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06714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许国璋先生季羡林我同国璋,不能算是最老的朋友。但是,屈指算来,我们相识也已有将近半个世纪了。在解放初期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会上相遇。我们不是一个行当,他是搞英语的,我搞的则是印度和中亚古代语言。但因为同属于外字号,所以就有了相会的机会。我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以后在清华,虽云专修德语,实际上所有的课程都用英语来进行,因此我对英语也不敢说是外行,又因此对国璋的英语造诣也具有能了解的资格。英语界的同行们对他的英语造诣之高,无不钦佩。但是,他在这一方面绝无骄矜之气。他待人接物,一片纯真、朴实、诚恳、谦逊,但也并不故作谦逊状,说话实事求是,决不忸怩作态。因此,他

2、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毕生难忘的印象。“四人帮”垮台后,我同国璋先生,以及南南北北的同行们,在暌离了十多年以后,又经常聚在一起开会,认真、细致地讨论一些学术问题。此时,我们真正是心情愉快,仿佛拨云雾而见晴天。我同国璋每次见面,会心一笑,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最难忘的是当我受命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主编时的情景。这样一部能够而且必须代表有几千年研究语言学传统的世界大国语言学研究水平的巨著,编纂责任竟落到了我的肩上,我真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我考虑再三,外国语言部分必须请国璋先生出马负责。中国研究外国语言的学者不是太多,而造诣精深,中西兼通又能随时吸收当代语言新理论的学者就更少。在这样考

3、虑之下,我就约了李鸿简同志,来到国璋先生的家中,恳切陈词,请他负起这个重任。他二话没说,立即答应了下来。我刚才受的寒风冷气之苦和心里面忐忑不安的心情,为之一扫。我无意中瞥见了他室中摆的那一盆高大的刺儿梅,灵犀一点,觉得它也为我高兴,似向我招手祝贺。从那以后,我们的来往就多了起来。他在自己的小花园里种了荷兰豆,几次采摘一些最肥嫩的,亲自送到我家里来。请我在他住宅附近的一个餐厅里吃饭,有一次居然吃的是涮锅子。他也到我家来过几次,我们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我们谈论彼此学校的情况,谈论当前中国文坛、特别是外国语言文学界的新情况和新动向,谈论当前的社会风气。谈论最多的是青年的出国热。我们俩都在外国待过多年

4、,决不是什么土包子,但是我们都不赞成久出不归,甚至置国格与人格于不顾,厚颜无耻地赖在那个蔑视自己甚至污辱自己的国家里不走。我们当年在外国留学时,从来也没有久居不归的念头。国璋特别讲到,一个黄脸皮的中国人,那几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除外,在民族歧视风气浓烈的美国,除了在唐人街鬼混或者同中国人来往外,美国社会是很难打进去的。有一些中国人可以毕生不说英文,依然能过日子。神话传说中说道人成道,鸡犬升天,那一些中国人把一块中国原封不动地搬过了汪洋浩瀚的太平洋,带着鸡犬,过同在中国完全一样的日子,笑骂由他笑骂,好饭我自吃之,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最让我忆念难忘的是在我八十岁诞辰庆祝会上,我同国璋兄的会面。国璋

5、兄带着一个大花篮来了。我们一见面,仿佛有什么暗中的力量在支配着我们,不禁同时伸出了双臂,拥抱在一起。大家都知道,这种方式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比较陌生的。可我们为什么竟同时伸出了双臂呢?中国古人说:“诚于中,形于外。”在我们两人的心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早已埋下了超乎寻常的感情,一种“贵相知心”的感情。在当时那一种场合下,自然而然地爆发了出来,我们只能互相拥抱了。我因此悟到: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往往有人相交数十年,甚至天天对坐办公,但是感情总是如油投水,决不会融洽。天天“今天天气,哈,哈,哈!”天天像英国人所说的那样像一

6、对豪猪,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天天在演“三岔口”,倒成不了真正的朋友。反观我同国璋兄的关系,情况却完全不同。我们并不在一个学校工作,见面的次数相对说来并不是太多。我们好像真是一见如故,一见倾心,没有费多少周折。我们也都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终于成了朋友,成了知己的朋友。难道真如佛家所说的那样人与人之间有缘分吗?国璋的逝世对我的心灵是多么大的打击。我们俩都是唯物主义者,不信有什么来生,有什么天堂。在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居然能够相逢,而且成了朋友,这难道不能算是最高的幸福吗?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我”与许国璋先生不是一个行当,对英语也不敢说是内行,英

7、语界同行们对先生的英语造诣十分钦佩,这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B.“我”与许国璋先生各自的专业、治学的态度、为人的秉性和人生观价值观使二人从陌生走到相识,从学术切磋走到“心有灵犀”,从工作同事走到相知朋友。C.“我”与许国璋先生来往多了以后,推心置腹,无话不谈。无论谈到中国文坛,还是社会风气,二人都体会相同,观点一致,例如对青年出国热现象,两人都不赞成久出不归。D.不善言谈的“我”在自己八十岁诞辰庆祝会上看到许国璋先生带着一个大花篮来祝贺时,激动地伸出双臂,紧紧拥抱了许先生,表达了自己超乎寻常的感情。E.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朴实的笔调回忆了“我”与许国璋先生相识、交往的几件事,体现了许

8、国璋先生的品质以及二人之间感情由浅到深的过程。2.从作者和许国璋先生的交往经历中,能看到许国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答:_二、(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吴良镛:筑梦人生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

9、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

10、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创造与自然和谐

11、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

12、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13、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2.本文第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3.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答:_4.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B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闻一多的转变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深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

14、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

15、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20世纪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主义者”。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

16、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

17、。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

18、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6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演讲后被特务杀害。(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闻一多虽然在传

19、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2.20世纪40年代

20、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这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6分)答:_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答:_4.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6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距今约一个世纪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于瑞士,在那个位于欧洲和西方世界的中心,多年来一直未经战乱的可爱宁静的国度里,荣格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的父母和祖先都是因袭传统的人,深深植根于瑞士的土壤和经久不变的传统中。荣格热爱他的祖国,但他从小就觉得它的美丽属于远远超越于这个细小民族那狭窄国界和稳定的社会

21、以外的某种时空。他第一次发现比他自己伟大的事物是伫立在康斯坦斯湖畔,敬畏地凝视着蓝色的湖水和银白覆盖、庄严的阿尔卑斯山时,感觉到惊异的记忆。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这是宇宙的中心但不是他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而是他内心的一个隐秘的宇宙,自现在平静的湖水中,延伸到阿尔卑斯山巅,远达至无限。他长成一个腼腆、敏感的男孩后,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与他的同学相比,他显得很特别,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很脆弱,易受伤害。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容易发怒比如,当他的老师指责他撒谎时。但是,正是在这些时候,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这个人格是他的真实可靠的自我,触及人类本性的深处,也许在人

22、类之前已经存在。这“第二人格”是脆弱的、不坚定的,它经常躲避着他,所以他不得不以他所谓的第一人格推动它。这第一人格是虚伪的、狡诈的,它逐渐包围了他,满足他,除了他的自性外。所以当他继续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前进时,虽然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无论他干什么都能干得出色,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不停地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全的痛苦煎熬。故此,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当他闻知弗洛伊德的大名时,便怀着深深的敬意前去拜见了这位教授这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和同事。然而,荣格的第二人格在他们最初相识时就对此反抗

23、。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第二人格,它当时还很微弱地潜伏着。弗洛伊德成名了,随着他名气的增大,他们之间的友谊淡薄了。只是在后来荣格才意识到:并不是他们的友谊减弱,而是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这是荣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打击,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了黑暗之后,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他不仅丢掉了他的朋友(虽然他仍然一直感谢),而且还抛弃了他的第一人格。从那时起,荣格就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像他鼓励他们一样。他独自呆在他的石塔中,但却与当时外界所有事物和人都保持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在暮春的

24、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荣格结束了他漫长而丰富的一生,享年八十五岁。他的第一人格永远离开了他,但他的第二人格依然活着,因为它无时不在,也将不会消失在荣格一生中,有一段极其重要、意义深远的时期,即他的一些创新观念产生的时刻。这些观念后来占据了他余下的生命。这就是他与弗洛伊德决裂后,一时失却方向的时期。那是一个内心迷惘、混乱、骚动不安、孤立无援的寂寞孤独期,荣格被一些混乱的梦、意象、幻觉困扰着,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涛曾使当时的他怀疑自己的理智。就某种意义而言,它实际上就像一种精神分裂症。但是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是他生命道路上最富创造性的关口。正是在这些年中,他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发展了原型和自性

25、的概念。要知道,他与无意识对峙的顶峰,是他这些年来与他心灵深处的黑暗孤军奋战的顶点。但是仍有许多工作摆在他面前:所有那些从无意识中喷涌而出,潮水般涌向他的幻想和材料,以及他获得的直观,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有幸的是,他接触到了炼金术,并以炼金术中阴性原则和阳性原则的关系为基础,证明了他原来工作的正确性,而且使他超越了他原来的工作。荣格曾在其自传的导言中宣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生命一直是我所写的东西的实质。”因此,应该把他的全部生命、他的神话,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个从他自身特有的种子中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整体。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26、()A.荣格在面对康斯坦斯湖和阿尔卑斯山时,就已经明白了他内心的一个隐秘宇宙,是与他的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不同的。B.第四段记述荣格与弗洛伊德的交往,借以表达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感激,因为与弗洛伊德的交往使他的第二人格成为独立个体。C.文中第五段“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一句,表明荣格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研究,使他成为当时世界的精神领袖。D.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涛使当时的荣格对自己的理智产生了怀疑,但这也把他送到了生命道路上最重要且最富创造性的关口。E.传记着重记述了荣格对第二人格的探寻,展示了他在无意识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轨迹和不懈的探索精神。2.“第二人格”对荣格一生的

27、影响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6分)答:_3.文中画线处的“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是什么道路?他为什么没有走这条道路?请简要分析。(6分)答:_4.有人说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虽然“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请结合文本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_C组一、(2013青岛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9分)神湾“啄木鸟”周立耘“当!当当!”重峦叠嶂的雪峰山深处,不时传来啄木鸟尖嘴啄病树般笃实而锐利的声音,不仅给这片寂静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气,也牵动着我们的好奇之心。跨过神湾大桥,穿过神湾坳隧道,来到茅房溪二号大桥,凭栏远望,一群身着黄马甲的“啄木

28、鸟”,正攀附在桥梁底部除锈刷漆,手起锤落,发出阵阵悦耳的声音。他们头上是拔地而起的群峰,脚下则是万丈深涧。我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啄木鸟”们来自湖南怀化工务段溆浦桥隧车间神湾工区。“悬挂”在柘溪水库岸边的神湾工区,以险峻闻名于沪昆铁路线。9月25日上午10点多,我们从长沙出发,到达神湾隧道口时,天色已晚,工长谌哲明站在门口等候我们。他说,工区一共9名职工,今天都在。神湾桥隧工区坐落在湖南省安化县境内雪峰山脉下,没有村庄,也没有田园,只有一座座抬头也难望到顶的古老而神秘的陡峭大山。工区的三层小楼,背靠雪峰山脉,面对柘溪水库,三面环资江水,环境安静而优美,2012年底被怀化工务段评为“十大最美工

29、区”。迎着江风,班长严鲲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了上来:有他们去年冬天熏的“神湾腊肉”,自己种的“神湾南瓜”谌哲明兴冲冲招呼我们喝“神湾茅台”他们用杨梅泡的米酒。谌哲明说:“干一天活累了,大伙晚上喝几口酒聊聊天,解闷去乏。”第二天早8点,列队点名完毕,职工扛着木跳板,背着工具袋,从工区出发,到两公里外的茅房溪二号大桥施工。一路上,谌哲明告诉我们,神湾工区养护着沪昆线雪峰山区约10公里范围内的13个隧道、7座桥梁、13个涵洞的万余钢铁构件。“检查一次,要走20多公里。”一年下来,“啄木鸟”们结实耐磨的劳保鞋就要穿破好几双。几年来,他们累计检查养护的线路20 000多公里,发现伤损夹板、垫板等设备

30、配件不计其数。每天行走在两股钢轨间,弯腰巡检、看方向,低头抬头百余次。日月往复,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啄木鸟”们都扎根在工区,义无反顾地坚守着安全信念,用无畏而坚实的步伐在铁路线上铿锵前行,近万余根轨枕上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谌哲明看来,最吃力的活儿当数隧道清淤。雪峰山隧道下行线近4公里,从里面挑一担淤泥出来,不仅要走两公里多路,而且还需忍受行车带起来的烟尘。他们一般是早上6点多钟进入隧道,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中间根本不可能出来吃饭。当干完活计走出洞口时,全身已盖满灰尘,“只有牙齿是白的”。而这样的隧道清淤,每年都要持续一个多月。他们虽然长年守着铁路,看着铁轨,但要出门,却只能靠两条

31、腿。摆在职工们脚下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乘船一个半小时去坪口;一条是陆路,沿着铁路步行8公里,到烟溪。他们的家属最远的在重庆,离最近的坪口镇也有几十里。所以,守望也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虽说生活很寂寞,但他们都很乐观。袁旭东2006年到的工区,家在安化县城,每次回家都要坐3个小时的船。他说:老婆嫁给我这几年,一直都没好好陪过她,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她又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双方父母。我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老婆如果不跟我一样热爱这铁路,日子就没法过下去。妻子常常发短信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我理解并支持你,加油!”这条短信他珍藏了很久,每当工作遇到难题,想想妻子给予的理解和支持,他就感到有

32、了无尽的动力。回忆及此,这个汉子充满坚毅的双眼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愧疚。2012年,在神湾坚守了十多年的工长谌哲明获得铁道部“火车头奖章”,他的妻子被怀化工务段评为“十大最美工嫂”。中午,谌哲明担着饭菜来到桥头。大伙围拢来,盛饭、夹菜,有说有笑地蹲在路旁吃了起来。陪在一边的怀化工务段党委副书记雷建华说,他们个个都是能工巧匠,油漆、电焊、砌筑,样样都精通。他们像啄木鸟般,坚守在这片山区,养修巡检,清除铁路隐患,守护铁路安全,用无声的旋律演奏了一曲温暖和谐的安全乐章。我再次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选自2012年优秀新闻,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文通过描绘神湾

33、“啄木鸟”攀附桥梁除锈刷漆,清除隧道淤泥等情形,表现了他们工作的辛苦。B.第段写班长严鲲他们吃饭的情景,说明了铁路职工生活物质条件得到充分保障,表现了他们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C.本文写了两位职工的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正面体现了铁路职工的工作艰辛,旨在表达对职工妻子的赞美。D.文中引用党委副书记雷建华的一番评论,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又表现了铁路职工的精湛技艺和高尚情怀。E.本文是一篇新闻通讯,采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再现了铁路职工工作生活的情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文章两段中对工区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答:_3.作者两次写自己“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原因是什么?

34、(4分)答:_4.本文称铁路职工为“啄木鸟”,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6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9分)互联网:没有脚印的道路李河与当今计算机互联网相比,代步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只能算是现代信息时代的史前史。现代信息文明直接产生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当电子技术尚处于襁褓中时,它就在与传统代步工具的较量中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力量。1888年中国与法国在云南交战,满清军队在当地义军的配合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当中国使者在漫长的驿道上换马不换人向朝廷飞传捷报时,法国政府早已通过刚刚发明的电报得悉了战争结果。于是法国政府电令其驻中国公使对尚未得知事情真相的中国政府进行欺骗,称中国军队已在战争中失

35、利。最后,当中国信使到达京城时,腐败的满清政府已经与法方签订了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显然,这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失败,更是电子文明战胜驿道文明的范例。如今以大型超音速飞机、高速火车和汽车为代表的代步工具(1)已经把传统的敝车驽马送进博物馆。不过,代步工具,无论多先进,也只是人的行走的代理工具,使人走得更快、更远。相比之下,互联网是一条没有脚印的道路。它的理想是成为行走和道路的代理者。我是在北京长大的。这座古老都城是中国传统城市格局的典型代表:每一条通衢干道、每一座房屋的朝向都有明确的方向。在北京问路,你常会听人们回答说:先向南走,再向西一拐后来我到上海读书。又有机会到西方的现代城市游历,发现那些

36、现代都市都很邪,城市道路迂回曲折,完全没有一定的方向可循,所以感到很不适应。或许由于对方向的敏感,当我在网络中穿梭几回后,首先发现这里完全没有空间方位坐标。当然,许多大型网络中都有类似于世界地图那样的查询数据库,但那里只有地址,没有方向,更没有经纬线坐标。网络中也没有空间性的距离单位,对我们来说,纽约和北京在网络上一样远或一样近。那些憧憬着网络社会未来的人们总是说:在未来时代,你不必出门就可以受教育、上班、购物、探亲访友。你甚至不必再出游,受那风餐露宿之苦,因为按照数字化生存一书作者的说法:假如我在波士顿起居室的电子窗口(电脑屏幕)一眼望出去,能看到阿尔卑斯山,(2)听到牛铃的叮当声,闻到(数

37、字化的)夏日牛粪味儿,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我已经几乎身在瑞士了。毫无疑问,这种不需步行的社会将大大开拓人们生活的选择空间。一个公司的会计可以在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为公司理财,而某个大商场(如果那时还存在的话)的经理也可以在远离都市的黄山或峨眉山从事经营管理。家园的概念将成为陈迹,人从一个地域性的定居动物重新变成逐水草而居的流浪者。不必步行的前景固然美妙,但有时也使人迷惘。不久前我看到一幅题为“未来时代”的漫画:一群像海豹一样的未来人趴在电子化的沙滩上晒太阳!画中的意思是说,当那双长期进化而来的脚不再为生计而奔忙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变成像阑尾一样多余的器官,最起码也会退化成人体的摆设或装饰品。不过从生

38、理上说,(3)人们的腿脚如果长期闲置,并不会立刻像阑尾那样退化,倒是可能发生萎缩性病变。于是在一次关于网络的神仙会上,有人一本正经地说:网络的出现只是给了人更多的选择自由。如果你愿意,照样可以把工作地点放在离住处20里外的地方步行上下班。当然,你也可以把一台登山器(它肯定是将来最有市场的健身器械)搬到家里,一边抽动着鼻子嗅着从电子屏幕上发散出的野外的芬芳气息,一边体会登山的乐趣。虽然有这样的建议,但我总感到这样的步行连同一双脚已经别无选择地变得多余了。(选自网络与文明的传说,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文通过1888年中法交战满清军队取得胜利却签订了割地

39、赔款的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实例初步显示了电子技术不同寻常的力量。B.代步工具只是人的行走的代理工具,而互联网的理想是成为行走和道路的代理者,“代理工具”将被“代理者”所取代。C.文章从自己在北京居住、到上海求学及到西方游历时对城市方位感的感受,逐步引出网络中完全没有空间方位坐标的概念。D.作者认为网络社会不必步行的前景固然美妙,但弊大于利,人们将因为条件的优越而不断退化。E.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又朴素自然,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读起来饶有趣味。2.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互联网:没有脚印的道路”?请结合全文分析说明。(4分)答:_3.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

40、言特色。请在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两句,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语言特色。(6分)答:_4.本文重点讲述的对象是互联网,文章却用相当多的篇幅来描述传统的代步工具。你认为文章这样处理是否合适?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_答案解析A组一、1.【解析】选CE。选E给2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A项“对英语也不敢说是内行”不正确,原文是“因此我对英语也不敢说是外行”,另外,给作者留下毕生难忘印象的是许国璋先生的学术水平和为人品质。B项“人生观价值观”无中生有。D项“不善言谈”无中生有,原文无此信息。“伸出双臂”是二人同时的动作,“超乎寻常的感情”也是二人心中都具有的,自然而然爆发的,并非“我”单

41、方面。【方法技巧】多选题答题技巧1.内容确定。命题者要求考生归纳、整理、概括文中的内容,必然会给予一定的信息提示,这些信息提示就是考生要把握的“内容”,是考生完成题目的基础。2.按照上述“内容”,到文本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点。要注意此对应点的上下文内容,有时甚至还需要扩展至整个文本,然后按照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分析并寻找答案。3.对于此类题型的答案,全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考生必须全面把握文本,搜寻答案。2.【解析】本题考查对传主形象的把握。许国璋先生在治学和待人方面有作者直接进行评价的句子,“他待人接物,一片纯真、朴实、诚恳、谦逊,但也并不故作谦逊状,说话实事求是,决不忸怩作态”“我考虑再三

42、,外国语言部分必须请国璋先生出马负责。中国研究外国语言的学者不是太多,而造诣精深,中西兼通又能随时吸收当代语言新理论的学者就更少”,可直接提取关键词。除此之外,从作者叙述的二人交往的一些细节中也可概括传主的性格特征,如立即答应编纂重任,作者八十岁诞辰二人紧紧拥抱说明他对待朋友重情重义,诚心相待。对学术、社会风气及“出国热”的讨论则说明他关注现实,对生活有独立清醒的认识。答案:学问方面,造诣精深,中西兼通,与时俱进;待人接物方面,纯真、朴实、诚恳、谦逊,且实事求是,不造作,无骄矜之气;对待朋友,重情重义,诚心相待;生活中,关注现实,对生活有独立清醒的认识。(每点1分)3.【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43、,一般情况下,回答段落作用题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考虑,而作为传记文本,就要和文本特征相结合。传记主要是刻画传主形象,进而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所以该段从内容上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凸显许国璋先生学术造诣精深。结构上主要考虑与上下文的联系,由上文的熟识到下文的知己,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同时为后文作者的议论和抒发人生感慨做了铺垫。答案:塑造人物形象。从工作的意义重大、“我”的慎重考虑来凸显许国璋先生学术造诣精深。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从上文中“我”与许国璋先生因为工作的熟识过渡到之后在私交中成为知己。为后文“交友之道,盖亦难矣”的议论和抒发人生最高幸福的感慨做铺垫。(每点1分,答出3点给4分)4.【

4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探究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能做到“内引外联”,向内要扣住文本进行分析,向外则能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另外,要注意答题的规范。答案(示例):同意。此处之“难”指的是交友需要机遇、巧合等。很多人整日相处却难以融洽,也有人见面不多却终成知己,所以交友之道似乎无章可循。另外,从作者和许国璋先生的交友过程我们能够看到,朋友需要有共同的追求,心灵的沟通,这在现代社会中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所以说“交友之道,盖亦难矣”。(表明观点给2分,结合生活分析合理给6分。如果不同意,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也可)二、1. 【解析】选BE。本题考

45、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不正确,应该为“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事业追求及成就、国际声望”。C项“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不正确,原文是“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D项后半句“因为后者完成后修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述,不是吴良镛的原话。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文章第段是记叙吴良镛依靠科学方法与病魔艰苦搏斗终获康复的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建筑学家之外的一个普通人的感人事迹,作为一篇科学

46、家的传记作品,这种写法别具特色,对于展现人物风貌、丰富传记的主题意蕴、增强传记的艺术感染力有很大作用。答案: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从不同侧面突显其人格魅力;丰富主题意蕴,增强艺术感染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结合文本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就是概括吴良镛作为一个建筑学家在理论建树方面、实践业绩方面、声望和影响力方面、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文中筛选信息。首先画出含有信息的关键语段语句,然后准确表述即可。答案:理论建树方面,主要有“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学说等;实践业绩方面,如菊儿胡同改

47、造工程;声望和影响力方面,如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创建清华建筑系,桃李芬芳。(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给满分)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诗人的情怀”有很多,但表现美、展示美应该是诗人写诗的终极目的,据此,是指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城市时要像一个诗人创作美丽的诗歌一样,把城市建设得富有美感;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也有很多,但尊重历史,重视传统的继承是不可缺少的品格和素养,因此,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包括“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是指城市管理者在管理城市时尊重历史,重视传统的继承。答案:城市管理者应具备人文关怀

48、、审美修养。城市建设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使生活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美感。(4分)城市管理者应具备历史意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城市建设要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要与原有的历史人居环境相融合。(4分)B组一、1.【解析】选BD。选B得2分,选D得2分,选E得1分。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表述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的一个说法;E项,“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像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而非全部。2.【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时间词的限制,信息的筛选

49、区间集中在了第三、四、五段,从中找出闻一多的言行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立场,加以整合即可。答案:反感激进思想,参加反苏反共大会;反对爱国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认为西安事变是军人称兵叛乱。(每点2分,共6分)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的筛选区间集中在第六、七、八段,第六段虽没指出其思想变化,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其处境和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正是其以后思想变化的原因。第七段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第八段“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明确揭示了其思想变化

50、的原因。答案: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每点2分)4.【解析】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要结合全文进行,包含的要点要分条作答。就本题而言,先要确认“转变”是哪方面的转变,是态度的转变还是身份的转变,而后从全文进行搜寻,前后比较,分条列出。答案: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民主的运动;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由对蒋介石的维护

51、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观点2分,理由4分。将两个含义结合起来也可)二、1.【解析】选DE。选E得2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A项,“已经明白了”程度过深,原文只是说“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B项,记述交往过程,并非“借以表达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感激”,也不是“与弗洛伊德的交往使他的第二人格成为独立个体”。C项,“他们在他之先”与“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研究”没有逻辑关系,且“当时世界的精神领袖”说法不当。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事迹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所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相关事迹。答案:小时候荣格就隐约感知到第二人格的存在,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他在他的第二

52、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全的痛苦煎熬,这使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表明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或答“与弗洛伊德的决裂,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且最富创造性的关口。”)荣格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因此使得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每点2分,共6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3.【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前后文语意入手。答案:旁人期待荣格所走的道路就是按照荣格的第一人格的需要去发展的道路。(2分)荣格凭借他的第一人格,已经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获

53、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2分)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全的痛苦煎熬。(2分)所以他没有走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思想的理解以及探究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还要走出文本,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释。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一说法。二人的决裂的确成就了荣格的事业。他们之间的决裂让他意识到,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决裂虽然让他陷入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黑暗之后,他为之付出一生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决裂使他的一些创新观念随之产生,这成为

54、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也是最富创造性的关口。人的成功,需要一些类似本文中决裂一样的外力作用,仅仅靠内在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观点二:不认同这一说法。并非二人的决裂成就了荣格的事业。二人的决裂只能说是促进荣格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并没有起决定作用。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让荣格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完成了对第二人格的认知。即使没有这一决裂,凭借荣格执着、专注的精神,他一样可以达到事业的巅峰。人的成功,往往内因起决定作用,决裂等外因只是促人成功的一部分。观点三:辩证理解。决裂本身不能成就荣格的事业,决裂可能只是一个契机。因为荣格的执着、专注,才让这一契机成就了荣格的事业,正所谓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

55、人。如果没有为机遇到来而做的充分准备,再令人震撼的决裂也不可能成就某个人的事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C组一、1.【解析】选BC。B项,说明了他们生活简朴,展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C项,侧面体现了铁路职工的工作艰辛,旨在表达对职工和妻子的赞美。2.【解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与文学类文本答题角度相似,可从环境本身、对人物的作用以及结构上的作用来组织答案。从环境本身作用来看,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同时第段还说明他们工作的寂寞。对人物作用方面则是衬托他们的美

56、好心灵,从结构上看优美的环境增强文章美感,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答案: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1分)说明他们工作的寂寞;(1分)衬托他们的美好心灵;(1分)增强文章美感,吸引读者阅读。(1分)3.【解析】首先找到作者两次“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在原文的位置,根据前文语言环境进行分析。第一次出现在第段最后,作者因为他们工作地点的险峻和他们工作方式的特殊而按下了快门;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这时已被他们的辛勤奉献和乐观精神所感动。答案:一是因为他们工作地点的险峻和他们工作方式的特殊;二是被他们的辛勤、奉献和乐观所感动。(每条2分)4.【解析】本题让学生探究标题的好处,对这样的设问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57、但肯定的回答更容易组织答案。文章称铁路职工为“啄木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组织理由时要找出铁路职工与啄木鸟工作的相似之处,如开头两段职工工作敲击的声音以及在桥梁上工作的方式,又如文章倒数第二段“他们像啄木鸟般,坚守在这片山区,养修巡检,清除铁路隐患,守护铁路安全”,可以分别找出他们与啄木鸟的相似之处。答案:合适。职工工作敲击的声音像啄木鸟的声音;攀缘在桥梁上工作的方式像啄木鸟;长年坚守在山里如啄木鸟;天天工作像辛勤的啄木鸟;保护铁路安全像啄木鸟保护树木。(观点1分,理由每点1分。)二、1.【解析】选BD。B项,“代理工具将被代理者所取代”属无中生有;D项,网络社会“弊大于利”的判断过于绝对,“人

58、们将因为条件的优越而不断退化”表述不够准确,原文只是说互联网会使人的某些功能弱化。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分析题目与文本内容的照应与联系,还要注意题目本身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怎样更好地呼应了主题内容。答案:“没有脚印的道路”是个比喻性说法,凸显了互联网“没有空间性的距离”而优于“传统代步工具”的特性;(2分)“没有脚印的道路”也是“互联网”和“传统代步工具”对比的联结点,这样标题就更好地呼应了文章要表述的内容。(2分)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和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科普文章除了准确严谨之外的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文学性的语言特色的具体表现,然后再选出具

59、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看其语言体现在文学性方面的特色。答案:(1)“敝车驽马”代指“传统的代步工具”,“送进博物馆”暗示“传统的代步工具”为时代所淘汰,这里化抽象为具体,很好地说明了“代步工具”的巨大变化。(2)这里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极言“互联网世界”给人的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说明“网络中也没有空间性的距离单位”。(3)这里使用了比喻性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幽默,很好地说明了互联网会使人的某些功能弱化。(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亮明理由,然后结合文本加以阐述。分析论证时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的特点和目的,要从如何表现中心主旨的思路进行深入探究。答案:这样处理合适。虽然文章花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描述传统的代步工具,但写传统代步工具的目的其实是与互联网进行对比,传统的代步工具的特性描述得越充分,就越能凸显互联网的特性;在层层深入的比较中,清楚明了地说明互联网在信息获得与传递方面要比传统代步工具快得多。(观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