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18733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武汉中学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5月月考高二语文试卷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槐树身材魁梧 妊娠寥落星辰 粗糙名噪一时 浅薄日薄西山 B妖娆不屈不挠 懊丧奥妙无穷旋涡头晕目眩 祥和态度安详 C载货载歌载舞 模式装模作样 谂知审时度势 墙垣亘古未见 D契约锲而不舍 腈纶羽扇纶巾 严禁情不自禁 朔方溯流而上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安然无恙 盘恒 力能扛鼎 毁家纾难 B哀声叹气 俨然 六神不安 绰约 C 战战兢兢 嬉戏 自出机杼 或棹孤舟 D诚皇诚恐 竣巡 茕茕孑立

2、梵文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B“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C次声波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船只等障碍物。7 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真是无所不至。 D电力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可谓细致周全,但是,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熟视无睹,肯定是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

3、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复兴之路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广泛赢得了观众的称誉,被誉为继东方红之后又一部成功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D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率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5.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林语堂,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学者。著有京华烟云红牡丹啼笑皆非无所不谈等作品,他的动人的

4、北平是一篇名文佳作,因其对北平爱之深、感之切,故把整个北平的现实和历史装入心中,荟萃于笔端。 B“以小见大”是指散文中一个常使用的角度:小处着墨,大处着眼,这充分体现了散文“大中取小,因小显大”的特点。梁遇春的吻火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手法。我们阅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和“虚”的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思想情绪。 C捉不住的鼬鼠时间片论就“时间”这一既平常又深奥的话题展开讨论,表明世人对时间的种种态度。作者周涛,当代著名诗人、作家,著有诗神马,散文稀世之鸟等,曾获第一届全国新诗奖。 D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

5、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著名历史人物,余秋雨就生长在这样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务虚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个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至8题。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

6、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活在当下,因为他昔日所指正是今日所在。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或者说我们往往故意不去读懂不去理解真的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被装饰的鲁迅也越来越变得稀有了。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而绝望的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

7、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任何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于人格特征。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我们来说,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最精华的群体,是一个时代最前沿的思想集团和最尖端的知识集团。我从心底里不想做一个庸人,但是我承认自己还不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强者,相反很多时候还是一个懦弱者。虽说在精神上一直努力接近鲁迅,与其相通,因为这是在当下环境中摆脱平庸的一种精神突围。夜深人静,坐在书桌前,重温鲁迅,常常有一种灌顶般的顿悟,顿悟之后的无奈,无奈后的沉重。每逢此时,我的感觉就如一位朋

8、友大作的书名一样“愧对鲁迅”。像当年鲁迅深夜在读安岗秀夫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样,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也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冷汗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不忘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鲁迅学人大都批判意识太强,因而也往往不容于环境。面对尘世人间,我们往往不能发出自己的心声。但是,无论如何,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鲁迅在世纪之初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

9、人”而揭露“伪士”。他立志用“内曜”“破黯暗”,以“心声”“离伪诈”, 对初民社会“朴素之民,厥心纯白”的道德人格有一种复古式的怀念。这不同于一般社会思想的复古,是想向后寻找推动民族人格向前发展的动力,以完成其“立人”总体目的中的道德理想人格的构造。复古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否定,如果以人类本性的回归为目的,那么复古也就有了恒久的人类学价值。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政治约束思想,环境更腐蚀人性。人本善,对于人间原点崇高和自然的认定,其实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思想启蒙是向前看的,道德救赎是向后看的。这主要是来

10、自于鲁迅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鲁迅的真实让恶人的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面临当下中国社会的转型,反顾鲁迅道德人格的立场,便具有了新的意义。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他一方面批判构成“时俗”的“庸众”,一方面批判使民众精神麻木、形成奴性的“强者”,为“唤醒”民众而进行思

11、想、政治上的启蒙。两者相比,他对于“强者”的批判是整体的,从思想到道德上都给予了否定。而对于民众在道德人格上表现出的“率真”、“古朴”则给予了肯定,并作为健全人性的标准之一。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由于这觉醒之后对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当下社会高度情绪化,处于一种暴戾危机状态。身处当下境遇,我们可能什么都

12、做不来,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真诚和善良。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面对鲁迅的言行,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之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两句话:“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6.对“鲁迅的本质精神”的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B.为现代人确立了一种人格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信守“率真”的底线,远离平庸。C.批判和挑战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病态的社

13、会。D.鲁迅的本质精神正是他的思想深刻所在,也是他的伟大所在。 7.对作者说的“我爱鲁迅,鲁迅害我”的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批判精神,思想意识上的“独出”和道德人格上的“率真”、不虚伪。B.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远离鲁迅可让我们变得平庸,警醒人们不可忘记鲁迅,不可忘记鲁迅精神人格的价值坐标。C.“我爱鲁迅”,是因为鲁迅精神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精神人格,会让人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8.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正

14、确的一项是( )(3分)A.鲁迅的痛苦在于其思想的深刻,在于他使当时乃至今时的人们活得很苦很累。B.鲁迅一生树敌过多,主要是由于性格所致,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是可以排除在外的。C.鲁迅为我们确立的人生标杆很高很难,会让人们活得很累,但却能让人们远离平庸。D.思想意识的麻木与道德人格的滑落,造成了当代一般民众的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送孟东野序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

15、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16、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

17、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选自古文观止)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得:得到B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假:借助C其辞淫以哀 淫:无节制D. 其在上也奚以喜 奚:何,为什么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论述“无不平则鸣”的道理的一项是( )(3分)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人声之精者为言 凡载于诗、书六艺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18、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荡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并列举自然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B作者还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谈到隋、唐,列举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C作者对孟、李、张三人的优秀诗文提出疑问,不知是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来歌颂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忧愁,而为自己的不幸悲歌呢?D文章结尾归结于天命,针对孟郊“善鸣”而终身困顿的遭遇,作者表面上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用人才,实则是说天意所决定的。12请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译文: (2)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译文: (3)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译文: 1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其 弗 信 矣 乎 其 末 也 庄 周 以 其 荒 唐 之 辞 鸣 楚 大 国 也 其 亡 也 以屈 原 鸣 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蝶恋花【清】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赏析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中“又”字

20、的妙处。答: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鉴赏本词。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5分)(1) ,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3)细草微风岸, 。 (杜甫旅夜书怀)(4),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5) ,孤城落日斗兵稀。 (高适燕歌行)(6)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8)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合 欢 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

21、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

22、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赛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

23、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

24、。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晴,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

25、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

26、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27、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 孩子成为作家。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

28、某种温馨的感觉。17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答: 18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答: 19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8分)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20请你从窦蛾冤雷雨哈姆莱特等经典名著中任选一篇,对其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语言风格、历史地位等其中一点或数点,用对联形式予以点评。要求符合对联基本要求,上下联总字数不少于14字。示例:(苏轼赤壁赋)山高月小,水波不兴,引苏子泛舟赤壁;水落

29、石出,清风徐来,留美文载誉青史。 作品: 对联: 21请仿照示例,写出下列两个人物的寂寞。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使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4分)示例:卡夫卡是一只寒鸦,寂寞地在一座找不到入口或出口的“城堡”里飞翔。(1)屈原 (2)曹雪芹 22.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武昌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答: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

30、题) 23.请以“路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文体特征要鲜明。班级姓名考号答题卡题目123456789101116答案12、(9分)(1) (2) (3) 13(3分) 其 弗 信 矣 乎 其 末 也 庄 周 以 其 荒 唐 之 辞 鸣 楚 大 国 也 其 亡 也 以屈 原 鸣14、(1) (2) 15、(1) (2) (3) (4) (5) (6) (7) (8) 17. (4分) 18. (5分) 19、(4分) 20、(4分) 21、9(4分) 22.(4分) ro/no,ln/gun,xun/xun,po/po。参考答

31、案:1. D(依次读q/qi ln/gun jn/jn shu/s A项两个“薄”都读b;B项“懊、奥”同读o; C项两个“载”都读zi,“谂、审”均读shn。)2C(A、盘桓 B、唉声叹气 D、诚惶诚恐 逡巡)3. C(“无所不至”强调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含贬义。)4A (B.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的建筑”。C. 语序不当,“广泛”移到“称誉”前。D. 搭配不当,“内衣产量”与后面的“著名品牌”不搭配。5.D(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作品。)6.C(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7.B( “远离鲁迅可让我们变得平庸”不是“鲁迅害我”

32、的理由,而是强调鲁迅对于当代中国的价值意义。)8.C(A项,当时的人们活得很苦很累的原因在社会,今时的人们活得很累很沉重在于“不忘鲁迅”;B项,“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并不是将其排除在外;C项,“思想意识的觉醒造成了当代一般民众的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 9.A(得:能,能够。)10. A(说明人声音的精华是语言,只说所有记录在诗书等六艺中的文章,东野在江南任职是事实,但没有说明他的不平之词。)11.D(全文论证的结果,似乎归结于天命。其实,这只是一种含蓄的表达而已。针对孟郊“善鸣”而终身困顿的遭遇,作者表面上说是天意所决定的,实则是指斥当时的统治者不

33、重用人才。)12.(1)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得分点:乎、其。)(2)这是上天厌烦(厌恶)他们的品行而不愿照顾他们吧?(得分点:丑,疑问句式。)(3)所以我说这番命运决定于天的话来宽慰(宽解)他。(得分点:道、解。)13.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14(1)“又”说明离家不止一次,又与后面的“曾”相照应,说明这是旧地重游。曾经在这里与亲友折柳送别,现在旅途中又经过此地,往日分别的情景自然如在眼前重现,心头不觉涌上一番愁绪。(2)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中在抒情,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人善于借景抒情,用“衰草”

34、“雁声”“西风”“寒雨”等意象组成一幅凄清、肃杀、苍茫的清秋图景,烘托了离情别绪和行旅之愁。15.(1)人生代代无穷已 (2)清泉石上流 (3)危樯独夜舟 (4)天生我材必有用 (5)大漠穷秋塞草腓 (6)挟飞仙以遨游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满地黄花堆积16(4分)A C17(4分)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

35、术吸引力。18(4分)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时他体会到母爱的执著与无私。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19(8分)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 母爱优势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含而不露,韵味悠长。20示例:窦蛾冤窦娥冤魂感天动地,汉卿杂剧震古烁今;雷雨一场雷雨演绎周鲁两家血缘情仇,卅年恩怨浓缩华夏九州社会风云;哈姆莱特王子复仇惊天悲剧撼人心,莎翁作剧盖世才华震寰宇21示例:屈原是一只孤雁,寂寞地在一个充满冷漠与愚昧

36、的国度里低吟。(2)曹雪芹是一只啄木鸟,寂寞地在千疮百孔的封建王朝的母体上敲击。22示例:“防人之心不可无”,诚然这是人们吃了亏之后的反映,但施恩不图报的爱心行动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蔚然成风。让大家都来拆除自己心中的自我封闭的厚障。(观点鲜明1分,见解独到2分,语言流畅1分) 【参考译文】一般说来各种事物处在不平静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没有声音,风摇动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没有声音,风震荡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腾涌,或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湍急,或是有东西阻塞了水道;水花沸腾,或是有火在烧煮它。金属石器本来没有声音,有人敲击它就发出音响。人的语言也同样如此,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发言。人们唱

37、歌是为了寄托情思,人们哭泣是因为有所怀恋,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音乐,是人们心中郁闷而抒发出来的心声,人们选择最适合发音的东西来奏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乐器,是各类物质中发音最好的。上天对于一年四季也是这样,选择最善于发声的事物借它来发声。因此春天让百鸟啁啾,夏天让雷霆轰鸣,秋天让虫声唧唧,冬天让寒风呼啸。一年四季互相推移变化,也一定有其不能平静的原因吧?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它的精华,所以尤其要选择善于表达的人,依靠他们来表达意见。在唐尧、虞舜时,咎陶、禹是最善于表达的,因而借助他俩来表达。夔不能用

38、文辞来表达,他就借演奏韶乐来表达。夏朝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歌声来表达。伊尹为殷朝来发表议论,周公为周朝来发表议论。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儒家六种经典上的诗文,都是表达得很高明的。周朝衰落时,孔子和他的弟子表达看法,他们的声音洪大而传播遥远。解释经义的书上说:“上天将使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这难道不是真的吗?周朝末年,庄周用他那汪洋恣肆的文辞来表达。楚国是大国,它灭亡了,有屈原来发表议论。臧孙辰、孟轲、荀卿等人用他们的学说来表达。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这些人,都通过各自的主张来表达。秦朝的兴起,李斯是表达者。在汉朝,司马迁

39、、司马相如、扬雄,是其中最善于表达的人。此后的魏朝、晋朝,能表达的人及不上古代,可是也并未绝迹。就其比较好的人来说,他们(作品)的声音清轻而浮浅,节奏频繁而急迫,辞藻无节制而伤感,志趣颓废而放旷;他们的文辞,杂乱而没有章法。这大概是上天厌烦他们的品行而不愿照顾他们吧?为什么不让那些善于表达的人出来表达呢!唐朝建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凭他们的特长来表达心声。那些还活着而身在下位的人中,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歌来表达感情。他的诗作超过了魏晋,有些经过不懈的努力已达到了上古诗作的水平。其他作品也都接近了汉朝的水准。同我交往的人中间,李翱、张籍大概是最引人注目的。他们三位的文辞表

40、达确实是很好的。但不知道上天将应和他们的声音,使他们作品表达国家的强盛呢,还是要让他们穷困饥饿,愁肠百结,使他们作品表达自身的不幸遭遇呢?他们三位的命运,就掌握在上天的手里了。身居高位有什么可喜的,身沉下僚有什么可悲的!东野到江南去任职,心里好像有放不下的地方,所以我讲这番命由天定的话来宽解他。【解析】答案:A、C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A项“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的说法有误。孩子“成为作家”或想通过写作找到一条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有意识的培养目标。C项“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的说法有误。其中“暗示”的分析不够准确。所谓“暗示”,指运用较为含蓄的手

41、法透露出某些潜在的信息。母亲以为“是个好兆头”是对“我”寄予希望,对生活寄予希望,这是正面表现母爱,与“暗示迷信”差别较大。这两个错误选项在理解上均与文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不合。19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解析】答案: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42、(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得2分,答对意思即可得分。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提问点在第1段,相关点涉及全篇。除了第1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是为后文服务的,局部必须与整体相联系,才能分析出它的作用。因此,把握作品思路、体认作者情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相关分析参见“文本解读”部分) 看一些考场实例: 1写作者小时候与母亲的冲突,一来表现了作者幼时与母亲的生活情趣,写母亲的聪明与美,这是一种享受;二来前后对比,以过去年轻漂亮青春活力的她对比,反衬后来母亲的辛苦与劳累,更体现出作者回忆母亲时的悲伤;三来写出作者以写作为生的一段因缘。2作者用

43、开头这一场小冲突,表现出他和母亲朋友般自然的关系。更体现出作者残疾前母亲的特点:好强、聪明、美丽,心灵手巧。为下文作了铺垫。这时的母亲与日后为重病的儿子终日劳累奔波的母亲相比,使人更加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刻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解析】答案: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以上两个要点(母爱的

44、执着与无私;母爱的深厚与恒久),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对意思即可。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提问点在第2段和第3段。“二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在第2段,从“治病”和“扶助写作”两个方面体会母爱;“执着与无私”的结论不难得出。“三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则在第3至第9段,这个问题涉及对“合欢树”意义的理解,“深厚与恒久”的结论对考生来讲略有难度。(相关分析参见“文本解读”部分) 看一些考场实例:1.二十岁以后的作者感到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三十岁后作者感到母爱是永恒的,即使母亲不在身边,但过去的记忆永远留在作者心里。2在二十岁后,

45、“我”的腿残废了,而母亲没有放弃任何治疗的机会,带“我”四处求医问药,当“我”决定写作,母亲又全力支持“我”,那时觉得母爱是伟大的,是执着的,是永远为孩子着想的。三十岁后,母亲已然离开了“我”,回忆起母亲,回忆起“合欢树”,以后的“院子”,发现母爱是默默的,无私的,一直会伴随自己,这便是母亲的伟大。母爱留给“我”一生无尽的享用。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解析】答案:(要点)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以上两个方面各3分,第一方面答

46、出一个要点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第二方面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答对意思即可。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本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第二问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两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呈现合理梯度。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意味本不难理解,但史铁生笔下文字含蓄、空灵以及由此构成的哲理美,又会对阅读、作答造成一定障碍。(相关分析参见“文本解读”部分)总体来看,2005年高考北京卷的文学作品现代文阅读,文本平易,但语言标志不够明显,一些地方需要“意会”;命题以赏析为多,基本的文意理解较少,对考生的要求偏

47、重于对“中文系”学生的要求。这就可能造成一个结果:文章大致能懂,但题目很难答对,或很难做成“标准答案”那样的高度。作为大规模的书面阅读测试,把握语言“读”出来比依靠体验“悟”出来也许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阅读的测试,从文本选择到试题命制也许不宜太“文学”。 看一些考场实例:1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不仅仅是他一个体会到母爱,世界上这种母子情无处不在,一直样传下去。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十分含蓄,但韵味深长,令人回味。效果是通过看似平淡的话语,深切地抒发了对母爱的理解,对母亲的怀念,令人回味无穷。2作者想表现对母亲的思念将永远挂在心头,以暗示天下的母亲都一样深爱自己的子女。作者借物抒情,通过拟想

48、别人对合欢树的态度,含蓄地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思想,深化主题、给人以思考,使读者深深地被这种“情”打动,产生共鸣。一如纳兰性德大多数作品,情深意长,迷惘感伤但这还不足以使这首词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佳构。细细咂摸,这首词里最让人心动、也最让人难忘的特质,是那穿越时空的的思念。在古诗里,所有的思念,其实都与时空的隔绝有关。地域辽远,路途坎坷,加上交通不便,遥远的想念便更让思客刻骨铭心;而人生无常,盛时难再,加上红颜易老,时间的无情便更使离人惊心动魄。时空的阻隔也就催生出许多衰感顽艳、绝望痛切的相思。 先看首句,“又到绿杨曾折处”,诗人不直陈痛楚,而将其深隐于“绿杨”依依之中,这种隐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层。更重

49、要的是,一个“又”一个“曾”,完成了时空上的移位与重叠。故地重游,绿杨依旧,一如当初折柳相望、依依不舍之时(因“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谁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独漫游。昨天今天,两个既同又异,亦幻亦真的片断,彼此交叠,诗句便多了一层深婉迷离的意趣。这种不经意(这种不经意的写法必定经过诗人精妙的提炼才不露斧痕)营造的时空上的错乱,近乎幻觉,也接近了思念的极致。试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么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铺而下,其实布局精巧。“不语”承接首句的惝恍迷离的状态,而“垂鞭”已将诗人的思绪引回到现实之中。“垂鞭”

50、意指诗人心绪沉重,纵马缓行。马足所及,又轻轻勾连“踏遍”一句。从时间上看,这两句完成了从“昨”到“今”的交接,回忆转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现实、意念成灰的自己;而从空间上看,这两句将思绪由“折柳处”引向了“衰草连天”更为广褒的空间。于是诗人在现实中痛感自己的孤单无依,也不得不面对无边无际的“清秋”“衰草”,无力地抵挡着秋意凄凉的侵蚀。意犹未尽,“雁声”又将秋意带到“萧关”(在古代为西北的一处要塞)更遥远的地域;一个“远”字,令愁情绵延不尽。 下片的“天涯”收结了上文,也极言“行役”之遥远之漫长。分明苦不堪言,偏偏还说“不恨”,翻出新意,更为后文“只恨西风”伏笔原来还有可恨之事甚于“天涯行役”之苦

51、。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出语新巧、奇警,含意蕴藉、深长。“吹梦”之说不是首创,较早见于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风吹我意,吹梦到西洲”。但两者各尽其妙,并不雷同。风吹梦,本来给人以无限迷朦、无尽怅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熏暖的“南风”变为可恨的“西风”,却陡增了几分凌厉、残酷的意味。如果说南风是传递爱情的浪漫信使,为何西风却要一下子将美梦吹散吹灭?只因诗人所要抒发是天涯羁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动、欲诉相思的闲愁。把梦吹成了“今古”应属诗人首创,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对空间极力拓宽的基础上,进而完成了对时间的无限延伸于是,诗歌的时空结构便变得更加辽阔、苍茫了。试想一下,诗人踟蹰于无

52、边秋色之中,正梦沉沉地怀想曾有的美好时光,忽然一阵无情的西风将一切剪碎、摧毁,记忆中的那个人、那些事随风而逝,顿时变遥不可及;与伫立于西风中的孤单凄然的自己,更是隔着无尽岁月的重重阻隔就像一个在今日、一个在古代,隔着无可逾越的鸿沟。这种无望的相思,让人想不起,又放不下,记不清,又忘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痛楚啊!相比之下,诗人才说天涯行役的苦又算什么呢?再一细想,改变我们记忆与人生的,难道只是西风吗?诗人用的是移情手法而已。人世间,多少海枯石烂,变成了一回眸的沧海桑田;多少刻骨铭心,变成了一转身的珍重再见谁又找出真正的主犯?而“西风”只是恰好具有无情、残酷的特征,便成了诗人发泄怨恨的对象。 最后以

53、“明日客程”收结,“明日”,意味着时间在绵延,“客程”,意味着空间还在扩大,“新寒”更使诗人惊觉时间流逝与生命匆促。一片“雨”色里,全诗笼罩在朦胧凄冷的情调之中。总而言之,在这首短小的词里,诗人着意拓展了诗歌的时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无时不怀想,无处不相思,写出了思念之极致。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才是真正的“地久天长”。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

54、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顾贞观更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