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01394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金版教程》2017届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部分 第1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确考纲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考点古代中国重大改革1专题通关于中国古代三次改革的特别提示提示:(1)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2)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

2、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3)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2中外通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提示:(1)相同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旧贵族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大。(2)不同商鞅变法梭伦改革背景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

3、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性质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为缓和社会矛盾而进行的变革续表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影响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考过什么商鞅变法;梭伦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大量无教材依托的改革。典例12016全国卷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

4、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

5、义。命题解读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庙号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从部落首领、孝文帝、异姓王等方面归纳改革的内容。第(2)问,从削弱旧贵族的特权、减少改革阻力、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评价改革

6、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评价改革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分析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

7、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

8、发展经济,调整部分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2)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所以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考向预测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无教材依托的改革。押题预测押题1材料自嘉靖以来,官员贪污数额之巨,令人触目惊心就连以惩贪为己任的监察机关也日益腐败,御史出巡往往利用职权,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为了整顿吏治,张居正于万历元年(明神宗年号,1573年)推行“考成法”。其

9、主要内容是加强内阁的行政和监察责任,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监察职能。六科是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百司相应而设的监察机构,张居正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监察大权。张居正提出:吏部、都察院监督抚按,抚按的考语失实,则以“不称职”予以处罚;内阁、六科监督吏部、都察院,发现考语失实,同样以“不称职”处罚。张居正柄国伊始,即雷厉风行地惩治贪污腐败,清洗了一批奸邪庸碌之人在张居正柄国的十年间,惩贪涉及各级官吏、军官以及扰民的宦官。在张居正身殁不久,明神宗即对其进行残酷的清算。原来受到张居正打击的保守势力群起而攻之。张居正改革落得人亡政息的

10、下场。 摘编自张居正改革(1)根据材料,指出张居正改革在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张居正改革失败的必然性。押题依据反贪污、整顿吏治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从历史上的吏治整顿中我们可以获得经验和教训。答案(1)措施:建立起严密的监察系统,加强对中央各部门和各级地方官的监察,并特别重视监督的真实性;对“不称职”的官员和贪污腐败的官员均予以严惩。积极意义:惩治了官场的腐败,改善了官场的风气;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和各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2)必然性: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改革依靠绝对的权力来维系,惩治腐败缺乏持续性;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权力机构,内阁首辅所推行的

11、改革,其权威性受到广泛质疑;惩治腐败损害了许多官员的既得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反对。解析第(1)问“措施”要根据材料归纳概括,“意义”注意从与吏治相关的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分析失败必然性时注意多角度分析。考点近代中外重大改革1专题通戊戌变法的特点提示:(1)涉及的领域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推行范围: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目的

12、: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推行: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2中外通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相同点提示:(1)从背景看: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商品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封建斗争;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2)从方式和性质看:都通过最高统治者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从内容看:都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4)从作用看: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考过什么俄国农奴制改革;

13、明治维新;宗教改革;戊戌变法;无教材依托的近代改革。典例22016江苏高考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

14、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命题解读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

15、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钱买衣服穿而已”等信息和“二一九”法令对农奴的束缚回答。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等信息及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回答。第(3)问,结合改革不彻底的因素、改革时的勇气等回答。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

16、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工业文明冲击下向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外改革的特点(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俄国改革:a.颁布“二一九”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的人身自由;b.统一司法程序,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建立

17、起近代司法制度;c.选举产生(农村)地方自治局、城市杜马等地方自治机构。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承认了人民的一些权益,形式上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戊戌变法:维新派变法前曾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要求实行君主立宪,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已扩展到制度领域。(3)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明治维新:倡导文明开化,积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实行教育改革,传播启蒙思想,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戊戌变法:维新期间,言论、集会、出版、结社活跃,各种社团和报刊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

18、较快发展;出版事业进步、近代传媒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启蒙,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4)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俄国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事设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明治维新:建立新军队,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西方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装备,培养指挥人才,实施武士道教育,只对天皇负责。戊戌变法:裁汰绿营,西法练兵,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5)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明治维新:努力改造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戊戌变法: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

19、等运动引领时代新风。考向预测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无教材依托的近代改革。押题预测押题2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

20、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押题依据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近代化史观的被重视,一些在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改革被重视起来。清末新政即是如此。答案(1)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

21、严重的统治危机。(2)假维新: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上设立新式机构也多由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不能实现自强。真改革: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政治机构近代化;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析第(1)问“背景”结合1901年这一时间及所学从民族危机加深、革命运动发展及清政府的主观目的归纳。第(2)问的突破口是新政的内容及影响。假维新从新政的实质入手分析,真改革从改革的内容和积极影响分析,重点回答其有利于近代化的内容及影响。 时间:

22、45分钟满分:100分12016全国卷(15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

23、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9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时的谱牒改革,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新

24、材料、解答新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谱牒改革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有机结合起来。第(1)问,可从材料中“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等内容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谱牒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皇室的地位、维护统一和政权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22016银川模拟(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

25、,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6、(6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原因。(10分)(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9分)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6分,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3)认识; 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

27、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

28、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其特点为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态分析作答即可。第(3)问,从户籍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析作答即可。32016资阳二诊(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仁宗诏:“(西京)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即“侍丁”制度);据宋刑统的规定,除了谋反、内乱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岁以上,且“户内无周亲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

29、以“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若敕许充侍”(即“权留养亲”制度);宋朝,宗族福利开始制度化,如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义庄就如一个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人或族中贫困、孤寒人口发放钱米。后宋朝士绅纷纷效仿,成立义庄赡养族人。南宋新安志载,新安“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即民间结社互助养老。根据北宋末的一项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标准;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包括京城的福田院、遍设于各州县的居养院、养济院,收养的对象

30、包括“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非鳏寡孤独而癃老废疾、委实贫乏不能自存者”。据吴钩宋代养老制度对今天的启示等(1)据材料概括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9分)答案 (1)举措:建立养老法律保障制度。(2分)规定基本的养老范围,明确养老对象;对老年人进行物资资助和赋役减免等;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层次综合养老系统(模式)。(两点即可,4分) (2)评价:这是儒学(理学)忠孝伦理思想的产物。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利于形成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和社会秩序。(6分)但该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并得不到相应的物质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好

31、坏更多地与个体家庭的兴衰联系在一起。(3分)解析第(1)问“举措”,“侍丁”制度、“权留养亲”制度体现了宋朝建立养老法律保障制度,“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体现了规定基本的养老范围,明确养老对象,“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体现了对老年人进行物资资助和赋役减免,“民间结社互助养老”“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标准”“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体现了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层次综合养老系统。第(2)问“评价”,可以一分为二对宋朝的养老制度进行分析,首先从积极方面讲,宋朝对养老制度

32、的重视,体现了理学忠孝伦理特点,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利于形成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和社会秩序,其次从消极方面看,该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养老制度更多的与个体家庭兴衰有关。42016河南平顶山二模(15分)材料一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

33、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材料二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

34、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答案(1)特点:适应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学习西方教学制度;自筹经费、模式自主(8分)(2)指导思想: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3分)意义:提高了国民

35、素质;为日本崛起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4分)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2)问“指导思想”由“入学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可知是发展大众教育。回答“意义”时注意回答与教育相关的积极影响。52016河南洛阳二模(15分)材料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点之一。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废除科举制,大办各类新式学校(当时称为学堂)。1905年清政府下令停止科举取士,再加上鼓励兴办新式学堂的政策一一落实,我国出现近代以来兴办新式学校的热潮。到1909年,全国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新式学校取代旧式学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2提出新的办学宗旨。19

36、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1906年清政府又提出“忠程、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崇尚科学技术等实用知识)”的五项办学原则,清政府主管教育的官员又宣称,学堂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体育培养人的身体之能力,智、德、美三育培养人的精神之能力,相应发展真善美之理想,以期培养完全之人物”。3制定全国统一的新式学校学制。仿照日本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教育(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大学)。并规定各级学校的学习年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师范和工程技术职业教育。

37、部分开放女子教育,允许兴办女子小学和师范学校。(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提出的办学宗旨和传统旧式学校办学宗旨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7分)答案(1)同:都以儒家纲常礼教(或忠君尊孔思想)为办学根本原则。(2分)异:旧式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儒家的文化知识传授,忽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新政教育改革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2分)旧式教育培养的人才只突出德育、智育,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分)旧式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封建官僚(或读书做官),新政教育改革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实用人才

38、。(2分)(2)历史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从传统的封建教育向近代资本主义新式教育转变,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4分)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也产生深远影响。(3分)解析第(1)问的“相同点”可由“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并结合古代教育以儒学为主可总结出。“不同点”可从内容、目的等方面比较得出。第(2)问“作用”要围绕与教育相关的角度分析。62016全国卷(15分)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

39、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9分)(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6分)解析本题考查清末军事改革,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据“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服役期3年”等和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据材料信息“改建整个兵制”“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等和所学知识,从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军事近代化、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等方面作答。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