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闽千姿:“黄家蒸笼”的千年风光历史 福建宁德市虎贝乡的黄家村,山岭连绵,潮湿多雾,气候湿润,尤其适合柳杉生长。走进黄家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道路两旁齐齐摆放的柳杉或毛竹薄片,成为村子一道奇异的景观。 “丰富的柳杉资源,为黄家蒸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在黄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做蒸笼,黄家蒸笼而今已成了黄家村的主导产业。”黄家村村委书记黄北勇对记者说。拥有美观外形、细腻触感的黄家蒸笼,采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制作而成,能让蒸出来的米饭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并久置不馊。因此,“黄家蒸笼”一直是闽东百姓追捧的蒸笼佳品。 “最早,我们黄家村人都是用一副挑担挑着做蒸笼的工具、材料,在闽东北走街
2、串巷现场制作,虽小有名气,但并非村民的产业主导。”黄北勇说。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家村村民黄北柱办起了黄家村历史上的第一家蒸笼厂。当时,由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再加上没有经验,蒸笼大多只卖到上海、北京、天津一带,所以厂子的效益不是很理想。 真正形成“黄家蒸笼”产业的是在一九九二年。当时,有位台湾客商,在外地看到了黄家蒸笼,感觉手艺不错,就找上门来,要求给他做一批竹蒸笼。那次,全村不但圆满完成了台湾客商的订单,很多年轻人还借着这一成功的启示,纷纷办起了自己的蒸笼厂。“黄家蒸笼”从此走了出去,还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 说起黄家蒸笼的风光历史,黄北勇满脸自豪。黄家蒸笼工艺从北宋时期由黄家
3、村人黄一府始创,一路走来,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黄家村人制作的日常器用品一度成为宫廷贡品。 黄家蒸笼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却能使其具备易熟保温、透气不馊、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等优点,绝非易事。黄家蒸笼厂厂长黄北拱说,制作一只原生态的黄家蒸笼,从备料到最后装入底屉完工,先后需要经过盘制腰箍、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盘制笼盖、插板、制底屉等八十多道大小工序。一位师傅要花上整整两天,才可制作出一只装十五斤饭的“饭甄”。 “目前,村里共有大小蒸笼厂十几家,产业年产值可达两千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三千多元。”谈起村里的发展变化,黄北勇备感欣慰。 如今,“黄家蒸笼”从材料加工到成品打磨,有了井然有序的生产流水线;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黄家蒸笼就这样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里生产出来,打好包装销往国内乃至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被外国人誉为无化学毒性的良好蒸熟器,闻名中外。“黄家蒸笼”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在品牌传承的道路上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