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第一模块(知识梳理)一、知人
2、论世(学生查资料,教师补充并梳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家庭环境的熏陶)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国难伴其一生)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
3、年 (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 (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
4、,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屡遭罢黜,理想不变)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二、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
5、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三、课文诵读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愤懑、悲愤。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愤懑。五、整体感知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
6、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第二模块(问题探究)1、 诗人“书”了哪些事?(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7、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8、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o“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o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
9、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第三模块(拓展训练)一、对比鉴赏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B)
10、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 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本联写现在,首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
11、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本项犯了理解错位的毛病“已先斑”与“气如山”无论从内容或形式的角度审视,均形不成对应关系。1、 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愤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安春雨初霁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
12、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陆游的书愤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本项中有的评价陷入了误区书愤颔联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地显现的,并非直接蕴藉其中。二、高考仿真练习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
13、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三、结束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书愤,感受了陆游沉郁悲愤的爱国情感。学习了从内容、意象,用典,形象上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角度很多,方法也很
14、多,但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特征,进行赏析。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书愤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五、课时作业:请以“我心目中的陆游”为题,写一篇短文。板书设计:书 愤陆游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教学反思】优点:1、 立足高考考纲要求,着手于“梳理、探究、训练”模式的高效课堂,力争使学生从知识的梳理做到“知人论世”。例如,对陆游生平的理解,他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就有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可以说,国难伴其一生。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对他的诗歌有着绝对的影响。他虽屡遭罢黜,但理想从不动摇。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梳理基础知识,教师适当点拨。2、 通过预设多个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很快理解陆游在诗中所要追怀往事合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在问题的处理上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能够很好的互动,最终把问题解决。3、 在课堂延伸拓展上,我选取了两个模块。一是与课后的相关链接所给的同一时期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完成预设的问题。二是对本首诗歌进行高考模拟训练,这都给学生一个做题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足: 时间的把握还不够到位;预设问题没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