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10866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7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3年高考历史 全程考评特训卷 单元检测十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含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2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联考下表是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时期“夷”解读1643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夷变夏”1832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魏源海国图志叙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1858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A.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B.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C.传统夷夏观念受到冲击D.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22022四川省凉山州检测1868年起,上海翻译馆专事西书翻译。至19世纪90年代中期时,其

2、译书籍数百种。其中,多为算学测量、水路兵法工艺、天文汽机化学等。此类书籍公开售卖极为畅销。以上译著()A.初步打破了闭关锁国状态B.基本消除了国人仇洋的心理C.深刻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D.大体反映了时代变迁的要求32022四川省攀枝花市测试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在晚清时期“儒家学说从一直是无可怀疑的信仰中心,变成其基本特征是可疑的和有争议的一种思想体系。”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师夷长技思想的冲击B.洋务派主张的推动C.维新变法思想的提出D.新文化运动的批判42022河南省名校联盟模拟1900年,梁启超指出:“吾中国有最可怪一事,则以数百兆人立国于世界者数千年,而至今无一国名也。

3、”梁启超意在()A.强化近代国家意识B.培养民族主义观念C.宣传主权在民思想D.倡导资产阶级革命52022广西北海市模拟孙中山在一次谈话中言及农民每年的所得不到自己收获的一半,农民十分贫困。因此他认为,如果“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增。这表明孙中山()A.倡导实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B.已产生平均分配土地的设想C.已认识到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D.时刻关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62022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对西方科学和民主的崇拜到对欧洲列强痛恨的理性批判的过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

4、的爆发B中国外交的失败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运动的发展72022河池市检测梁漱溟评价说:“所有陈胡(陈独秀、胡适)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蔡元培)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近二三十年中国新机运亦就不能不说蔡先生实开之了。”梁漱溟意在()A.表明自己反对封建伦理立场B.宣扬陈胡等人的新文化思想C.坚定维护蔡元培教育界权威D.肯定了蔡元培的历史性贡献82022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联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且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

5、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种思想()A.否定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B.在后来中国革命中得到了证明C.确立了农民阶级领导地位D.促使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92022四川省统一监测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行的,想要在两个革命中间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阶段,是“走不通”的。毛泽东的这一论述()A.首次提出了两个革命阶段主张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明确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性质D.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102022河南省非凡联盟检测巩固卷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开篇中,就明确指出,“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

6、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据此可知,毛泽东()A.为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做了探索B.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C.致使中共抛弃了“城市中心论”D.主张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11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发动的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革命以及这一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必经阶段”。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联合民众进行中国革命B.说明中国革命依靠的对象C.阐释中国革命的阶段性质D.联合国内外势力共同抗日12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

7、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2四川省成都市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民国初

8、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据黄进兴中国民族主义的特色之一:梁启超的终极关怀等材料二中共成立之初,在党的文献中“中华民族”用得不多,并且与“国际帝国主义”相对。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使用。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1937年,中共发布抗

9、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据张太原抗日战争与中共的中华民族观的形成材料三1956年,中央开展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周恩来对调查作出指示,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如“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通过调查,编写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等丛书。据

10、王璐民族志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中华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共“中华民族观”的新发展。(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意义。(5分)142021山东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附录:小英雄歌(节选)小英雄,慧且聪,风姿豪迈天骨冲。英雄本原有二事,为子当孝臣当忠。读书须知辨邪正,圣经贤传相辉映。小英雄,雄且英,家之麟凤国之桢。小英雄,休云

11、小,少不好学行将耄。古人因文能见道,今人开智宜阅报。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12分)单元检测十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1C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9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由原来的鄙夷逐渐客观平等,说明传统夷夏观念发生变化,故选C项;材料只是国人对“夷”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不能说明清朝政治统治面临危机,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对“夷”内涵的解读的变化不能说明近代国家意识开始萌芽,排除D项。2D根据材料“其译书籍数百种。其中,多为算学测量、水路兵法工艺、天文汽机化学等。此类书

12、籍公开售卖极为畅销”可知,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危机,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闭关锁国状态自鸦片战争后开始被打破,排除A项;仅凭几部译著难以消除国人对外国侵华的仇洋心理,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没有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排除C项。3C据材料“晚清时期儒家学说变成其基本特征是可疑的和有争议的一种思想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中借助儒家思想,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在当时的思想界出现了“火山大喷火”等现象,故选C项;“师夷长技思想”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并未冲击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洋务派主张“中体

13、西用”,在不改变传统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巩固清王朝统治,并未使儒学出现“可疑的和有争议的”的现象,排除B项;民国时期,袁世凯复辟帝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与材料“晚清时期”不相符,排除D项。4A据材料“吾中国有最可怪一事,则以数百兆人立国于世界者数千年,而至今无一国名也”可知,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人并没有国家意识,故选A项;民族主义强调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主权在民,排除C项;梁启超倡导资产阶级改良,排除D项。5A由材料“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增”可知,孙中山认为给农民分配土地,可以提高生产积极性,

14、说明其倡导“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故选A项;平均分配土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孙中山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认识到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排除C项;“时刻关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6B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对西方科学和民主的崇拜到对欧洲列强痛恨的理性批判的过程”,说明新文化知识分子对于西方列强侵略本质的认识加深,据所学,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的一切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和会被英美等国操纵,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故选B项;辛亥革命高潮爆发在1911年,不能对自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对

15、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先进中国人看到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可能,排除C项;工人运动属于国内社会运动,新文化运动对欧洲列强的认识属于对国际关系的认知,排除D项。7D据材料“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近二三十年中国新机运亦就不能不说蔡先生实开之了”可知,梁漱溟肯定了蔡元培的历史性贡献,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反对封建伦理的立场,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陈、胡等人的新文化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蔡元培教育界权威,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8B据材料“估量革命动力时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可知,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后来,毛泽东提出工

16、农武装割据理论,证明了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动力,故选B项;李大钊通过文章、课程、讲堂等宣传马克思主义,不符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而不是领导地位,且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没有确立领导地位,排除C项;李大钊于1927年4月6日被杀害,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9C结合所学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可知,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性质等问题,故选C项;在中国二大上首次提出两个阶段革命的主张,并非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时间是1937年9月,并非在1940年,排除B项;

17、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的,与新民主主义论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10A依据材料,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明确否定了不适合中国革命实情的“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这说明毛泽东对中国的革命道路做了探索,故选A项;毛泽东否定了不符合中国革命实情的理论,但并未纠正党内“左”倾错误,排除B项;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但1930年的中共中央尚未放弃“城市中心论”,排除C项;1927年,八七会议已经确定要进行土地革命,而材料中毛泽东否定了几种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理论,排除D项。11C材料中毛泽东指出

18、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各阶级联合发动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革命,阐明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阶段性质,C项正确;材料阐述的是革命性质,联合民众属于革命方式方法,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是农民阶级,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外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12D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广东影响巨大,故选D;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颁布的,此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故排除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10月

19、十四大提出的,与“第一个”不符合,故排除B;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C。13答案:(1)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共同的文化和血统);主张建立近代民族国家;倡导抵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追求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成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传统王朝国家的衰落;对传统夷夏观的反思;西方启蒙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2)中华民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民族);中共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把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相结合(强调民族独立的彻底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

20、现各民族共同发展。(3)意义:推动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的认同。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梁启超指出同种族、同宗教、同习俗的中国人要相视如同胞,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可推出,强调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共同的文化和血统);由材料一“孙中山提出仿美利坚民族底(的)规模,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底(的)民族国家”可知,主张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从材料一“民国初期,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可

21、知,倡导抵抗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由材料一“孙中山也指出,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可分析出追求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第二小问成因,由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这一观点产生的时间,结合所学原因从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政治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传统王朝国家的衰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推动;思想方面,对传统夷夏观的反思,西方启蒙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传播。(2)据材料二“1931年以来,中华民族成为统一战线常用语,几乎与中国人民同义,在中共的文献中经常

22、使用”可知,中华民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中华民族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民族);由材料二“瓦窑堡会议赋予中共全民族的先锋队的新定位”可知,中共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从材料二“1935年,中共号召开展民族革命战争,以求中华民族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解放”可推出,把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相结合(强调民族独立的彻底性);据材料二“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3)据材料三“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兄弟关系,都是社会主义的无产者。调查报告中记录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喜悦之情”可知,调查推动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

23、由材料三“各族人民心目中的国家变成了满含情感的、形象生动的国家”可知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由材料三“国民党把我们男人当做牛,把女人当做猴子,共产党来了,我们都变成了人”可知,调查增强了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的认同。14答案:(一)信息提取信息举例: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层次要求: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

24、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二)历史阐释阐释内容:(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3)“小英雄”形象的评价。层次要求: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中的历史阐释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和材料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首先,要从题干提供的图文信息中提取与“小英雄”相关的信息。从材料的出处可以得

25、出时空为清末(1902年),启蒙画报创刊号说明其目的是要通过画报这一大众传媒来启蒙民众或者青年人,从画报中的图片看,墙上有挂着的火枪(代表利用先进的武器保家卫国)、地球仪(表明要有开放的世界眼光)等;由附录中的小英雄歌中的歌词“孝”“忠”“圣经贤传”(代表青年人继承中国的精忠报国优良传统),“慧且聪”“好学”“开智”(代表青年一代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本领,具有渊博的知识),“雄且英”“风姿豪迈”(表明青年一代具有爱国和英雄的豪情壮志与精神风貌)等。然后,整合信息,形成思路。结合历史阐释的基本思路,大致要阐释小英雄形象的内涵、形成的时代背景和进行积极评价。具体来说,上述画报塑造了一个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教育的青年形象,他具有世界眼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随时准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壮志(内涵)。之所以要塑造这样的小英雄形象,是由于清末随着辛丑条约签订,列强的侵略进一步加深,面对民族危机,需要一批立志报国、救民于水火的青年人;同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其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入使得民族主义思想被激发(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英雄形象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追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坚强决心和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