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A. 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 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C. 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D. 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答案】B【解析】【详解】夏启取得王位并通过征服手段剪灭各种反对势力,这实现了由“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古代
2、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故答案为B项。A项,禹死后传位于儿子启,引发了诸多势力不满,这恰恰说明夏初的传子制度并未牢固确立,而从夏朝王位继承来看,更多的是兄终弟及,排除;C项,材料并未指出夏启是通过战争手段夺取王位,排除;D项,大禹也并非通过禅让方式传位于夏启,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
3、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A. 血缘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坏B. 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C. 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D.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激烈,各国采取多项措施招揽人才,既有姻亲也有更多的出身寒微的士人出将入相,这反映了各国出于富国强兵改革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A项,战国时期,血缘宗法制并未全面破坏,排除;B项,“全面”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虽然宰相等高官由国君任命,但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排除。3.孔子时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仁”和“礼”,汉代儒家比较侧重强调“孝”,并有“汉以孝治天下”之
4、说。据此推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儒学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B. 察举制取代了军功授爵制C. 汉武帝采取诸多尊儒措施D. 汉代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儒学又称为经学,通经致用是其显著特点之一,它脱胎于先秦儒学又不同于先秦儒学,这中间的变化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背景的变化。汉武帝时期,内有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王国尾大不掉之势以及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外有北方匈奴威胁,因此急需一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理论,同时小农经济条件下小农已成为社会基本细胞,所以,把“孝”这种家庭伦理观念放大,就可以用来规范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非说明儒学所受到
5、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不能说明儒学深受黄老之学影响,排除;B项,察举制也是深受汉代治国思想变化的影响,排除;C项,汉武帝采取的诸多尊儒措施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排除。4.武则天称帝前后,按照“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文”的设想,亲自创造了十八个新文字(如下图所示),史称“武周新字”。“武周新字”的创造A. 推动了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B. 为后代唐朝文物考证提供了历史信息C. 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D. 顺应了古汉字演变发展的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武周新字”是武则天统治时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据此可以明确判断出文物所属时代,这能为后世若干文物考古提供直接的依据。故答案
6、为B项。A项,仅以十八个“武周新字”就推论得出推动唐代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显然过于夸大其历史影响,排除。C项,我国古文字成熟的标志是甲骨文的出现,排除。D项,古代汉字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而“武周新字”却是繁琐复杂,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5.日本学者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作者旨在说明北宋A. 诗词散文繁荣B. 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 中央集权加强D. 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北宋时期,儒学发展到理学并日益完
7、善,以印刷术、火药技术和指南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不断成熟,再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中国科学文明,可判断出科技文化高度发达。故答案为D项。A项,诗词散文不仅在北宋很繁荣,其实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很兴盛,排除;B项,北宋尚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排除;C项,加强中央集权贯穿于封建社会发展全过程,并非北宋特有现象,排除。6.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海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A. 增强了政府领土主权意识B. 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C. 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D. 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从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到明朝撤销后考虑到沿海安全问题复设再到明末收复澎湖,反映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故
8、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澎湖列岛,未涉及台湾岛,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国家对澎湖的主权管辖,没有涉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表格材料中明军仅收复澎湖,不能得出明朝政府抵制了荷兰人在亚洲的扩张活动,排除。7.下图为明清时期晋商行商路线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 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 山西成为全国商贸中心C. 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D. 晋商垄断全国商业贸易【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显示的是晋商的行商路线,可知晋商以山西为中心,足迹遍及东西南北,形成了严密的商业网络,这反映出当时跨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故答案为C项。A项,仅以图片不能反映出明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宋
9、代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排除;D项,晋商也仅为明清时期众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典型代表,还有徽商等,不能说明晋商垄断了全国商业贸易,排除。【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8.晚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铸造银元,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如粤、川等,因而也就出现了私铸银元现象。这表明A. 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 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D.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
10、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以及“私铸银元现象”等说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一定危机。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只是呈现出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制造银元,而并未表明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实际上,铜钱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排除;CD项,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均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
11、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9.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A. 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B. 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C. 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D. 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王韬曾参与洋务运动,正是这一人生经历及其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他深刻体会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从而萌发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思想
12、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洪仁玕,排除;B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始于严复,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0.1902年1月,英日同盟正式签订,规定缔约双方要求通过维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一切国家在此两国机会均等,来维持东亚的现状和全面和平。此条约的签订A. 使英国势力范围扩大到朝鲜地区B. 抑制了
13、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扩张C. 加剧了英日俄之间争夺远东的矛盾D.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C【解析】【详解】甲午战争后,日本企图割占辽东半岛,导致日俄矛盾加剧,同时英国因与俄国在欧洲和中国问题上的矛盾,因此与日本结盟,反映出英日结盟对抗俄国的意图,中国和朝鲜均属远东地区,这必然导致三国在争夺远东问题上的矛盾加剧。故答案为C项。A项,19世纪末,英国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地区,排除;B项,英日同盟没有抑制日本扩张,反而有利于日本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势力渗透和扩张,排除;D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9世纪末,排除。11.在1927年召开的中共五大上,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罗易就土地革命
14、问题出现烈的争论,一个主长“土地革命广出论”,一个坚持“土地革命深人论”,结果导致中共中央在革命紧急关头无所适从此次会议说明A. 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B. 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有限C. 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式的经验D. 国民大革命已延伸到农村【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五大”上鲍罗廷和罗易的争论恰恰说明中国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中共自己手中,必须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发展道路。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展示的是共产国际两位代表的争论,无法说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否有限,排除;C项,中国革命学习苏俄式的经验是指搞城市暴动的道路,不是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排除;D项,国民大革命已延伸到农村的结论无法从
15、材料中直接得出,排除。12.1932年12月,中苏恢复外交关系,对此,当时出席国际裁军会议的中国代表顾维均说:“我国同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出人意料,在日内瓦引起轰动,给人以良好印象。因为时机适宜使中国在国联的朋友得到鼓舞”中苏复交A. 有力地遏制了英美等对华侵略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 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 壮大了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大革命兴起之时,当时广州国民政府与苏联建立了良好关系,但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政府后,实行投靠英美的外交政策,与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家安全受到日本的严重威胁,国民党政府开始寻求国际社会的
16、支持;同时日本侵略东北也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安全,因此,出于防备共同敌人的需要,中苏双方就复交问题进行了多次接触,通过谈判,中苏最终复交。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苏复交是为了正确应对来自日本的侵略,排除;C项,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是在抗战胜利后,排除;D项,中苏断交、复交与中共力量的壮大与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13.下表为安徽省铜陵市和马鞍山市区划演变部分情况,据此可知,两市区划演变A. 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B. 沿用苏联建设模式C. 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D. 沿袭两地历史建制【答案】A【解析】【详解】铜陵市和马鞍山市均为我国工矿业城市,1956年两地同时被国务院批准建
17、市,恰恰适应了当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BC项,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苏联建设模式是计划经济,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该项与材料中“撤销沿袭铜陵县建制”相悖,排除。14.近70年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各国互利共赢的重要准则。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已被国际社会共同认可B. 能够解决各种国际争端C. 成为中国智慧重要构成D. 成为中美关系破冰关键【答案】C【解析】【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不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更成为规范
18、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而且也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之一。故答案为C项。AB项,“共同认可”“各种”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材料并未涉及到中美关系的发展,而且根据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不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
19、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5.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死刑后,有人劝他逃跑,遭到了拒绝。为此他打了个比喻,说法律是父亲或主人,自己是儿子或奴隶,儿子不能用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父亲或者奴隶不能用主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主人一样。由此表明A. 法律面前所有雅典人一律平等B. 苏格拉底不满法庭判决的结果C. 维护法律即维护了城邦公共利益D. 苏格拉底主张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看,苏格拉底遵守雅
20、典法庭判决,维护法律的神圣,同时城邦利益至上已成雅典公民的共识,因此,遵守法律即是维护城邦利益。故答案为C项。A项,雅典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于奴隶、妇女、外邦人而言,是不可能享受法律所规定的各种政治权利,即使是自由人,也是严格按照财产多寡分享不同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苏格拉底不满法庭判决的结果,相反他认真执行法庭判决,拒绝逃跑,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苏格拉底主张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排除。16.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审判官,专门审理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案件,但在审判时,既不适用罗马公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对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运用相对简单的规
21、则。这些审判规则A. 根本上维护了异邦人的合法权益B. 利于公民法完善和发展到万民法C. 使民商事等法律开始融进罗马法D. 体现出万民法中公平正义等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罗马法的发展与外事审判官不断的“造法”活动极有关联,从而在罗马公民法之外形成了一套用于调整罗马人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民商事法律体系即“万民法”。故答案为B项。A项,罗马共和国在征服的过程中,随着异邦人的不断增加,为缓和社会矛盾,其法律也相应地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和完善,对异邦人的权利也做出一些安排,但是异邦人在法律地位上无法与罗马市民相比,如异邦人不能享有选举权等,排除;C项,在罗马习惯法和早期公民法中也有关于罗马市民间
22、民商事等法律的规定,排除;D项,万民法出现于公元3世纪初,排除。17.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国王和代表议会的两大阵营里,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都有贵族、乡绅、富商巨贾和一般商人,也有中小土地所有者和手工工匠。据此A. 可以分析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B. 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C. 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D. 能探讨英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信息可以得出,当时英国两大阵营各阶层的比例大体相当,反映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基本特征,这恰恰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基本原因。故答案为A项。B项,从中
23、也可得出,这种社会结构明显不利于革命,排除;C项,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该材料也无法探讨英国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因为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排除。18.有学者指出,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晚期,法国的政治制度进入到多变时代。这一时期最核心的变化是A. 封建帝制与君主立宪制之争B. 王权与公民权利地位的变化C. 君主立宪派内部权力之争D. 民主共和派内部权力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法国大革命后到19世纪晚期,虽然法国政权更迭频繁,并一度出现了波旁王朝的复辟,但是激烈的权力之争主要表现
24、为君主派和共和派之间,即王权和公民权利地位上的反复较量,而非封建帝制和君主立宪制之争,更非君主立宪派或民主共和派内部的权力之争,在法国政权更迭中,公民权利地位也不断扩大,虽有反复,但总趋势是共和制代替了君主制。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中的1791年宪法已经推翻封建帝制而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CD项,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充斥着立宪派与共和派的斗争,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19.1802年美国成立的西点军工学院
25、和1824年成立的闵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堪称美国科技教育史上的两个先驱。1869年又仿效柏林大学,又办起了美国自己的第一所大学霍普金斯大学:1876年美国首创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些院校的创办A. 推动美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B. 取得了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C. 充分发挥了中央集权的作用D. 加速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在十九世纪创办的这些院校成为美国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和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起源国的原因之一。故答案为D项。A项,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晚于英国,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美国取得与西欧平起平坐地位的信息,排除;
26、C项,材料并未说明这些院校创办的主体,排除。20.巴黎公社做出规定,一切工作人员都实行全面选举制并可以随时撤换,把国家公职人员的薪金减到“工人工资”水平。这些规定A. 有助于打碎一切国家暴力机器B. 提高了民众的政治与经济地位C. 铲除了产生社会不公平的基础D. 意在调动工人参与革命的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对公职人员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很显然这符合工人阶级的要求,因而有利于调动工人阶级参加巴黎公社的积极性,但并未涉及到提高民众的政治、经济地位。故答案为D项,B项排除。A项,“一切”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巴黎公社作为一个政权,必须拥有一定的国家机器,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
27、铲除经济上的私有制,排除。21.1927年,斯大林说:“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扰我国的建设,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为此,苏联A. 确定加速发展农业的方针B. 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 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D. 大规模引进西方人才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俄国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十分敌视苏俄(苏联),虽然十月革命后的干涉失败,但继续干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同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苏联的工业经济也非常落后,因此,内外因素决定苏联必须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1927年底,苏联废除新经济政策,着手在次年开
28、始一五计划建设,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C项,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是新经济政策举措,排除;D项,大规模引进西方人才技术的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2.由于罗斯福政府采取的措施,美国的工业生产恢复得较其它国家快,从1934年的低潮到1937年7月的高峰,工业产值增长了79,但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直到大约1942年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这表明,美国A. 新政措施不力B. 经济危机破坏严重C. 受到二战影响D. 深受贸易壁垒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19世纪末,美国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一战”后美国经济更是快速发展,美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所以在危机中工业产值下降太大,
29、遭到的破坏性非常严重,虽然新政后工业产值增长较快,但国内经济总量要恢复到危机前较为困难。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是罗斯福新政的有力措施,美国才较快地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经济不断地恢复并得到发展,排除;C项,从材料看,“二战”爆发前后美国经济都是较快发展,排除;D项,材料并未涉及到贸易壁垒政策,排除。23.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A.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 冷战结束和两
30、极格局瓦解C.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D. 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答案】A【解析】【详解】“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移民趋势总是由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其中欧洲是主要接收地之一,这其中既有欧洲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较好的福利制度等因素,也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东和巴尔干地区的动荡等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事实上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严重失衡。故答案为A项。B项,虽然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移民现象发展,但不是根源,排除;C项,世界范围内的移民现象与多极化发展趋势没有多大关联,排除;D项,人口政策只是主观
31、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排除。24.美国学者韦勒克有这样的论述:“它要求在题材上包罗万象,同时在方法上做到客观,即使这种客观性在实践中难以实现由于不能总是在描述和规定之间实现一定冲突,它就试图在典型的概念中调和二者。”材料论述的文学流派是A. 新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韦勒克认为现实主义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表现”,材料中指出题材可以包罗万象,但方法一定要做到客观,也即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从而使文学带有一定的真实性、客观性等。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都与材料所论不符,排除。第卷(非选择题)25.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俭、务实特征,万历通州志卷2风俗载,南直隶通州“弘、德之间,犹有淳本务实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太原“工商务实勤俭”,然而中期以降,消费发生煌变,凸显奢靡之风尚,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载,苏州府万历以后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上至皇室下至民间竞相奢,顾炎武认为:“自神宗以来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如此矣。”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邦建明朝中后期奢摩之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二 与16世纪相比,这一时期欧洲消费竞争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竞争的主体是家庭,竞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家族的
33、地位和荣耀;到了18世纪消费竞争的主体则成为个人,消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荣耀。其次,16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纪消费竞争的动力主要在于文化与市场,其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而时尚的制造者不仅仅是贵族,市场也参与到时尚的制造中来时尚的大众参与导致西方进入了“大批量需求”时期。李琴从勤俭节约到消费至上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变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主要不同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
34、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但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解
35、析】【详解】(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工商务实勤俭”“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消极作用方面分析。积极作用,根据所学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礼制和传统观念习俗;推动了批判封建专制的新思想的出现。消极作用,根据材料“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导致了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重利轻义的社会氛围,加深了统治集团的腐败。(2)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工商务实勤
36、俭”“消费奢靡,对明代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得出:由尚俭到奢靡。第二小问“主要不同影响”,抓住“不同”,分别分析中国明朝、欧洲的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第三小问“原因”,从中国、欧洲分别分析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一种同一的、总的动因会对不同的局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动因所驱使的各种力量做出反应并起到
37、自己的作用。摘自(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示例1】观点:历史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评析:辛亥革命后,由于北洋军阀连年混战及列强不断侵略,政治十分黑暗,近代中国继续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以及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族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建立民主政治,而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逆流,力图恢复封建帝制,这一切最终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总之,新文化运动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
38、长期的物质、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参考示例2】观点:历史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评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为维护统治,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又加剧了社会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西方民主共和与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等等,最终促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总之,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与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总的动因会对不同的局部产生不同的影响”
39、概括出观点:历史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评析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分析。论证类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论从史出,论证一致。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世界)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材料二 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
40、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孟德斯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仿效。周晚菲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所塑造的文化传统,并分别概述其思想演进和政治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推崇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认识。【答案】(1)文化传统:孔子创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儒家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思想演进和政治影响:孔子
41、开创的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日益成熟,到西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扬下,彰显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2)历史背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适合于他们作为批判封建制度的武器。(3)认识: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东西方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文明发展应该体现出继承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等。【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文化传统”,根据所学分别得出孔子、苏格拉底所创造文化传统。第二小问“
42、思想演进和政治影响”,孔子的思想演进和政治影响强调经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改造并在西汉确立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继承、发扬,更加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成为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源头。(2)根据所学得出: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得出:中国儒家思想适合于他们作为批判封建制度的武器。(3)“认识”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强调文明无优劣之分,异彩纷呈;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各自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文明、文化应该具备继承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