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0.36KB ,
资源ID:141447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144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考版 通史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docx

1、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兰州市一模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A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B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22022河南省六市二模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该情况()A表现了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B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C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D表明人

2、们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32022宜宾市高三三模“福”是中国人的祈盼。西周时期,人们求“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此变化()A反映西周时期人文观念取代鬼神观念B说明祭祀礼仪更加注重程序的规范有序C日益突显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D体现求“福”得“福”的个体行为特征42022湘西自治州三模下表所示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君子”内涵的演变。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西周早期官员、绅士等贵族阶层西周中期有德行的贵族统治者春秋时期有德之人A.官僚政治开始萌芽B贵族政治开始衰落C人文意识得到发展D礼乐文化走向瓦解

3、52022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领域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A工商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B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缩小C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的比重下降D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62022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二模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C经

4、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72022晋城市二模200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代里耶古城发现的简牍,系秦王朝洞庭郡迁陵县府的文书档案,内容涵括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津渡、邮驿管理、奴隶买卖、司法文书、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学习等相关政令和文书。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严密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统一C法律制度规定异常繁琐D地方官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82022九江市二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接受了邹衍的五行学说,认为周属火德,秦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据此可知,秦始皇(

5、)A践行西周礼乐制度B寻求立国合法依据C意图强化中央集权D具有历史进化思想92022河南省名校高三联合考试史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到汉文帝时期,国家富裕,国库充盈,以致于穿钱之绳多年不用而腐烂。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在于()A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B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C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D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102022赤峰市高三4月模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此举意在()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B统一盐

6、价稳定市场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112022榆林市一模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A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C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22022丹东市高三二模汉赋最初是典型的宫廷文学,其内容多是为天子歌功颂德,描写国家的富强,篇幅普遍较长,称大赋;汉末以来,小赋流行,篇幅更加精简,文风更加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汉赋的变化说明()A汉末文人的家国认同有所下降B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

7、境影响C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D小赋比大赋更加具有时代性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

8、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12分)(2)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13分)142022云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所谓“周秦之变”,实际上就是秦国运用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创造了秦帝国和“秦制(秦朝制度)”,此后的历代王朝,就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诸侯国)本位到大共同体(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本位的转变,是为了将人们对家族的忠

9、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加强集权。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因此,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摘编自谌旭彬秦制两千年根据材料概括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所概括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逻辑层次清楚)(12分)课时作业11解析:根据材料“生活化特征突出”“凸显出神秘和威严”可知,相比石器时代的纹饰,青铜时代的纹饰更加凸显统治者的威严,体现了当时统治权威的不断加强,故选B项;古代器物纹饰的主要用途始终是装饰器物,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项;“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说明青铜时期的器物纹饰

10、主要体现的是统治者的审美观念,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青铜纹饰内在涵义的变化,而不是纹饰工艺的进步,排除D项。答案:B2解析:商代天象观测侧重于风、云、雨、阴、晴等跟农业相关的信息,所以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C项;崇拜自然的观念表现出来应该是对自然的敬重和膜拜,而不是记载天象,且天象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上述情况不能表明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排除A项;对王权的神化是将天子与上天的神秘力量结合起来,而不是仅观测和记录天象,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的发掘,表明我国已经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而不是商代,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据材料“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

11、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可知宗法制中对“福”的祈盼逐渐成为统治者德政的希望,故选C项。答案:C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周早期到春秋时期“君子”内涵的界定中,贵族色彩逐渐淡化,而德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转型的加速使得贵族政治逐渐没落,而统治者德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渐提升,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故选C项。答案:C5解析:根据所学,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经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官营和民间手工业竞相发展,A项正确;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无法撼动官营工商业的垄断地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经济也在发展,C

12、项错误;中国古代工商业始终是在官府主宰和控制下,D项的“独立化”表述错误。答案:A6解析:由材料“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可知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经打破“小国寡民”的族群状态,并呈现出“多地域、多族群”的特点,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故选B项;“已经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经济交流导致的,排除C项;“多地域、多族群”并不能体现出文化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文化认同逐步形成,排除D项。答案:B7解析:据材料“内容涵括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可知,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文书、政

13、令,内容涵括广泛而细密,说明秦代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严密,涉及面广,故选A项。答案:A8解析:根据材料“认为周属火德,秦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德之运”学说主要是为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寻求立国合法依据,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答案:B9解析:由材料“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国家富裕,国库充盈,以致于穿钱之绳多年不用而腐烂”可知汉初采纳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技术推广,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排除B项;抑商不利于经济

14、的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答案:D10解析:“民制官收政策”体现政府控制盐业,“交纳重税的条件下”说明其目的在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只是反映对盐业生产和销售的管理,没有反映是为了推动制盐业的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统一盐价,且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稳定市场,排除B项;割据是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汉武帝时期不存在割据,排除D项。答案:C11解析:由材料“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可知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将其祖先视为黄帝,华夏四夷都是炎黄子孙,顺应

15、了大一统的时代潮流,故选A项。答案:A1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初的汉赋在创作手法上极尽夸张,充分运用排比、夸张、类比等修辞手法,辞藻华丽,这与汉初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时代恢弘等特点相一致,在汉末时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是篇幅“精简”、文风“朴素自由”、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据此可知,汉赋的变化说明“艺术创作受到时代环境影响”这一唯物史观,故选B项;文人艺术作品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作环境的变化,与“家国认同”无关,并且题干内容述及的时间是“汉初”和“汉末”,并没有出现朝代更迭现象,排除A项;从小赋的内容(侧重于抒发个人心志或针砭现实)来看,其文化政策

16、更侧重于内敛,而不是“更加开放自由”,排除C项;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反映,大赋和小赋都是其时代环境的体现,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此处“周人统治的机制”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的积极作用即可。第(2)问,要注意理解“私学文化”与“百家争鸣”的关系,“民本思潮”是指诸子百家关于民本的主要思想;作答“经济根源”需要迁移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原因,注意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视角审视。答案:(1)

17、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贵族的团结;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12分)(2)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墨子“兼爱”“非攻”。经济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13分)14解析:据材料“中国历史亡秦不弃秦制,历朝历代其实都在效法秦政”,可知作者突出强调秦朝虽然灭亡,但是秦朝所开创的制度却被历朝所沿用;据材料“周秦之变,其核心是一场由小共同体(诸侯国)本位到大共同体(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本位的转变”可知,从西周到秦朝,制度的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形成,这种以郡县制、大一统国家、度量衡制

18、度、文字制度为代表的集权体制的形成符合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维护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统治秩序,对传统奴隶主贵族的垄断地位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据材料“将人们对家族的忠诚转移到作为国家代表的君主之上,以君主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可知秦朝还开创了以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为核心的君主集权体制,这种君主集权体制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始终坚持的核心,在几千年的君权和相权的斗争中不断增强,并且在清朝时期达到了顶峰。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史“亡秦”不亡“秦制”。(2分)论述:秦朝统一中国后,历经二世而亡,仅仅存在14年;虽然短暂,但其所创建的君主专制、中央官制、中央集权、郡县制度、大

19、一统国家、度量衡制度、文字制度等,一直被后世继承和沿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谓亡秦而不亡“秦制”。(4分)秦亡而政不息的原因,主要是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过去的世袭贵族特权和宗法特权,适应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合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治需求,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所以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在继承秦朝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变化,有所增减。(4分)从秦汉时期的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的郡县制(郡国并行),一直到明清时期,秦朝创立的基本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征。(2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