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二中20182019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題2分,共50分)1.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 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 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等信息可知,三个历史文献的记述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与地理范围相关的信息,故无从得知,铁犁牛耕技术是否推广,排除A;材料只是涉及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能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排除B;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解答有多则史料的材料型选择题,第一要关注引文的出处,明确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要读懂材料归纳出共性或差异;第三,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选项。2.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A. 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现滞后性B. 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 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D. 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
3、材料“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可知,先进的农业工具推动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D。“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并不能说明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人口较多,粮食需求大,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得以重视和贯彻,且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显示的因果关系,即“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每年向北方运粮30万石左右”。3.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
4、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C.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不是瓷器,故A项错误;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其中官窑和哥窑位于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是近代的事情,故D项错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出了珐琅彩瓷,故B项正确。4.下表为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A. 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B. 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C. 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D.
5、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由表格可知,清朝人口大量增加,但是耕地面积却并未增长,这说明人地矛盾随着人口增长而变得日益突出,中国传统的经济政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故选B。由材料可知,人地矛盾是在激化,而不是缓和,排除A;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小农的经济负担是有所减轻,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政府掌握国家机器,其控制的土地资源不可能会减少,排除D。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种做法A. 使中国逐渐落后
6、于世界潮流B. 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C. 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D. 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答案】A【解析】材料“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可以知道,反映的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A正确;闭关锁国政策只是对国家独立和安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长期,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中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解题的
7、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分析即可。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A.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B.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C.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 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是指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
8、向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选D。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属于只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即使是封建社会也依然会“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故B项不能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属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本质含义,排除C。【点睛】本题解体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结合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从经济基础的本质处罚,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7.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
9、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经济结构发生转型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江浙地区从粮食重地变成了布纱重地,这属于经济结构发生转型,故选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排除A;材料的主旨在于转折部分的信息,强调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无法体现长途贩运贸易繁荣,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雇佣关系的出现,排除D。【点睛】本题解答的重点信息在于转折部分的语句,学生对于关联词的运用必须要有比较敏锐的洞
10、察力。8.下图是1895年1911年中国机器缫丝厂数量的变化情况。此时期推动机器缫丝厂数量变化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895年1911年中国机器缫丝厂数量的变化A. 对外生丝贸易不断扩大B. 英国机器出口禁令解除C. 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向D. 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充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C。A项属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英国在1825年已经取消了机器出口禁令,不符合材料的时间限定,排除B;农村劳动力市场充足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9.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A. 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B. 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C. “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D. 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中“商部”“商务局”“商会”以及“公司法”“破产法”都是管理近代工商业的部门和法律,体现了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故选D。材料中体现的是清政府管理近代工商业的措施,而民国的法律制度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体系,两者之间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故为其奠定基础的
12、说法是错误的,排除A;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觉醒,排除B;实业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后已经兴起,排除C。10.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 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C. 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D. 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选C。广告业的兴盛是历史进步
13、的表现,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不能体现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排除A;广告业的兴盛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不是迎合民众的需要,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D。11.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急需恢
14、复国民经济,中共对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经济发展上的重要作用的重视,有利于利用私营工商业带动国民经济的好转,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农业和工业的比例问题,排除B;中国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此时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已经开始了公私合营的改造过程,不会出现承认私人资本主义重要性的文件,排除C;经济体制的变化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阶段2.5%3.5%的增长速度。这说明A. 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急躁冒进B. 欧美国家压缩工业发展规模C. 冷战制约欧美工业发展速度D. 中国原
15、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阶段的速度,结合所学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可知,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故D项正确。中国国民经济急躁冒进是在1958年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C两项排除。1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极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16、A.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 “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C. 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决策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月,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项符合“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的限定条件,正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于1984年,与材料的时间信息“1992年”不符,排除A;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与广东无关,且1990年浦东已经开放,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布于1992年10月,与材料“第一个绿灯信号”的要求不符,排除
17、D。14.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A. 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B. 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印度C. 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从材料“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中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目的之一就是获取大量的贵金属,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D项错误。点睛:关键点材料“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从中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目的。15.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
18、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了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A.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 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C.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D.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物价上涨,从事工商业贸易的工商业者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流入欧洲,这是导致欧洲物价上涨的原因,并非其结果,故A项错误。封建领主以地租为生,物价上涨后其地租的收入难以维持原本的贵族生活,他们的收入远比不上工商业者,不存在急剧增加的情况,故B项错误。西班牙等国国内物价上涨,并没有体现各国间贸易的情况,无法得出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故D项错误。
19、1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童工和女工是雇主眼中“忙碌”“勤劳”和“有用”的人,同时分析了1839年在大不列颠的工厂工人的构成情况(如下表)。这种构成A. 说明英国重视技术工人的家族传承B. 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C. 反映出当时成年劳动力的严重匮乏D. 说明农业吸引劳动力能力超过工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英国雇主使用童工和女工非常普遍。这有利于雇主降低成本和扩大利润,也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人技术的代际传承,A项排除;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不是成年劳动力缺乏,而是扩大剥削的需要,C项排除;材料只提供工厂工人的年龄和性别方面的信息,没有体
20、现农业和工业的工人人数,无法比较,D项排除。17.1813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提出关于限制进口谷物的提议,该议案规定当国产谷物低于每公斤80先令时,禁止进口国外谷物。而到1846年,英国议会在社会压力下,最终又废除了谷物法。该法由立到废的根本原因是A. 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B.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C. 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D.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因此废除了具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谷物法。故答案为A项。废除谷物法表明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排除B项;这一变化与工人阶级地位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废除谷物法,实行自
21、由贸易,不属于重商主义,排除D项。【点睛】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18.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A. 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B. 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C. 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 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美国国会虽然
22、通过了反托拉斯法,但是垄断组织还是大量增加,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故选B;美国放弃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是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排除A;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相反反垄断法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排除C。D只符合“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排除。19.1930年召开旨在解决关税混战的会议,由于美国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的出台而失败,与会的27个国家中,只有7个国家(英国、比利时、瑞士和4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不提高关税的协定上签了字。这说明A. 西方传统贸易政策受到冲击B. 关税保护是应对危机的良方C. 美国成为这场贸易战的
23、后台D. 西方国家废止自由贸易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发生了关税混战,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受到一定的冲击,故A项符合题意。B项,关税贸易战争并不利于各国经济交流,遏制了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剧了各国经济危机,排除。C项,经济危机的爆发促使各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贸易战因各国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而驱使,并非以美国为后台,排除。D项,实行关税保护政策是各国基于解决经济危机的暂时措施,并不代表废止自由贸易政策,排除。20.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
24、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A.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C.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首位D.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创立资源保护队”“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等信息可知,罗斯福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故选D。社会救济并不能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排除A;罗斯福上台执政,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缓解经济危机,其执政理念不可能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排除B;C项与B项同理,不可能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的首位,排除。21.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经济政
25、策的特点是承认“货币与重要”,把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的经常性手段,同时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认为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加快经济恢复。这反映了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A.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B. 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特点C. 凯恩斯主义占主流地位D. 仍然倾向于“自由放任”政策【答案】B【解析】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继承了凯恩斯主义中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同时承认“货币也重要”,借鉴了货币学派的观点,不属于创新,故A错误;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将宏观的政府干预,与微观的市场货币调节相结合,故B正确;政府干预经济是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不能据此推断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占主流地位,故C错误;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
26、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没有体现仍然倾向于“自由放任”政策,故D错误。22.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A. 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B. 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C. 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D. 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答案】B【解析】苏联购买世界的机器来发展自身,体现出苏联工业化化建设的成效,也体现出苏联利用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来补充设备,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意识形态对抗依然存
27、在,苏联依旧被封锁;C选项错误,这种输出方式是商品输出;D选项错误,美苏两国并没有合作。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A. 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B. 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C. 反映纺织业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 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答案】D【解析】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海报宣传纺织工业的成就,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故答案为D项。海报的宣传内容不符合事实,不是客观宣传,排除A项;纺织业作为轻工业的组成部分,发展落后,排除B项;纺织业发
28、展落后,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4.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A. 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B. 废除了斯大林模式C.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D. 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农业上的改革措施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这有利于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赫鲁晓夫改革只是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故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9、,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排除AB;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自发的制度创新,并未借鉴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学生需要结合改革的特点及结果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25.“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该材料的观点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依然牢固B. 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C. 美元应该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D. 美元的国际地位事实上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而实际上“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
30、是和黄金共享生命”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反而强化了美元的国际地位,选D项。A项与材料信息相反;B项说法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不再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C项说法错误。第II卷本卷共3大题,共计50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
31、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材料二 明代正德松江府志:“(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
32、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13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表明归属,兼具广告宣传功能
33、);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的提升;政府一定程度的管理与保护。(2)表现: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3)看法: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应加强对商标权的立法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商人的诚信意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
34、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商品经济、生产力水平、商人维权意识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来回答。(2)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对商标发展和保护的看法,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
35、学,从商标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政府保护和增强诚信意识等方面来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产生于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变革时代,1618世纪走向全盛。重商主义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发展和原始积累,但随着资产阶级逐渐壮大,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不惜民穷求“国富”的政策也导致了民生艰苦。由此,经济政策的钟摆开始反向运动,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有“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这次经济政策变革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但其弊病也逐渐突
36、出,生产急降、企业破产、投机泡沫、经济混乱等经济现象,加上失业贫困严重和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成为常见的危机景象。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材料二: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列宁来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
37、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苏俄和美国“退却”的经济政策及各自特点(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答案】(1)历程: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英国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经济政
38、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特点:苏俄:利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3)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经济体制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计划和市场可以相结合;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解析】【详解】(1)历程:根据材料一“重商主义是英国最早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从重商主义到经济自由主义历时百余年”“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等信息可知,英国经济政策经历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的转变过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8世纪英国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入
39、手分析,从国内背景上看,英国最早发生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其商品生产能力增强,产品具有竞争优势;从国际背景上看,英国通过海外殖民与扩张,成为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2)经济政策:苏俄的经济政策由材料“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摒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而美国则有文献的出处可知,罗斯福总统上台,推行罗斯福新政。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则是国家干预经济。(3)结合所学知识可按改革开放的时间段分期进行列举。首先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
40、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其次从1978年到1992年,重点围绕改革加开放两方面展开列举,改革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有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等;最后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4)本题为开放题,学生可从与国情和生产力的匹配度、社会主义的本质等方向展开思考。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
41、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1)根据材料,13-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答案】(1)亚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
42、金属,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解析】【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3-18世纪,世界经济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是亚洲。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
43、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是这时期西方国家纷纷新航路开辟,紧接着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从亚非拉国家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对亚非拉地区进行原材料掠夺、倾销商品和占领市场等方式进行侵略,并在国家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欧洲地位不断上升,而中国地位不断下降;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在政治上仍然坚持着封建专制统治,而且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经济上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时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等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