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土楼洋楼民居 土楼在泉州数量不多,是一种特殊的民居类型,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内地县份,沿海县份个别地方也有。 泉州的土楼基本上兴建于清代,比较著名的有德化县盖德乡的盖德土楼、德化县三班乡硕杰村的大兴土堡、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的山美土楼、泉港区山腰镇前黄土楼村的定楼等。盖德土楼又名金牌堡,长52.5米,宽45米,四周石砌围墙,上筑防卫环廊相通,墙外环以壕,有南北两门与楼外通,里面筑屋两列,共有房118间。大兴土楼又名大兴堡,长64.5米,宽56.96米,围墙内贴建有倚楼,并沿对角线伸出两个角楼,以备防卫。里面南北并排两幢一字形的两层楼房,共有房240间。山美土楼又名巽来庄,平面呈正方
2、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中间平居三落,围内贴建之倚楼上也有防卫走廊。定楼作平面方形四合式,等边长20.8米,高三层8.3米,皆由条石彻筑,又称黄素(定楼主人)石楼。石楼三层外壁以糯米糖水灰抹面,年久变黑似土,故当地人又习称之“土楼”。三楼四角各有哨楼伸出,设有射击孔。楼内隔成36间房,楼外环筑72间厢房,取象于36天罡72地煞。 土楼民居归属于汉民族传统的大家族聚居模式,但又有别于普遍通行的村落聚居模式。泉州土楼在其建筑外观上,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封闭性和防卫性,尤其是后者,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土楼民居形成时期的战乱频繁、土匪出没的历史背景。而在土楼的内部结构方面,则又使人感受到一种圄于封闭圈
3、里的相对开放性,至少在各家日常生活中的隐秘性方面,就不如村落聚居模式的一家一户小住宅。为了在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争得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空间,土楼居民的集体意识比较强烈,风雨同舟,同甘苦,共患难,一旦发生战事,一座土楼就是一个战斗的集体。 洋楼是沿海侨乡一种中西合璧式民居,俗称“番仔楼”,以晋江石狮一带为典型。 泉州人历来把建造住宅看成是人生大事之一,尤其是华侨,他们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异邦含辛茹苦地打拼,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兴业旺家,故一旦事业有成,即迫不及待地衣锦还乡,不惜巨资修建豪宅以福荫家口这些豪宅包括具有泉州传统民居特色的官式大厝和汇合中外建筑风格的洋楼。 大多由在海外长期生活过的华侨构思设计的洋楼,既表现出西洋的建筑风格,如科林多式的圆形廊柱、绿釉面的瓶式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有泉州传统民居官式大厝的特色,如龙脊风檐、华丽外饰、砖石结构的门庭垣墙、楼房前后的花园林木等。洋楼在设计建筑时,并不注重内部使用功能的改善,而是力求其外观的豪华气派。并在住宅正门的石匾上,极其醒目地镑刻上本屋主人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祖源,如李氏“陇西衍派”、陈氏“颖川衍派”、林氏“九牧传芳”等,大门的两边以及石柱上,大多刻有隐含主人名字的冠头对联。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从平面布局到外观装潢都已突破泉州人传统居住习俗,从而往往成为外地人对泉州侨乡民俗的第一个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