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12MB ,
资源ID:1423074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230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3单元 第5课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22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上 第3单元 第5课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皇权与中央集权加强;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2经济: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纸币“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3思想文化:理学形成,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科技发明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在此时期完成并外传;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第5课辽宋夏金元的统治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2通过了

2、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北宋中央机构设置示意图2.措施(1)地方:分化事权,加强控制。内容具体措施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监控先后设

3、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北宋地方机构分工示意图(2)中央:分散机构的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3)国策: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4)

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3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北宋通过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消极: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兵将分离,使军队战斗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图解史实】唐宋之变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和议(1)背景早在北宋建立

5、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2)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3)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全面评价澶渊之盟(1)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交融。(2)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在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2.宋夏和议(1)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

6、屡败。(2)内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3财政危机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由于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措施内容具体措施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评价(1)成效:达到了富国

7、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新法被废除。(5)变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根本原因)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当时社会问题的主题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

8、安石变法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军事改革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宋金和战(1)抗金状况:南宋初年,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杀害。(2)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3偏安局面形成(1)背景: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

9、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2)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金三大和议对比和议时间内容绍兴和议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隆兴和议1164年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辽的统治1建立(1)民族起源:辽朝的建立者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2)建立政权:916

10、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改国号为辽。正确认识辽朝的双轨政治制度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向封建文明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2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3制度建设(1)官僚体制: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2)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正确认识两宋

11、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议(1)弊: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也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利:和议本身是民族间友好和睦的表现,和议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二、西夏的统治民族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建立政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政治制度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夏金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

12、独立三、金朝入主中原1建立政权(1)民族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和畜牧为生。(2)建立政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2金辽、金宋关系: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金与辽、两宋关系3制度建设(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2)猛安谋克制度:凡女真民户,统一编入谋克、猛安等组织,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4鼎盛时期: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5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

13、治逐渐衰落。全面认识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女真语音译。猛安,意为千、千夫长,是部落单位;谋克,意为百、百夫长,为氏族单位。(1)演变:由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到地方行政组织。(2)性质:是一种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3)内容: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4)作用: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四、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的兴起(1)建立政权: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2)领土扩张: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

14、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2元朝建立及统一(1)重心转移: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作为首都。(2)元朝建立: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3)统一实现: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元统一中国3行省制度(1)由来: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2)设立: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3)影响: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

15、较高,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4其他地区的管理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元政府为驾驭行省而采取的措施(1)在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种族交参

16、制。(2)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侯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或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3)实施以行省为重点的地方监察。(4)在行省区划上形成犬牙交错和北制南的格局。5.元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发展蒙古: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2)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内容: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

17、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元的地位与影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尽管存在时间较短,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却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1)推进了中国多元文化格局的进程。(2)兼容务实的文化政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面发展。(3)开创了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考点一宋元的制度创新及其利弊考向1|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材料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指知州),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n,乘坐驿车)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嘉祐集审势唯

18、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转对条上四事状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格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摘编自聂崇岐论宋太祖收兵权解读:定时空宋初抓核心宋代从行政、军政及财政等各个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素养提炼理解材料信息,考查史料实证素养;辩证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考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素养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初

19、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提示:措施:“撤罢藩镇”和“罢领支郡”;派文官出任各州知州,设通判牵制和监督;在诸路设转运使(司)综理地方财政。效果: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总合于上”);也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考向2| 王安石变法材料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

20、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解读:材料描写了王安石在北宋得到褒扬而在南宋遭到贬斥,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态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问题: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提示: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1)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

21、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2)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3)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根本标准。(4)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5)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在具体评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

22、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王安石是封建地主阶级改革家。考向3| 元朝行省制度材料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解读:抓主题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找关键“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得结论元朝行省制度既克服了单纯中央集权的弊端,又避免了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形成;既保证了中央的权威,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问题:根据材料并

23、结合所学,分析元朝创设行省制度的作用。提示:作用:行省制度的创设,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一、由唐代贵族政治到宋代文官政治演变的因素二、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1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是现实原因。2压制部分贵族的需要元朝沿用大蒙古国以来的游牧分封制,大量宗室外戚被分封于漠北和东北地区。因此,元朝中央通过行省(如辽阳、岭北行省),明令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派遣官吏、征收赋

24、税等权力,这有助于稳定元代统治秩序。3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一直遭到南宋残余势力长期的抵抗。在这样的背景下,行省能够强化事权、明确责任,维护元朝的统治。4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措施(制度优势)(1)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点,即元朝行省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这种特点使得行省既要服从中书省的制约又共同为元代统治服务。(2)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从而有效地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3)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

25、”的原则,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考点二辽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与民族融合考向1| 辽的封建化改革材料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解读:抓主题辽政权实行“一国两制”的历史背景及其具体表现找关键“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得结论“官分南北”体现了辽统治者对中原封建文明的认可和接受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契丹(辽)统治者采取的政治制度,并分析采取这一制度的作用。提示

26、:政治制度:实行“蕃汉分治”(因俗而治)的双轨政治制度。作用:实行“蕃汉分治”制度,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肯定和保护了中原的先进文明,有利于巩固契丹国的统治;有利于契丹族(等北方少数民族)逐步适应汉族先进文明,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融。考向2| 金的封建化改革材料金帝国汉化太深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朝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亡征,一一具备。中国人史纲解读:抓主题金政权的封建化找关键“金帝国汉化太深”“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朝帝国为蓝图”

27、提素养依据唯物史观认清材料观点的偏颇之处,辩证分析金政权封建化改革的利弊影响问题:作者在材料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理由。提示:观点:金朝汉化太深导致了金的灭亡。不完全正确。理由:金实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女真族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金盲目仿效汉族士大夫官场中的不良习气,也助长了金统治阶级的因循保守之风,造成了金的灭亡。考向3| 元的民族交融材料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一解读:材料反映了包括元世祖在内的统治者都顺势而为,推行农耕文化,体现了中原先进封建文明对北方游牧文明的影响

28、与浸染。问题:结合考向2,金朝、元朝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其统治者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客观效果怎样?提示:相似之处:均采用了汉人的制度。主观动机:维护和加强对汉人的统治。客观效果: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自身的封建化进程。一、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元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1)三次议和:在宋、辽、夏、金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这三次议和虽然是两宋统治者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使

29、双方减少了战争,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2)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各民族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先进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二、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相同点1兴起背景: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2封建化原因:都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3封建化进程: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兼有一定汉族地区,并因此逐渐汉化。4政治制度: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5与宋朝的关系:都与宋朝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30、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真题展示】(2019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命题人揭秘】找准题眼:“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隐含信息:北宋时期,军队兵员数量庞大,造成“冗兵”。明确答案:要养活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阅卷人点评】失分1对材料主旨把握不明确。材料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与社会的“贫富分化”无关,宋代贫富分化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

31、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 D 项。失分2对“募兵制”理解不到位。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1(2018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解析:由材料“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可以看出,无官职记录的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

32、材料体现不出世家大族的影响和宰相权力的变化,故A、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宋代科举制功能的变化,且宋代是科举制完善时期,“功能弱化”的说法明显有误,故D项错误。2(2020天津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

33、,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解析:(1)评述题的答题方法是先述后评,材料中三段文字分别叙述了唐、宋、元三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节度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改革措施有利有弊;元代开创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

34、家统一。(2)需从两个方面回答:第一,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特点;第二,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唐朝节度使“权重势雄”,安史之乱后,更是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说明双方的权力呈现此消彼长的特点;宋太祖“革除前朝之弊”,“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代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说明中央与地方斗争的总体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的变革与创新使地方权力分配合理。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