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14199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18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0: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走近作者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作品集存世。诗

2、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写作背景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在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四年后(1058年),38岁的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备用知识(1)褒禅山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东北15里,风景秀丽,寺院(即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文革”中遭到破坏,现仅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

3、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黢黢的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好游者不能穷”,而且至今未有人走到底。(2)记一种记叙文体。古人将以“记”作为篇名的作品称为“杂记体”。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比较自由,构思巧妙。在表达上可为纯记叙,可夹叙夹议,也可以议论多于记叙。古代的游记属于杂记类,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主要记述旅途的见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逸

4、闻逸事等,但必须是作者自己亲自游历的记录,不能凭空想象。(1)浮图:“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2)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3)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至和,宋仁宗皇帝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故后世即以年号称呼皇帝,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素材积累结构图解重点突破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项目景观 位

5、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作用观点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平淡无奇为游历后洞作铺垫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后洞险以远至者少其见愈奇为后文的议论张本2.本文是如何阐述“志”“力”“物”这三者的关系的?参考答案:作者认为,做事首先要有“志”,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其次,要有“力”,也就是力量、能力。仅有远大的志向,能力不足也不行。另外,还要有“物”,也就是外界条件的帮助。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成功。作者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

6、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参考答案: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3.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再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查,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

7、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观点争鸣王安石认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志”在一个人的行为中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你认为“力”“志”“物”这三个条件哪一个起决定作用呢?思路提示一:“志”起决定作用。首先要确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有了志向,才有目标,有方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一个人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思路提示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

8、“志”“力”“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写法借鉴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是通过记游而说理的名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本文以游踪为线索,先记游,后议论,议论承上文记游而来,记游为下文议论作铺垫,由具体事实的叙述到抽象道理的议论,转折变化十分自然。2.层次清晰,行文利落叙事部分先后有序,论理部分与之相应,行文不枝不蔓。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全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确得当。4.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要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刻意安排。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详;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从详。前者又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从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从略,后洞从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从略,补写心情之“悔”从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记游华山洞的心得从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议“志”从详,议“力”“物”从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