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01819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但是,由于汉字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未来与发展前景便广

2、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写于1988年的图说汉字的历史引进出版,该书作者阿辻哲次以“事典”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了简洁却明晰的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刷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意在为学习汉字、使用汉字的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让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3、。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图形文字,以物的图形为基础而形成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中原,传播到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为“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

4、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

5、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1. 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B. “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C. “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

6、圈”的一部分。D. “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2. 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B. 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C. 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文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D. 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由于汉字有撰

7、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B. 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C. 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汉字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D. 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

8、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A项,“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错。文中以韩国抛弃汉字的事件作为“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的例证,这说明韩国应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韩国人都必须会汉字,并不能说明他们是文化交流圈。从中可以看出,说法不严密。B项,“汉字文化圈”错。从原文第一段“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等四大文明。这四大文

9、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它文化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可以看出,文中说的是“汉字”,而不是“汉字文化圈”。D项,“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错。从原文“韩国开始反思,并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可以看出,文中并没有提到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也不是所有会汉字的人,韩国人学汉字只是在学习

10、汉字问题上的反思,并不能说明是“汉字文化圈”。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D项,“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错。从原文“图说汉字的历史带给汉字文化圈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让读者明白,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可以看出,原文的意思是“彼此知晓共通”才能超越语言的不同,才能实现沟通

11、。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B项,“缩小”、“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错。从原文“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可以看出,世界潮流只是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现在则是扩大了“汉字文

12、化圈”,而且这也不是毛、鲁主张的原因。故选B。【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

13、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今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已经拉开帷幕,但与往年有所不同,狂欢的购物节却让人忧虑和烦恼。(一)“本来今年打算囤点辣椒面和油泼辣子,结果打

14、开某旗舰店,生气了!”10月22日,豆瓣一网友发帖抱怨。截图显示,某品牌天猫旗舰店预售价格三袋55元的油泼辣子此前只售22.8元。一时间,网友纷纷跟帖,晒出“双十一”价格“不降反升”的商家。被网友点名的品牌包括美妆护肤、宠物食品、衣鞋箱包、日用品等品类,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家知名品牌旗舰店上榜。除了价格上升,今年“双十一”商家营销或还存在欺诈行为。微博一网友发帖称,某知名消毒液品牌“双十一”预售时悄悄“变脸”优惠限制,为此消费者们自发成立了维权群。据介绍,该产品10月20日零点开始预售,起初商家宣传前一分钟免定金,未标明其他限制条件;19日23时53分,宣传文案上出现了“限前2000名

15、”缩小模糊的文字。20日零点一过,该品牌的促销文案迅速改变,“2000名限额变得清晰,字体变大”。 “这种掐点篡改营销网页文案的方法,严重误导消费者。”网友张小姐表示,她曾就此向天猫、12315投诉。或许因为投诉者众多,此前在提出投诉要求后,客服会直接开通退款通道。但随后,部分网友收到了拒绝提前退定金的通知,要求“双十一”当天付完尾款后再一并申请退款。有网友猜测,商家此举是因为其开通退款通道后,预售量一度从20多万降至13万所致。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先涨价再打折或降价,属于典型的价格欺诈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规定,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

16、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销售商品或者服务,属于欺诈行为。(二) “亲爱的淘宝会员,您有超级红包等待抽取”夜里1点,上海黄女士依然收到了“双十一”的短信广告。“从10月20日开始,就不停收到商家的双十一广告,回复退订是最近做得最多的事情。” 离“双十一”到来尚有一周,但广告已先行“轰炸”好几轮,短信、电话、弹窗促销广告以各种形式密集“攻占”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和信息获取的渠道空间,令不少人抱怨“不胜其烦”。 “只要是购买过的商家,似乎都要给我发一条短信。最不解的是有一些旗舰店,我既没有买过商品也没有收藏关注,却依然收到了双十一预售短信。”黄女士感到很纳闷,“到底是谁出卖了我的手机信息?” “

17、广告本身没有问题,它可以让买家与卖家间的信息屏障被打通,但是度的把握确实值得商家去思考。”从事品牌营销的韩经理认为,对于商家,“双十一”几乎是全年冲销量的最后一搏,势必会拿出全力宣传促销,但也要考虑消费者的心理承受限度。(三) “双十一”过去是“双十二”,还有来年的“618”, “品牌节”和“品类节”轮番不停歇。各类购物节层出不穷,对消费者的考验一个接着一个。消费者本来对缺少诚意变了味的购物节心生不满,如今,购物节名目繁多,缺少新意,更让已经走过十年“双十一”的消费者对它的热情和期待难比当初,对其产生疲惫感和厌倦心理是自然的。 (据新华社,有删改) 材料二: 从往年的“双十一”网购投诉数据分析

18、,消费者的投诉集中在商品质量问题、价格问题、快递发送货拖延、售后服务难保障等多个方面。因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认清网购套路,抢购谨防失手。 消费者应弄清优惠活动规则。而对商家纷繁复杂的优惠套餐,消费者下单前,应仔细阅读商品详情、无理由退货范围、退货退款方式、运费政策及红包、消费积分和优惠券使用规则等,并提前向客服咨询清楚是否存在使用门槛,避免出现满减不减、优惠券不优惠等情况。 网购应知晓“定金”和“订金”区别。 “定金”与“订金”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通常情况下,一方违约时,双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如果无约定,销售者违约时,“定金”双倍返还给消费者;消费者违约时,“定金”

19、不返还。而“订金”的效力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约定。消费者在支付“定金”前应仔细查看商品的预售介绍,跟客服沟通“定金是否可退、预售商品是否适用7日内无理由退货”等问题,避免日后产生争议。 (据半岛都市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消费者对“双十一”出现的商品价格反常现象很是不满,在网上纷纷给予曝光,即便是知名品牌旗舰店也榜上有名。B. 某知名消毒液晶牌的营销有欺诈嫌疑,消费者为此自发成立维权群维护权益,他们纷纷向天猫、12315投诉商家严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C. 因打开退款通道可能影响了某知名消毒液品牌的预售量,所以商家关闭了退款通道,并对退款提出了附加条件。D. 商家在

20、“双十一”期间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轮番发布促销广告,竭尽全力宣传促销,目的就是提高销售量。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年的“双十一”与往年的“双十一”有所不同,不同之处表现在商家变得更加精于算计,更加卖力地促销,而消费者则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往年的那种狂热已不复存在。B. 如今的消费者维权意识比较强,能够识破某些商家的误导和欺诈行为,并敢于投诉,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C. 商家正当地发布广告无可非议,但要把握好“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产生副作用,让消费者厌烦。D.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话题都与“双十一”密切相关,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谈商家行为

21、损害消费者利益,困扰消费者,材料二则侧重为消费者支招,提醒消费者谨防网购失手。6. 狂欢“双十一”为何让人忧虑和烦恼?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答案】4. B 5. A 6. 商品价格不降反升,与网友期望相反。优惠条件涉嫌欺诈,虚假降价误导消费者。广告“轰炸”频繁,过度促销现象严重。购物节太多,缺乏新意、诚意,且变味。【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他们纷纷向天猫、12315投诉商家严重误

22、导消费者的行为”错误。结合材料一内容“这种掐点篡改营销网页文案的方法,严重误导消费者。网友张小姐表示,她曾就此向天猫、12315投诉”分析可知,向天猫、12315投诉的是“张小姐”,而且她是否加入维权群并不明确。故选B。【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消费者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与原文有出入,原文是说“消费者对它的热情和期待难比当初”。故选A。【6题详解】试题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狂欢的“双十一”为何让人忧虑和烦恼,结合材料分析。结合“晒出双十一价格不降反升的商家”“除了价格上升,今年双十一商家营销或还存在欺诈行为”“离双十一到来尚有一周,但广告已先行轰炸好几轮,短信、电话、弹窗促销广告以各种形式密集攻占消费者的视觉、听觉和信息获取的渠道空间,令不少人抱怨不胜其烦”“各类购物节层出不穷,对消费

24、者的考验一个接着一个。消费者本来对缺少诚意变了味的购物节心生不满”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

25、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青衣毕飞宇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

26、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

27、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

28、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完了针管就往门外跑。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把雪花都打扮得像无处不入的小婊子了,而大楼却成了气宇轩昂的嫖客,挺在那儿,在错觉之中一晃一晃的。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

29、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

30、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

31、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 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2、 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彼此叠映,相互阐释。B. 小说通过筱燕秋闯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纠葛。C. 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D. 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的“演出”,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8. 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 D 8. 第一处: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突出了路途的艰难,

33、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9. “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嫦娥”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嫦娥”伴随著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

34、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旨在表现她艺术的高超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先找到三处有关描写“风雪”的句子或语段,看它的上下文的情节故事是什么,人物有哪些表现或变化,再分析与小说的主题是否有暗示的作用。第一处这样说“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

35、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接着交代了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是多大的打击。故该处的景色描写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这样说“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秋挂完水后的景色描写,接着因为“风雪”的缘故,她打不到车,故此处的景色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烘托了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这样说“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

36、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此时,雪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本题应从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心理的刻画、性格的塑造等方面分析概括。【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的能力。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是“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认真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回答有关“好处”的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已经提示说本文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就表明在结构上,“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小说文章线索具有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且使情节紧凑集中的作用。

37、在内容上,“嫦娥”是“奔月”这场戏的主角,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位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从主题上说,“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从原文“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可知,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根据以上分析,本题应该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的揭示等方面分析“嫦娥”在小说中的好处,尤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

38、理方面的作用,然后分点回答。【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密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

39、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陈情表原文省略)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

40、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摘编自晋书 李密传【注】醮,jio,改嫁。烝烝,zhng,淳厚。形容思念之深。谯周:人名。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桓得管仲而霸

41、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B.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C.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D.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11. 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字”;故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命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成继承君位的人。“太子洗马”,也简称为洗马,属于太子官属,是太子的随从官员。C. “劾”

42、,弹劾,指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弹劾制度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的奏章往往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裁决。D. “迁”,表示官职的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除此以外,表示削职的还有“陟”“谪”“黜”等。12.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李密从小就懂得尽孝道 。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母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B. 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冼

43、马。C. 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可与齐桓公相提并论,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D. 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

44、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还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得管仲而霸”与“用竖刁而虫流”结构对称,中间应该断句,排除CD;“安乐公”为名词,在句中作主语,应在其前断句,排除B。句子译为: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

45、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D项,“陟”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D项,“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

46、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暇,空闲;师,拜为师;方,把比作。译为:(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第二句得分点:敌,匹敌;是以,因此;碎,具体琐碎。译为: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

47、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译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48、。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

49、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曾经给别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

50、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

51、,“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B. 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C. 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D. 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 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两个字是“独”“空”。 “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意合即可)【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

5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故选D。点

53、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54、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三)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诗:“_,_。”(2)庄子逍遥游中,用“_”一句指出蜩与学鸠所飞之低,又对斥鷃认为“_”就是飞的最高限度给予一定的嘲讽。(3)陈情表结尾用“_,_”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抢榆枋而止 (4). 翱翔蓬蒿之间 (5). 生当殒首

55、(6). 死当结草【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谏、翱、蒿、殒。【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

56、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 ,欢喜之外又会勾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

57、,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今天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 ),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萍水相逢 浩如烟海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B. 萍水相逢 灿若繁星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C. 不期而遇 灿若繁星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D. 不期而遇 浩如烟海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B

58、.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C.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D.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19. 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人们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美好。B. 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C. 人们的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尽管乡味已经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D. 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于是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答案】17. D 18.

59、A 19. B【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萍水相逢:像浮萍随水漂泊,偶然聚在一起。比喻互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结合“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欢喜之外又会勾起几分落寞”分析,选用“不期而遇”。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灿若繁星: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

60、才能出从的人很多。形容“乡愁文字”之多,选用“浩如烟海”。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结合“人们”分析,选用“废寝忘食”。记忆犹新: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结合“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分析可知,选用“历历在目”。故选D。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

61、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建造并寻找”语序不当,改为“寻找并建造”,排除B项、C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加上“它”,排除D项;“培育文化和历史”搭配不当,“培育”改为“孕育”,排除C项、D项。故选A。【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前文“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

62、”,突出“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后面应接“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排除A项、D项。C项,“人们的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表意错误。结合下文“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前面一句应写“乡味”。故选B。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楷书的“楷”当“楷模”讲,“楷书”的原意就是可以作为楷模的字。_,_,_,_,_,_。长期的使用证明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因而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一个最大的流派。它就代替了隶书的正统地位字体端庄,书写方便楷书保留了隶书的结构进入南北朝后去掉了隶书的波挑楷书形成于汉魏之际A. B. C.

63、 D.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文段主要讨论的是楷书字体结构的特点和演变。前文的叙述已经结束,后有句号。六个句子仍然是在讨论楷书,主语无疑应是“楷书”;从“保留了”“去掉了”“字体端庄,书写方便”来看,三个句子是讲字体结构的,语意连贯,是相连的;从“形成于”“进入后”“它就代替了”来看,三个句子是讲字体演变的,语意连贯,是相连

64、的。从下文“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来看,与下文衔接最恰当。因而,本题的正确排序应为:。故选C。【点睛】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语言有: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21.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曾说,中学

65、生初学文言文时不要依赖译文。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A/这如果而且那么也B最好当然一旦/而且就C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D尽量/因为进而所以仍【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二处是针对前一处而言的,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三处是表示假设,第四处和第三处构成递进关系,第五处与第三处的

66、“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故选A。【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作答本题时,一是注意分析句间的关系;二是注意前后的配置。22.下面是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简洁明了。【答案】考生查分后,查询分数线。同时上国家线和学校线的考生进入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如考生仅未上学校线通过调剂可参加复试。所有考研不成功的考生可以选择其他出路。【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个流程图。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

67、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对考研查分调剂复试流程图的解读,答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箭头的指向。如本题,考生开始查分后,要查询分数线。考生如果同时达到“上国家线和学校线”可以进入复试,复试成功则准备入学。如果考生达到“上国家线”,但“未上学校线”,通过调剂可参加复试。所有考研不成功的考生可以选择其他出路。【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四、写作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一个年轻人要去远

68、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我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范

69、文学会绕道而行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选择绕道而行。路人认为年轻人应该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退让。而年轻人却给出了意外的回答:“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的确,人生路上我们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磨难与考验,与其横冲直撞、遍体鳞伤,不如另辟蹊径,找到另一条平坦大道。绕道而行,在于认清自己的位置。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年轻时,主攻方向是实验物理。但是实验室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杨振宁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动手能力就是比别人差。后来在导师的建议下,心不甘的他还是开始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物理理论

70、体系,最终斩获诺贝尔奖。正是因为杨振宁认清了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并充分发挥了他的理论物理研究才能,才造就了他今天的辉煌。假如他仍固执地从事实验物理研究,还会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吗?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自我,认清自己的位置,并付诸努力,才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绕道而行,在于找到自己人生价值。一代大诗人陶渊明,在经历官场上的腐败污浊后,选择了不与之同流合污,宁死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田园,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者生活,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也实现了他自身的追求与人生价值。陶渊明选择了绕离官场这条污浊的通道,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另辟了一个属于他的世外桃源。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找到自

71、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培养自己的兴趣,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绕道而行,也可以表现为隐忍退让。越王勾践在国家灭亡后,仍心存复国之念,不惜花费多年时间,潜伏在敌人身边,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赢得东山再起的时机,一举灭掉吴国。如果勾践没有隐忍之心,而是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与强大的敌人硬碰硬,只会落下个尸首分离、马革裹尸的下场吧。俗话说的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要横穿直撞,要绕道而行。学会绕道而行,是一种人生智慧。绕道而行,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大智大勇的睿智。绕道而行,你会欣赏到一番独美的风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审题:作文题目是一则故事,人

72、物个性鲜明,故事具有暗示性。首先读懂材料, 整体把握。通过故事的人物、情节来提炼故事的主旨。故事中路人和年轻人的人生观不同,待人生路上的困难所选择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 他们代表着世上的两类人,一是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一种是有选择地避开障碍。其次是立论角度的选择。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可以从“正面或肯定”和“反面或否定”两个角度去审视;多人或多物的材料,有几“人”或几“物”就有几或个审视角度;原因分析,可由事物表层现象到深层本质的探索,及所谓由果探因。本次作文材料有两类人物,至少有两种审视角度,可以支持路人也可以支持年轻人。也可以分析路人和年轻人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通过原因分析来立意。立意:材料的关

73、键词语是远方(人生长路)、 障碍(恶狗) 、 战胜(扫平) 、绕道(避开) ; 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这是材料的核心内容。可以选取年轻人或路人的观点加以立意。从路人的角度来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能去远方呢”,怕恶狗就是畏惧困难。把关键句变成立意即是: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遇到困难绕道走,是生活中的懦夫,逃避勇于不能成功。分析路人这样作的原因,路人认为“通往远方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把关键句变成立意即是:困难是人生的常态,战胜困难,在风雨中成长,才能到达远方。再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说,年轻人说“我不是怕狗,而

74、是不想和狗纠缠”,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有选择地避开障碍, 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年轻人并不是逃避所有的障碍(困难),而是有选择地避开,在通往远方的道路上这样做有时更加省时、方便。把关键句变成立意即是:学会变通,变通也是一种智慧;学会绕行,曲径也能通幽;不与烂事纠缠,抓住人生重点,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必要的地方。还可以辩证看待路人和年轻人的做法,两者都提到,但是议论有明确的角度偏向。素材:(1)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许多道坎,或许它使我们犹豫过,使我们因为恐慌而后退过,甚至使我们绝望过,但有些时候只要我们咬咬牙,眼前的那道坎定能化为平地。

75、不见风雨,怎有彩虹?司马迁若不没有受牢狱之苦,又怎能写下二十四史之首史记;诸葛亮若无深山中苦读诗书,有怎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的豪言壮语。人生正是因为这一道道坎才显得华美,充实;正是因为这一道道坎才彰显出人生的魄力所在。南宋文人文天祥在敌人的诱降下给出了惊天动地、泣鬼神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清”(2)黄河之水,浩浩汤汤,奔流不息, 在几千里之中,也许遇到过巨石的阻挠,也许被一片森林所隔断,但水的信念不会动摇,在它的征途中就算粉身碎骨也要汇入大海。(3)我们虽然没有李密“夙遭闵凶”的经历,没有体会的海伦的隔离天日, 更没有伽利略, 布鲁诺在科学道路上的风风雨雨,但我们有着自己的路

76、,有自己的风雨,有自己的彩虹。我们要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霄济沧海。”要带着九州华夏子孙的精神,道路上斩断荆棘,跨过脚下的一道道坎,向人生的前方,向无边天际迈去。(4) 懂得兜圈子,绕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 (5)成功的秘诀,在于随时变通既定的目的。 一只船永远走逆风, 那么他很难成功。如果乌鸦不叼来石头,那么他永远也喝不到水。 (6)不懂变通的人永远只能失败。马洛结构层次:本文题目“学会绕道而行”观点鲜明;开篇分析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接下来采用并列结构从“绕道而行,在于认清自己的位置”“绕道而行,在于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绕道而行,也可

77、以表现为隐忍退让”三个角度对其进行阐述;最后再次点题,强调“学会绕道而行,是一种人生智慧”“绕道而行,你会欣赏到一番独美的风景”。【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