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孔子与老子大连市瓦房店第六高中:王玉小 大连市第2中学:沈晓钰【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理解孔子“仁”和老子“道”的思想,及当时产生的必然性。【知识结构】 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孔子老子影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影响【知识梳理】一、孔子的学说1孔子的地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 、 和 ,是 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 和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l 要求统治者 ;提倡人们 ,以此稳定社会。l 实现“爱人”,必须遵循 之道。l 孔子提倡 ,要求统治者用德教化百
2、姓,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礼”孔子的“礼”是 ,为实现“礼”,提出了 主张。这是他政治思想中 的一面。(2)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 ,关注实际问题。(3)教育思想:办学思想 ;教学思想 ;学习方法有 、 、 等3孔子思想影响(1)孔子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2)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老聃与道德经1老子的地位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 , 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智慧体现在 中。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老子认为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他的 思想强调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
3、两个方面。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 。3道家学派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 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理解】2007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8周年,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作好了全球华人联合祭孔的准备工作。曲阜成为全球华人瞩目的焦点,这些都说明儒家的一些价值观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一摘自论语为政(1) 结合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
4、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一一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夕卜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
5、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一一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述“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材料四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丈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一一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通(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儒家文化在现代仍然受到重视的原因。【随堂检测】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仁”和“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6、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3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 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 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 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4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5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体现了他哲学中的什么思想 A道为万物本原 B辩证法思想 C天道自然无为 D 无为而治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不守礼也就谈不上仁。(2)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