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33.50KB ,
资源ID:140527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05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传记阅读 专题能力训练八 传记阅读一.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五 传记阅读 专题能力训练八 传记阅读一.doc

1、专题能力训练八传记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室。作为室主任,历史重担落在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肩上。“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第一,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

2、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

3、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方,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

4、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肖培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其中包括化学药品。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

5、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概念、实际的体会: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

6、亲缘学的研发。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的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分量质量。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有删改)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人生的若干传奇经历,描写他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

7、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地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8、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3.肖

9、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材料一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

10、九岁死去,叫作“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作“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作“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作“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

11、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摘自周有光自序)材料二2017年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

12、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始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不仅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翻译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担任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材料三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

13、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

14、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字里行间弥漫着消沉的情绪。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做了高度评价,

15、“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材料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一些人的指责。B.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

16、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材料三侧重谈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材料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E.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3.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池莉:我从来都是独行侠吴戊镇池莉从绿树摇曳

17、的大门外走来。她戴一顶卡其色草帽,一副黑色墨镜。池莉59岁了。皮肤依然是白,额头和面颊有光泽隐现。她的颈部、右手手腕,以及左手无名指上,无一不有饰物点缀。但那吊坠、手镯和戒指,大都由木或石造就,近乎一种悄无声息的存在,并不争夺她的光彩。池莉对许多事物有要求。出版人生第一部诗集,从设计、装帧,到字距行距,她逐一和美编切磋议定;最后一次读者见面会,她特意穿一身青花蓝真丝旗袍;在国外朗诵小说时,众人着西式礼服,旗袍是她作为“保守”的中国女人最隆重的穿戴。池莉生在长江边,从小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家境殷实。文学启蒙也从家中藏书开始。普希金、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最先看俄国作家。10岁那年,“文革”

18、开始。出身清贫但做了干部的父亲被直接打倒,母亲家庭成分不好,“红卫兵”一次次来抄家。在学校也要垂头站在台上,被同学泼墨水、画漫画,只有语文老师尽微力保护她。因为写诗,她被几次告发,“下场”是自己失学,友人入狱。可笑的是,一首雷锋之歌恰巧在她23岁时出版,正式开启她的写作之路。之后30多年,她再未公开发表诗作,还几次烧毁诗稿。“暗暗,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诗集一旦出版,恐惧不治而愈。有生之年,不再屈服于羞辱,不再过度害怕他人,不再总是更多地感知生命的可憎。”池莉在诗集后记里写道。绫罗绸缎被撕碎,美与丑、日与夜强行颠倒的少年时代,也给予她作家的眼睛。“那奠定了我写作的方向,必须面对苦难,关键是你要认

19、识它。”对于“小市民气”“不深刻”“没有知识分子情怀”这样的评价,池莉从不买账。1975年,池莉高中毕业,下乡成为她委顿生命的第一次复苏。“一天到晚弹着吉他在田野里唱颓废的歌,只要不把鸡杀光了,没人太管你。”知青生活的便利是有大量时间写作。后来招生回城,考进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池莉的写作灵感如火山爆发。临毕业交学位论文,她交的是一篇小说:烦恼人生。烦恼人生写轧钢厂工人印家厚的一天。从半夜里儿子掉下床开始,到晚上11点36分,他疲惫地躺上床而终。这一天里,他吃路边摊热干面、赶轮渡、挤公交,在单位遭遇莫名其妙的不顺利,像极了这座城市里为生计奔忙又被生活吞没的某个人,或是他的熟人。“你们谁不是在

20、网中生活?”作者在小说里问。1987年,烦恼人生在上海文学首发,主编周介人在卷首语里写:一个主义开始了新写实。坐轮渡被认出,所有人凑过来和她讨论:你写的“网”是什么意思?谈了一个半小时下船,人群又自动让出一条路,还有人为她买来热干面。全国各地搞签售,书店的柜台快被挤倒了,读者眼泪汪汪地握着她的手说,谢谢你,帮我们说话。早年池莉爱争辩,听人批评她作品太生活化、太市民气,势必当众吵起来。她懂得蔑视对方是最有力的回击。座谈会她也不屑,常常会开一半,便拂袖而去。记者大张旗鼓来采访,她不睬、不见。因此在武汉文艺圈子里落得坏名声:池莉这个人,拽得很。2016年夏天,池莉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诗集池莉

21、诗集69,收录了69首个人诗歌作品。池莉说:“我们太热闹了,太追潮了。”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池莉表现出快人快语、不惑不惧的直爽。创作中,池莉用这份“不合时宜”的冷静剖析着现代生活。“现实生活永远需要更贴切的表达,这是我每天醒来就会有的意识,也是每次下笔时的清醒意识。”池莉说。池莉决意不再公开露面,她要收缩自己,节省时间,以投入她认定的创作的壮年。“生活如此庞大,个人如此渺小,要一点点写出来,我想,就要穷尽所有生命。”“我这个人,性格不好,人品好。”池莉说。(据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第25期、2016年第36期瞭望东方周刊等材料编写)相关链接我希望文学的发生本身就像一朵花,你不要把它变成一

22、把匕首。花就是让人看你怎么盛开,怎么优雅,再怎么衰败,怎么被残害,那他在内心深处就会跟着换血。池莉自己身上有种“不合时宜”的特质。她是末代知青出身,却迟至2000年才发表了第一部知青题材作品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而非伤痕文学热门之时;她自幼爱诗,却迟至2016年才第一次出版诗集,而非诗歌最热的20世纪80年代。(池莉:我的“不合时宜”命中注定)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中,池莉自认为性格不好,是指其直率、较真,快人快语、不惑不惧的性情,但同时又颇为自信地认为自己“人品好”,这反映了池莉的真性情。B.池莉敢于直面生活,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困惑,注重与普通人的情感共鸣

23、,同频共振。如烦恼人生发表后的热烈反映。C.池莉高中毕业,知青下乡成为她生命的第一次复苏,自由自在的知青生活使得她有大量的时间写作,“复苏”直接催生了她的烦恼人生。D.池莉对自己出版的第一部诗集,从设计、装帧,到字距行距,逐一和美编切磋议定,甚至在读者见面会时,还特地穿了青花蓝真丝旗袍。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从池莉的装束和肖像起笔,既是摹写传主形象,为下文描写其“独行侠”做铺垫,也凸显了人物气质,暗示了人物的与众不同。B.池莉对许多事物都有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其思想变得刻板与保守,就像她在一众西式礼服的“包围”中仍着中国传统的旗袍一样。C.在池莉看

24、来,文学的发生本身就像一朵花,是让人看其盛开、如何优雅,乃至如何衰败直至怎么被残害的,让人的内心深处跟着换血。D.早年的池莉爱争辩,后来她对自己也有所反思,但她对“小市民气”“不深刻”“没有知识分子情怀”之类的评价,仍然不予认同。E.在池莉身上,体现了一个作家可贵的品质与真诚的个性,同时,也展现了池莉作为一个性格丰满、情感丰富的作家的阴暗隐秘的内心世界。3.文章认为池莉是“独行侠”,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一、1.BB项,“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地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错,偷换概念,原文中,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

25、资源。2.AEB项,“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错,属于强加因果关系。C项,“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原文是“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D项,新的学科已经诞生的标志是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的发表。3.自力更生,不负使命。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任务,找到了创建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灵感。善于运筹,潜心研究。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边干边学,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交流融合,见广

26、识多。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学术底蕴更加厚重。视野开阔,思路开放。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二、1.BA项,“字里行间弥漫着消沉的情绪”错,依据语境看,应是表达周有光先生对病后生活的达观态度;C项,“不能认同”错,原文只是表示年轻记者这样称呼周有光先生无可厚非,同时,本项还强加因果关系;D项,“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错,材料二是对周有光先生贡献的客观陈述,材料三中有周先生的自述。

27、2.ACB项,“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错,与文本表述矛盾;D项,“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错,材料三中“没有敬畏之心”的说法是在特定背景下针对某些居心叵测的人而言,且这个说法与文本也不相符;E项,“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错,材料二、材料三两则材料都有纪念周有光先生的目的。3.(1)“盲从”,毫无疑问应该被摒弃;而保持一种怀疑精神是必要的,但怀疑一切,为“怀疑而怀疑”,却是另一种形式的“盲从”,也是要不得的。周有光反思的“盲从”和刘一达批评的“怀疑”都有社会、时代的背景。(2)二者都是理性缺失的产物,“盲从”是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然结果,而有些人的“怀疑”(一切)的言行,却

28、是自我主体极度膨胀、绝对虚无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不健康的。三、1.CC项,“复苏直接催生了她的烦恼人生”错,强加因果关系。2.BEB项,“导致其思想变得刻板与保守”“就像她在一众西式礼服的包围中仍着中国传统的旗袍一样”错,前者为主观臆断,后者为强加关系。E项,“展现了池莉作为一个性格丰满、情感丰富的作家的阴暗隐秘的内心世界”错,于文无据。3.参考答案“独行侠”指池莉独特的打扮与装束,如“卡其色草帽”“黑色墨镜”“颈部、右手手腕,以及左手无名指上,无一不有饰物点缀”等;指池莉对事物追求完美,如,对自己的第一部诗集,从设计、装帧,到字距行距,她逐一和美编切磋议定,最后一次读者见面会,穿一身青花蓝真丝旗袍等;指池莉特立独行、不惑不惧的直爽,如“座谈会她也不屑,常常会开一半,便拂袖而去”;指池莉“不合时宜”的文学主张,如,“必须面对苦难,关键是你要认识它”“有生之年,不再屈服于羞辱,不再过度害怕他人,不再总是更多地感知生命的可憎”等。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一是依据原文梳理结构,归纳文意,找寻池莉“独行侠”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答题依据,并由具体表现归纳概括出本质特点;二是要到“相关链接”中去找寻答题依据,找寻池莉“独行侠”的言行。两者结合,即可得出答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