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11602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作业训练05 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卷05三国两晋南北朝(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

2、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2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3表2为魏晋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政权律令内容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西晋子不孝父母,子弃市北魏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B

3、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4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要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5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天之所谴,在予一人”。 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A巩固儒学地位B推进新政实施C务求人事周洽D标榜改革成效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

4、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A门网士族处于兴盛时期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7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载:五胡入主中原后,“逐渐濡染华之文化”“直至鲜卑拓跋魏之孝文帝起,以华夏之礼教,改革其国俗,于是北方各族始在鲜卑统一局面之下而彻底汉化”。作者意在说明A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B政权更迭激化了阶级矛盾C不同民族间文化优势互补D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8据如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记述出处“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南齐书武帝纪“善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南齐书明帝纪“断诸郡县献

5、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梁书武帝紀“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萧)励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A地方官员需进献特产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9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从而把握内容主旨。如图目录展现的内容主旨是A争霸争鸣的春秋战国B民族交融的魏晋南北朝C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D盛世余晖的明清王朝10“五胡之乱”“南北对峙”“北人南迁”是我国某历史时期的特征,如果要增加一个关键词,最恰当的是A民族大交融B政治新格局C经济重心南移D科学技术辉煌11孝文帝拓跋宏政治生涯中可以看到的情景

6、是A鲜卑汉化B唐蕃和亲C岳飞抗金D闭关锁国12下面三幅示意图能够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游牧民族的不断汉化D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13南北朝时,北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人对骑马已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是以马球成为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14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A时局动荡和士族崛起B佛教和道教空前盛行C儒家正统地位已经动摇D民族融合重塑伦理纲常1

7、5汉朝规范了服饰制度,交领右衽、束发戴冠成为社会服饰规范。在汉代服饰考古资料中极少能见到左衽服;而魏晋墓壁画中有很多贵族和平民女子穿的是左衽的窄袖衫、宽袖衫。这一变化主要是源于A审美标准的差异B绘画风格的影响C民族文化的交融D佛教文化的传播16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积极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各级机构任职。苻坚此举A推动民族交融B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C动摇中央集权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曹魏推行的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士族官

8、僚支持下的西晋王朝建立后,民屯制度正式废除。之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官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西晋平吴以后,晋武帝开始推行占田制。规定,凡是立户丁男,每年交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男子一人有权占土地70亩,女子30亩。一品官有权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如果以占田之下农民的负担与屯田之下农民相比,显然有所减轻,特别是解除了屯田之下军事管制的强迫劳动。占田制对官僚士族占有土地、人口也有一定限制作用。晋书食货志中云:“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这虽有夸大之处,但多少反映出占田制实行后,太康年间的繁荣景象。摘自朱绍

9、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影响。18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件大事,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材料二 (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

10、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关)羽、(张)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江表传材料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搡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资治通鉴(1)依据上述材料,确定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事实。(2)指出三则材料对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作用的叙述有何不同?据此说明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9阅

11、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南北朝时期,钱币流通在江南地区变得较为普遍,刘宋时,汉川一带交易时不使用钱币,完全以丝绢为谋介;梁代初年,除了京师建康与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外,其他地区既有钱币,也有谷帛;至于边远的岭南地区,直到陈朝末年,仍然“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但总的说来,在整个南朝,钱币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在不断扩大之中,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则与此相反,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在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自北魏建国初年到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的100多年时间里,“钱币无所周流”,民间交易完全以谷帛作为货币。摘编自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1)根据材料比较南北朝货币使用的

12、地区差异性。(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南北朝货币使用地区差异性的原因。20 材料皇甫隆,三国时期魏国人,嘉平年间(249254年)任敦煌太守。敦煌地处西陲边地,农业生产较为落后。当地多沙地,碱性很大,宜于过水漫灌而不适于滀水灌溉。但当地农民往往“灌溉滀水,使极濡洽,然后乃耕”,结果水干后地块易板结,造成“谷收更少”。皇甫隆到任后,看到当地百姓仍在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遂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亲自教农民采用楼耕法,推广薄水漫浇法。“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他还下令禁止当地妇女穿羊肠裙(用一整匹布做条裙子,如同羊肠一样盘结在身上,浪费且活动不方便),改穿中原地区流行的简易裙,由此,“西

13、方(敦煌地区)以丰”。时人称赞其“勤恪爱惠,为下兴利”。摘编自魏明孔曹魏对金城、河西地区的经营述论(1)根据材料,概括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皇甫隆经营河西地区的措施的作用。参考答案1B【详解】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

14、确;材料提到,“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族势力强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庶族在内的社会阶层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可以推知当时世族文化影响扩大,B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是在西汉时期,A项错误;宗法制度社会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C项错误;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是在唐宋时期,D

15、项错误。3D【详解】据材料曹魏“贼斗杀人”,子弟可依照“古义”追杀贼人;西晋规定“子不孝父母”,将会被社会抛弃;北魏规定“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儒家礼制对法律的影响、礼法结合的特色,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规定,与社会动荡无关,A错误;法律制度儒家化应该是汉代时期,B错误;材料体现的法律的制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未涉及严刑峻法的理念,故C错误。4A【详解】据题意可知,曹操选才不论出身,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多的选拔出优秀人才,从而实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征伐的需要,故选;曹操的选官方式是为了选拔人才,并没有表达“大义灭亲”的决心,排除;“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知行

16、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观点,排除。5B【详解】孝文帝颁发罪己诏,然后在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方面进行反思,实行新举措,由此可知,罪己诏的目的意在进一步推进新政,B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儒学的地位,排除A;题干不仅仅涉及到人事,排除C;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6B【详解】根据“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建立了民族政权,出现了并立与对峙的局面,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没有体现门阀士族的兴盛,排除A;此时民族交融频繁,而不是遭到严重削弱,排除C;当时南北双方没有就正统进行异常激烈的争斗,排除D。7A【详解

17、】由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习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并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不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优势互补,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并未完成,排除D项。【点睛】8A【详解】据材料的记述可知,魏晋南朝的地方官员需要进献土特产,故A项正确。材料中规定禁止进献非本地的特产,而不是禁特产,B错误;据材料可知,“南史萧景传萧励附传中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而其他史料中未涉及地

18、方官中饱私囊的记述,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朝的地方官员需要进献土特产,未涉及对官员品质的要求,D与材料无关。9B【详解】从图片中的“西晋末年五族内迁”“孝文帝汉化政策”等信息可以看出,目录展现的内容主旨是民族交融,且从时间上来看,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答案为B项;春秋战国、大唐盛世、明清王朝,从时间上看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10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胡之乱”“南北对峙”“北人南迁”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故选A;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政治新格局和科学技术辉煌不是最恰当的关键词,排除BD;这一时期刚刚开始出现经济重心的

19、南移,因此不是最恰当的关键词,排除C。11A【详解】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拓跋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其改革推进鲜卑族汉化故A正确; 唐蕃和亲是唐朝,B与时间不符;岳飞抗金是南宋时期,C错误;闭关锁国是清朝措施,D错误。12B【详解】据图可知,第一幅图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第二幅图是五胡乱华,第三幅图是南北朝对峙,故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并没有逐渐南移,排除A;游牧民族的不断汉化符合北魏统治时期的部分信息,不能整体反映三幅图,排除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交融,只出现了西晋短暂统一,排除D。13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

20、南下,甚至建立政权,促进了民族大交融,而民族之间的交融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使得骑马和马球成为唐代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活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骑马习俗不能代表整个北方文化,且材料未提及南北文化的比重,无法说明唐朝时期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A项错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基本状况没有变化,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南北朝和唐代人们骑马习俗的不同,与游牧经济的范围无关,D项错误。14A【详解】根据“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可得出由于时局动荡和士族崛起,人们忠君的观念逐步淡化,而更加关注自身家庭与家族的建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

21、现佛道,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重塑伦理纲常”的说法错误,并没有重塑,排除D。15C【详解】汉朝服饰基本是右衽服,到魏晋时出现许多贵族和平民女子穿的是左衽的窄袖衫、宽袖衫,结合所学可知,左衽的窄袖衫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宽袖衫是汉族的主要服饰,故这一变化是民族文化的交融的结果,故选C;A不是根源,排除;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中服饰与佛教文化无关,排除D。【点睛】16A【详解】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并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这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A;B项“消除了”表述太绝对,错误;苻坚推动少数民族学习儒家经典,与动摇中央集

22、权、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D。【点睛】17(1)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遭到破坏;农业人口减少,国家赋税得不到保障;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短暂统一。(2)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保护了士族的特权;人民负担有所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扩大了耕地面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详解】(1)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历史背景,根据“曹魏推行的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可知,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遭到破坏;根据“贵族官僚争相侵占官田,隐匿户口”“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等信息可知,农业人口减少,国家赋税得不到保障;联系所学可知,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短暂统一。(2)西晋实行占田制的影响,根据“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均平,人咸安其

23、业而乐其事”可以看出,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根据“一品官有权占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可知,保护了士族的特权;根据“如果以占田之下农民的负担与屯田之下农民相比,显然有所减轻”可知,人民负担有所减轻;根据“占田制对官僚士族占有土地、人口也有一定限制作用”可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18(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讨代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双方在赤壁交战。曹军大败。(2)不同:材料一认为刘备声望高,赢得孙权的仰慕,促进了孙刘联合。材料二认为刘备兵力少,持观望态度,作用甚微。材料三认为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求救于孙权,孙刘联合大败曹军。原则:鉴别史料价值和考证史料真伪

24、;采用多重不同类型史料相互印证,孤证不立;辨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立场。【详解】(1)根据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的斗争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曹操讨伐刘备,刘备与孙权联合,双方在赤壁交战,结果是曹军大败。(2)不同:根据“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可知材料一认为刘备声望高,赢得孙权的仰慕,促进了孙刘联合。根据“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可知材料二认为刘备兵力少,持观望态度,作用甚微。根据“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搡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得出材料三认为刘备接受诸葛亮

25、的建议,求救于孙权,孙刘联合大败曹军。原则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鉴别史料价值和考证史料真伪;采用多重不同类型史料相互印证,孤证不立;注意辨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立场。19(1)地区差异性:南朝钱币流通较为普遍,北朝实物货币比较流行,实物经济的色彩浓厚;南朝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使用钱币较多,落后和边远地区使用实物货币较多;南朝钱币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在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则与此相反(2)原因:南朝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开发;南朝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比北朝高,对货币需求量大;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少数民族内迁,南北朝经济活动习

26、惯的差异性。【详解】(1)“差异性”,根据材料信息“南北朝时期,钱币流通在江南地区变得较为普遍在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得出:南朝钱币流通较为普遍,北朝实物货币比较流行,实物经济的色彩浓厚;由材料信息“在整个南朝,钱币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在不断扩大之中,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则与此相反,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得出:南朝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使用钱币较多,落后和边远地区使用实物货币较多;南朝钱币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在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则与此相反。(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南朝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开发;南朝商品经济发

27、展程度比北朝高,对货币需求量大;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少数民族内迁,南北朝经济活动习惯的差异性等角度分析。20(1)措施:推广耧耕法;改用薄水漫灌方式;改变当地的落后风俗。(2)作用:推动了中原农耕技术和生活方式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提高了对河西地区的开发力度;密切了中原与西北地区的联系;有利于维护当地秩序稳定,有助于民族交融【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皇甫隆到任后,看到当地百姓仍在沿用原始的耕种方式,遂实地考察,因地制宜,亲自教农民采用楼耕法,推广薄水漫浇法”可知,推广耧耕法,改用薄水漫灌方式;根据材料“还下令禁止当地妇女穿羊肠裙(用一整匹布做条裙子,如同羊肠一样盘结在身上,浪费且活动不方便),改穿中原地区流行的简易裙”可知,改变当地的落后风俗。(2)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楼耕法、薄水漫浇法是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因此皇甫隆推动了中原农耕技术和生活方式在河西地区的传播;根据材料“岁终率计,其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可知,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提高了对河西地区的开发力度;河西地区的发展密切了中原与西北地区的联系;根据材料“勤恪爱惠,为下兴利”“改穿中原地区流行的简易裙”可知,有利于维护当地秩序稳定,有助于民族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