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14895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2.5分,24小题,共60分)1.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A.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 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C. 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D. 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 自然因素制

2、约农业经济发展B.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3.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A. 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B. 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C. 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D. 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的重视4.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A. 男耕女织B.

3、 种养结合C. 精耕细作D. 自给自足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草市开始成地方商业中心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6.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以经商为业的人口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与茶坊、瓦子都是通宵营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C. 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D. 资本主义生产关

4、系萌芽7.明中叶以来,“弃儒从商”日渐成风,以至时人有“士好言利”之讥,而“学者以治生为本”一类观点也多见于明儒论著之中。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B. 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C. 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D.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8.“近代欧洲贸易地理曾发生过一场转变,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来的中心地位,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等城市繁荣起来。”该现象描述的是A. 价格革命B. 商业革命C. 殖民扩张D. 传统的商路受阻9.恩格斯曾说:“欧洲地理上的发现纯粹为了盈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作出又在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体

5、的)方面,展示了无数的直到那时还得不到的材料。”恩格斯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 为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事实依据B. 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C. 大大刺激了东西方精神文化的交流D. 直接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形成10.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以上规定的主要影响是A. 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B. 打击了“海上马车夫”荷兰C. 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确立D. 英国垄断了北美地区的贸易11.下面是17841836年英国进出口相关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

6、%)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英国年份原料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制造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17841786年43.682.218141816年51683.618341836年67.891.1A. 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B.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C. 重商主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D. 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世界市场12.据统计,美国钢铁工业在18701905年间产量增加了9倍,企业数却减少了2/3;18801905年间造船吨位增加了1倍,而造船厂减少了1/2;农机制造业在18601905年产值增加5倍之多,工厂数减少了1500多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B. 第二次工业革

7、命的开展C. 国家干预以防止生产过剩D. 改良蒸汽机的开始推广13.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18301833年1868年19世纪70年代末茶叶年平均32800014400002000000生丝年平均80005700080000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C. 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D. 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1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

8、商品输出A. 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B. 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C.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 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15.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项目1912年1936年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54.7%3%出口比例10.9%2%重工业产品进口比例7%47%出口比例3.6%6.9%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 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C.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D. 中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16.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比十个

9、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现面值一百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当时A. 社会通货膨胀严重B. 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C. 国民经济建设成果显著D. 国统区经济逐渐繁荣17.20世纪初,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已大多是租用式的商业化经营,人们主要是临时租用。虽然也因高低档次而有价钱高下之别,但人们选择主要是依据自己财力的支付能力。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式交通工具使用A. 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B.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 消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D.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18.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

10、办起来的。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材料主要反映A. 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 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D. 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19.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据此推断这三年是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糖料产量第一年19505164.0419.61189.3第二年20000196.9477.01563.1第三年17000170.9410.412147A. 194

11、91951年B. 19571959年C. 19671969年D. 19781980年20.2014年1月瞭望发表评论: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这种变化A. 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 侵害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C. 加快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D.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21.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的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类型时间1978年1990年1996年国有企业77.6%54.6%5%集体经济4%6%39.4%城乡个体经济04.8%15.6%股份制经济

12、、外商投资经济等05%16.5%思想领域的解放经济体制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生活水平提高A. B. C. D. 2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深化改革的目标是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 加快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 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3.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A.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B. 改

13、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24.经济特区之所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因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制体制,具体表现为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A. B. C. D. 二、材料题(本大题2小题,共4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

14、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20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材料三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染

15、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1)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变化的原因。(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

16、问题?26.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关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的技术领域,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对这些伟大发明的世界历史意义论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引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

17、,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午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引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三 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像人类手中挥舞的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人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之利器: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核技术就是一个例子。核能是20世纪人葵获取的一项新能源,可拉制的核裂变反应可以作为发电站、

18、核动力的能源,不可控制的核裂变反应则用来制造原子弹。核技术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的潜在的威胁。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惨痛的教训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科技滥用的沉痛教训远不止这些,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以及大气奥氧层空洞,水污染,海洋污染等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恶化的挑战。(1)根据材料一,分析四大发明对1500年前后哪一事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该事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

19、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每小题2.5分,24小题,共60分)1.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由于明清时期该地A.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 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C. 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D. 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棉、丝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棉、桑的推广种植,粮食生产退居次要地位,由粮食输出地变为粮食输入地,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苏湖地区

20、,故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也不会影响成为粮食输入地,“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是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 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经济发展B.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C.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 天灾人祸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尚复被水旱之灾”说明农业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故A

21、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征,C项正确,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自然灾害和税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3.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A. 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B. 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C. 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D. 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的重视【答案】C【解析】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天子亲耕为表率,“王室唯农是务”,说明统治集团对于农业的重视,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故A项错

22、误;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的是井田制,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农业重视,不是诸侯国重视,故D项错误。4.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生产模式是A. 男耕女织B. 种养结合C. 精耕细作D. 自给自足【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农业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可知符合精耕细作的概念,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故C项正确。男

23、耕女织属于经营方式,与材料强调精耕细作不符,故A项错误。种养结合属于农业发展模式,与材料强调精耕细作不符,故B项错误。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与材料强调精耕细作不符,故D项错误。5.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 草市开始成地方商业中心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

24、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6.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以经商为业的人口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与茶坊、瓦子都是通宵营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 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C. 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商业繁荣发达,并不能说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错误;“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大酒楼与茶坊、瓦子”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

25、,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大酒楼与茶坊、瓦子”,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史实特征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明中叶以来,“弃儒从商”日渐成风,以至时人有“士好言利”之讥,而“学者以治生为本”一类观点也多见于明儒论著之中。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B. 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C. 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D.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王朝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A的说法不符

26、合史实,故可排除A;在明晴时期,我国的商业继续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于出现了“弃儒从商”、 “学者以治生为本”的现象,说明了商业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故选B;“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的说法与材料中“弃儒从商”、 “学者以治生为本”的现象相违背,故排除C;明清之际形成的经世致用虽影响很大,但没有形成主流,故可排除D。8.“近代欧洲贸易地理曾发生过一场转变,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来的中心地位,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等城市繁荣起来。”该现象描述的是A. 价格革命B. 商业革命C. 殖民扩张D. 传统的商路受阻【答案】B【解析】【详

27、解】材料“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来的中心地位,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等城市繁荣起来”反映出材料描述的是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欧洲商业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的价格革命指的是金银的贬值与物价的上涨,这与材料描述的现象显然是不相符的,故A项错误;殖民扩张主要发生在欧洲以外,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及的只是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而并没有涉及传统商路受阻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来的中心地位,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等城市繁荣起来”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

28、出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和商业中心的转移。9.恩格斯曾说:“欧洲地理上的发现纯粹为了盈利,因而归根结底是为了生产而作出又在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学(人体的)方面,展示了无数的直到那时还得不到的材料。”恩格斯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 为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事实依据B. 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C. 大大刺激了东西方精神文化的交流D. 直接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而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故新航路的开辟为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事实依据,A项正确。材料强调新

29、航路的开辟为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事实依据,与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是强调新航路的开辟为科学研究和考察提供了事实依据,排除C。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是形成,排除D。10.1651年英国政府规定有些北美殖民地的土产如食糖、烟草、棉花与靛青等只可供应英国;凡是产品输入英国,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输入地区的船只运送,从英国出口的商品,只许由英国船只运送。以上规定的主要影响是A. 削弱了西班牙在北美的势力B. 打击了“海上马车夫”荷兰C. 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确立D. 英国垄断了北美地区的贸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

30、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为打击 “海上马车夫”荷兰而推行航海条例,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削弱的是荷兰而非西班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651年英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尚未确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航海条例只是打击了荷兰,并未使英国垄断了北美地区的贸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下面是17841836年英国进出口相关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英国年份原料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制造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17841786年43.682.218141816年51683.618341836年67.891.1A. 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B. 对外贸易商品

31、结构发生变化C. 重商主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D. 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知,原料进口和工业品出口占比均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大量进口原材料,在本国生产成工业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故答案为D项。缺乏其他国家进出口信息,无法通过比较得出A项说法,排除;缺乏英国对外贸易各个时期各类商品具体信息,无法通过对比得出B项说法,排除;随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英国的推动下,自由贸易取代重商主义,推动对外贸易发展,C项排除。12.据统计,美国钢铁工业在18701905年间产量增加了9倍,企业数却减少了2/3;18801905年间造船吨位增加了1倍,而造船厂减少了1/2;

32、农机制造业在18601905年产值增加5倍之多,工厂数减少了1500多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破坏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C. 国家干预以防止生产过剩D. 改良蒸汽机的开始推广【答案】B【解析】工业产量提高,但企业数量减少,这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垄断组织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时间信息来看,资本主义国家还没有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C项;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由于重化工业的发展,生

33、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出现垄断组织。垄断资产阶级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领域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形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垄断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13.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18301833年1868年19世纪70年代末茶叶年平均32800014400002000000生丝年平均80005700080000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C. 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D. 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中国越来越多的丝茶出口到国外,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

34、化程度,这反映出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故A项正确;丝茶大量出口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它刺激了中国茶叶、蚕桑种植区的扩大和商品化经济的发展,故B项逻辑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主导地位”;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不一定会导致茶叶、生丝出口数量增加,故D项错误。1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冲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市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懒洋电灯入中国,而治业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A. 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小B. 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C. 在一定程

35、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D. 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对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影响很大,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传统的经济迎来了发展机遇,但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列强的经济侵略总体上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随着外国商品的输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逐渐破产。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15.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

36、和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项目1912年1936年轻工业产品进口比例54.7%3%出口比例10.9%2%重工业产品进口比例7%47%出口比例3.6%6.9%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 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C. 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D. 中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1936年和1912年相比,中国轻工业进口比例减少,出口比例增加,重化工业产品进口比例增加,出口比例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此时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民族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图表数据无法体现经济

37、结构的根本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的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排除C项;材料是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无法体现工业体系是否完整,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联系所学近代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6.1948年12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81亿元。至1949年4月时增至5万亿,至6月更增至130万亿,比十个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现面值一百万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当时A. 社会通货膨胀严重B. 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C

38、. 国民经济建设成果显著D. 国统区经济逐渐繁荣【答案】A【解析】材料“金圆券发行量比十个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说明当时国统区通货膨胀非常严重,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废纸,国民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通货膨胀,故B项排除;C项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排除。点睛:“金圆券发行量比十个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是关键;从中分析出当时通货膨胀严重。17.20世纪初,汽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已大多是租用式的商业化经营,人们主要是临时租用。虽然也因高低档次而有价钱高下之别,但人们选择

39、主要是依据自己财力的支付能力。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式交通工具使用A. 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B.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C. 消除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D.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答案】A【解析】【详解】“人们出行方式的不同,已经不再是官民贵贱的标志”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淡化了人们的身份等级意识,故A项正确;“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当时的社会还存在等级差别,故错误;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没有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故D项错误。18.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

40、,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材料主要反映A. 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 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D. 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答案】D【解析】根据“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因此,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项排除;报纸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创办,而19世纪末民族工业才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无

41、法体现出办报受西方的影响,故C项排除。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9.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据此推断这三年是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油料产量糖料产量第一年19505164.0419.61189.3第二年20000196.9477.01563.1第三年17000170.9410.412147A. 19491951年B. 19571959年C. 19671969年D. 19781980年【答案】B【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三年主要的农产品产量先升后降,并且粮食、油料的产量第三年比第

42、一年有小幅度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和农产品的产量增加,排除;B项是十年建设时期,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使农业有所发展,但1958年左倾错误泛滥,导致农业生产下降,符合题意;C项文革期间,农业生产下降,不符合题意;D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不符合题意。20.2014年1月瞭望发表评论: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这种变化A. 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 侵害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C. 加快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D.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答

43、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化整为零”到“化零为整”的变化符合了当时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保障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故A项符合题意,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故C项排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性质,故D项错误。21.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的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类型时间1978年1990年1996年国有企业77.6%54.6%5%集体经济4%6%39.4%城乡个体经济04.8%15.6%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05%16.5%思想领域的解放经济体制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生活水平提高A. B. C. D. 【答案】A【解析

44、】【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后,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下降,其它经济成分在上升,其原因是思想的解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正确,选项A正确;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无法证明2001年之前的变化,排除,选项B、C排除;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结果而非原意,排除,选项D排除。2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深化改革的目标是A. 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 加快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 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南方谈话”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

45、年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A项是1978年开始的,排除;B项是1984年全面展开,排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故C项排除。点睛:“南方谈话”是关键的信息点;从中分析出时间是1992年。23.1982年11月,陈云指出:“经济的搞活就像鸟儿一样,要给它设定一个有范围的飞行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它的笼子,让它在大小合适的笼子里飞”。这一思想被称为“鸟笼经济”论。该理论出现的背景是A.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B. 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1978年

46、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已经拉开,“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故B正确;1977年提出“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仍然坚持“左”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开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2年11月”“经济的搞活”,联系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24.经济特区之所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因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制体制,具体表现为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

47、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A. B. C. D. 【答案】B【解析】经济特区吸收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建设,故正确;经济特区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故正确;经济特区以市场调节为主,故正确;经济特区为了吸引外资,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选B。二、材料题(本大题2小题,共4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

48、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20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材料三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

49、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1)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变化的原因。(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答案

50、】(1)发展:商业活动突破了政府的时间、空间限制(出现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原因:大运河密切了经济交流,交通便利;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松动;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人口的迅速增加。(回答出3点即可)(2)原因:开放通商口岸;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等。(3)特点: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解析】【详解】(1)发展:根据材料“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邸店”、“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可知宋代商业活动突破了政府的时间、空间限制(出现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原因:根据材料

51、中对汴河的解释可知,大运河密切了经济交流,交通便利;根据材料“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可知,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松动;根据所学可知,开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根据材料“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20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可知,人口的迅速增加推动了商业的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可知,开放通商口岸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人口向城市流动,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3)特点:根据材料“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

52、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可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根据材料中列举的“住宅与规划法”“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可知,英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立法。问题:根据材料“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可知,英国在城市化初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26.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反映和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

53、煌灿烂。关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的技术领域,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对这些伟大发明的世界历史意义论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引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科技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午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

54、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引自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三 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像人类手中挥舞的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人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之利器: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核技术就是一个例子。核能是20世纪人葵获取的一项新能源,可拉制的核裂变反应可以作为发电站、核动力的能源,不可控制的核裂变反应则用来制造原子弹。核技术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的潜在的威胁。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惨痛的教训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科技滥用的沉痛教训远不止这些,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以及大气奥氧层空洞,

55、水污染,海洋污染等由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恶化的挑战。(1)根据材料一,分析四大发明对1500年前后哪一事件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该事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学技术产生的负面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变化:打破世界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逐步连结为一个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2)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半是由技工完成的,技术含量少(科学与技术尚未结

56、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启示: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析】【详解】(1)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事件,材料“关于中国的科技发明其意义远远超出其自身的技术领域,对文化的传承、人类征服世界能力的提高,对世界历史的演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可知其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小问是影响,据材料“马克思曾对这些伟大发明的世

57、界历史意义论述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如下:打破世界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逐步连结为一个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2)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半是由技工完成的,技术含量少(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据材料“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

58、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特点是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小问影响,可以紧扣世界市场和生产力发展来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如下: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交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本问是启示,根据材料“现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像人类手中挥舞的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人类扫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之利器:又会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趋利避害的原则可知其认识如下: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