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1、图2回答12题。1图1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A人口素质下降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2图2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 BC D解析:本题组考查统计图的判读和人口的增长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利用统计图分析、说明地理变化的能力。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呈逐渐减少趋势,说明人口自
2、然增长率在不断下降,此趋势持续下去,将会出现人口老龄化。图2中按时间先后我国人口中青少年儿童的比重不断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在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中表现为塔基不断萎缩,塔尖不断增宽。答案:1.B2.D读新华网2010年7月23日所引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料图,回答34题。3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015岁人口过少,需要提高人口生育率B2034年,1659岁人口达57.9%,劳动力充足C2005年2034年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D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4上述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出生率从建国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波动B建国后我国人口死亡率逐渐下降,出生的人口
3、成活率高C是生活质量提高,人均寿命提高,高龄化累积了老年人口D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解析:第3题,我国仍要维持人口的低生育率水平,老龄化问题越严重,劳动力越短缺。图中反映的中心问题是我国的老龄化问题。第4题,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我国人口出生率从建国后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波动。其他三项原因是正确的。答案:3.D4.A读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2010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A2倍 B4倍C6倍 D8倍6该市近三十年人口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A气候暖湿,环境优美B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C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D优越政策促进了工业迅速发展解析:第5题,流动人
4、口数等于总人口数减去有户籍人口数,从左图中得出2007年的总人口数为1500万,从右图中读出2007年有户籍人口数为200万,则流动人口数约为1300万,除以有户籍人口数则大约为6倍左右。第6题,该地区是由于优惠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吸引着大量人口迁入。答案:5.C6.D下图为世界人口推算图。读图,回答78题。7按图推算,预计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分别将达到()A100亿、99亿 B100亿、90亿C110亿、99亿 D110亿、90亿8若21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Aabc BcbaCbac
5、 Dacb解析: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约为100亿,发达国家人口总数约为10亿,故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约为90亿。第8题,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人。答案:7.B8.C根据下表资料,回答910题。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省(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耕地面积(万公顷)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木材总蓄积量(亿立方米)34.3532.51865.815.853.51539.1727.915.051.9542.4404.40.431.1361.0184.62.09表中、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A川、黑、苏、陇 B苏
6、、川、陇、黑C黑、川、陇、苏 D陇、黑、川、苏10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比小,因此,山区面积比大B水资源总量比多,因此,年降水量比大C木材总蓄积量比少,因此,森林覆盖率比低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比大解析:第9题,考查区域的综合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对川、黑、苏、陇四省来说,耕地面积最大的是黑,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川,木材总蓄积量最少的是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小的是陇,所以选A。第10题,考查区域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综合推理能力。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小,所以乡村人口比重比大。A、B、C三项都不存在因果联系。答案:9.
7、A10.D实践证明,能否正确估计环境人口容量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据此回答1113题。11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能作出估计的原因是()A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B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C科学技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中12关于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人口容量大的地区,人类活动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为B环境人口容量小的地区,人类活动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C环境人口容量与可持续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D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口数量没有超过环境人口容量13下列决策有助于提高一个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是()A提倡节约,建设节约
8、型社会B为发展经济引进有污染的企业C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高耗能企业D大力开发湿地资源解析:第11题,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可以对其作出估计。第12题,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资源、科技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地区要可持续发展的话,其人口容量不应该超过其环境人口容量。第13题,多数的可持续发展的决策都可以保护资源,从而提升一个区域环境人口容量,高耗能、强污染的企业必然造成资源污染和大量消费,从而降低环境人口容量。答案:11.A12.D13.A(2011年邯郸模拟)如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14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时期人口出生
9、率最高B到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C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D与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15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时期可能相符合的国家是()A尼日利亚 B韩国C中国 D美国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到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虽在下降,但仍然是正增长,所以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以后变为负增长,人口总数则为减少;自然增长率为零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零,人口总数不一定相等。第15题,反映了高自然增长率特点,且高达30,应是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答案:14.B15.A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
10、的男性人口的数量。下图为四条人口性别比例曲线。读图,回答1617题。16曲线b代表的性别比例出现的地区是()A辽中南 B京津唐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17曲线a峰值的出现可能带来的问题有()人口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困难等社会问题劳动力缺乏A BC D解析:第16题,曲线b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20年性别比低于100,主要是青年女工多,出现的地区应在轻工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第17题,曲线a在2000年前后性别比高达115,即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会带来婚姻困难等社会问题。答案:16.D17.B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率为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1820题。18图中丙地表
11、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A人口增加 B人口减少C变动较大 D基本不变19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A甲 B乙C丙 D丁20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18题,图中显示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而迁移差额率为10,说明其总人口基本不变。第19题,西亚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西亚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产区,石油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动力迁入,因而迁移差额率也较高。第20题,英国属于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伦敦城市化水平极高,现已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城市中心区人口外移,城市人口总数呈现明显的负增长。答案:18.D1
12、9.B20.D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统计分布图,图例1、2、3依次表示迁出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读图完成2123题。21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A四川、重庆和湖北 B四川、湖南和安徽C重庆、湖南和江苏 D重庆、湖南和江西22影响图示区域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化水平 B农业现代化水平C交通条件 D耕地日益减少23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农村人口省际迁出量较少,其原因是()A农村人口比例很低,已没有可供迁出的农业人口B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大多已通过建设新农村的途径加以解决C农村人口比例较低,大多已通过省内人口迁移的方式转化为城市人口D农村人口比例很高,
13、大多已通过就地实施工业化的途径进行人口转化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湖南、安徽三省颜色最深,属于农村人口迁出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目前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外迁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而经济水平与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与耕地减少,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但这部分劳动力也可能就地转化。如果本省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就地转化不了,农村人口就会大量向外省流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均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农村人口比例低,大部分就地转化为城市人口。答案:21.B22.A23.C图甲是我国2005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读图完成2425题。24图乙
14、是我国不同时期三个年龄组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能正确反映图甲时期的是()A BC D25在图甲中,图上有几处明显的凹陷处,影响M处的成因是()A战争 B自然灾害C经济水平 D人口政策解析:从图甲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年增长率应逐年下降,而老年人口的增长趋势加快。M处出现明显的凹陷,说明人口增长突然放慢,2005年,2024岁的人口出生的时间大约是19811985年,此时正是我国强有力地实施计划生育的时间。答案:24.B25.D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下面的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材料1:北京时间2005年1月6日我国第13亿个小公民于零时2分诞生于北京妇产
15、医院。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等手段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使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3年的12.41,自然增长率从25.83下降到6.01。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20世纪末把中国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推迟四年到来。材料2:2004年7月10日在武汉纪念“世界人口日”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正在快速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在上海、大连等大都市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在中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小孩”“留守家庭”等现象,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压力和传统工业调整涌现出大量再就业人口;另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却在闹“
16、民工荒”。材料3:上海市连续10年来人口呈负增长,2004年调整了部分计划生育政策,有计划地安排部分夫妻生育第二胎,且取消了两胎的生育间隔,同时对终生不愿生育的夫妻不再奖励。(1)从中国人口金字塔图中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有三个明显的低谷,其中B低谷出现的原因是_,A低谷出现的原因是_。(2)材料中提及“后人口转变时期”和我国“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这里的“后人口转变时期”是指_人口增长模式,其特点是_。“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是指_。(3)“留守小孩”“留守家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未富先老”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会带来哪些问题?(5)上海市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17、()A人口负增长B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失调C老龄人口增长快,社会福利压力大D社会经济发达,劳动力相对不足解析:人口金字塔图能够很直观地表示出人口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以及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状况,是人口学中经常利用的一种示意图。这种图在读图时通常有“男左女右、下小上大”的原则,某年龄段的人口增长的具体时间应该是人口金字塔图绘制的参照年(本题是1995年)和某年龄段年龄的差。如本题中的B低谷出现的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A低谷出现的时间为我国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出生率降低。本题的其他几个小题联系教材知识和实际不难回答。答案:(1)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
18、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2)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或接近现代型转变(3)“留守小孩”“留守家庭”是由于大量民工和家庭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和经商引起的。(4)“未富先老”表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等问题出现。(5)B27(2011年石家庄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1:华商报王志安的一篇文章气候贫困人口的中国挑战中谈到:“我国的贫困带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东部地区的孤岛贫困带,包括东北边境,山东、河南
19、一带的革命老区;第二个是黑河腾冲线贫困带,这条中间线的两侧,多数都是高原和高山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所在的区域;第三个就是西部沙漠和高原酷寒地区。”材料2: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线(如图1所示)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和自然地理分界线(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重合)。材料3:黑河腾冲线两侧人口与面积比重图(图2)。(1)分析黑河腾冲线贫困带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2)图2的甲、乙两图,表示面积比例的是_图,表示人口比例的是_图;图中字母表示东南部人口比例的是_,表示西北部面积所占比重的是_。(3)图1所反映出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什么?解析:第(1)题,联系中国地形和气候特点组织答
20、案。第(2)题,黑河腾冲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94%;以西以北地区面积占57%,人口只占6%,据此可作出判断。第(3)题,图1反映出的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主要是地区分布不均,东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答案:(1)该地带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较崎岖;大部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偏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2)乙甲QR(3)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或东部)人口稠密,西北部(或西部)人口稀少。28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14分)2010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年龄国家15岁以下1564岁65岁及以上A国50455B国176518(1)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甲图中画
21、出A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图。在乙图中标出B点,表示B国201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状况。(2)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A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3)某城市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流动人口分别为106万人、251万人、237万人、387万人和498万人,请在丙图中画出该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的折线图,说明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城市的影响。解析: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有许多统计图表,我们不仅要学会判读这些图表,还应能够熟练地绘制这些图表。绘制时要注意折线图与曲线图的区别,绘制后不要忘记标注坐标数值、单位等注记。在回答流动人口的影响时,不仅要回答其有利影响,也要回答其不利影响
22、。答案:(1)见图:(2)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3)见图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大量增加,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是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不利影响是加大教育、住房、交通、就业压力,加重了资源、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等。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南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内地居民3万户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时期,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淮
23、一带与汉人杂居。东汉末年到南宋时期,北方人民大量渡江南迁。西晋末年以后,北民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和宋金对峙时期都有大批北民南迁。据统计1157年,南方人口为1684万,到了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3/4。材料2: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图1)和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图2)。(1)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频繁迁徙。概括我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和最直接的原因。(2)简述我国历史上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人口迁移有何特点?在古代和近代,中国人口向海外移民的最主要迁入地是哪里?(3)图1中,我国人口迁出的主要地区是_流域和_流域。(4)图2中,人口迁出最多的省是_,人口迁入最多的省是_。最大的人口接收地是_、_、_等工业基地。答案:(1)主要特点是: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等。(2)汉族由黄河流域向江南、边疆地区迁移,北方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主要迁入地是东南亚。(3)长江黄河(4)四川广东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