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2、掌握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思想家的主要观点,认识宋明理学的影响。3、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知识结构】消极影响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背景(三教合一)理学的影响【知识梳理】一: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 、 的传播, 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2、隋唐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出现 的社会潮流。3、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的不断思考和探索。二、宋明理学的兴起发展1、什么是理学?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
2、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2、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 、 、 2)主要思想观点:A、认为 是世界的本原B、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主张通过 的方法去把握“理”3)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适应了 的需要, 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成为教科书。 学术思想流传 。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 明朝: 2)主要思想主张A、陆九渊:a、“心即 也
3、”;b、“宇宙便是吾心, ”天地万物都在心中;c、 可得到天理。 B、王阳明:a、 “ ”、“ ”b、“致良知”“ ”三、评价:1、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2、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3、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知识理解】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朱
4、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学习检测】1、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A儒学的兴盛 B三教并立的局面形成 C宗教的盛行 D儒学发展的危机2、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
5、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3、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陆九渊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5、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6、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7、下列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完全否定B主要区别在于对“理
6、”的认识和求“理”的方法不同C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两者注重气节,讲求自我克制的思想值得肯定8、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根本区别是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9、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A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C吸收其它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10、.关于理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影响深远B宋明理学家认为求理的惟一方式就是克服私欲,内心反省C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扼杀了人性D强调气节品德、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
7、用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知,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知圆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三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什么影响?(2)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3)材料三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4)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哪些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不少于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