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丝路明珠耀千秋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她能慰藉不幸者,予以悲怆与凄婉。我深深投入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若耽于爱的憧憬,即弹奏于伊人尊前。有丝路明珠之称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在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下,华夏与波斯-阿拉伯音乐文化水乳交融的产物,也是我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典范。木卡姆源于阿拉伯语,原意为位置、等级,后引申为曲调、歌曲,成为古典音乐的总称,是具有绚丽的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特点、系统的音乐结构、丰富的曲调、复杂的节拍和节奏的成套乐曲大全(赛福鼎艾则孜论维吾尔木卡姆)。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记录下三支乐曲,其中马黑某当当被认为是木卡姆的音译,可见其渊源之深。当然,现在传世的十二木卡姆是
2、在16世纪叶尔羌汗国时期加以整理规范的,叶尔羌汗国二世苏丹阿布都热西提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一位民间女子邂逅一段超凡脱俗的爱情,维吾尔木卡姆也由此焕发出艺术的新生。据19世纪成书的乐师传和民间传说,阿曼尼莎汗出生在今天莎车县喀尔苏乡夏布鲁克村,其父马合木提是位民间艺人。父亲的言传身教培育起她深厚的音乐功底,她是一位卓绝的歌手,常常为听众弹奏潘吉尕木卡姆(乐师传)。一次,阿布都热西提狩猎时来到这个村子,突然被一阵悠扬的音乐所吸引。在乐声的指引下,热西提与阿曼尼莎汗不期而遇。瞥见墙角挂着的弹布尔(一种弹拨乐器),热西提请阿曼尼莎汗弹唱一曲木卡姆,于是她便轻启朱唇,且
3、弹且唱:真主啊,万分感谢您,把一个公正之人封为国王,阿布都热西提为穷人遮蔽灼体的炎阳乃斐斯啊,以真主之名起誓,若不为公正的国王祷告,其罪难饶。听到这首不为人知的新作,热西提面带困惑,问道:此乃斐斯何许人也?阿曼尼莎汗从容答道:正是在下,随后又拿出几首诗作与热西提奇文共欣赏。热西提被眼前这位姑娘深深折服,立即找来随从,备上聘礼,将这位民女纳为王妃。当然,国王(哈里发)微服私访,幸遇才貌双全的民间美女而喜结良缘的佳话,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并不鲜见,阿曼尼莎汗与热西提的传说,大约也是受此影响而来。阿曼尼莎汗入宫后,怀着对民间艺术的无限热爱,开始对维吾尔木卡姆进行搜集整理。热西提还为她请来宫
4、廷乐师喀迪尔汗等艺人,他们用维吾尔文字记写下民间口传的木卡姆,剔除其中晦涩难懂的陈词滥调,改用民族诗人纳瓦依等人的诗歌,吸收维吾尔族民间歌舞菁华,音乐风格随之变得清爽高雅,歌词也更贴近民众生活,富于真情实感。音乐结构上,由琼拉克曼(大曲)达斯坦(叙事曲)麦西热甫(集会歌舞)三部分组成:琼拉克曼是由歌曲、器乐曲和舞曲共同构成的乐曲主体部分,结构宏大,曲调丰富,旋律典雅,唱腔舒缓;达斯坦取材维吾尔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由6至10首歌曲与器乐曲交替组成,如行云流水,淋漓酣畅;麦西热甫欢快奔放,载歌载舞,将整个作品推向高潮。经过阿曼尼莎汗等人的整理改编,最终确定下16套规范化的木卡姆组曲,成为今天十二木
5、卡姆的原本。她还亲自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木卡姆,把木卡姆升华为将整个维吾尔族生活用音乐说唱来表现的篇幅浩大的艺术百科全书。1560(一说1567)年,阿曼尼莎汗因难产去世,与她共同生活20年的热西提悲痛欲绝,思妻成疾,不久亦撒手人寰。这段凄怆的人间真爱,随着十二木卡姆的流传而被广为传颂:晨风啊,带去我心中的秘密吧,把问候向我的情人传达。清晨或黄昏你轻拂她的面庞,便是我对她朝夕不断的念想。维吾尔谚语有言:最崇高的爱情是热爱祖国。阿曼尼莎汗正是把她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融入木卡姆的整理与创作之中。四百余年沧海桑田,十二木卡姆如明珠般闪耀在黄沙漫漫、绿洲点点的塔里木盆地,那苍凉悠远的歌声响彻长风漫卷的戈壁大漠。1993年,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由赛福鼎艾则孜同志编剧,反映阿曼尼莎汗生平事迹的专题影片,获首届少数民族语译制片腾飞奖故事片奖和当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如今,在她的故乡新疆莎车县城,矗立起一座阿曼尼莎汗手持萨塔尔弹唱木卡姆的雕像,仿佛在向世人传颂新时代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上所创造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