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99785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绥德中学高2019届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四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柬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

2、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汉藏文资料记载

3、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地区出产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这里发现的属于公元35世纪、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绸。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1800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藏高原本地出产,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有理由相信穿越青藏高原地区的丝绸很早已经出现,并发挥最基本的沟通功能。通过丝绸之路从唐朝传入吐蕃的不仅有大量物品,还有中原的物种和先进的生产及工艺技术。吐蕃使

4、者向唐朝请赐蚕种及造酒、碾、皑、纸、墨之匠,均获得允准。中原地区的菜种和种植技术也随文成公主进藏、唐蕃文化交流传入吐蕃地区。内地的建筑技术、医学、音乐、绘画等也相继传入吐蕃,持续影响到青藏高原地区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摘编自张云吐蕃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丝绸、茶叶和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原传入吐蕃,使人们享受到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B. 从史料看,中原历代王朝对吐蕃的赏赐很多,不仅有丝绸等物品,还有技术以及工匠。C. 中原地区的瓷器传入吐蕃后很快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D.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发现的丝绸等物品,表明

5、丝绸之路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形成了。2.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贸易,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后四段主要以多物交流予以论证。B. 文章以唐高宗和唐玄宗的事例,论述了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属国,两国关系很融洽。C. 引述汉藏史集和李肇国史补中的内容,表明当时茶在吐蕃已是极为重要的物品。D. 文章二、三段主要讲唐蕃之间的物品交流,末段则强调内地的物种、艺术等也传入了吐蕃。3. 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在物品与技术的交流中,高原地区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B. 如果丝绸不贵重,就不会有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也无法反映出受赐者

6、的身份地位。C. 阿里出土的茶叶、青铜剑、陶器等距今有1800年之久,可见中原文化很早就对吐蕃产生影响。D. 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从而深远影响了吐蕃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扩大范围。文中只提及唐朝皇帝赏赐吐蕃,而选项却扩大范围,说“中原历代王朝”。C项,条件不充分。原文说的是“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

7、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瓷器传入吐蕃是无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的,“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不可或缺。D项,条件关系不当。结合文本内容“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这里发现的属于公元35世纪”分析,不能说明“丝绸之路早在公元3世纪就已经形成了”。故选A。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

8、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对事例所证明的论点分析不恰当。文章引述两个皇帝的事

9、例,旨在表面丝绸“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并未提及“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属国”。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张冠李戴。“出土的茶叶、青铜剑、陶器等距今有1800年之久”分析错误,从文中可知,距今有1800年之久的是茶叶,青铜剑、陶器的距今时间文中并无交代。故选C。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漆树的眼泪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首蓿坝的地方,那里长着一种叫

10、作漆树的树木。大大小小的漆树长在半是石块半是泥土的混合土壤中,有碗口那么粗的,也有手腕那么粗的。黑黝黝的皮很厚实地趴在树干上,一旦把皮剥开,就会渗出乳白色的汁液,这就是能咬人的漆液。好多对漆树过敏的人,一看到这乳白色汁液就心里发麻。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眍。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我亲眼看见漆树哭泣,是在苜蓿坝放牧的时候。几个外乡人不知何时来到我们村子,村里人很亲近地与他们搭讪。他们在各山各岭转悠着,那天到了苜蓿坝,突然大动干戈,对漆树动起手术来。我看见漆树冒出浓浓的汁液,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我心里

11、翻腾,刺激着我,呼唤着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漆树的疼痛。植物一旦遇到伤害,无法喊出声音,只能用自己的本能做着力所能及的弥补。在渗出汁液的那一瞬间,漆树迅速做出选择,集聚力量开始修复被割裂的皮肤。那些外乡人拿出大塑料桶,让汁液慢慢地流到桶里,割了一棵又一棵,直到桶盛得满满的才罢休。“为什么只割漆树,其他树不割呢?”我满含着对漆树的同情问那些外乡人。“漆树的汁液是宝贝呀!”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怅然若失。一棵棵伤痕累累的漆树无声地抗议着,一个都都葱葱的坝子几天工夫便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漆树身上布满了刀伤,从树根开始,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几乎所有的皮肤都被割破了,一个个伤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我在心

12、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那些外乡人要漆树的汁液做什么?”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收集起来,经过几道程序,提炼纯度很高的漆。这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又叫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过的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表面还耐高温。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晴。漆树的眼泪被提取后,却在家具的表面重生。每当我看见用土漆漆得光亮无比的家具时,总会想到苜蓿坝那一坝漆树的命运。人类为了撷取自身需要的东西,完全不顾植物的感受。再次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但当我们纵着骡马来到苜蓿坝时,却看见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漆树,原来的伤痕处长出了厚厚的痴。我抚摸着伤痕,想象着漆树被

13、割伤后,是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其中又有多少艰难。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可是漆树被割破树皮提取汁液后还能生存下来。对割破树皮这件事,漆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见证。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漆树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其中“趴”写出漆树树皮紧紧裹着树干的情态,“咬人”用拟人手法写出漆液的毒性之大。B. “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在家具的表面重生”,形象地写出了家具被漆过生漆后的光亮,突出了漆树的价值。C. 看到外乡人割破漆树树皮收集漆液,“我”怅然若失,因为

14、漆树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故乡的财产,是属于家乡人的。D. 全文围绕着“漆树的眼泪”来组织内容,先后写了漆树的眼泪咬人、漆树流泪、漆树流泪后结痂重生,体现出漆树顽强的生命力。5. 请简要赏析文章画横线的段落。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6. 作者从漆树树皮被人割开流出汁液这件事得到哪些感悟?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答案】4. C 5. 文段通过比喻手法,写出了漆树的树皮被割开后,汁液慢慢渗出的状态;通过比拟手法,写出了漆树受到伤害的程度之深、痛苦之大、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对漆

15、树受到伤害的同情以及对人们伤害漆树这一行为的愤怒之情。 6. 受到伤害时,应该力所能及地弥补,要集聚所有力量修复伤口。无论受到多少伤害,都要积极生活下去。受到伤害后流泪不是软弱的表现,只要生命力足够强大,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和品味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我怅然若失,因为也是故乡的财产,是属于家乡人的”有误,“也是故乡的财产,是属于家乡人的”错误,从文中来看,“我”的“怅然若失”是看到漆树受到伤害后的感伤,并

16、没有“财产”的想法。这篇文章蕴含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我在命制这道题时,主要从散文的结构、形象、线索、语言等方面,考查考生对散文的分析、鉴赏能力,并注意从整体与局部两个角度进行选项的设置。高考重点考查的散文有三类:写景状物类,内容上分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喻理三种,需要重点把我景物的特点、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的作者情感等;写人叙事类,要重点把握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议论抒情类,要把握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文章画横线的段落”,这是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回答

17、问题,要注重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表现手法、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漆树树皮被割开后汁液渗出的情景,“汁液像泪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树流出“汁液”是“哭”,这是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这两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对漆树受到伤害的同情;另外,还可以从作者对割漆树这种行为的愤怒情感入手分析。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

18、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表达方式(其次) ;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比喻、比拟的修辞角度分析鉴赏。【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从漆树树皮被人割开流出汁液这件事得到哪些感悟?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19、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回答问题,注意把握文本中描写漆树受到伤害后的具体语句,然后根据作者的表述从人生的角度加以概括和升华;比如“植物一旦遇到伤害集聚力量开始修复被割裂的皮肤”表明漆树没有因为受到伤害而自怨自艾,而是努力修复自己;“却看见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漆树,原来的伤痕处长出了厚厚的痴”说明漆树的顽强,受到伤害后依然积极地生活下去;“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见证“表现了漆树生命力的强大,将代表软弱的眼泪变成对新的生命力的见证。谈感受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点,此考点灵活多变,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

20、可;答题时,语言要准确流畅,条理要清晰。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公益传播影响力报告(2017年版)通过对十九大报告进行词频分析和定性研究,提炼出发展”“文化”“创新”“教育”和“新时代”5个高频词,作为中国公益传播的5个主题词。同时,报告以“90后”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通过无提示联想调查和文本挖掘,归纳出14个公益传播主题。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保护、民生福祉是最受后“90后”关注的公益主题,其次是医疗健康、老龄化、教育、信息安全、治国理政和网络文明等。报告认为,展望2018年,受众将在一个虚拟与现实更加融合、定和移动相互交织的场景中接触到各类公益广告和公益传播活

21、动。这些变化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广告受众及用户的生活场景,在公益广告和传播活动的运管模式、传播路径、空组合和产品形态方面顺应时代语境做出改变。(摘编自公益传播影响力报告(2017年版)材料二:(选自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材料三:互联网以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凝聚力,全方位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为公益传播带来新的特征。公益传播个性化、公共化、多元化,以低门槛、强互动的方式吸引了来自民间广泛的公益热情和诉求。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的操作过程中,公益传播要获得成功,必须依托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四个主体。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众多、覆盖广泛、资源丰富,为公益的关联营销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公

22、益传播成本低廉且效果显著,并为未来公益传播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公益营销的创新方式不胜枚举,企业也可利用新媒体进行各式各样与公益相关的关联营销。但是,将每一种思路都付诸实践还缺乏成熟的条件各种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公益传播的各个主体长期的共同努力。(摘编自公益应善用新媒体传播力量材料四:公益广告不能只依靠政府、企业和媒体还应该鼓励更多的个人与组织加入到公益广告事业中。这样多方面共同努力,不仅能提高公益广告的创意、策划以及传播的水平,而且还能募集到更多的资金,也能提高社会对公益广告的认同度,让公益广告的内容更有吸引力,传播影响力也更大。因为公益广告受众具有自身的特点,因

23、此,公益广告的市场投放与广告制作也应该更有针对性。首先在公益主题的确定上,可以更广泛收集意见与建议,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提高受众的参与感与积极性;其次,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一定要避免说教式的传播形式,根据不同受众,以情感诉求作为主要的诉求方式。公益广告要从受众的特点、需求、心理、媒体接触习惯等方面更全面了解和把握受众,改进投放策略和制作,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影响力。公益广告是弘扬和倡导社会公共利益、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广告,但与商业广告一样,也要讲求传播效果。但大部分人把公益广告当作思想教育的手段,却忽略了公益广告是广告的本质。因此,我们要改变原有的错误的想法,认识到公益广告

24、也是具有审美功能的。2015年新广告法第七十四条明确規定,“国家鼓励、支持开展公益广告宣传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风尚”。法律是对公益广告事业的另一种保护功能,在法律的护航下,才能更进一步推动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摘编自公益广告的传播现状与策略研究)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益传播影响力报告(2017年版)通过分析十九大报告、调研“90后”大学生,提出未来传播值得关注的方向。B. 材料二中的图画以半空中的烈日、滴落的汗水和碗中的粮食,强调了农民劳动的艰辛,让人不禁想到李绅的悯农。C. 互联网时代,公益传播更加个性化、公共化和多元化,公众亦积极

25、参与进来,这是传统媒体环境下所没有的。D. 公益广告的传播方式、营销方式在创新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但这些创新还在探索阶段,还需要长期的努力。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中的图画用汗水化作粮食来表达对农民的崇敬,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生活中任何收获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这一哲理。B. 公益广告要长久良好发展就必须鼓励多方力量加入进来,以提高广告的创意、策划以及传播的水平,提高其传播影响力。C. 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人们一般只看到了它的社会性,而忽略了它的审美性。D. 在新媒体时代,要想让用户随时随地感受到公益广告的影响,就需要切合用

26、户特点来确定公益广告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9. 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未来公益广告在传播当中需要注意哪些策略。【答案】7. C 8. A 9. 公益广告要关注公益传播的高频词、主题词等,抓住关键点。公益广告要顺应时代语境转变观念,拓展传播渠道。政府、企业、媒体与公众应共同努力,让公益广告的内容更吸引人、传播影响力更大。细分目标市场,结合受众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影响力。法律护航,加快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判断正误。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

27、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公众亦积极参与进来,这是传统媒体环境下所没有的”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公益传播要获得成功,必须依托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四个主体”,可见,传统媒体环境下也需要公众积极参与。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快速审阅逸项,抓位关键词语,知悉信息的方向与范围,以准确回归文本;圈定信息区间,确定核心语句或者关键词语;分析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找出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并进行甄别,从而判定正误。【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

28、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生活中任何收获都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这一哲理”过于拔高,从“讲文明树新风”和“公益广告”的角度分析,这幅图画的目的是歌颂农民、提醒人们要节约粮食等,并不是表达收获要付出努力和汗水这一哲理。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取三步走: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或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美系。由于非连续性文

29、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另外,阅读时,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勾画关键语句,有助于迅速概括重要信息;快速区分详略处理,有利于选择略读或精读,要留出时间精读,挖深层次的信息;尽可能做一些批注,这对于梳理屡次与关系至关重要。【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未来公益广告在传播当中需要注意哪些策略”。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则材料中涉及公益广告传播的策略或问题,比如材料一,有关高频词、主题词的问题,即“提炼出发展文化创新教育和新时代5个高频词,作为中

30、国公益传播的5个主题词”;材料三,有关多方努力的问题,即“必须依托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四个主体”;材料四,有关对市场的看法问题以及法律护航的问题等,如“公益广告不能只依靠政府、企业和媒体还应该鼓励更多的个人与组织加入到公益广告事业中”“法律是对公益广告事业的另一种保护功能,在法律的护航下,才能更进一步推动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答题技巧:增强审题意识,提高审题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尤其要比对能体现表述严谨性的词语,如表范围、时间、程度等的词语,对答案内容和表述形式的要求与提示;要学会带着问题搜读文章,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内容,然后对有关文字进行深加工、精加工,进而得出答案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1、要做到表意准确清楚,文从字顺;分点作答,可根据分值大致确定答案要点的数量。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

32、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

33、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10. 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B. 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C.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D. 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11. 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否将为君累/ 若属皆且为所虏B. 衷甲以逆/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 帝注礼之甚渥/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 唐自天

34、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使者12. 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B. 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C. 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D. 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13. 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B. 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

35、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C. 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D. 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14.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答案】10. B 11. B 12. C 13. C 14. (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2)唐恪的智

36、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持节”,结合前面内容“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分析可知,应该译为拿着符节。句意:拿着符节招纳夷人。故选B。【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

37、”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前一“为”作动词,成为;后一“为”作介词,表被动。B项,两个“以”均表修饰。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表判断;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备”是防备的意思,宾语是“缓急”,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D项。“极”修饰“边”,表示最远的边境,结合句意分析,排除A项。句意: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

38、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故选C。【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结合文本内容“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分析,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所以选C。【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

39、留、省略。(1)“以”,介词,用;“之”,代词,他;“悟”,省悟;“而”,连词,表承接;“折节”,改变平日的志向行为;“为”,成为。(2)“之”,助词,的;“经画”,谋划;“但”,只;“蹙”,急迫、紧急;“诚”,确实、实在。【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

40、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或“

41、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

42、。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

43、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献浙东王大夫方干出镇当时移越俗,致君何日不尧年。 到来唯饮长溪水,归去应将一个钱。 吟处关人擎笔砚,行时飞鸟避旌旃。 四方皆是分忧寄,独有东南戴二天。【注】一个钱:后汉书记载,会稽太守刘宠在任

44、时除去苛法,爱民如子,任期结束归去时,百姓送百钱谢之,刘宠难以推辞,就拿了一个钱离开了。戴二天:“感戴二天”的简写,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15. 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题目中的“献”字暗示本诗对王大夫有赞颂之意,“浙东”二字呼应了首句的“越”字。B. 首联写出了王大夫的功勋:他使皇帝变成了像尧一样的君主,天下因之成了太平盛世。C. “飞鸟避旌旃”的意思是就连飞鸟都因为对王大夫充满敬佩,在他出行时避开他的旌旗。D. 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天下各地都有官吏治理,只有浙东百姓对王大夫爱戴有加。16. 出了王大夫这一形象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1)治理才能卓

45、越。诗歌首联中的“移越俗”“尧年”,表明王大夫刚“岀镇”就改变了当地的风俗,是当地政通人和;尾联中的“戴二天”表明当地百姓对王大夫的感激与爱戴。这些都表明王大夫执政有力,有卓越的治理才能。(2)清正廉洁。诗歌颔联中的“唯饮长溪水”“应将一个钱”都表明王大夫清正廉洁,不贪婪。(3)情致高雅有文才.诗歌颈联中的“吟处关人擎笔砚”一句,表明王大夫闲暇之余喜爱吟诗作赋,颇有文人之风。【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

46、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他使皇帝变成了像尧一样的君主,天下因之成了太平盛世”分析错误。原诗是在赞美王大夫,但他的功勋并没有大到“使皇帝变成了像尧一样的君主”,天下也没有因为他而变成太平盛世,尾联也表明了这一点。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

47、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王大夫这一形象的特点,解题时应逐句分析,分别提取人物特点。从首联的“移越俗”“尧年”分析可知,王大夫执政有方,善于治理。结合【注】的内容,及尾联的对比,都表明王大夫执政有力,有卓越的治理才能。结合“唯饮长溪水”“应将一个钱”分析可知,王大夫清正廉洁、不贪婪。结合“吟处关人擎笔砚”分析可知,是说佳人端砚磨墨,说明王大夫闲暇之余喜爱吟诗作赋,有文学修养,能写作。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48、,“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3)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答案】 (1).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 (3)小楼昨夜又东风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中最容易写错的字有:“须臾”的“臾”,“博见”的“博”,“兴隆”的“隆”,“倾颓”等。此外,还要注意不要漏字。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

49、也有着自己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对于动物究竞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

50、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的故事出现。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波澜壮阔随波逐流宵衣旰食引人入胜B. 波澜壮阔随遇而安全力以赴引人入胜C. 声势浩大随遇而安宵衣旰食娓娓动听D. 声势浩大随波逐流全力以赴娓娓动听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B.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C.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D.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20. 下列在

51、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B. 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C. 它们己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D. 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答案】18. B 19. A 20. B【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波澜壮阔:释义是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也有拘守陈规,不敢变易之意。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全力以赴:指把全部精

52、力都投入进去。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对于鸟类的迁徙,“波澜壮阔”就显得程度不对,该用“声势浩大”;对于鸟类的迁徙路线,就不能使用表示“住下来”的“随遇而安”;对于鸟类,不能用只适合用于人身上的成语“宵衣旰食”;修饰“故事”,应该用“引人入胜”,综合B项正确。【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

53、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通过”与“作为”句式杂糅,故首先排除B项、D项。“辨析”不能同“方向”搭配,排除C项。辨别: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此处用“辨别”更合语境。点睛: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常见的错误。【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

54、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A项,“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错误;C项,叙述主体“他们”与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吻合;D项,叙述主体“上一代”与上文的叙述主体“迁徙的方向感”不吻合。综合B项正确。21.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 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_【答案】 (1). “教书”改为“从教”; (2). “光临”改为“前往”或“

55、参加”; (3). “惠赠”改为“奉上”“奉送” 或“敬赠”; (4). “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5). “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命题者设计了一封信的主要内容,有意在其中用错部分词语,然后在题干中指出“有五处不得体”,答题时一要注意找出不得体之处,二要注意符合“五处”的要求。题目切合生活实际,难度不大。“教书”属于口语,同前面的书面色彩较浓的“获悉”不对口径,应改为书面语色彩较浓的“从教”或“执教”;“光临”是敬词,用在表述对对方的尊重,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前往”或

56、“参加”;“惠赠”也是敬词,不能用于己方,应改为表示尊敬的“敬赠”或“奉上”;“先睹为快”只能用在表示自己希望能尽先之意,不能用于对方,可改为使用敬词“斧正”或“指正”;“快来了”口语色彩较浓,宜改为同全文书面语体一致的“将至”或“将临”。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弄懂语言场合。题干指出这是一封信,就已经在暗示应使用书面语体,加之信一开头使用的“获悉”一词,更明确交代所用语体。又由“隆重庆贺先生”一语可知这是一封写给尊长的信,更明确信中应对对方使用敬词,对己方使用谦辞。根据这个标准,在信中不难找出答案。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

57、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_。_。【答案】 (1). 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2). 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简单逻辑推理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因果推理、假设推理、条件推断等错误的运用。在阅读所给语段的时候要注意认真思考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例如本题中“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属于条件假设不够充分。考生要注意平时做题的时候多积累常见的逻辑脱离的现象。

58、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我们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从弱小走向了强大,综合国力日渐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愈来愈高。对此,有人说幸福来自奋斗,有人说幸福来自创新,有人说幸福源于工匠精神,有人说幸福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人说幸福源于对中国梦的追求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奋斗,幸福之源俗语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不管是个人的幸福还是人民的幸福,都不会凭空而来,都必须靠奋斗得来,靠努力得来。奋斗,幸福之源也。奋斗的精神是中华

59、民族高歌猛进的魂。女娲补天,补,是抗击灾难的奋斗;大禹治水,治,是争取幸福的奋斗;夸父逐日,逐,是追寻理想的奋斗。从屈原的上下而求索,到司马迁的忍辱著述;从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座右铭“勤能补拙,勤俭立业” 奋斗精神贯穿始终,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这种奋斗精神传承至今:君不见,罗阳呕心沥血,方有那长空利剑的搏空一刺;君不见,粱建英不懈研究,方有中国高铁的笑傲世界;君不见,黄大发埋头苦干,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他们是千千万万奋斗者的代表。正是奋斗精神,让他们实

60、现梦想,走向成功;也正是奋斗精神,让我们的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绘出了最美的蓝图。由贫穷而富裕,从弱小到强大,综合国力日渐提升,人民生活愈来愈好,这种幸福真的源于奋斗。然而,诸揆现实,并非每个人都把奋斗当作人生的指南。有的人吃不了苦,太看重物质待遇;有的人精神不振,沉迷于玩乐享受。譬如有些干部作风漂浮,下基层也只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走马观花;譬如有些青年不事生产,只管啃老,整日懒洋洋地蜷缩于沙发上,徜徉于游戏之中;譬如有些学生“有心无力”,只眼红别人优异的成绩,却不肯付出努力,踏实实地认真学习凡此种种,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奋斗精神作为人生的根柢。没有奋斗精神的人,是缺乏目标、没有希望的

61、人,他们终将一事无成,碌绿无为。这样的人,怎堪为我华夏社稷支柱?究其怠惰之因,或者是生活太安逸,或者是意志过于消沉,或者是太看重享受。缺乏奋斗精神对于我们的人生有弊而无益。把蓝图变为现实,将改革进行到底,无不呼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树远大理想,求人生意义,把猪一样地生活看作可耻可鄙之事。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创造未来,我们才会感到奋斗的快乐。奋斗,并非空白虚泛的口号,它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让我们读读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名言吧-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

62、有趣味的事【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主要讲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艰难曲折的历程,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不同说法。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时代感很强,以“有人说”为引领,指出了几种关于幸福的说法,每种说法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立意。如果以“幸福来自奋斗”来立论,就要论述奋斗的意义、追求幸福就要奋斗、奋斗开启美好人生等。如果以“幸福来自创新”来立论,就要论述创新的价值、追求幸福就要努力创新、创新者前程远大等。如果以“幸福源于工匠精神”来立论,就要论述什么是工匠精神、伟大的成就源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等。如果以“幸福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立论,

63、就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优秀的民族、化育了卓越的人民,而这些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等。如果以“幸福源于对中国梦的追求”来立论,就要论述中国梦的内涵、对理想的追求激励着我们努力向前、追梦的过程就是追寻幸福的过程等。立意深刻,或内容丰富,或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或在构思上有创意,不要求面面俱到。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

64、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