,里海水平面升降幅度大,19301977年,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伏尔
9、加三角洲位于里海北部,以多汊道著称。下图示意伏尔加三角洲分区及相邻各地貌单元,图中a为伏尔加三角洲顶部地区,b为上三角洲平原,c为下三角洲平原,d为前三角洲(三角洲水下部分),短虚线为人工开挖的鱼类洄游水道。据此完成1517题。15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伏尔加三角洲多汊道,与其形成相关的是()A地势起伏较大 B河道下切严重C水量变化较大 D人工开挖排水渠答案C解析伏尔加三角洲地区地势平缓、河床较浅、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因此河流经常改道,形成众多汊道,故C项正确。16考向河流堆积地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伏尔加河下游相继建成一些大型水库用于农业灌溉等,水库建成后的伏尔加三角洲地区()A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缩
10、小B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大C下三角洲平原侵蚀加剧D前三角洲面积可能减小答案D解析水库建成后,注入里海的水量减少,河水含沙量减少,沉积作用减弱,三角洲顶部地区面积不会缩小,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颗粒变小,A、B两项错误;水库建成后,入湖径流量减少,里海水平面下降,下三角洲平原将向里海延伸,前三角洲面积可能会缩小,C项错误,D项正确。17考向河流堆积地貌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三角洲上()A主要汊道河床变宽、缩短B与主要汊道相邻的汊道将萎缩废弃C人工鱼道的作用减小D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B解析在里海水平面快速下降时期,伏尔加河入湖径流量减少且集中在主要汊道,三角洲主要汊道河床下切、加深,致使相
11、邻的汊道萎缩废弃,A项错误,B项正确;前三角洲面积减小,水深变浅,人工鱼道发挥的作用增大,C项错误;入湖水量减少,伏尔加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减少,D项错误。(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九模)我国某省的梅花山基带土壤为红壤,随着海拔的增加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土壤也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依次为红壤、黄红壤和黄壤。此外,在一些千米以上的山间谷地,有零星的山地草甸土或沼泽土分布。下图为梅花山土壤垂直分布及部分地理要素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18考向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梅花山山麓的地带性植被为()A常绿针阔混交林 B亚热带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C解析由材料“梅花山基带土
12、壤为红壤”及图中年均温可知,梅花山位于我国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带,地带性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9考向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梅花山顶部没有山地草甸土分布,山地草甸土只分布在图示区域,主要是因为梅花山顶部()A坡度大 B光照强C气温低 D地形平坦答案A解析根据示意图可以判断出山顶与山地草甸土分布区的气温和光照差别并不是很大;梅花山顶部坡度大,排水条件较好,不具备草甸植物生长的条件,因此不易发育成草甸土,故A项正确。20考向山地的垂直梅花山海拔700900 m的东南坡植被种类最为丰富,主要是因为该处()A热量条件好 B降水较多C土壤较肥沃 D人为干扰少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梅花山东南坡为山地
13、阳坡,同时也是迎风坡,海拔700900 m地区降水较多,故而植被种类最丰富,B项正确。梅花山东南坡海拔700 m以下地区热量条件更好,但植被种类却较少,A项错误;结合示意图可知,梅花山海拔900 m以下地区普遍发育红壤,可排除C项;海拔700900 m以上地区人为干扰更少,但植被种类却较少,故D项错误。(2017全国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下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2
14、122题。21考向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常绿灌木是后来栽种的,不是当地的原生树种;由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当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所以可判断当地的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22考向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水平地域分异的因素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 B降水C光照 D土壤答案A解析自然状态下,常绿灌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判断某地是否适合栽种常绿灌木,主要看当地的热量条件是否合适,所以制约其栽种范围的
15、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第卷(综合题,共56分)二、综合题(共56分)23(2019河北衡水中学大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H河流域地处我囯农牧交错带,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350450 mm之间,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下图为H河流域位置及区域简图和19812005年H河断流天数曲线。(1)简述H河近20年来断流的原因。(4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H河断流对下游自然环境各因素的影响。(6分)(3)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缓解H河断流的对策。(6分)答案(1)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减少;上游水库蓄水过多;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增加。(2)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16、地表水资源不足,导致草场退化、林木矮化,许多湿生植物被耐旱植物代替;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3)合理调度水资源,强化全流域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源涵养,减少支流断流;开辟新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再生能力。解析第(1)题,据材料分析,近20年来,H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用水和气候变化。第(2)题,河流断流加剧气候干旱,不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第(3)题,缓解H河断流的措施主要是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24(2019百校联盟TOP20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通常,河流受地转偏向力、水流惯性力的影响,两侧的河岸不断侵蚀和沉积。
17、图一为世界某河流局部平面示意图,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图二为沿图一中AB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该河流注入内海,河口地区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河床底部沙层消失,淤泥层出露,淤泥中巨大的沉积木被拖出。(1)分析河流AB处南北两岸地貌特点及其成因。(4分)(2)说明C、D两处沙洲形成的作用力。(2分)(3)分析图二中河流北岸没有沉积岩分布的原因。(4分)(4)推测该河流河底淤泥中沉积木的主要来源。(3分)答案(1)特点:南岸以侵蚀地貌为主,河岸比较陡峭;北岸以堆积地貌为主,河岸比较平缓。成因:河流南岸为凹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北岸为凸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
18、2)C处受流水惯性力影响,凸岸沉积;D处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沉积。(3)地质时期北岸地区地势较低,利于河流发育;北岸地区曾经形成的沉积岩被流水侵蚀和搬运到下游地带。(4)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材料,该河流AB处北岸平缓,沉积平原面积大、沙洲多,说明北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南岸陡峭,沉积平原面积小、沙洲少,说明南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图中C处河道曲折,该处河道沙洲的形成主要是在水流惯性力下沉积而成;而D处河道平直,说明该处河道沙洲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转
19、偏向力影响下左侧沉积而成。第(3)题,读图可知,该河流南岸的基岩上部有沉积岩分布,说明地质时期的北岸也曾有沉积岩存在。据材料信息“地质历史时期这里曾经河流广泛发育”可知,早期因南部山区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流水长期侵蚀、搬运造成原位于河底及北岸地带的沉积岩消失。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沉积木埋藏于河道中部的淤泥中,上部有沙层覆盖,说明淤泥沉积时间早。由此推测河底的沉积木来源主要有三种可能,一是河流上游的树木经流水搬运至此沉积;二是两侧山坡的树木被山洪搬运沉积;三是古河道两岸树木被泥沙埋没。25(2019全国卷五省优创名校高三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太白山是秦岭的最高峰,
20、海拔为3 767 m,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位于秦岭北部的渭河平原夏季常形成高温中心。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递减的幅度,与降水量、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1)比较夏季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并说明原因。(3分)(2)简述渭河平原夏季常形成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4分)(3)分析气候条件对秦岭南北坡山麓自然带的影响。(4分)答案(1)差异:南坡小于北坡。理由:夏季南坡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于北坡;南坡植被覆盖率高于北坡,湿度大,气温垂直递减率低。(2)渭河平原是秦岭北坡断裂凹陷形成的,地形较封闭,且海拔较低;夏季处于东南季风的
21、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减湿,产生焚风效应。(3)秦岭南坡山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高于0 ,年降水量较多,水热条件较好,形成常绿阔叶林带;秦岭北坡山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低于0 ,年降水量较少,水热条件较差,形成落叶阔叶林带。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夏季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南坡,冬季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北坡。结合材料信息从降水和植被两方面分析。第(2)题,渭河平原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为秦岭山脉,渭河平原地势较低;且夏季盛行东南风,渭河平原处于夏季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第(3)题,秦岭北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亚热
22、带常绿阔叶林。26(2019湖南四大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干热风是冬小麦生长到5月左右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小麦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进而造成减产。干热风可分为三种:雨后青枯型,一般发生在小麦成熟前10天内,多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的甘肃、宁夏等区;高温低湿型干热风从小麦开花到成熟均可发生;旱风型主要发生在部分多风地区。材料二下图为干热风的主要区域分布图。(1)从气候角度简要推测高温低湿型、旱风型干热风发生的区域。(2分)(2)华北地区干热风的形成与当地的热低压有关,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3)试分析干热风灾害对农业生
23、产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6分)(4)有人认为“焚风”与“干热风”的成因相同,试反驳其观点。(4分)答案(1)北方地区都有可能发生(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亦可);西北地区(新疆和黄土高原地区亦可)。(2)春季,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密度越来越小,气压大大降低,形成高温干燥的大陆热低压。(3)影响:易产生旱灾;加剧水资源短缺;农业减产。措施:加强对干热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设农田防护林;培育和栽种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适时合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灾害评估与灾害管理工作。(4)焚风是因为地形关系生成,干热风是因为气候关系。(开放性问答,有理即可。答“焚风与干热风成因不同”的不给分,只分析一个现象的不给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发生在小麦生长季节,结合我国小麦种植分布可知,该类型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旱风型主要发生在多风地区,且区域内降水少,故该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第(2)题,据题干可知,热低压是在气温快速回升的条件下形成的。气温回升时期在春季。第(3)题,干热风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剧旱灾与水资源短缺,造成农业减产。措施主要从监测预报、农田建设、改良品种、调整农业结构等方面考虑。第(4)题,焚风是在背风坡形成的,干热风主要与降水少、蒸发旺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