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梯级演练检查我的学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诧()异 体贴()闺()房 紫涨()B.嫣()红 ()姊()妹 轻薄()C.秉()烛 镜奁()衾()袱 庶()出D.联袂() 银锞()勉强() 守拙()答案:B解析:轻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详实 骄生惯养 勘察 天真烂漫B.把柄 一败涂地 掣出 监守自盗C.料理 聪明令俐 服待 现事现报D.凑趣 成何体统 沟引 非同小可答案:B解析:骄娇,令伶,沟勾。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_和消费时
2、尚。经过世代的筛选,_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心中就会泛起一种_的感觉。A.理念 流传 冷清B.理想 流传 清冷C.理想 留传 冷清D.理念 留传 清冷答案:D4.为画横线处选择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衔接自然( ) 在叙事性作品中,_但因为自己的胸中积郁着浓郁、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也就自然地流向笔端。这种渗透感情的叙述,往往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更觉真诚。A.作者往往不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显示于读者,而是将事情朴素地告诉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品味。B.作者往往将萦绕心头的喜怒哀乐之情,在特定的环境中酣畅淋漓
3、地倾诉而出。C.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从作者心中冲出,一泻千里。D.或喜悦,或忧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之情都渗透在作者所描写的大自然风光中。答案:A5.根据下面的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一部带有大量脂评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旧抄本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发现者曹立波是该校中文系的一名博士生,发现该抄本时她正在为自己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查找相关资料,由于管理员看错了索书号,偶然从库底提出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抄本。曹立波细看后发现该抄本有八十回,共两函,16册。批评墨迹分红黑两种颜色,红字深浅不一,有眉批和侧批等形式。当时她怀疑这个与庚辰
4、本相仿的抄本是近现代人抄的,在向管理员询问后才确定该抄本是善本。后经有关专家认定,该抄本可能为11种脂本之外的又一种抄本。答案:近日北师大曹立波发现红楼梦旧抄本。提升我的能力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凤姐听说,又急又愧,登时紫涨了面皮,便依炕沿双膝跪下,也含泪诉道:“太太说的固然有理,我也不敢辩我并无这样的东西。但其中还要求太太细详其理:那香袋是外头雇工仿着内工绣的,带子穗子一概是市卖货。我便年轻不尊重些,也不要这劳什子,自然都是好的,此其一。二者这东西也不是常带着的,我纵有,也只好在家里,焉肯带在身上各处去?况且又在园里去,个个姊妹我们都肯拉拉扯扯,倘或露出来,不但在姊妹前,就是奴才看见,我有
5、什么意思?我虽年轻不尊重,亦不能糊涂至此。三则论主子内我是年轻媳妇,算起奴才来,比我更年轻的又不止一个人了。况且他们也常进园,晚间各人家去,焉知不是他们身上的?四则除我常在园里之外,还有那边太太常带过几个小姨娘来,如嫣红翠云等人,皆系年轻侍妾,他们更该有这个了。还有那边珍大嫂子,他不算甚老外,他也常带过佩凤等人来,焉知又不是他们的?五则园内丫头太多,保的住个个都是正经的不成?也有年纪大些的知道了人事,或者一时半刻人查问不到偷着出去,或借着因由同二门上小幺儿们打牙犯嘴,外头得了来的,也未可知。如今不但我没此事,就连平儿我也可以下保的。太太请细想。”6.纵观凤姐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哪三个方面?答案:
6、(1)我不喜欢,也不常带这东西;(2)也许是我们家常来的亲戚们的;(3)是奴才、丫环们的也未可知。7.凤姐说这些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我及家人绝无此事。8.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凤姐的语言有何特点?有什么性格?答案:语言有条有理、一板一眼,说的天衣无缝。在太太面前既不失身份,又申明理由,密不透风。言语中透出机警、敏锐、认识全面、考虑周到、不慌不忙、推卸责任、自我表白的性格。9.联系课文,分析一下王熙凤在抄检一事的态度是怎样的?在抄查过程中她是怎样表现的?答案:在抄检的态度上她主张暗访,不主张张扬。在抄查的过程中,她不动声色,但心机深深,伺机报复。开阔我的视野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让香格里拉发
7、现自己 第一次接触香格里拉(Shangrila)这个词还是80年代中期,在一本简易英语课外读物中,“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但事实上,香格里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它就在中国滇西北一带。纳西话叫香格里拉,只是词的后缀,中甸一带康巴藏民称它香巴拉。它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一位俄国导演1937年拍的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它激起了世人寻梦的热情,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 洛克1884年出生于维也纳,1905年去美国求学。1922年他以植物学教授的身份到云南丽江采集植物标本。这一方水土立刻迷
8、住了他,从此他把灵魂融入了这方水土。一住就是20年,从事纳西族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研究。和以往一些西方探险家不同,洛克对他的考察对象不只是充满好奇,更没有白种人的偏见和野心,而是充满感情。他有过“与我的纳西族朋友共存亡”的诺言,并带着偏爱称纳西人是“纯朴的大自然之子”。 洛克无疑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为“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由此,我们得到一种启示:香格里拉发
9、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了自己。 “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了一个现成句式。拉美的乌拉圭作家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1492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而美洲的希望则是在它“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同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也是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因而,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含意。 人们通
10、常把美好的地方都比作世外桃源,可见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抱有怀疑。人们说世外桃源,就是说世上没有,这说法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世外”,可以理解成人类还没有实现的理想,若说哪里是世外桃源,就是说哪里已接近或实现了理想的蓝图,那它其实就是世上的桃源了。一旦回到世上,就是人类的势力范围了。那么世外桃源还可以叫作世外桃源吗?或者说世上可能有真正的世外桃源吗? 如今的香格里拉是行进在通往理想境界的路上。什么时候,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做到和那里的自然风光一样美丽,“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和谐一致的关系”了,什么时候就可以说它真是或接近香格里拉了。 到那时香格里拉的词义应该发生变化,无论英语还是汉语,都可以把
11、它译作世上桃源。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云南丽江。B.洛克是为了“把灵魂融入这方水土”而来到丽江的。C.对“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的观点,本文作者是赞同的。D.本文认为,“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但香格里拉的确又是被洛克第一个发现的。E.香格里拉在汉语中的意思并非是“世外桃源”。答案:CE解析:C项在文章第四段有“同样”一词,可看出作者对加莱亚诺观点的赞同。E项在第五段中可以明确地找到答案依据。11.作者说:“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请根据文义回答下面问题。(1)“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含意是什么?(2)香格里拉“发现自
12、己”的含意是什么?答案:(1)香格里拉改变了洛克的命运(或香格里拉塑造了全新的洛克)。(2)认清自己是否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把香格里拉当成主体。12.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请根据文义写出“偏见”的含意。答案:(1)把对美洲的占领看成发展;(2)把印第安人视为罪人。13.这篇散文中,(1)为什么作者认为“世外桃源”的说法意味着对现实的批判?(2)什么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境界?答案:(1)世外桃源的美好引发了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地方的怀疑。(2)人和大自然之间具有和谐一致的关系。作文链接 链接一:本文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借事写人,通过抄检大观园一事,描写了众人不同的反应,文似看山不喜平,事端冲突见人情。借鉴借人行事、借事写人的写法。 链接二:小说的精华所在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文人物鲜明的个性表现突出,仔细品味主要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为自己今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