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22592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57页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8课)7(2021新版).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2021新版)第一单元 光1.有关光的思考【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即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聚焦学习主题,了解学生前概念。教材通过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配以简单的文字,提出本单元研究的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本课用丰富多彩的光的图片梳理学生对光的原有认知,为后几课的学习确定起点。在探索过程中,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发光物体的比较,知道光源有什么特点。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教材利用了逆向思维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感悟光的意义和作用,并通过“黑暗中观察苹果

2、”的体验,加深学生对光的理解。最后展示了夜视仪下的物体,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对光的应用。【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知道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阳光下会产生影子,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但是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知道太阳是光源,月球不发光,它能反射太阳的光,月球不是光源,但是不能准确说出光源的具体概念等。所以本节课运用大量的图片来唤醒学生对于光的认知,形成头脑风暴,汇集班级已知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

3、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2.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3.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光源,并能判断哪些物体是光源。难点通过红苹果实验得出来自光源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得我们看到光源或者该物体的结论。【教学准备】有遮光窗帘的教室,红苹果,带孔的黑箱子,教学课件。【教学过程】1.聚焦出示各种有关光的图片,比如阳光照射树林

4、、太阳、星空、发光鱼、点燃的蜡烛、霓虹灯等图片。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图片后想到了什么?学生思考:树林,阳光,勃勃生机,星空繁星点点,会发光的鱼教师提问:为什么人的眼睛能够看到这些物体?学生思考:因为眼睛的结构,因为有光教师提问:光是从哪里来的?你对光有什么了解?学生思考:太阳能发光,光照到物体上有影子,月球不能发光聚焦本节课主题:光是从哪里来的?设计意图教师出示生活中关于光的图片,激趣引导学生有关光的思考,通过谈话或者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取学生对光的前概念,为光的学习和总结提供支持。2.探索教师讲解:生活中需要光,我们把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提出光源的概念)。教师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5、讨论,对老师展示的图片分类,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简单说明理由。小组合作:对前面展示的图片讨论交流,并且进行分类。教师提问:出示图片下列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汇报交流:学生利用教师给出“光源”的概念进行图片分类,针对有争议的分类结果进行交流讨论,明确正确的分类结果。 设计意图在对学生的认识基础有了了解之后,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给出一个界定,即“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学生可以对前面的分类进行修正,并且通过几个特定的物体进行明确区分,强化认识光源的概念。3.研讨(1)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教师提问:光源自身能发光,所以我们能够看见。那么,不发光

6、的物体,我们是怎么看见的呢?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再将这些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比如月球不发光,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月相,是因为月球反射了太阳发出的光。那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我们还能看清物体吗?学生思考:没有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没有光就看不到物体(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2)黑箱子苹果实验教师操作:出示黑箱子和苹果,将苹果放入盒子中。教师提问:如果将窗帘全部遮上,将教室的灯全部关闭,不让一点光进入黑箱子,然后把你的眼睛贴在黑箱子的孔上,你会看到黑箱子里面的苹果吗?学生猜测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我不能看到苹果,不论待多长时间。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才能看到红苹果。眼睛适应了黑

7、暗之后,才能看到红苹果的影子。教师调查:收集全班同学的猜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释。学生验证:三到四名同学进行实验体验,并且揭示结果,不论待多长时间,都不能看到苹果,也就是说没有光,我们将看不到物体。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知道,眼睛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中,但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很难细心关注在没有光的情况下,到底会发生什么。这个研讨活动利用学生的逆向思维,设置假设情景,考察学生对光的认识,通过猜测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不能看到物体,只有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光源或者物体,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光源的认识,完善学生对光的认知。4.拓展

8、教师出示夜视仪的照片,介绍夜视仪的使用原理,并且提问,生活中,还有什么设计与光有关?课后查阅资料。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代技术,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强化对光的思考,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教学后记】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材分析】本课以上节课为基础对光的特点进一步探索,重点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在聚焦部分,教材用一张贴近生活的图片引入,将光的传播特点与声音的传播特点相比较,同学们从经验的角度出发,将两者进行辨析,引起认知冲突,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在探究部分,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初步建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在研讨部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说明

9、聚焦部分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深化学生理解。【学情分析】在知识层次方面,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知道影子形成的条件,经历上节课的学习后,其对光源的概念有了准确的认识,但是仍然不能具体说出影子形成的原理;在实验操作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素养,对实验课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之中,考虑问题有时不太周全,对于光的传播特点不能准确提炼出科学概念,尤其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就会引起认知的冲突。本节课旨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收集证据,得出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去实际地观察、发现光的传播特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光是沿

10、直线传播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3.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在实验观察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设计完成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难点能利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出光的传播特点并与声音的传播特点比较区分。【教学准备】学生手电筒、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实验记录单。教师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11、1.聚焦情景设计: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隔着黑色幕布对全班同学说话:“你们能听见我说话的声音吗?你们能看到我吗?”教师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却看不到真人呢?学生思考:因为幕布遮住了同学,能够听到声音是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教师追问:为什么只能看到同学黑影?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来看一下生活中有关光传播的图片(阳光穿过云层、舞台的聚光灯等展示光实验直线传播的图片)。聚焦主题: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现场组织活动,引起学生对于声音传播特点和光传播特点的思考比较,回忆声音传播的特点,对光是如何传播的产生好奇。另外,通过

12、观看生活中光传播的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对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提供经验支持。2.探索教师提问: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并且说出自己的依据。学生猜测:根据教师提供的日常生活中有关光直线传播的图片,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引导: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然后大家尝试说一说怎样设计这个实验。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对光的传播提出自己的实验猜想,并且认识到验证自己的猜想需要设计实验,如果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成功设计出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说明同学们的猜想都是建立在有依据的推测和预设的基础之上,有助于学生对光传播的思考认识,有助于学生自主

13、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良好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教师开始介绍实验操作:实验分为两个步骤: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右或者向左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教师可以进行现场示范)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实验重复3次。手电筒的光不能照射同学的眼睛。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小组合作:清楚实验规则后,学生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设计意图本课的探索遵循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的程序,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验证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实验的乐趣,边观察,边记录,认真进行实验证据的获取。实验探索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使得手电筒的光

14、直接穿过这些小孔,第二,使得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就被遮挡住,每完成一个都要画出光的传播路径,有助于学生对于光传播特点的可视化理解。3.研讨(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上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教师提问研讨: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汇报。学生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2)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的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且加以比较。设计意图与引入问题相呼应,通过实验验证、解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鼓励激发学生说出推

15、测光传播路径时的依据。4.拓展用所学的光的传播特点解释影子的形成。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巩固学生对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理解,并且为下节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障碍埋下伏笔。【教学后记】 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材分析】本课是光沿直线传播特点的延续,同样利用清晨阳光穿过雾气朦胧的森林等类似的日常生活图片,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光的传播特点,光会一直以直线的方式传播下去吗?聚焦本课主题。在探索部分,通过光照射不同透明度的材料和光照烟雾两个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传播会遇到障碍,有的会完全阻碍,有的会部分阻碍,有的没有阻碍,学生会认识到当光遇到阻碍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学生利用本

16、课所学,能够对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即日食和月食的天文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对光传播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一课的学习已经了解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对光是否会一直沿直线传播,遇到阻碍后会如何传播不太了解。由于五年级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养成之中,学生要亲自经历两个探索活动,通过观察现象、收集证据、研讨交流等过程来深化对光传播特点的理解与应用,并为后面光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要点,感知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发生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17、。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2.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照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会产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能通过等现象。难点能利用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教学准备】学生手

18、电筒、薄纸片、塑料杯、玻璃、实验记录单。教师水槽、线香、激光笔、火柴、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出示并且引导:清晨阳光穿过雾气朦胧的森林等类似的日常生活图片,展示光和影的变幻。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追问:那为什么只在叶子的缝隙处能看到明显直线光束,树干后面的光是怎么传播的?聚焦主题:光一直以直线的方式传播下去吗?设计意图利用类似的情景,可以将学生的关注点快速聚焦到本课的主题上光能以直线的方式一直传播下去吗?图片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所重复,相呼应,回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同时提出新的疑问,光在遇到不同物体的时候还是沿直线进行传播的吗?2.探索(

19、1)光照射玻璃、纸、书的探索教师引导:研究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探索。出示实验材料。教师提出实验步骤:关闭教室电灯,拉上窗帘,确保手电筒是唯一光源。在手电筒前放一个杯子,保证可以看清杯子上的图案,将玻璃、纸、书依次放在手电筒前,对比观察三次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观察,感受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时发生的变化,并且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的现象做出解释。小组合作:清楚实验要求后,进行实验,明确观察要点是能否看清前方物体的细节,并进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光照射玻璃、纸、书三种物品,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能够说明什么?学生分析:光出现通过、部分

20、通过和不通过三种现象;光的直线传播路径被中断。设计意图本次探索主要是光传播特点的验证实验,验证光在遇到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时候能否看清前方的物体,即光在遇到阻碍时的传播现象。其实还是加强学生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路径被中断了”进行现象的解释。(2)光照射烟雾的探索教师出示激光笔和水槽,演示激光笔照射到水槽中的现象。教师提问:如果在水槽中放入烟雾会影响激光笔的光束吗?演示实验:将线香放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等到烟雾充满整个水槽时,用激光笔向水槽的水平方向照射,观察现象。强调注意:激光笔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伤害。学生活动:对比直接照射和加入点燃线香再照

21、射的实验现象,尝试进行解释交流。学生汇报:解释看到现象的原因。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探索活动1的延伸。在水槽中点燃线香后发出的烟雾是不断变化的,烟雾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这时用激光笔从水槽的一端照射过去,可以看到光线有轻微的“跳动”,但是在光源比较强的条件下,还是能够看到一条清晰的光柱。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进行观察,先在没有烟雾的状态下观察,再让水槽充满烟雾,观察光束的不同。3.研讨(1)光能穿过任何物体吗?当光照射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整理汇报。学生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透过一部分比较薄的半透明的物体,比如纸巾

22、;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书,因为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在光照射烟雾探索实验中,烟雾的本质是很小的固体颗粒物,它们是不透明的,虽然会阻碍光的传播,但是由于数量很多很密集,颗粒非常小,也会有一部分被照亮。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你能用光的传播道理解释上述现象吗?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日食、月食,充分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光的传播也会遇到

23、阻碍。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解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学生会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路径可能被中断,并且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影子的形成等。【教学后记】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材分析】本课延续了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聚焦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了逐渐加深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本课设计了三个实验,难度逐渐递增。探究活动1开门见山地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简单分析出折射条件。探究活动2融入生活实际,通过铅笔实验,让学生发现光倾斜照射时传播会改变方向,当光垂直地从空气照射进水中时,光的传播方

24、向不变。探究活动3让学生在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和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试着去猜测光的传播路径,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化对光的折射现象认识。本课会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分析-推理-验证-总结的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感受到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鼓励学生用知识去解释世界,用理性去看待世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但是对光的折射原理不熟悉,不过他们必定对某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教师从生活现象入手,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是帮助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好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外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5、在不同的介质交界处发生偏折。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2.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的光线变化。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提高合作意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的折射规律。【教学准备】学生水、玻璃杯、激光笔、鱼缸、假金鱼、玻璃胶、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回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教师继续提问:那在水中呢?学生回答:光在水中也是沿着直线传播。教师提问:那光从空气中传播到水中后,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学

26、生做出假设:假设1为光继续沿直线传播;假设2为光不会继续沿着直线传播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学生巩固知识,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知识设置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学生的意见分歧推进课堂环节。2.探索(1)学生活动:激光斜射入水实验学生通过合作实验,画出光路图并分析光路图。学生发现:激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可以看到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沿着直线一直传播下去。教师引导:如果光垂直射入水中,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吗?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光路的变化,初步得出光的传播路线经过两种介质后会发生变化的结论,但是他们可能会认为只要光经过两种介质就一定会折射的错误观点。所以,设疑问引导学生进行第二个探究实

27、验。(2)学生活动:铅笔入水实验学生分别将铅笔垂直插入水中和斜着插入水中,画出光路图并分析归纳。学生阐述自己的发现以及得到的结论:光垂直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路线不变。设计意图融入生活实际,通过对比发现光垂直入水和斜射入水的不同变化,学生完善了光的折射原理的认识,为后续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做好铺垫。(3)学生活动:视角调整活动学生通过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看到粘在鱼缸角落的一条假鱼变成两条。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单上补充光路图。学生讨论交流视角调整方法。设计意图通过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发现“一条鱼变两条鱼”的神奇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已经了解光的折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出光的路线图,深化对光的折射

28、的认识。3.研讨教师提问1:光的路线要发生偏折,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总结回答。教师组织学生对活动2进行讨论: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学生说出竖直插和斜插铅笔的现象区别。教师提问3:如何调整角度才可以看到“一条鱼变两条”的现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视角调整到玻璃缸的一条边上,一边眼睛对鱼缸面的一个面。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可以用这节课的知识解释吗?学生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鱼发出的光经过两个鱼缸面,一边折射了一次,所以两条折射光线进入了眼睛。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已有了深刻认识,对教师提出的纲领性问题可以给予总结性的分析和回答。【教学后记】 5.认识棱镜

29、【教材分析】本课在上一课认识光由空气斜射入水发生折射现象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是否发生折射。这里的光不再采用激光,而是使用太阳光,既能对折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探索部分分为两个活动。活动1是棱镜分解太阳光实验,在此过程中认识棱镜结构。通过太阳光被棱镜分解为7色光,首先能知道光路发生偏折,其次由于不同光偏折程度不同,光从棱镜出来后被分为了多种颜色,学生自己分析出这一点具有一定的难度。此部分为本课重难点。活动2的彩色轮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白光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最后,通过研讨,将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规整凝练,帮助学生理清本课脉

30、络。【学情分析】学生对雨后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其产生的原因很好奇,但是真正理解或者解释其形成原因却比较困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然知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可能会改变方向。对学生而言,光的概念比较抽象。通过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发现白光为复色光,但是学生对于色彩之谜还是会困惑,所以彩色轮实验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白光为复色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2.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

31、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教学难点太阳光是包含不同颜色的复色光。【教学准备】学生三棱镜、白纸、硬纸板、水彩笔、绳子、剪刀、量角器、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展示两张图片:插入水中的笔弯曲,鱼缸中的鱼数量翻倍。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回答:光的折射原理。教师追问:什么是光的折射原理?学生回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教师提问:要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还会存在折射现象吗?学生各抒己见:

32、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设疑复习导入,学生已然知道光从空气斜射水中会折射。但是,对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是否发生折射存在疑惑,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索折射现象的兴趣。2.探索(1)师生活动:认识三棱镜学生对三棱镜进行外形上的观察。教师对三棱镜的作用等进行简单介绍。教师引导提问:要是让太阳光透过三棱镜,我们能观察到何种现象?(2)学生小组合作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教师定下实验目的:1.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改变呢?如果改变,又是怎样的变化呢?2.从三棱镜中出来的光是一种颜色的光吗?如果不是,那有什么颜色呢?这些光都来自于谁?这些现象又说明什么呢?学生根据实验操作进行实验并作实验记录(记录方式为画出

33、光路图以及颜色顺序)。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对结果进行总结。教师提问:为什么太阳光从三棱镜出来后会形成依次排列的彩色带?学生阅读资料卡寻找答案。教师提问:多种单色光可以合成白光吗?设计意图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既能帮助学生观察到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会发生折射现象,又能帮助学生直观看到太阳光是由7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这是学生意料之外的现象,会极大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3)学生活动:制作一个彩色轮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根据要求制作一个彩色轮。学生制作好彩色轮后,先缓慢转动轮子,再快速转动轮子。学生对比两种实验结果:快速转动轮子,圆盘会变白。教师提供资料卡,帮助学生理解圆盘变白的原因。设计意图在上一个活动中

34、,学生已经知道白光是复色光,但是对于颜色的混合必定存在诸多疑惑。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单色混合成白色的过程,并通过教师对三基色原理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白光是复色光”的概念。3.研讨教师提问1: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三棱镜对光起什么作用?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一问。教师提问2:彩色轮快速转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理解的三基色原理。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对白光是复色光有了深刻认识以及对三基色原理有了了解。4.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将彩虹类比为所学的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得到光的折射形成了

35、彩虹的结论。设计意图学生对雨后彩虹的现象并不陌生,对其产生的原因很好奇,但是真正理解或者解释其形成原因却比较困难。通过拓展,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学后记】 6.光的反射现象【教材分析】本课仍然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探究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会有怎样的变化,以及这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光的镜面反射,让学生对光的反射有初步了解,通过反射实验让学生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建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关系,建立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拓展环节重在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应用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教材重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发现光的反

36、射规律,并进行归纳概括。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产生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光的反射概念不一定理解,但是对于光的反射现象是熟悉的,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在引入光的反射概念时难度并不大,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凝练可以让学生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有难度的环节是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光的反射规律,这让他们感受成就感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3.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2.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1.善于

37、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2.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1.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教学难点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的反射规律。【教学准备】激光笔、记号笔、白纸板、平面镜、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引导学生游戏:用镜子观察后方同学所做动作。教师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激光经过平面镜后传播方向是否发生改变。学生回答改变后,教师以资料卡的形式引出光的反射概念。教师设疑:光的反射有规律吗?设计意图游戏

38、能够快速将学生吸引力转移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光的反射现象,引入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已经知道光的折射具有规律,那么光的反射是否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是学生好奇的。2.探索教师明确实验目的是寻找光的反射规律。分析实验操作细节:(1)在纸屏上三种高度做好三个标记;(2)调整激光笔位置,照射平面镜(平面镜平放),使得反射光能到达标记点;(3)反复调整激光笔位置,使得反射光到达三个标记点;(4)画出光路图。注意事项:只调激光,平面镜与纸板不动;激光及其反射光不能照射人眼。学生合作进行实验,根据要求完成实验记录单。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设计意图利用光的反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光的反射现象,

39、并进行归纳概括。不断重复实验,发现反射规律,使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产生兴趣。3.研讨学生画出实验光路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生回答:三次实验中每次实验的反射角都与入射角相等。教师引导:所以你能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吗? 学生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入射光和反射光都沿直线传播,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得到实验光路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4.拓展(1)光的反射原理应用于月球和地球距离的测量。(2)台灯灯罩的作用。(3)室内的墙壁通常是白色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有了深入认识。但是,学生对光

40、的反射的生活和工程应用不了解。通过实际事例的融入能深化学生对光的反射的理解,认识到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人类可以利用这些规律使生活更便利。【教学后记】7.制作一个潜望镜【教材分析】本课综合考察学生对光的理解程度,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本课以军事上常用的潜望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制作、表达与交流使学生了解潜望镜内部构造及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平面镜在军事及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首先,本课激发学生探索潜望镜工作原理的兴趣;接下来小组合作探索潜望镜内部结构。在熟知内部结构后,学生开始动手制造简易的潜望镜。最后,在学生掌握潜望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加装使得潜

41、望镜可以看到四面八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与动手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课中已经知道光碰到镜面会发生反射。一些简单的例子会让学生明白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但是他们对光的反射原理的工程应用知道较少。本课基于军事应用背景开展教学,学生本身对军事知之甚少,出于对未知的好奇,会有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探究潜望镜的原理。2.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能根据潜

42、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教学难点制作简易潜望镜。【教学准备】制作好的简易潜望镜、空盒子、平面镜、剪刀、胶带、胶水、水彩笔等。【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展示几张图片:平面镜观察自己、牙科医生用镜子观察牙齿等。教师提问:你能用说出这些图片应用了什么知识?学生回答:光、光的反射原理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学生回答:摩托车、汽车的后视镜教师展示潜水艇用潜望镜观察海面的图片。提问:潜水艇工作人员为什么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外界情况?潜望镜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图

43、片设疑进行复习导入,帮助巩固学生知识。但是学生对光的反射的应用知道较少,潜望镜的引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复习直接过渡到潜望镜,学生或许已经意识到潜望镜跟光的反射原理有关,但是具体有什么关系学生还不清楚。这时教师抛出三个问题就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潜望镜结构的欲望。2.探索小组合作讨论潜望镜原理。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简易潜望镜发放给学生。学生通过潜望镜观察周围环境。学生打开简易潜望镜,观察内部构造,完成观察记录单。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块镜片的摆放方式。学生交流总结后得出: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教师总结: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

44、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拆卸潜望镜,直观看到内部结构,可以加深学生对潜望镜结构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潜望镜的核心部件以及摆放方式,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3.制作教师介绍制作步骤:(1)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1 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1 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3)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4)用剪刀将4 条斜线剪开。(5)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6)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根据要求制作一个潜望镜。

45、教师提问:你们能在潜望镜的窥探口观察到经过两次反射后的物体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呢?设计意图在上一个活动中,学生已经理论上知道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作的,实践动手制作可以帮助学生检验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实际应用深化学生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制作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理论与应用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拓展教师提醒学生在课后继续完善潜望镜,并布置两个课后研究专题:(1)利用网络查询更多潜望镜制作方法,了解更多光学知识。(2)设计一个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的工程应用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课后自主学习可以巩固知识,提

46、高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地球的表面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又称地形、地貌。它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是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属于课标中“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从地球表面本来就是这样的吗?到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为后续学习提供概念建构思路和基础。本课的设计线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的布局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发学生更

47、深层的思考: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观察地球图片,产生感性认识)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建立具体的“地形”概念)每一个典型地貌的观察(观察和分析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供线索)。【学情分析】对于地球的表面形态,五年级学生已有一些见闻,他们在旅途、科普书籍和网络中接触过一些地形地貌,也能说出个别常见地形及其特点。但因缺乏系统的认识,即便学生知道高地、山地、平原和丘陵等地形名称,也无法将地形名称与实际的地理意义进行对应,无法对地形形成的原因进行合理猜测。针对每种典型地貌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也是似懂非懂。对地貌特点进行描述时也较难运用准确的词

48、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丰富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进行引导性的设计,使学生用科学的词语描述地形及其特点,进而对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

49、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特点。难点根据地形的特点,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教学准备】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放大镜、典型地形地貌照片、学生记录卡片、马克笔、俯瞰地球视频、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过程】1.聚焦观看从空间站俯瞰地球全貌视频。教师: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地球看起来大部分是蓝色的、有很多水、也有一些陆地;地球不是光滑的球;地球表面上有不同的颜色教师追问:地球的现有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还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板书:地球的表面)学生:不是,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是大自然变化造成的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是有一定了解的,通

50、过视频呈现,引起学生共鸣,顺理成章揭示本课学习主题。2.探索任务一:感知地球整体面貌教师:究竟是什么力量呢?出示地形地球仪。我们先把地球搬到眼前,仔细观察地球的地形地貌。可以用肉眼或放大镜来观察,用手来摸一摸地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地球上的表面凹凸不平。有不同的颜色,绿色的地方比较平,深橙色的地方比较凸。可看到标着丘陵、平原、盆地、高山、高原、太平洋。海洋占的比例大,陆地占的比例小等。教师引导: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同学们在观察地形图的时候,可以利用高度表来帮助你判断、描述高度。出示地形图例资料:小结:地球的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

51、的形态,简称为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板书:地形 复杂多样 不断变化)设计意图观察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既直观又整体地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对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有一个宏观的认知。任务二:细析中国陆地地形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你能在我国地形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你能判断出是什么地形?并用词语来描述特点吗?小组进行交流分享。学生活动:对比图例和地形图上的地形起伏汇报家乡地形特点。(如没有提及的地形,教师进行提问:大家描述了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那老师家是位于四川,是什么地形,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可以描述地形的海拔高低,是平坦的还

52、是陡峭的PPT汇总特点:地形名称特点平原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200-500米,地势起伏较大山地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有耸立的山峰高原500米以上,外围较陡,内部起伏平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板书:五种地形图片)设计意图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自己熟悉的地区进行观察描述,更有针对性。同时汇总表能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对比不同地形的特点,促进其建立具体的地形概念,也为接下来典型地貌的特点描述奠定基础。任务三:观察典型地貌,推测形成原因教师提问:出示五种典型地貌和资料,我国的地域辽阔,请大家观察这五种典型的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形成的原因。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将特点和形成原因写在纸条上,红色纸条写上

53、特点,黄色纸条写上形成原因。然后贴在班级记录表的相应位置。(1、香港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2、长白山天池;3、敦煌雅丹地貌;4、黄土高原;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每组学生纸条(各5张):师生:整理记录表中的特点和猜测,纠正错误描述,合并一致的想法。地形地形特点主要形成的原因1、香港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2、长白山天池3、敦煌雅丹地貌4、黄土高原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设计意图这五种地貌类型丰富,特点突出,与后续各课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长白山天池的形成就是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结果(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根据特点进行合理的原因猜测,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认知。班级记录表全面

54、地汇总了全班级同学的观点,为后续的学习提供线索,意在让学生对本课形成的猜测进行完善和反思,记录学生思维转变的过程。3.拓展教师:展示我国典型地貌,提问:关于地球表面,你还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能帮助学生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回顾、梳理本课内容,内化所学。同时暴露学生对地形地貌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原有认知,有助于其自我纠正或其他同学帮忙纠正错误认知,完善科学概念。【教学后记】2.地球的结构【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1课内容的延续,地球表面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其内部构造直接影响着地壳运动。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是理解第3课地震和第4课火山喷发成因的知识基础。为帮助学生完

55、整建构地球内部构造的认知,教材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逻辑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1)整体认识地球从表层到地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2)具体了解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3)通过地壳运动直观认识岩石弯曲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4)动手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进一步增强对地球的整体认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有初步的认知,知道地球内部有岩浆,有时喷出会形成火山爆发,知道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壳运动。但对于地球的三个圈层以及地球内部结构会引起地壳运动,引起地球表面的变化缺乏深入理解。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了岩石的相关知识和观察方法,初步知道地壳有岩

56、石,但并不清楚地壳岩石的分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影响的认识,加深对岩石构造和成因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

57、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个探索活动对地球内部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理解地球内部是运动的。难点基于对地球结构的认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教学准备】贴有标签的多种岩石、放大镜、30cm细线、红黄蓝三种超轻黏土、尺子、实验记录单、视频。【教学过程】1.聚焦展示地球地形地貌图片、尔塔阿雷火山口介绍。教师:我们上节课推测地球表面的形态与地球的构造有关。你能说说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吗?(板书:地球的结构)学生:地球内部有岩浆、是热的,压力大的。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图片对比展现了从地球外部形态到地球内部结构的延伸学习,火山口图片提示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的猜测。2.探索任务一:了

58、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师: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地球的内部结构,完成实验记录单上的任务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哪几层?不同圈层的平均厚度分别是多少?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交流: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层,从外向里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地幔为2865km,地核为3400km。不同的圈层的组成物质不同;地核温度最高设计意图视频资料内容丰富,包含了地球内部不同圈层的厚度、组成物质,质量占比等等,动态化的呈现比起纸质资料更为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关注的同时也为之后的探索活动做好知识铺垫。任务二:地壳的组成教师:视频中提到地壳是由不同的岩石组成的,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圈层

59、成为岩石圈。那地壳是由什么岩石组成的呢?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阅读课本24-25页,找出以下每种岩石对应的岩石类别。用手摸、用放大镜观察各类岩石,连线相应特征或补充。结合岩石的成因,你能找出不同岩石特点与成因之间的联系吗?资料展示:教师引导:不同的岩石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联系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想法、汇报。(板书: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设计意图学生在四下已接触学习过岩石,对岩石的观察、研究和描述都不陌生。学生在进行上述活动过程中,找寻与成因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岩石构造和成因密切关联的理解,进一步完善关于岩石、地壳组成的认知。任务三:地壳的运动教师提问:

60、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地壳是会发生运动的。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得地壳运动?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请带着这两个问题观看视频地壳运动。学生:岩石圈下层的软流层会流动,推动了地壳运动。可能会产生地震或火山喷发,产生高山、裂谷等地形地貌。教师:观看微课,思考:用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表示不同的岩层,你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吗?学生: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使岩层收到挤压,发生了弯曲。设计意图视频、图片相结合展示地壳是在运动的,地球内部也是运动的,挤压是使岩石发生弯曲的一种方式。此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关联意识,不仅对第一课中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做出科学的解释,也是后面两课的知识积

61、淀。任务四:制作一个地球模型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有三个圈层,现在我们要利用超轻黏土来制作一个地球内部结构模型,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鸡蛋模型来制作吗?为什么?学生:不可以,因为地幔的厚度没有像蛋白一样一端很厚,一端又很薄;地球形状不像鸡蛋那样一头尖一头圆。教师:那你认为制作模型需要知道什么?学生:要知道每个圈层捏多大,就要知道每个圈层的厚度。教师提问:那我们从活动一就知道圈层的厚度,可能按实际的厚度来制作模型吗?要怎么做呢?学生:可以把厚度全部缩小。教师提示:如果地核厚度为0.5cm,那么地幔和地壳的厚度应为多少呢?学生:根据换算,地幔:0.4cm,地壳:0.0023cm(薄

62、薄地一层)。教师追问:地核厚度指的是地核的半径还是直径?制作的地核应该多大?学生:指的是半径,地核应该是1cm大的球形。学生:观看微课指导视频,动手实验。学生展示作品,分析是否合理。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过比例尺,因此在学生能说出缩小数据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地核厚度缩小后的合适数据。如果有困难,师生可以一起在Excel上计算出地幔和地壳的厚度,同时提示相比之下地壳只有0.0023cm,实在太薄,不好测量,因此要求只需薄薄一层。微课引导学生用小刀切开地球,借助模型对原形进行观察、研究与认识。3.研讨资料:1970年,前苏联为科学研究,在科拉半岛打下一个超深钻孔,其深度为12262m,至今保

63、持世界最深钻井记录,低头看深不见底。教师追问:现在我们知道地壳在不断运动,也制作了地球内部的模型,但是目前人类能钻出的最深的洞也只12km,不能亲自去探寻地下是什么样子,那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学生:是运动的,因为岩浆是涌动的,才会带动地壳运动,发生地震或者火山喷发,而地壳运动又改变了地形地貌。设计意图“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求学生能说出理由,设置此问题来检验学生是否对地壳运动有了充分的理解。【教学后记】 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材分析】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震是引起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力、流水、冰川等很缓慢的外力作用,是一种

64、剧烈变化。在内容上本课遵循“成因”“产生的影响”“如何自救”的安排,帮助学生建构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完整知识体系。教材安排三个主要活动。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组织学生对成因进行猜测,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找到模拟实验和自然现象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聚焦观察点。活动二: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地震发生的情景及产生的影响,发展整理、分析信息的学习能力。活动三:结合生活实际,收集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海报,内化知识与技能。【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可能没有经历过地震,但是会从各种媒体上知道地震和地震带来的影响,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并通过上节课的知识铺垫,学生知道了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

65、但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地震发生后地形地貌的变化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原因的兴趣,并形成科学的解释,了解应对措施。【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和视频、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防灾的常识。科学态度目标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与模拟实验。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证据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

66、响。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地震的模拟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是地壳运动。难点找准实验观察点,根据现象,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收集关于地震发生时情境的资料、干泥土。教师剪成两半的塑料盒、水、泥、保鲜膜。【教学过程】1.聚焦展示地震视频。教师:从视频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发生了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开,引发海啸教师追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时又会发生什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什么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影响。(板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设计意图地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视频呈现,引起学生共鸣。通过问题提出,给予学生明确的学

67、习目标,同时揭示本课学习主题。2.探索任务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猜测成因 教师:小组讨论地震的成因是什么?同学们要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可以根据之前我们学过的地球结构、地壳运动等知识进行猜测和假设。学生交流、汇报:地球板块产生撞击、碰撞;地球板块裂开;地球内部运动导致岩石圈错位或破裂;地球内部运动的产生的能量需要得到释放教师整理、板书。(2)收集证据教师:地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样子,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探究。阅读课本26页的实验步骤。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准备好了实验材料,你能说出材料对应的实际物体吗?学生: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

68、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代表岩层受到的力。教师:观看实验操作,重复注意事项。教师: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什么?学生:要注意观察“地面”的变化;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学生动手实验,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3)建构解释教师:通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学生:当很用力用手拉开盒子的时候,“地面”裂开了,而用手挤压盒子时,“地面”隆起形成了褶皱。裂开和隆起的位置大都发生在“板块”对接边界。教师:实验现象能作为证据来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拉开或挤压盒子相当于板块相互分离或碰撞,当力气达到一定程度地面会裂开或者隆起相当于地球内部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猛然释

69、放,造成了陆地表面的形状发生变化。教师:这是自然界中能找到的岩层模样。观察下面两张图,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解释。学生:岩层发生弯曲是因为受到了挤压,发生断裂和错动是因为板块发生分离。教师:观看地震成因的科普视频。师生总结:组成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褶皱、断裂、地震等。板块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高发地区。(留下猜想正确的板书,其余摘下。)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地震成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可以将学生的观点聚焦,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体现活动之间的紧密关联。引导学生关注每一种材料代表什么,明确模拟关系进而明确观察点。

70、实验现象、图片和视频为学生提供了表达依据,便于学生基于证据进行解释,让学生有话可说,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任务二:了解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课前已要求学生收集地震发生情境的资料)教师: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吗?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学生:从电视或网络中看到过的地震情景:地震会破坏房屋、路面。从科普读物的阅读中知道了地震会引起海啸、山体滑坡,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灾难等。教师:观看汶川大地震的视频,阅读课本28页两篇关于地震的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图片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作用 改变地表形态)学生:可以看到唐山地震后路面裂缝、塌陷,铁轨扭曲变形

71、的情况。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教师补充解释:堰塞湖是河道因山崩、地震、滑坡、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流阻塞而成的湖泊。师生总结: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改变:地震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强烈的地震会使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发生巨大的改变。(板书:地面断裂、隆起、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教师追问:现在你能对第一课中香港地质公园弯曲岩层的形成做出解释了吗?学生:岩层在板块运动中因为受力而发生波状弯曲。设计意图搜集处理信息是科学探究8个要素的组成部分,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点,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资料分析、整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反思第

72、一课关于“弯曲岩层”的认识,将本课基于证据获得的解释与之前的猜想相比较,对自己的先前猜测进行完善或纠正,反思地震对地表产生影响的认识。任务三:制作抗震防灾海报教师: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呢?(板书:抗震防灾)学生:跑到空旷的地方,躲在桌子下教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地震时自救的知识呢?下面我们通过一小段视频了解一下吧。教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地震时要就地避险,地震后要迅速撤离,为了让大家对地震抗震防灾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关于抗震防灾的资料,可以制作抗震防灾的海报,下节课我们开展汇报后,互相观赏作品。设计意图需要教师提供展评的时间和空间,将活动的目的有效达成,帮助学

73、生形成一定的防震意识。3.研讨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试着分析一下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学生: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地震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它们几乎是在一瞬间就改变了地表的形态。(板书:剧烈)设计意图梳理、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再次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属于地球的内部力量,是内在因素,与后面学习的风力和水力进行区分。4.拓展推荐WOW!地球档案。设计意图此书包含地震、火山喷发、板块漂移等自然现象,大峡谷、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地貌,可以丰富学生对地球的认知,永葆学生的好奇心。【教学后记】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作用

74、【教材分析】本课的编写体例与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相似:引导学生通过对图片文字等资料的分析,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并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与前一课不同,探索环节的三个活动按照“由外及里”的顺序安排。活动一:先是了解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喷发时的情景和喷后发会地表的影响。活动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内部成因。因为模拟实验需要将“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从火山喷发的外部现象入手,可为后面进行模拟实验奠定知识储备。“先外后里”的学习顺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每一步骤的目的以及每一种现象所代表的意义。活动三:通过正反两面描述火山喷发对人类和自

75、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火山喷发这一自然现象停留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对于火山喷发的实质原因以及喷发后给地形地貌、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不清楚。更不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地球内部力量对地形地貌改变的两种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模拟实验操作的引导,关注实验现象和真实景象之间的对比,从证据的角度出发验证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和视频、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变化。2.能够通过

76、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科学态度目标1.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人类、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内部原因;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影响。难点对火山喷发的形成做出有依据的猜测,并借助模拟现象进行对比验证。【教学准备】学生学生收集关于火山喷发的事例和喷发后带来的影响。教师土豆泥、稀释过的番茄酱、罐头盒、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火柴。【教学过程】1.聚焦展示地震成因动图。教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组成岩石

77、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褶皱、断裂等。板块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地震高发地区。但你知道吗?这也是火山喷发的高发地区哦!火山喷发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板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设计意图与地震一课的学习建立联系,聚焦本课问题。问题的提出呈现了单元概念体系的内部逻辑结构,意在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建立相关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2.探索任务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展示冰岛火山喷发图片和课本第29页资料。 教师:这是一幅火山正在喷发的图片,通过图片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形成裂缝地

78、;岩浆喷涌;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教师整理、板书。教师:教科书第30页为我们提供了长白山天池和叙尔特塞火山岛的资料,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尝试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学生:火山喷发后可能形成一个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火山喷发后也可能形成一座新岛,在1963年至1967年间,由于海底的火山喷发,形成了叙尔特塞火山岛。(教师板书:火山口湖、火山岛)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教师补充视频资料)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火山喷发的事例。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的多方

79、面呈现,便于学生分析了解火山喷发时的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视频资料的补充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火山喷发的认知。通过让学生分析描述火山喷发的情景,提取出关键信息,作为火山喷发的成因猜测的依据,为火山模拟喷发实验做好知识铺垫。任务二: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1)猜测成因教师:展示火山喷发动图,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能否推测火山喷发是如何形成的?请说出你们的猜想?学生:地壳运动;高温高压;地壳中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教师整理、板书。(2)收集证据教师:如何检验我们的假说呢?学生:可以做模拟实验。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思考在模拟实验中我们怎样模拟的?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学生:用土豆泥代

80、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则代表地壳深处高温的状态。教师:观看实验步骤,重复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土豆泥上的洞要挖到盒底;封“火山口”的土豆泥要薄;注意酒精灯的安全使用。学生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3)建构解释教师:通过实验,你们都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学生:发现加热一段时间后,封着的土豆泥被热气顶开掀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会向外冒热气,过一会儿沸腾的番茄酱冒着气泡从“火山口”喷涌出来。教师:你们能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对火山喷发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吗?学生:封口的土豆泥如同地壳的薄弱地带,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番茄酱受热喷涌而出的过程和炙热的岩浆喷发的过

81、程一样,高温高压的岩浆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观看火山喷发动画演示视频,师生总结成因:板块的运动导致了火山的喷发,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使得岩浆和气体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是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建立实验模拟材料和火山喷发自然现象对应关系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而基于证据进行解释。任务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教师:课前你了解到火山喷发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板书:影响)学生: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

82、石流、地震教师:火山喷发有正面的影响吗?(板书:负面、正面)学生: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设计意图从正反两面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发展辩证的思维能力。3.研讨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本节课开始时介绍的长白山天池吗?你们能否利用本节课所学来解释一下它的形成原因?学生: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高温高压的岩浆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火山口

83、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教师: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学生:剧烈的,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板书:剧烈)设计意图回应“长白山天池成因”的猜测,引导学生反思,丰富地形地貌的形成认知。注重建立与前面学过的知识间的联系,明确火山喷发与地震一样,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属于地球的内部力量,是内在因素。4.拓展教师: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有哪些类型,我们如何区分呢?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设计意图完善学生对火山概念的构建。【教学后记】 5.风的作用【教材分析】风的作用是教科版

84、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从研究内部力量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过渡到研究外部作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和对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成地貌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本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首先指出“风对改变地形也发生着缓慢的作用”,并提出研究主题“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第二部分“探索”,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是讨论并记录学生关于风力改变地形地貌的原有认知,为活动二的模拟实验明确研究目标;活动二是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通过让学生经历

85、预测观察基于证据建构解释的完整探究历程,初步认识风的侵蚀作用;活动三是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对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的学习、分析,进一步认识风蚀作用,同时了解风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丰富对风力作用的认识;活动四是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风的作用”的认识。第三部分“研讨”。从三个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学习成果,建立对“风的作用”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对于风的作用,学生更加熟知的是风对日常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但对于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学生的了解并不深

86、。学生对于沙漠、戈壁等“风的作用”形成的地貌虽然不陌生,但对于这些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并不清楚。因此,本课主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风卷起沙子打磨岩石的过程,初步认识风的侵蚀作用;并通过呈现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风成地貌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丰富对风力作用的认识,从而构建起对“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这一问题的较为清晰完整的认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风对地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根据,并且与其他同学进行交

87、流和分享。2.会做“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2.意识到探究成果对解答问题的重要价值。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的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通过阅读图片、文字资料加深“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的认识。难点运用探究成果对“风对地形的作用”进行推测和解释。【教学准备】岩石、放大镜、砂纸等。【教学过程】1.聚焦教师提问引导: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造地球表面的样子。还有哪些因素会改变地形地貌呢?那这幅图又是什么影响的呢?(

88、展示风蚀拱门的图片)学生思考:改变地形地貌的因素还有哪些?风蚀拱门是在什么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教师活动:先引导学生发现,作为地球外部圈层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也发生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风蚀拱门就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再聚焦到主题: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板书课题:风的作用)设计意图回顾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引出“风”也是改变地形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并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引发学生思考。2.探索活动一:讨论并记录我们的看法学生活动:仔细观察“风蚀拱门”图片,思考并分小组讨论“风是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成小组意见后再进行全班讨论。教师活动:(1)引

89、导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测,提炼学生观点并板书在班级记录表上。(板书:班级记录表)(2)和学生一起分析已有观点的合理性,达成关于风蚀拱门比较一致的猜测:风卷起的沙子不断吹在岩石上进行打磨,最终形成了风蚀拱门的样子。再进一步讨论,风还能怎样改变地球表面呢?设计意图基于聚焦问题进行猜测,形成观点,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风的作用的原有认知;分析观点的合理性,达成一致的猜测,为后面的模拟实验明确了实验目标。活动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教师指导实验方法:(1)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验证我们的观点。(展示实验材料)(2)怎样做模拟实验呢?播放实验指导视频,

90、明确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3)提问:用什么模拟什么?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4)发放实验材料,巡回指导。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记录打磨前、打磨中、打磨后岩石的样子,并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对“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进行解释。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在模拟实验后进行研讨交流,并基于证据建构解释,认识风的侵蚀作用。在大风频繁、天气干燥或缺少植被等条件下,风卷起的沙子不断对岩石进行侵蚀,慢慢改变着岩石的大小和形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风蚀拱门等风蚀地貌。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真实的实验现象体会到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初步认识风的侵蚀作

91、用。并体会风力的缓慢作用,理解风蚀拱门等风蚀地貌形成的漫长历程。活动三: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学生活动:阅读关于戈壁、沙漠、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成地貌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并在小组、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文字等资料,认识风的侵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以及风的堆积作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了解戈壁、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蚀型地貌以及沙漠等堆积型地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和研讨,完善学生对风的作用形式、作用结果的认识,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活动四: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设计意图

92、促使学生回顾并梳理对“风的作用”的认知,完善认知结构。3.研讨(1)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回顾模拟实验过程,明确是风的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2)根据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根据探究成果完整地描述敦煌地区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即风力改变地表形态的完整过程。)(3)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发的改变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整体思考:与改变地球形态的内力相比较,外力作用对地球的改变是缓慢的,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设计意图从三个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学习成果,建立对

93、“风的作用”的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第一个问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回顾;第二个问题是概念的迁移,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并与第1课中“猜测地形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活动相呼应,体现单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连贯性,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第三个问题是将改变地球形态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相比较,完善对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认识,加强学生对“风的作用是缓慢的”这一事实的认知。【教学后记】6.水的作用【教材分析】水的作用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包含降雨、河流两个方面。在降雨上,主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

94、蚀土地。在河流上,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搜集信息-反思-推理的思维过程,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最后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改变地球表面因素的对比思考,构建对“水的作用”清晰完整的认识。本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首先指出“在地表变化的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明确本课研究主题“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部分“探索”,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是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降雨对土地的侵蚀作用,理解降雨会冲走地表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对应后面研讨问题1对黄土高原沟壑形成的解释;活动二是了解河流对地形

95、带来的改变,对应研讨问题2对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成因的解释,主要通过分析、阅读资料来让学生了解河流的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及其对地表的改变。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本课的学习内容,形成对“水的作用”深刻的认识。【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内力作用和风的外力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和风的作用一样,水的作用也是引发地形地貌变化的外在因素。降雨、河流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学生通过生活观察知道下雨时雨水会冲刷地上的泥沙,也听说过“水滴石穿”的道理。因此,学生不难想到:水对地形也能起到改变作用。但对于水对地表的作用形式以及水的作用形成地形地貌,学生并

96、不清楚。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黄河乾坤湾、黄河入海口沙洲等地形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的相关内容尝试对这些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深刻地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2.雨水降落到地面会侵蚀土地。3.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这些被侵蚀的泥土在水流缓慢的地方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2.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科学态度目标1.积极参与模拟实验,尊重

97、事实,愿意沟通交流自己的观点与发现。2.提升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和减少雨水对土地侵蚀的重要性。2.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降雨的侵蚀作用,通过分析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难点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解释。【教学准备】塑料盒、泥土、有颜色的沙子、喷壶、手套、桌布。【教学过程】1.聚焦观察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中循环的图片。教师提问: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地面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使地表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出示水的作用

98、形成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思考:地表流水的来源有哪些?降雨和河流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设计意图以“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切入,先引导学生寻找地表流水的来源,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表变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进一步聚焦到本节课的主题,明确本课的研究对象为“降雨”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2.探索(1)认识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教师指导实验方法:降雨是地面流水的源头,那么降落地面的雨水会给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模拟一下。(展示实验材料)提问:用什么模拟什么?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与自然现象一一对应。怎样做模拟实验呢?播放实验指导视频,明确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发放实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模拟降雨实

99、验,提示学生仔细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如土壤和带有颜色的沙子分别怎样移动,又聚集到了哪里,水流如何变化等,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模拟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降雨前、降雨后土壤的样子。基于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研讨: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由此你能解释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如何形成的吗?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在模拟实验后进行研讨交流,分析降雨对地表的影响,认识降雨的侵蚀作用,并运用探究成果解释黄土高原上沟壑的形成。引导学生达成共识:降雨会冲走地表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沟壑就是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的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设计意图通过

100、模拟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降雨的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对降雨的侵蚀作用形成清晰的认识。对黄土高原沟壑形成的解释,是对模拟实验探究成果的应用和巩固,能够加深学生对“降雨的侵蚀作用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认识。(2)了解河流对地形带来的改变教师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降雨对地表的改变,那么河流对地表又有哪些影响呢?(展示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乾坤湾和入海口沙洲的地形特点,如乾坤湾两岸的差别,入海口沙洲水流的速度等,并以观察到的现象作为依据尝试分析河流对地表的改变。我们的分析是否准确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资料来看看自然界中真实的情况吧!(展示相关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通

101、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详细了解河流改变地表的过程,印证自己的分析的同时丰富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呢?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解释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成因,达成共识:黄河第一湾主要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沙洲主要是河水的沉积作用造成的。学生活动:观察黄河乾坤湾和黄河入海口沙洲的图片,尝试分析河流对地表的改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阅读相关的文字资料,丰富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修正自己的看法。研讨: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

102、地貌?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片、阅读资料以及研讨的方式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搜集信息印证分析基于获得的证据解释自然现象的自主探究历程,逐步丰富学生对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了解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运用科学思维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等。3.研讨(1)降雨会对地表产生怎样的影响?根据你的认识解释黄土高原沟壑的形成。(2)黄河第一湾和黄河入海口这两段河流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地貌?根据你的认识试着进行解释。(前两个问题的研讨是伴随探索活动的进行完成的。)(3)水在改变地表样貌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与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比较,有

103、什么相同与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发现“水”在改变地形地貌过程中独有的特点。)设计意图前两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过程,基于已获得的证据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对“水的作用”的理解。同时也是对第1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同样体现了大单元学习的连贯性。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反思“水”在地形地貌变化中起到的作用,并通过与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加深学生对“水的作用”的理解。同时,也是为下一课的总结活动做铺垫。【教学后记】 7.总结我们的认识【教材分析】总结我们的认识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七课。本课作为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任务是总结单元学习内

104、容,提升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认识。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两个活动。一是回顾学习内容,梳理记录表。通过梳理、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帮助学生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认知。通过对第1课中“地形特点形成原因的猜测”进行反思,并运用所学科学知识重新建构科学解释,帮助学生调整、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己的进步与成长。二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加深学生对侵蚀作用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加剧或减轻土地的侵蚀,从而渗透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情分析】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对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因素,以及由此形成

105、的几种典型的地形地貌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对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对学生来说并不算难,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自主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与原有知识结构进行融合与更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此外,学生在本单元中虽已做过多次模拟实验,但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是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的,而刚升上五年级的学生在对比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际操作上都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确保实验准确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对侵蚀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

106、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科学探究目标1.能回顾并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2.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教学重难点】重点回顾、梳理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并用于建构科学解释;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植物对侵蚀的影响。难点控制变量,完成“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对比实验,并对植物能减少土地侵蚀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教学准备】湿润且

107、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人工草皮、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洒水袋、水、接水容器、手套、桌布【教学过程】1.聚焦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板书课题:总结我们的认识)设计意图直入主题,点明研究内容回顾、梳理并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2.探索(1)回顾学习内容,梳理记录表。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教师提问引导:观察我们的活动记录,你能总结出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吗?学生观察活动记录,先在小组内交流总结,再进行全班研讨,共同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和水

108、的作用,并进行板书。设计意图对活动记录的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已学知识,强化科学概念,为后面解释地形地貌的形成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对学习过程的回顾有助于学生梳理科学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对地形特点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教师展示5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以及第1课中“猜测地形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班级记录表,提问引导: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现在能解释每一种地形特点的形成原因了吗?你的解释和你之前的猜测一样吗?通过学习,你对地形特点的形成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学生重新观察第1课中5种地形地貌图片,先小组讨论再集体研讨,共同对每一种地形地貌特点形成的原因做出科学的解释。并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说说与什么不同。

109、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总结并板书5种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完善班级记录表。设计意图重新审视对第1课5种地形特点形成原因的猜测,并进行再解释,能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修正、完善对地球表面变化的认识,感知大单元学习中获得的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2)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教师指导实验方法:展示“侵蚀”的概念,提问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雨水会侵蚀土地,造成水土流失,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那么,怎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呢?植物对雨水的侵蚀有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展示实验材料,明确实验中“用什么模拟什么”。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实验方法。

110、提问引导:有无植物覆盖会影响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吗,你的预测是什么?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哪些?播放实验指导视频,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发放实验材料,巡回指导。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研究计划,开展“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比较有植物覆盖和无植物覆盖的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进行记录。交流分享:有无植物覆盖会影响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吗?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在模拟实验后进行交流分享,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比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到的侵蚀作用更严重。所以,保护植物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有无植物覆盖的土

111、地受侵蚀的程度差别明显,使学生意识到保护植物对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意识,提升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三、研讨(1)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2)当水流过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植物覆盖可以防止侵蚀发生并能保持水土的原因。)(3)人类活动对土地的侵蚀有影响吗?为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土地侵蚀的影响)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与原有知识结构进行融合和更新,形成对于地球表

112、面的变化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第二个问题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回顾和解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侵蚀作用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则是将所学科学知识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形态,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1.时间在流逝【教材分析】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以时间流逝为主线,学生体验如何计量时间的过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来关注、研究时间问题,并通过对燃香钟这一实例的探究、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慢慢进入探索计时工具的状态:产生研究计时方法的探索渴望,初步掌握研究计时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教材先提出主题“在时钟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

113、和劳作的呢?”,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接着设置了三个探索活动,活动1:学生交流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时,如何根据自然现象判断时间,活动2:搜集、阅读资料,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活动3: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延伸了两个研讨问题。探索活动3蕴含的实验方法计量某事物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以及实验工具、实验后的整理分析思路等,都是具有范例性的,为后续整个单元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观测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变化(如一段香的燃烧, 10毫升水的流动,摆摆动 10 次等)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从而探究得出计时工具的计时原理,并体

114、会计时工具的设计与制作。【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事物,每天都在和时间打交道,比如几点上课?几点下课?几点放学?涉及到“人类是怎样逐步发展起各种计时方法和工具的?”“现代钟表发明之前,古人如何计时?”这些问题时,学生可能有所思考,并有一定的探究兴趣。学生在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时,容易发现香燃烧相同的长度所用的时间是基本相等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是均匀的。但除了这个发现之外,学生还需意识到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变化所需的时间一致的这个特点可以用来计时,燃香钟的原理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此外,蜡烛是否也具有这个特点呢?蜡烛是否可以用来计时呢?学生在本

115、课学习中面临的这些问题和需要培养的科学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实验材料、操作方法、记录表设计等环节,进行针对性、引导性、精细化的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计时。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科学探究目标: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能就“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有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计时工具。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探究燃香的长度变化是否匀速。难点

116、学生掌握燃香实验活动蕴含的实验方法计量某事物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以及实验工具、实验后的整理分析思路等。【教学准备】秒表、香、火柴(打火机)、记号笔、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1.导入观察田径比赛教师提问: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怎样知道图中田径运动员的跑步时间呢?学生思考:没有钟表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计时的?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生成“计量时间”的概念,并板书。设计意图以“田径比赛”计时切入,从学生的既往经验和原始概念中,提炼出“计量时间”的科学词汇,并针对如何计量时间和计时工具达成初步共识。在一个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里,提炼出一个确定的科学

117、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衍生出新问题,引导学生走进课堂主题。2.探索与研讨学生活动1:学生交流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时,如何根据自然现象判断时间。设计意图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的建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促进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学生活动2:搜集、阅读资料,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搜集、阅读资料,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与同学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研讨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人们计时?设计意图在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和事例之后,

118、学生已了解到古人曾利用古观象台、日晷、圭表等工具计时,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讨论:“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人们计时?”。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初步意识到太阳的运动以及引起的影子等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用来计时的。学生活动3:学生做燃香实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教师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学生先思考讨论实验材料有哪些?实验应该怎样做?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燃香的长度变化是不是匀速的。实验中应注意:把燃香等分成若干份,计量每等份的燃烧时间,做

119、好实验记录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的长度变化基本是匀速的,从而可以用于粗略的计时。这个实验活动蕴含的实验方法计量某事物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以及实验工具、实验后的整理分析思路等,都是具有范例性的,为本单元中的后续研究做重要的奠基性准备。研讨2: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既可以作为对学生之前探究燃香钟活动是否有效的检验,也可以看成对燃香钟的拓展。研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发现来分析蜡烛的变化,同时注意燃香和蜡烛的相似处与不同点,在训练学生的类比思维中,促进学生原有认识经验、策略的科学转化,启发

120、学生学过的知识和探究发现得来的认识要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学后记】 2.用水计量时间【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观察流水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水流动的特点和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因素,从而意识到可以用水来计量时间,学习理解水钟的计时原理,也为下节课设计和制作我们的水钟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课教材围绕本单元“计量时间”的核心概念,设计了两个实验活动,第一个实验是观察水流的速度,第二个实验是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学生将通过这两个实验来探究和认识用水计时的原理。水流实验中,水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不是匀速的,那么这种情况下用水计时就存在问题,而准确地计时需要水流的速度不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本课中影响水流速度

121、的因素主要有水位和孔径两个,教材注重启发学生想办法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即保持水位相同,最后结合对古代水钟相关知识的研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用水计量时间的理解和运用。【学情分析】在观察水流的速度的实验中,要充分考虑塑料瓶盖上孔径的大小(影响实验时间和测量误差等)、观察一次所需的时间(要考虑一节课的时间限制)、测量的误差(如量筒的粗细等)等多种因素。学生通过重复测量,不难发现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如果测量比较准确,还会发现水在下流过程中是不匀速的,随着瓶内水位的下降,水流速度将会越来越慢。随着实验的逐渐递进,学生对水流流动速度的认识也更进一步完善了

122、。另外,本课的实验操作性强,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密切配合,教师需要在指导好小组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实验探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科学态度目标: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时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

123、水流的主要特点以及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和认识用水计时的原理。【教学准备】能容纳 200 毫升水的塑料瓶子、200 毫升量筒(量杯)、记号笔、工字钉、透明水杯。【教学过程】1.导入观察洗碗时流水的照片。教师提问:水可以用来计时吗? 学生思考:水能否用来计时?水怎样可以用来计时?教师提问:古人是怎样利用水计时的呢?学生思考:古人利用水钟计时,水钟是怎样计时的呢?教师活动:提炼用水计量时间,引入水钟的概念,并板书。设计意图以“流水”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发学生对于水是否可以用来计时以及怎样用来计时的思考,接着教师再次抛出问题:“古人是怎样利用水计时的呢?”学生思考水钟

124、计时的原理。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里,提炼出用水计时的科学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衍生出新问题。2.探索学生活动1:学生做实验,观察水流的速度。设计意图用水计量时间的的核心问题是流水的是否速度均匀以及如何用来计时?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被问题吸引,顺利投入到接下来的探索环节,研究水流的流速是否均匀。因此,这里设计学生观察水流的速度的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能会发现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也可能会认为水流的速度并不均匀,这为后面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的活动提供了必要性。学生活动2:学生做实验,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记录观测结果。设计意图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可以用秒表来测量一下。于是,进入测

125、量水流速度的变化的活动:测量从 200 毫升水中流出 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通过重复测量,学生会发现: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水在下流过程中是不匀速的,随着水位的下降,水流速度将会越来越慢。观察和测量水流的速度的实验是本课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探究活动,观察、测量水流的速度形成了逐渐递进的结构,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探究和认识了用水计时的原理。学生活动3:学生观察古代水钟结构。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观察和测量水流速度的实验,已经认识到水流速度是不均匀的,水位高低的变化会引起水流速度的变化,保持水位不变才可以保持水流速度的均匀。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古代水钟结构

126、,分析各构件的作用,理解古人的设计原理,了解古人如何做到保持水位高度相同从而控制水流速度不变,从而掌握用水计时的科学知识。3.研讨问题(1)水流的速度是否均匀教师提问引导:水流的速度是均匀的吗?怎样才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速度往下流?学生思考并用实验验证水位变化会引起水流速度变化,保持水位不变既可以保持水流速度不变。(2)水钟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引导: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的?学生思考水钟用水滴的好处以及人们是怎样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的,并与同学交流们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研讨问题从水流的速度是否均匀到水钟的相关知识,贯穿于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及之后,本环节旨

127、在引导学生对于水流速度以及水钟的认知逐渐深入,进而引发学生对于用水计时的更多思考和求知。4.思考与拓展教师引发思考:随着探索实验活动以及研讨问题的进行,我们已经掌握了用水计时的知识理论基础,那么我们可以自己做个水钟用来计时吗?学生思考:制作水钟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做个什么样的水钟?怎样制作水钟呢?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具备了制作水钟的知识理论基础,站在工程设计的角度,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制作水钟,从而有机会综合所学的各方面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后记】 3.我们的水钟【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学生经历一个思考方案制订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完善的探究活动

128、过程。通过前一课的教学,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水流的速度的实验和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的实验后,观察学习了水钟的结构和计时的原理,有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本课,学生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设计一个水钟,用图画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水钟进行描述,并要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水钟,还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能准确计时,以及对水钟的设计进行改进。制作水钟是一个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活动,本课,学生将要经历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测试改进的工程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科书旨在通过制作水钟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做”的成

129、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会用绘图法记录观察内容,学生对于绘图并不陌生。但是如果让他们用画图与文字结合的形式设计一个科学作品,这种经历还是很少的。本课是组织学生开展这方面训练比较好的机会。“完成水钟的设计方案”这个环节是一个思维层次比较高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就水钟类型、水钟计时原理、控制流水速度、刻度设置四方面开展讨论,建构水钟的模型。制作是操作层面的一个环节,影响因素众多,例如孔过大或过小都会直接关系到水钟的准确性,在制作和测试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研讨,并且让他们自己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钟通过一定的装置,能够

130、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从而能用来计时。我们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制作水钟的方案。能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简单工具和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水钟。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经历思考方案制订计划实施方案检验成果寻找原因改进完善的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都是很重要的。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经历一项工程的几个主要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设计一个

131、水钟,并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水钟。难点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水钟进行描述,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能准确计时,以及对水钟的设计进行改进,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技术认知和工程思维。【教学准备】剪刀、美工刀、塑料瓶、秒表(或者手表)、记号笔、直尺、工字钉、铁架台和透明胶带。【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我们自己可以做一个水钟吗?学生思考:制作水钟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做个什么样的水钟?怎样制作水钟呢?教师活动:板书“我们的水钟”。设计意图导入承接上一课用水计量时间的拓展问题。通过前一课的教学,学生在经历了观察水流的速度的实验和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的实验后,观察学习了水钟的结构和计时的原理,有

132、了制作水钟的欲望和理论基础。2.明确任务学生活动:让我们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如右图所示,我们可以做一个类似的计时器。设计意图明确工程设计任务,进入课堂正题。3.设计方案学生活动:学生想好要制作的水钟的类型、式样、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按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填写实验记录单。在制订方案的时候需要思考的一些必要问题:第一,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泄水型或受水型),需要选择什么材料制作; 第二,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水钟,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第三,如何标出刻度。设计意图学生站在工程设计的角度,从真实的简单情境里,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个过程是一个思维的活动过程,能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

133、计水钟的制作方案。4.制作学生活动: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并组装水钟,分别标出 1 10 分钟的时间刻度,填写实验记录单。在制作中,学生需注意以下问题:1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2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3.设计意图制作是设计方案的实施环节,学生制作水钟。5.测试并改进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合作测试并改进水钟,填写实验记录单。在测试并改进中,学生需注意以下问题:1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2存在哪些问题?3.教师活动: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研讨,并且让他们自己提出改进措施。当学生找到问题原因后,在思考改进措施的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完成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实践活动时,要考虑减少材料消耗来节约资源与

134、降低成本,通过缩短工期来提高工作效率。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一个组织学生反思的环节。学生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自己的方案进行改进。6.拓展教师提问:除了水,还可以用哪些能流动的物体来制作计时工具?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迁移所学知识,类比其他计时工具,同时让学生反思水钟在真正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进一步了解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教学后记】 4.机械摆钟【教材分析】在本课,学生从钟摆的摆动开始观察研究,然后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摆(制作简单摆的三样东西是一根绳、一个绑在绳子一端的重物和一个能把绳子挂起来并让它自由摆动的支架),测量它在1

135、分钟内的摆动次数。学生在测试自己制作的摆后交流研究结果,得到初步共识,并为下一课提出了待研究的问题。本课教材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根据测量结果来思考钟摆运动的特点,即钟摆摆动具有等时性;第二个活动是自己制作一个摆并观察摆运动的特点,在发现自制摆也具有等时性的基础上,教科书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摆摆动频次并不相同。【学情分析】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在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活动之后,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获得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研讨,并最终总结出相关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如怎么才算是摆动一次(一般需要教师说明,依照惯例,我们把钟摆往返运动看作一

136、个完整周期,即摆动一次),手表计时是否准确等问题。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每分钟摆动次数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小组测量的结果又是不一样的,这为下一课开展摆的研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如何让学生获得准确的数据?这些操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对研究本单元的问题,以及对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同一个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根据这种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科学探究目标:能较准确地重复观测钟摆及自制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能根据钟摆的特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 科学态度目标:准确地测量摆的摆动次数,理解重复实验的意义。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 科学技

137、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难点在重复观测钟摆和观察自制摆的过程中,学生探究得出摆的等时性以及不同摆的摆动速度不同。【教学准备】手表(秒表)、摆锤(螺帽或其他重物)、摆绳(棉线)、支架(铁架台或其他支架)、记录表、大摆钟。【教学过程】1.导入观察摆钟。教师提问:摆钟有哪些结构组成?分别叫什么名字?摆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计时的呢?学生思考:摆钟各部分的名字和摆钟是怎样计时的。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生成“摆动计时”的概念,并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摆钟各部分的结构及名字,区分钟摆和摆钟的概念

138、,从摆钟计时中提取摆动计时的科学词汇,通过提出问题:“摆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计时的呢”以引导学生针对该问题观察摆钟并进入下面的学习。2.探索学生活动1: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填写机械摆钟实验记录单,要求包括:观测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并记录。重复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并记录。根据测量结果,思考钟摆运动的特点。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摆钟的观察,不难发现摆钟是利用钟摆连续的摆动带动指针来计时的,那么钟摆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呢?它每分钟摆动几次呢?有了这些疑问,学生自然会对“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的活动产生兴趣。这项探索活动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醒学生根据测量结果来思考钟摆运动的特点,即钟摆摆动具有

139、等时性(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相同)。当学生认识到单摆有这样的特点后,就自然能理解它为何能被用于制作计时的工具。学生活动2:自制一个摆,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填写机械摆钟实验记录单,并在黑板上填写自己小组的数据,要求包括:拿一根细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上一个小重物,做成一个简单的摆。让我们的摆自由摆动,幅度不要太大,测量并记录它1分钟摆动的次数。重复多次,测量并记录我们的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设计意图这个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摆,然后观察它在摆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学生容易发现自制的摆也具有等时性。除了填写机械摆钟实验记录单,学生还需在黑板上填写自己小组的数据,这样方便发现不同的摆的摆动频次并

140、不相同,从而为后面的研究提出了问题。3.研讨(1)根据统计结果,说说有什么发现。教师提问引导:根据上面的探索活动的统计结果,我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思考摆动运动的特点,发现摆动具有等时性(相同时间内的摆动次数相同和不同的摆的摆动频次并不相同。(2)我们还观察到摆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引导:说说你还观察到摆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补充并交流其他的发现,比如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研讨不是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与探索部分的活动紧密结合的。在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活动之后,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获得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相应的研讨,并最终总结出相关的认识。4.拓展教师提问: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

141、思考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设计意图为下一课的研究埋下了伏笔。【教学后记】 5.摆的快慢【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出自教科版科学五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5课。在上一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不同的摆在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不一样的。有的摆摆动快,有的摆摆动慢。本课主要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摆锤重量和摆绳长度)。课程设计了聚焦、探索和研讨三个板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本课教材围绕“摆的快慢”影响因素,设计了3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思考、讨论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试着作出推测;第二个活动是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第三个活动是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在实验活动中掌握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得

142、出实验结论。【学情分析】不同的摆在一定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各不相同,这是学生在上一节课中通过测量摆的摆动次数的时候发现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也发现了,有的摆摆动快,而有的摆摆动慢。但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同的摆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呢?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些都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讨论,并根据研讨内容的要求,在实验材料、操作方法、记录单设计等环节进行精细化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改变摆锤质量不能改变摆的快慢;摆绳长度会影响摆的快慢:摆绳越短摆动得越快,摆绳越长摆动得越慢。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推测摆的摆动快

143、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能有效开展改变摆锤质量、摆绳长度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能根据分析进行预测。科学态度目标初步意识到获得精确的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意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并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了解人类的好奇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摆锤质量和摆绳长度对摆的快慢的影响。难点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把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进行综合考虑,提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教学准备】单摆:包含桌面夹,摆刻度盘,重量成比例摆锤;秒表。1.单摆来源:小牛顿科教2.摆锤规格:10g、20g、30

144、g3.摆绳规格:短、中、长【教学过程】1.导入观察单摆的结构特点,复习摆的等时性。教师提问: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出示几种不同的摆摆动的情况动图)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思考: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是否一样?什么因素会影响摆的快慢?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揭示研究课题,并板书:摆的快慢。设计意图以复习摆的知识为导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本节课研究的课题,可以快速激发学生对研究摆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对摆已经不陌生,因此学生也有话可说。至于什么因素会影响摆的快慢,在导入课程的环节里,学生只需要大概思考,不需要面面俱到,老师也不需要在此环节进行全面的总结。2.作出

145、假设教师活动:将单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推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活动:小组展开讨论,推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摆锤质量、摆绳长短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设计意图学生对单摆结构的熟悉情况直接会影响他们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的猜测,因此在学生讨论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单摆实物可以帮助学生组织讨论和思考。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提出摆的幅度影响摆的快慢的假设,为了节省后面实验验证的时间,建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或者用准备好的视频),解释摆的幅度实际上对摆的快慢基本没有影响,引导学生集中研究摆锤质量和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146、。3.实验验证(1)摆锤质量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教师提问引导:如何能让摆的摆动更快?改变摆锤质量对摆摆动的快慢有什么影响?如何进行实验验证,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学生思考并用实验数据验证摆锤的质量不影响摆的快慢。(2)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教师提问引导:如果将摆绳的长短改变,摆的快慢会受到影响吗?又如何进行实验验证,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学生思考并用实验搜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摆绳的长短会影响摆摆动的快慢,摆绳越短摆动得越快,摆绳越长摆动得越慢。设计意图在作出假设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生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从摆锤质量对摆的快慢的影响分析,到摆绳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分析,

147、逐一击破,找到真正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比实验的设计思维,这也是本环节的重要目的。4.结果研讨教师提问引发思考: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实验结果有验证我们哪些推测呢?学生思考:从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回答“我们是怎么知道(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这一重要、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接着提问引发思考: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从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地知道摆绳越短摆动得越快,摆绳越长摆动得越慢。设计意图学生在研讨环节,可以进一步全面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既是对课堂的总结又是智的提升。【教学后记】 6.制作钟摆【教材分析】本

148、课教材出自教科版科学五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6课。在上一课中,学生通过研究已经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就越慢,摆绳越短摆动就越快。本课又为学生的研究设置了新问题,机械摆钟里的钟摆每分钟摆动60次,如果要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该怎样来制作呢?本课教材围绕“制作钟摆”的项目要求,设计了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明确任务,即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第二个环节是设计方案,让学生头脑风暴,确定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第三个环节是制作与测试,利用材料组装一个简易的“钟摆”,并反复测试,不断调整和记录,完成制作;最后一个环节是研讨,深入思考和总结。本课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小

149、学科学与STEM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定义问题设计与再设计建立模型检验与再检验数据分析交流结果(含评价)。【学情分析】摆绳越长摆动就越慢,摆绳越短摆动就越快。这是学生在上一节课中通过研究发现的。同时学生在学习我们的水钟时,经历过工程设计的环节,因此对本节课教材的环节比较熟悉。另外,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钟摆的制作,测试和调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科学探究目标能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摆绳长度如何影响摆动快慢,不断地调整摆,直至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能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

150、法来研究摆的摆动快慢。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细心观察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意识到人类对产品需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实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难点调制出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教学准备】铁架台、细绳、软尺、记号笔、空心小球、螺母、强力磁铁、回形针、秒表1.秒表来源:小牛顿科教2.本次的实验材料不需要都用到,可以让小组自主选择,各取所需,让制作的钟摆更具多样性。【教学过程】1.定义问题聚焦问题情境,明确任务教师提问:老师家的机械摆钟(展示图片)出现了故障,我发现钟摆1

151、分钟内摆动不到60次,怎么回事呢?怎么样才能让钟摆1分钟内刚好摆动60次呢?学生思考: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慢。是否可以用调节摆绳长短的方法来调节摆的快慢?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想法,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板书课题:制作钟摆。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项目设计的兴趣,同时以任务驱动学习,学生的参与感会更加强烈,动力会更足,目标会更加明确。教师提问机械摆钟出现故障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的体验。明确任务时,也定义了项目问题:如何调节摆绳的长短?如何确保制作的钟摆1分钟刚好摆动60

152、次?触发学生深入思考。2.设计与再设计(1)明确评价量规和小组分工教师活动:优秀作品的小组将被邀请参加机械摆钟的维修活动,那么,什么样的小组作品才算得上优秀呢?学生活动:小组展开讨论,明确评价量规(计时准确、易操作性、时间成本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明确各个组员的角色(设计员,材料员,制作员,测试员,宣传员)。(2)材料的介绍教师活动:将本次项目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详细的介绍,特别是空心小球和强力磁铁的使用(现场演示:将螺母装进空心小球中,绳子一端夹在小球里,另一端通过强力磁铁与铁架台连接,可以减少或者不使用绳子的捆绑法)。学生活动:明确各种材料的用途,小组

153、讨论,选择制作材料。(3)设计钟摆模型教师提问:如何更快或更简单地制作一个1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学生思考: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摆绳长度应该大致调整在哪个长度范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目前已有经验大体确定摆绳的长度,把摆绳调整到这个长度并摆动起来,测试1分钟摆动几次。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经验确定摆绳长度,并测试1分钟摆动几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调试的摆绳长度应该怎么确定,是每次减少5厘米进行调试,还是取上一次测量数值的一半进行调试等。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深入思考,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制订出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教师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总结提醒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活动:学生

154、针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改进和再设计,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在正式进行作品设计之前,明确评价量规和明确小组分工,介绍制作材料,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评价先行,让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时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不会存在“游手好闲”的成员,人人有事干,提高效率。本次项目活动的材料不需要都选择,小组讨论选择需要的材料即可,材料的丰富性有利于作品的多样性。通过学生讨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绘制设计图,有利于学生后续制作和合作的开展。3.建立模型教师活动:组织材料的分发,引导学生有秩序地进行钟摆模型的制作。学生活动:小组内分工合作,根据设计图和材料进行钟摆的制作。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组装情况,视情况

155、对各小组适当指导。设计意图经过前期多个环节的铺垫,材料员有秩序地进行材料地领取,其他成员在组长的指挥下有序地制作钟摆。在此需要提醒学生,不是只有制作员才可以参与作品的制作,而是所有成员在这个环节都需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检验与再检验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测试,不断调整和记录,使制作完成得摆正好1分钟摆动60次。学生活动: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反复测试,并将每一次测试的结果记录在“1分钟摆动次数记录表”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测试方法,掌握每次调整的幅度,最终制作1分钟摆动60次的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测试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测试方法,在实践中不断追求计时最精准的钟摆。5.数据分析教师活动:展示

156、项目评价表,接下来先完成计时准确这一维度的评价。引导学生将作品摆放在展示台上相应的位置,老师统一计时1分钟,各组测试员交叉测试摆的摆动次数,记录在项目评价表对应的组别上。学生活动: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班级测试。教师活动:请各个小组将完成作品的时间填写在项目评价表上,分析时间成本。同时统一测试钟摆的操作性,以ABC等级进行评价。学生活动:进行数据分析。设计意图计时准确是评价钟摆作品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标准,至于时间成本和易操作性,可以视上课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呈现。利用项目评价量表,将数据“可视化”,有利于数据的分析。6.交流结果(含评价)教师提问:你们对自己的作品还满意吗?你觉得哪个小组的作品

157、是最优秀的?接下来我们进行成果交流会吧。学生活动:利用少量的时间进行组内总结与分析,思考:一个优秀的钟摆作品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达到这个标准了吗?不足之处有哪些?下次改进的话,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教师活动:组织小组成员上展示台进行宣传介绍作品。学生活动:上展示台进行宣传介绍作品。教师提问:1分钟摆动60次的摆钟,它的摆绳长短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小组研讨,结合设计及制作的过程来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设计意图利用少量的时间讨论及总结本小组的作品,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作品小组情况,有利于后续小组宣传作品的开展。成果交流会的开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多方面的展示自己的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别组的经验

158、,对自己小组项目设计进行再改进。如果时间有限,可以请有代表的小组上台展示,不一定需要所有小组都上台展示。【教学后记】 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出自教科版科学五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7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起到总结的作用。前面6课是让学生经历设计和制作几种古代计时工具模型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本课教材以“在现代生活里,人们对精确计时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问题为导入,设计了2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是总结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第二个是调查和了解精确计时的重要性。在探索活动中,学生对已有的计时工具进行比较,归纳计时

159、工具的设计原理,结合实际生活,认识到精确计时的重要性。【学情分析】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计时工具有了基本的了解,也认识到科学技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但是,学生对于不同计时工具的区别和联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这些计时工具的计时原理进行归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表格的方式调查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能调查因时间的不精准给人类生活造成麻烦的一些事件。科学态度目标认识到人类设计不同的计时工具来满足不同的用途和需求。认识到科技的进步能更好地造福人类。科学、

160、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难点能通过表格的方式调查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教学准备】学校作息时间表、“计时工具发展史”资料、小组记录表、班级记录表、多媒体课件1.学校作息时间表:可根据本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选择2.“计时工具发展史”资料来源: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资料或网上搜索【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一份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教师活动:讲述当下的时间,指出在忙碌的现代生活里,按照一定的作息时间表来办事,可以让生活有序运转。提问:在现代生活里,人们对精确计时又做出了哪些努力呢?学生活动:联系

161、生活经验,引发对精确计时的相关思考。教师活动:揭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并板书: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一些事例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导入,可以让学生基于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导入阶段不需要请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回答,可以直接开展本课的探索活动。2.探索(1)总结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学生教师提前按照小组数量准备“计时工具发展史”。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计时工具?这些计时工具的原理是怎样的?学生思考:举手分享本单元学习过的计时工具(日晷、水钟、摆钟、手表等),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计时原理,但可

162、能还很不全面。教师活动:将“计时工具发展史”发给各个小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完成“计时工具的比较”记录表。学生活动:小组展开讨论,完成一份意见相对统一的记录表,然后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教师活动: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及时记录在黑板的“计时工具的比较”记录表上。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和比较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现有的计时工具还不够准确,因此科学家还想办法研究发明更精确的计时工具来满足人们工作的需要。学生活动:调整、修改或补充小组的“计时工具的比较”记录表。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准备“计时工具发展史”很有必要,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计时工具之间的联系。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古到今的计时工具有哪些

163、,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这些计时工具更清晰的认识,方便比较。(2)调查和了解精确计时的重要性学生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家提前调查和收集有关“精确计时”的事例。教师活动:出示火车和飞机时刻表,提问:火车和飞机时刻表用什么计时工具?百米赛跑呢?航天飞船发射呢?学生思考: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了解计时工具的多样性。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人类真了不起,在我们的努力下,计时工具变得越来越精准了。教师继续追问:计时工具精确度的提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那如果时间不精确,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麻烦?学生思考:小组针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完成“精确计时的重要性”记录表,班级汇报

164、、交流。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填写“精确计时的重要性”(班级记录表)。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调查“精确计时”的事例。设计意图教师提前布置调查任务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将科学课堂延伸到课外,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查阅资料,并且明白搜集资料或者证据来说明问题的重要性。通过班级记录表罗列学生分享的“精确计时”事例,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一目了然。3.研讨教师提问:(1)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的什么规律?(2)说说我们知道的现代计时工具。(3)如果计时工具不精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学生活动:学生针对以上问题一一进行研讨。(1)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机械钟、摆

165、钟、袋表、石英钟、原子钟、腕表等。(3)不知道现在是几点,安排的工作完成不了;扰乱吃饭时间;没有闹钟,早上起不来等。设计意图学生在研讨环节,可以进一步全面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既是对课堂的总结又是智的提升。4.拓展教师提问:在没有导航仪的年代,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员,曾利用钟表来辨识自己所在的位置,让船成功地从一个地方航行到另一个地方。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继续了解。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在家的时间继续查阅资料,了解人们对时间的有效应用。设计意图教师向学生介绍人们对计量时间的“另类”应用,比如问题中提到的确定大海的位置,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让科学的学习不

166、仅仅局限于科学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1.我们的身体【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学科学阶段基于人体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之前,在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学习了 “我们自己”和“呼吸和消化”。 教科书由学生已经学过的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的相关知识切入,引出本课的关键词“健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评估自己身体状况的方法并探讨影响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最终提高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内容设计上,聚焦环节简单回顾了四年级学习的维持人体生存非常重要的呼吸和消化活动并将学生焦点聚焦在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和探讨影响身体健康的因

167、素上。探索环节共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是检测学生身体状况,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身体健康情况。第二个活动是影响生长发育得因素,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健康成长,需要做什么努力。拓展部分则是提醒学生不良的环境会对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身体健康则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学情分析】本课为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比较,并且之前已经学过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具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储备,并且对于了解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比较感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

168、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愿意与人交流。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与人沟通,并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教学重难点】了解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教学准备】前期布

169、置进行体质测试、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1. 聚焦复习引入:回忆四年级学习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人必须吃东西,吸入氧气,才能获得能量,维持生命。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现在我们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呢?身体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消化、呼吸与健康关系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哪些因素影响人体健康的欲望。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了解学生对身体健康状况、健康生活习惯等的认知程度,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2. 探索(1)检测我们的身体状况教师:课前组织学生依据体质记录表,收集自己的健康指标数据。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计算体重指数,并将其他数

170、据填入表内。教师提问:你的身体体质健康情况在什么水平?与五年级的学生的体质相比较,看看自己达到标准了吗?学生通过星级评定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设计意图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中五年级学生的相关数据为依托,引导学生关注并客观评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反馈自身健康状况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一些“特殊”的学生,比如特殊肥胖或体质弱的学生,避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2)讨论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影响我们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生活动:根据课前自己收集的资料,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卡片,提取信息,将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71、,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教师小结:从出生到死亡,人体都在不断地变化。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非常重要。设计意图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交流了解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3. 研讨教师提问:根据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主要影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为了健康生长,我们都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呢?学生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理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保护周围环境都是健康生长所需的。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根据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过交流讨论达成

17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共识。4. 拓展教师提问:环境污染有哪些?这些不良的环境可能对身体造成哪些伤害?学生活动:学生查阅资料和以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交流讨论。教师课上准备一些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补充。设计意图环境问题是目前人们较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不良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学生生活中也是有许多切身的感受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构建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也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做成科学小报,但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科学小报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后记】 2.身体的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173、健康生活单元的第2课。身体的运动机能状况是检验身体健康与否的最外显的指标之一。与所有生物体一样,人体的身体结构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需要。如果说第一课是从整体视角审视评估学生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那么本节课则站在人体系统、器官的角度认识人体,了解人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提升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本节课在引领学生悉心体验移动哑铃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构建骨、关节、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进而了解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以及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的方法与策略。【学情分析】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身体内部的各种活

174、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虽已能感受到骨骼和关节的作用,但是肌肉的作用以及身体各部分是如何协调配合的,还需通过一系列体验、模拟活动来发现,并感受到人体的精密、和谐之美。【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目标:能用看、摸等不同的观察方法,感知人体运动时的变化。能通过自制的模型将自己观察、感知、思考的结果呈现出来。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物体与人体有相似的运动结构,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 1.知道身体的运

175、动是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2.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健康成长。难点1.学生能清楚地记录和描述身体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相互配合完成运动的。【教学准备】哑铃、筷子、橡皮筋、线绳、合页等【教学过程】1. 聚焦图片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呈现学生经常进行的体育运动或一些舞蹈动作,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展示。通过观察及体验活动提出聚焦问题。提问:人的身体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或学生的现场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动作,引导学生将思维聚焦在人体完成各种动作的过程。2. 探索探索活动重在研究骨、关节、肌肉协同工作的过程。教师讲解:骨、关节、肌肉共同

176、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各种动作。学生活动:让学生开展举哑铃的活动,反复观察、感受举起哑铃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从而认识身体内的骨、关节和肌肉,了解它们共同参与了肢体的运动。活动中,教师应强调要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研究,比如看、摸、体验等。为了丰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对身体各部分活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不同的肢体运动,比如直体屈膝抬腿、蹲起运动等。班级内交流:你们是如何完成举哑铃活动的?为后续认识身体其他部分的骨、关节和肌肉积累感性经验。制作运动模型:在学生充分体验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上肢运动模型,想办法让皮筋带动木棒动起来。教师课

177、前要准备一些短木棒、橡皮筋(或同样大小的气球皮)、线绳(或粗细适度的塑料弯管)。课堂上指导学生用线绳和橡皮筋将两根木棒的一头固定在一起,并使一根木棒可以上下运动(或直接用塑料弯管将两根木棒的一头套住连在一起,使两根木棒相连)。将两个橡皮筋(或两片同样大小的气球皮)固定在两根木棒上。一个橡皮筋(或气球皮)固定在两根木棒的内侧,另一根固定在两根木棒的外侧。制作模型的活动可以两人一组进行。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思考哪一部分分别相当于骨、关节、肌肉。在操作做好的模型活动时,指导学生观察木棒上下运动过程中橡皮筋(或气球皮)的变化,进一步理解骨、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同工作完成肢体动作的。设计意图生

178、活中学生要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但是并没有思考过身体是如何协调配合完成这些动作的,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机会聚焦在举哑铃这个具体易于操作的活动,感受这个过程中身体各结构的配合,之后借助制作运动,更加直观的理解骨、肌肉和关节在运动过程中的具体作用。3. 研讨研讨的过程也是集体论证的过程。研讨的第一个问题可以视为探索活动的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体验、感受和建模活动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交流过程中达成共识:肢体的动作都是由骨、关节、肌肉共同参与完成的;骨支持人体的运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肌肉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肌肉为人体运动提供了动力;关节使骨的运动更灵活,使其可以做屈伸和旋转等不同动作。研讨

179、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核心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文字资料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青少年时期运动系统容易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为了促进骨骼、肌肉的健康发育,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正确的坐、立、行等姿态,全面均衡地摄取营养等认识。设计意图研讨1的问题可以在学生活动和制作模型之后进行,意在对举哑铃过程中骨、关节和肌肉的功能和配合做一个小结,加深学生对于运动系统的理解;研讨2可以在完成探索活动之后通过一些视频霍如片引导学生思考,促进骨骼和结构发育的方法。4. 拓展观察活动: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物体图片甚至是实物,比如合页、台灯等,并提问:这些物体的哪一部分和我们身体的骨、关节和肌肉的作用相

180、似?让学生真正地去观察、操作一下,以便他们能够自主地发现其中的奥秘。设计意图将科学学习拓展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科技可以改变生活。同时借助这些物体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运动系统彼此是如何配合的。【教学后记】 3.心脏和血液【教材分析】本科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3课。心脏、血管和血液属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承担着运输养料和氧气、废物和废气的作用。血液循环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心跳是人体的主要生命体征之一,心脏停止跳动,意味着生命的终止。本节课从对心脏跳动的测量入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位置,探索心脏跳动的规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

181、解心脏跳动对维持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建模与推理能力,提升关注心脏、血管健康的意识。【学情分析】心跳是五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的生命现象。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心脏的位置及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但是他们不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及血液循环和心脏跳动的关系。本课以心跳为出发点,通过感觉心跳了解心脏所在位置;通过测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率)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状况;通过探究心跳的意义,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通过测量下蹲运动一分钟后恢复正常心跳所需的时间,并与经常运动的同学进行比较,使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

182、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心脏跳动使得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体育运动可以强健心肌,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学会测量心跳和脉搏。科学态度目标:对研究心脏、血管、血液如何工作并维持人的生存感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强壮心脏,并能够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借助模拟实验推测心脏工作的方式。难点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教学准备】吸耳球、软管、水槽、水、红墨水【教学过程】1. 聚焦教师提问:关于心脏,你都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心跳是人体主要生命体征之一。通过是否有心跳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还有生命迹象,这对

183、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关于心脏,我们知道些什么,激活学生对于心脏的已有认知。教师指导学生用纸卷成喇叭状,或用简易听诊器与同学配合相互听心脏跳动的情况,从中了解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脏在不停地跳动着,从而引发学生对心跳现象的关注以及探究的欲望。也可以通过学生都熟悉的流血、献血等与血液有关的现象引入本课的话题。2. 探索教师提问:心脏跳动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对心脏跳动意义的认识。播放视频:通过相关视频资料介绍心脏的工作机制,了解心脏不断跳动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心脏深藏于人体内部,不便于直接观察。模拟实验: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做教科书上的模拟实

184、验。滴一些红墨水到实验用的水中,将其染成红色,既贴近所模拟的血液流动的现象,又便于学生观察水流出流进吸耳球的过程。小组模拟实验中,要强调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用吸耳球实际体验一回,所以要确保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描述实验现象,如捏紧吸耳球,水被挤出,相当于心脏收缩,血液流出心脏进入血管从而流向全身各处;松开吸耳球,水又会被吸进,相当于心脏舒张,血液又会从全身各处流回到心脏。在模拟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心脏越强健,收缩的力度越大,每次跳动运输的血液量就越大。手连续挤压会感到疲劳,让学生体会心脏一直在连续、高强度地收缩舒张,心肌会感到疲劳,心脏也需要适当

185、的休息。为后续的研讨和拓展的认知活动奠定基础。设计意图利用一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将心脏输送血液这样一个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生理现象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是学生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学生挤压吸耳球时会感受到手的疲劳,进而激发学生心脏也会感到疲劳,需要休息。3. 研讨教师提问:心脏跳动有什么意义?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脏?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探索活动中的模拟实验和测量比较活动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以及教科书中提供的阅读资料,进行分析推理。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再在全班范围进行交流,确定心脏跳动的意义,对“心脏也是需要休息的”这一观点达成共识。

186、关于如何保护心脏,教师最好能在课前收集(或让学生收集)一些常见心血管疾病及预防的资料,用于支持该问题的讨论。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的人和事,鼓励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适时组织学生之间开展互评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师生的思考交流中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于心脏功能的理解。4. 拓展活动:学生不可能一边测量自己的心跳,一边测量自己的脉搏,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同桌学生互相配合完成活动。比如,同桌帮助测量脉搏,自己测量心跳之后再互换,让每一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测量活动中。设计意图拓展活动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进行,还可以将其放在探索活动 2“测量和比较”

187、活动前进行。【教学后记】4.身体的“总指挥”【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的第4课。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人脑具有高级功能,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本节课引领学生认识脑的结构特点,依据日常生活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增强保护脑及科学用脑的意识。【学情分析】大脑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人人都有大脑,可大脑在我们头颅内,看不见,摸不着,他们对大脑虽有一些浅显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通过前儿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身体各部分协调有序工作”的认识。

188、身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器,身体各部分为什么能如此协调地完成各项工作,也是学生头脑中的疑惑,本课以此为契机展开对“脑”的学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脑能够指挥人的行动,产生思想和情感,进行认知和决策。人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分别控制着人体不同的生命活动。大脑具有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充足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能够通过体验活动推测大脑具有记忆功能。科学态度目标:对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有兴趣。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够应用脑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

189、活,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脑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难点运用脑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教学过程】1. 聚焦教师讲解:脑是人体的“总指挥”。提问:脑能做哪些事情?设计意图对于“脑”,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他们都知道人类做的许多事情离不开脑。但是脑具体能做哪些事情,看似简单,想说清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通过教师讲解脑是人体的“总指挥”和引导学生思考脑能做哪些事情激发学生研究脑的兴趣。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表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关于脑的已有认知。2. 探索本环节可按这样的活动顺序进行:认识脑的生理结构及功能体验脑的功能。播放视频:认识脑的生理结构和

190、功能。关于脑的结构特点,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上所描述的内容,其他更多的内容不做要求。关于脑的功能,最好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用具体事例说明,希望学生能形成以下认知:大脑控制着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现象,如运动、语言、视觉、记忆、思维、情绪等;小脑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脑干负责人体许多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血液循环等。脑功能的体验活动:教科书上提供的是体验大脑记忆的功能,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脑功能的其他体验游戏,比如创造能力的体验游戏、运动协调能力的体验游戏、运算能力的体验游戏等。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后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对脑功能有进一步的

191、认识,对脑的相关功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介绍脑的结构和功能更为形象准确,易于学生理解,在视频介绍完之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生活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大脑的什么功能。了解了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就可以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对于脑的功能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3. 研讨师生交流:脑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如何保护脑?设计意图研讨的两个问题,是基于前面的研究活动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于大脑是身体的“总指挥”的理解。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提出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脑的措施。4. 拓展拓展活动的内容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让

192、学生在课后完成。让学生对学校现有的课程安排及作息时间安排进行评价,从科学用脑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大脑的模型,帮助学生强化关于大脑的认识,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和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自己的课表,将刚刚学习的知识用在日常生活中,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用脑方式或生活方式是否合理,让科学切实的影响学生的生活。【教学后记】 5.身体的联络员【教材分析】本课是健康生活单元的第5课,第4课学习了人体的“总指挥”脑,而单有指挥员是无法完成完整的神经反射的,因此自然衔接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本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了认识神经系统、了解身

193、体是如何联络的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神经系统。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一、聚焦:由手被刺到会迅速缩回这个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对于人体如何感受外界刺激并指挥身体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产生探究的兴趣;二、探索:(1)做个接乒乓球游戏(2)身体是如何联络的;三、研讨:引导学生归纳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扮演着“总指挥”的角色。但学生对于人体如何接受外界信息,脑如何发出指令,指挥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个联络过程并不清楚,这部分内容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喜欢探究,对于针刺缩手、接球等常见的条件反射比较熟悉,

194、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上可以逐步提炼出身体联络的五个步骤。【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体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2.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三者协同工作。3.感受器官接收外界刺激,传入神经将信号传递到脑或脊髓,脑或脊髓发出指令,传出神经将指令传给身体相应部位,使身体做出不同的反应。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接球游戏和交流分享,能够推导出神经系统的工作工程。科学态度目标:对于人体感受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具有探究兴趣,并愿意和同伴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如: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身心愉快。

195、2.了解有效的练习和学习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并能以此引导自己的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难点能够说出人体进行常见活动时神经系统具体的工作过程。【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多媒体资料。学生活动记录单、乒乓球、纸杯。【教学过程】1.聚焦情境导入:如果我们的手不小心被仙人掌的刺扎到了,想一想我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学生回答:会感到疼痛,会把手缩回来。 教师追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怎样感受到外界的刺激的?脑又是如何向身体发出指令的。设计意图:由手被刺到会迅速缩回这个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对于人体如何感受外界刺激并指挥身体做出相应反应的过程产生探究的兴趣。 2.探索(1)探索活

196、动1:做个接乒乓球游戏游戏规则:1.两人一组,一名同学扔球,另一名同学用纸杯接球,反复练习接球。2.各组展开第一轮比赛,每次接球10次,比较命中率。3.展开第二轮比赛,再次比较命中率。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和两轮比赛,填写班级记录表。教师提问:通过对比两轮比赛的命中率,你发现了什么?生:练习可以提高命中率。设计意图接球游戏规则简单,容易上手,实验材料也十分容易准备,因此实施的难度不大。该游戏有两个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游戏过程中感受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配合,初步感受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二是通过反复练习和对比两轮比赛的命中率,让学生体会到反复训练有助于提高命中率,进一步感悟到有效的学习和训练能

197、够改善大脑功能,使我们的反应速度越来越灵敏,肢体动作越来越协调,人越来越聪明。(2)探索活动2:了解身体是如何联络的教师提问:想一想,在刚才的接球游戏中,我们的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代表进行分享。设计意图本活动是基于活动一的基础,在学生已经通过游戏进行了具体体验后,引导学生提炼出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班级,教师可以列举出更多的反应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说出该反应中神经系统的过程工作,比如眼睛被强光照射后的闭眼反应等等。 3.研讨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为保护神经系统,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把小组最终形成的意见写在活动记录单上。总结:乘车时系

198、好安全带、保持正确的坐姿、注意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缓解精神压力,保持身心愉悦设计意图课本的研讨部分设置了3个问题,前2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穿插到两个探索活动中提出。而最后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为保护神经系统,我们应该怎么做?”作为研讨部分的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先进行充分的讨论后再形成意见写在活动记录单上,再在全班进行交流与汇报。该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对神经系统的认知,总结出保护神经系统的方法,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后记】6.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教材分析】本课是健康生活单元的第6课,通过此前第4、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我们的身体会

199、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做出相应的反应。本课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与学习时受到的压力也会刺激我们的身体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如果不对压力和情绪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我们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除了本单元1-5课所聚焦的身体健康(生理健康)之外,人的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健康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课围绕“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核心主题,设计了“身体对压力的反应”、“管理压力和冲突”、“管理愤怒”三个探索活动。每个探索活动都聚焦到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冲突等案例,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和控制压力和情绪的欲望。【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

200、、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已经感受到了日益增加的压力,以及压力给身心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愤怒、悲伤、喜悦等情绪同样会给身心带来影响。以上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验。学生缺乏的是对于压力和情绪的客观认识。因此本课的重点在于通过三个探索活动,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和控制压力和情绪的欲望,并通过交流与分享学会合理管理和控制压力与情绪的方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的情绪是可以合理管理和控制的。2.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将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3.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压力和情绪。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交流与分享,学会合理管理和控制压力与情绪的方法。科学态度目

201、标:认识到压力与情绪是身体在神经系统控制下接收外界刺激后做出的正常反应,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压力与不良情绪并积极地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学重难点】勇于面对压力和不良情绪,通过交流和分享学会合理管理和控制压力与情绪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尽量丰富的实际案例。学生活动记录单。【教学过程】1.聚焦情境:期末快到了,婷婷的学习任务很重,爸爸妈妈还突然告诉婷婷,期末考试必须考取班级第一,并且寒假要给婷婷报好几门补习班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婷婷,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感到“压力山大”,感到愤怒、委屈、不满、焦虑等负面情

202、绪。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密切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成为“婷婷”并感受到压力和随之产生的负面情绪,引发学生对压力与情绪的关注。 2.探索(1)探索活动1: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学生活动:交流与分享当你感到有压力时,身体会出现哪些反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第4、5课的学习,尝试分析在感到压力时,身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情绪的原因。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轻松地列举出面对压力时身体所产生的反应,引导学生意识到压力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下更是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学生结合第4、5课的学习,认识到这些身体反应与不良情绪是人体受到刺激时在神经系统调控下产生的

203、正常反应,因此这些情绪是可以被管理和控制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勇于面对压力和情绪,对它们拥有正确的认知。 (2)探索活动2:管理压力和冲突学生活动1:交流与分享课本所列举的2个情境的处理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更多的亲身经历并谈一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学生活动2:小组内交流,总结归纳管理压力的方法并填写活动记录单。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到管理和控制压力与情绪的重要性之后,接着便要启发学生思考并找寻解决策略。课本描述了两个具体场景,一个是应考压力,一个是人际交往冲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并说出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归纳出管理压力的方法并填写活动手册。通过本活动,学生既掌握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204、也认识到压力和情绪是可以科学管理和控制的,有利于舒缓压力和情绪,避免冲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3)探索活动3:管理愤怒学生活动:交流与分享管理愤怒的办法。教师引导提问:除了愤怒之外,其他的情绪是否也需要合理的控制?设计意图在受到外界刺激后,人体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其中愤怒是十分典型的负面情绪之一,并容易引发暴力等不良后果。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列举如1028重庆公交坠江等社会事件。本活动中课本以愤怒作为代表情绪,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愤怒作为负面情绪的代表需要合理的控制,其他的情绪其中不乏喜悦等正面情绪是否也需要控制呢?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情绪失控的案例与学生们分享。3.研讨(1)如果有人

205、和你起了冲突,伤害到了你,你会怎么做?(2)如果你的两个朋友有了冲突,你会怎么做?设计意图考察学生通过前面探索活动的学习,面对实际生活中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境是否能够学以致用,灵活地解决冲突,管理和控制情绪,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果课堂时间充足的话,该环节可以不拘泥于发言的形式,可以多人为小组以情景剧表演的形式重现这两个场景,把解决方法演绎出来,使课堂更加生动。4.总结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于管理压力和情绪有了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炼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学后记】 7.制定健康生活计划【教材分析】本课是健康生活单元的第7课,回顾整个单元,1-5课的重点聚焦在身

206、体健康(生理健康),第6课让学生了解到人的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健康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生活单元的最终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健康,制定科学有效的健康生活计划,并且要注意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也要注意计划的实际执行和落实情况。本课由四部分组成:(1)聚焦: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我们要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护身心健康;(2)探索活动一:相互交流生活中的不健康生活习惯以及改正办法;(3)探索活动二:制定健康生活

207、计划;(4)拓展:制作健康生活海报。【学情分析】本单元第1课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2-5课分别学习了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以及相应的保护方法,第6课让学生注意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此时学生已经能够顺利地接受“人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也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哪些不是,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健康生活计划做好了铺垫。【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2.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计划有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3.计划需要坚持行动才能产生效果。科学探究目标: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生活计划。科学态度目标:能够把自己制定的

208、计划付诸行动,并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价。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教学重难点】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行为计划。【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活动记录单。【教学过程】1.聚焦回顾:在本单元我们认识了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并简单回顾四年级所学习的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这五大系统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身体。人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其他系统也出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快乐地生活呢?设计意图对之前学习的身体五大系统做简单地回顾,才能顺利地引出“人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有了之前的

209、学习基础,学生也能很自然地接受和理解这一概念。教师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应该如何保护身体、健康快乐地生活,而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泛化,需要具体落实到第一个探索活动。2.探索(1)探索活动1:改正不健康生活方式教师提问:平时你的生活方式中哪些是健康的,哪些不是?3-4名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回答分类为:运动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作息习惯等。教师追问: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改正不健康生活方式呢?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活动记录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要采取行动来改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活动也是制定计划前的前期准备工

210、作,帮助学生能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计划。(2)探索活动2:制定健康生活计划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具体的健康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健康行为计划。步骤如下:健康目标:确定你想实现的健康目标;对健康的影响:解释该目标可能对你产生的影响;我的计划:制定一个能够实现目标的计划;计划的执行效果:记录计划的执行效果。学生交流: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的健康行为计划,完成活动记录单,组内同学相互帮助,检查和完善彼此的健康行为计划。设计意图在本活动中要注意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也要注意计划的实际执行和落实情况。因此步骤需要强调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且是通过行动可以达到的,步骤强调计划的可操作性,步骤强调学生还需阶段性地进行自我评价,检查执行效果。通过该活动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整理信息能力和合作能力。3.拓展教师:这节课,我们讨论、交流了什么是健康生活,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健康生活计划表,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圆满实现自己的健康目标!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但我们的健康生活才刚刚开始,希望大家能够结合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份宣传海报,提醒大家健康生活。设计意图教师要强调海报需要综合利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紧扣主题,并且具有宣传教育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考虑图文并茂,培养艺术审美。【教学后记】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