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15248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省南昌市六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校联考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 命题人:黄洪 ;审题人:陈珊一、选择题(30道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2分一题,共60分)1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2“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所说的国家管理方式不包括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官僚政治3唐朝时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朝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

2、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D使君主的权威不断得到强化4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清军机处 D元中书省5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 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 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 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6有一个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传说:一位不

3、识字的农夫请人代写他觉得应该放逐的人的姓名,代写者问农夫要写谁的姓名,没想到农夫说出的正是代写者的姓名。代写者问为什么,农夫答:都说他优秀,所以他危险。该传说反映了陶片放逐法A具有抑制和打击杰出者的一面 B具有保护民主政治免受破坏的一面C操作程序粗陋被人利用的一面 D公民间为泄私愤而打击报复的一面 7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公民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罗马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A B C D8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内阁会议,倾听大臣

4、们的讨论。内容包括更改王室继承顺序相关法律、英国经济的近况等,并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或讲话。大约半小时后,女王起身离开。这反映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分权制衡 B内阁权力膨胀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国家元首统而不治9美国媒体9月17日报道,美国总统布什16日已经选定纽约的退休联邦法官迈尔穆卡塞出任司法部长。下列有关美国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 总统掌握行政权,由选民直接选出 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 总统即使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司令,拥有对外宣战权总统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官员,有权直接领导政府A. B. C. D. 10新制度从产生到建立总不会一帆风顺,在世界近代史上,

5、政体变动频繁,获得“各种政体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11下列对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 B其确立过程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C议会成为各国国家权力的中心 D基本的政治原则是分权与制衡12安德鲁韩德森至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关税自主权 内河航运权 九龙司地方一区 香港岛A. B C D13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

6、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14史载:太平军成立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第一个出版印刷机构“刷书衙”,传报天主诏旨、命令、官文书及官员任免事项的“提报衙”以及传递军情动态的“疏附衙”和“镌刻营”。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 )A太平天国

7、运动重视发挥信息传媒功能 B中国近代报刊和杂志出版开始本土化C太平天国政权已经逐步开始封建化 D太平天国运动中等级制度日益强化15资政新篇是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的提出表明了( )A这个文件是适应太平天国革命需要的产物B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都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社会主张16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Linevitch(孪尼微支路),台基厂街改名为RueMarco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

8、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签订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7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8近代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近代中国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下列近代中国诗歌所反映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一座万园之园,一个艺术典范,一把旷世大火,一片断壁残垣。 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

9、鬼。A. B. C. D. 19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由此可知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民心的丧失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C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海关税务司对革命持支持态度20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C使民主

10、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21读图,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某次军事行动的主要路线图,这次行动应该是A秋收起义 B红军长征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22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本质性变化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23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

11、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D.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24“(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里所说的“相反的道路”是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战略的保障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自1927年至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直坚持的革命斗争方式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了身,使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12、”。A B. C. D. 25毛泽东在1936年2月沁园春雪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惧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A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到达陕北,准备开赴抗日前线B.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拉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C.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八路军准备开赴抗日前线D百团大战取得巨大成果,振奋了全民抗日的士气26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抗日战争是近代百年来

13、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立法利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立法更好地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A B C D27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A B C D28.阅读“19371

14、945年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简表”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无法直接得出的结论是A.日本陆军总师数不断增多,已完全占领了亚洲、太平洋地区B.1949年日本侵华兵力相对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太平洋战场对日军的牵制C.日本国内师数逐渐增多与当时日本本土遭到盟军进攻有关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9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15、D要和平,争民主30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二、综合题(3道综合题,31题18分,32题10分,33题12分,共40分)3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是历史学界讨论的重点话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从这两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对以往传统政治找出几条大趋势。第一: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

16、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政治进步,政权自然集中,任何国家都走这条路。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观察图片【材料三】 费城会议原本是要修改邦联条例,但实际上当时大多数代表认为,仅对邦联条例修改并不能达到建立一个“坚强的全国政府”的目的,正如麦迪逊年初在致华盛顿的信中说:“我们有两种选择:13个州的完全分裂和全面联合。前者将使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除自己的法律外);而后者,13州将成为一个完整共和国的郡县,受到一部共同法律的约束。”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1)据材料一,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

17、政治发展的哪一趋势?(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说明这一趋势的两个例子。(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1分)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立国之初的美国存在什么问题?(2分)美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4)根据以上材料论述的问题,谈谈你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3分)32(10分)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重要趋势,也是古今人们的重要追求。材料一:(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什么(2分)有何局限?(2分)(2)读材料二,辛亥革命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三,现代民主与古

18、代民主有何不同?(4分)33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12分):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回答:(1)诗“四百万人同一哭”是因为什么条约的签订日本割占台湾?(2分)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首诗写于 哪一年? (2分)(2)诗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导致这个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诗反映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什么战役?结果怎样?(4分)参考答案1-5 6-1011-15 16-2021-25 26-301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

19、中“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指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贤能,也不能作为继承者,这是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故选C。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排除B;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归纳: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宗祠;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

20、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至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它的影子。2C【解析】试题分析:秦朝在统一全国后,中央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故B项排除;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排除,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巩固周王室统治的制度,最后导致西周的灭亡,所以秦朝吸收教训,废分封,行郡县,故C项排除;秦朝的官僚制度以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打破了以前的官僚世袭制,从此官僚政治开始建立起来,故D项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秦朝官制3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21、,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制,针对重大案件,实行九卿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故A项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皇帝从中集权的表现,故C项错误;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利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司法制度。4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的职责,故C正确。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与材料无关

22、,故A排除。唐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元中书省,是最高中央行政机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5A【解析】试题分析:四幅图片反映的是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关系,体现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因此A错误,B正确。皇权的不断加强,容易形成暴政;这四幅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

23、的三省六部制、明代的内阁制和清代的军机处的相关情况。因此CD正确。考点: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时创立,汉代得到发展,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成熟,后来继续发展。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代写者问农夫要写谁的姓名,没想到农夫说出的正是代写者的姓名。后者问为什么,农夫答:都说他优秀,所以他危险”等反映出对杰出者进行打击的措施,故A正确;B中民主政治错误;C中利用错误;D中公民间为泄私

24、愤而打击报复的一面不复合主旨,故D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希腊民主制度陶片放逐法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法不属于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故正确。选择符合题意。自然法是罗马法的成熟阶段,万民法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律的总称,故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罗马法表现8D【解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席内阁会议,只是倾听大臣们的讨论、不作任何评论或讲话,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虚君,即国家元首统而不治。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美国总统的产生和权力,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其对外宣战要得到国会

25、的批准,因此错误。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政体经历了多次反复曲折,历经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等,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故C项正确;A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1C【解析】本题可采取排除法解答。德国1871年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官吏任免权(帝国官吏及宰相);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立法权;德国皇帝可以召集或延期或结束两院。因此,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但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12C【解析】试题分析:依

26、据材料中的禁烟运动的关键词可知材料反映的内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所以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定的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内河航运权是在天津条约中失去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是在北京条约中失去的,这两个条约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定的,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13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作者没有强调英国的殖民侵略,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而且作者提及的的也不仅仅是茶叶,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

27、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原因,故D项正确,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4A【解析】试题分析:CD两项内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全面,只符合材料中的“传报天主诏旨、命令、官文书”的内容,不符合后面内容,所以排除CD两项。中国近代报刊和杂志出现于1872年以后,所以排除B项,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5D【解析】资政新篇不能反映农民的普遍愿望,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它的提出是农民领袖出于挽救危局,而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16D【解

28、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德国公使)街等”等信息可判断与辛丑条约内容相一致,其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故D项正确;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等条约均不合题意内容,故ABC项均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7A【解析】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其灭洋反应民族危机是爱国的,扶清是保护落后的封建政府这是落后的,所以材料中最符合的是义和团运动,其他不符合题意。18A【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一座万园之园,一个艺术典范,一把旷

29、世大火,一片断壁残垣。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发生于抗日战争中;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发生于19世纪末。故正确的排序应是。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点评:关于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考点的命题。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将是主要形式,还会有新情境、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通过设计新的情境材料,如文字、图表或实物等,考查学生的材料提炼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单纯考查本单元的可能性不太,但很有可能把这一部分内容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和

30、思想变化结合在一起考查“近代化。19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信息“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可知,清政府失去民心丧失了统治的基础。故选B项。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20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凡不是中国人没有权管中国”“凡是中国人有权管中国”即可选出A项;题目中未涉及对帝国主义的打击、民主共和的观念和思想解放等史实,故排除B、C、D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21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地点和军队名称,红军长征时期革命军队称红军,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时期革命军

31、队称人民解放军,1927年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开展湘赣边秋收起义,因此选A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点评: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在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2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1924至1927年为国民大革命时期,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所以A错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为三个阶级联合的政党,所以B错误,大革命的目标是反帝、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目标,所以C错误;大革命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后

32、期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分裂大革命失败。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23B【解析】试题分析:1984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1889年)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申报所述的情况正好相反。故B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24A【解析】略25A【解析】略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国立法纪念抗日战争彰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

33、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7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他从未动摇过决心”、“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等信息可以确定是正确的,由于材料是由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所述,所以符合题意,故选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28A【解析】试题分析:从纵向来看,日军总师数和在各地的师数都呈现增长的趋势,遍及亚洲与太平洋地区,A项正确;B项中的“1949”时间信息错误;C项“与当时日

34、本本土遭到盟军进攻有关”的原因说法错误;D项可以从材料中直接体现、得出,不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9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A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辛亥革命的政治基础B是北伐战争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D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期间,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30D【解析】试题分析: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在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爆发之前,不存在所谓“战略失误”,故A项错误;撕毁协议挑起内战标志着解放战争刚刚开始,不存在“某阶段战略失误”

35、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扩大占领地域、平均使用兵力、多方面发展”可知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导致重大失败,而题干问的是这次“战略失误”后,故C项错误;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放战争背景31(1)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缩小。(2分) 举例:汉武帝时期推行刺史制度,刺史代表中央负责对地方的监察;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如设通判等);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1分) 历史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36、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4分,答对两点即可)(3)问题:推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2分)解决: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规定联邦政府拥有一些主权权力,地方仍有较大的自主权。(2分)(4)认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中央集权可以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权力过大则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定;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等。(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汉、宋、元等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宋代实行

37、地方分权、设转运使、通判;元朝实行行省制度。(2)从材料二图中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 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回答行省制度实施的历史意义。(3)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13个州成为不受法律约束的13个国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解决的途径是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大权,地方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4)本题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需围绕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召开论述。考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点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使地方服从于

38、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但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助长了因循守旧之风。32(1)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局限:是奴隶主的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帮移民被排除在外。(2)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古代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在狭小的公民范围运作的。而现代的民主 主体范围扩大,妇女享有选举权。【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辛亥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知识点。(1)陶片放逐法使用民主方法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式,在特别公民大会上投票表决反映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公民比例占少数反映了民主制的局限。(3)注意从享有权力的主体范围角度进行分析。33(1)马关条约,1895年(3分) (2)长征,左倾,(3分)(3)积极反共,消极抗日。(3分(皖南事变(2分)(4)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国民党统治结束。(3分)【解析】略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