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产生后,逐渐成为世界历史上史上最有威力、影响最深远的歌曲。这是因为国际歌A. 号召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B. 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C. 被世界各国共产党长期广为传唱D. 反映了世界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产生后,逐渐成为世界历史上史上最有威力、影响最深远的歌曲”可知,国际歌反映了世界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因而成为
2、世界历史上史上最有威力、影响最深远的歌曲,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排除A;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排除B;C项中“各国”表述太绝对,错误。2.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圣西门有时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但更多时候把它看作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这表明圣西门A. 以进化理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B. 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美妙设想C. 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D. 已认识到现有制度存在的弊端【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把它叫作“新的封建制度”可知,圣西门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现象,而其“一个过渡性的制度”的认识说
3、明,资本主义制度被一种新制度代替具有必然性,因此圣西门已初步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D项正确;当时生物进化论理论尚未产生,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圣西门并没有提出新社会的蓝图,排除B项;根据材料“新的封建制度”“存在于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可知,圣西门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而不是认可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故排除C项。3.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人,也是最容易统治的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了当时德国A. “先生们”利用联邦议会进行斗争B. 摆脱了
4、普鲁士专制主义传统C. 用非暴力手段加强社会控制D. 保障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俾斯麦认为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家就不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可见,俾斯麦主张加强社会保障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故答案为C项。“先生们”是利用革命手段斗争,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当时德国不可能做到,排除D项。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社会保险制度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当时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去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这样做会同苏维埃对立,会脱离群众。他要求苏
5、维埃把全部政权收回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苏维埃的内部斗争,使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据此可知,列宁意在A. 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的政策B. 支持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C. 最大限度地减少革命的阻力D. 维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反对立即采取暴力革命,他认为“这样会同的苏维埃对立”,因为当时苏维埃内部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支持临时政府,由此可见,列宁的意图是减少社会主义革命的阻力,选项C正确;列宁不主张立即暴动,不等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排除A项;列宁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革命
6、任务,意味着要结束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排除D项。5.列宁起初认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由于临时政府无能,以及他们所奉行的反革命反人民的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使俄国始终都找不到出路。这表明A. 苏俄工农联盟趋于稳固B. 和平夺取政权符合现实国情C. 彼得格勒群众基础广泛D. 武装夺权政权成为不可避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显示,随着俄国社会形势的变化,最初列宁分析的用和平方式实现革命目标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临时政府制造政治危机的反革命政策,说明使武装夺权成为必要的选择,D项
7、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十月革命的背景,七月事件之后形势,明显与工农联盟趋于稳固、群众基础广泛无关,临时政府的倒行逆施说明和平夺取政权已经无法实现,ABC三项不符合题意。6.列宁曾经提出三个口号“自由、和平、面包”。1917年3月后,他根本不提“自由”口号了,因为布尔什维克不能做得更自由了。这可以印证当时俄国A. 布尔什维克党已完成民主革命B. 二月革命促进俄国自由民主化C. 四月提纲顺应时势的需要D. 苏维埃政权实施政治民主化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1917年3月后,他根本不提自由口号了,因为布尔什维克不能做得更自由了”,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促进俄
8、国自由民主化,故B正确;1917年3月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完成的,A错误;1917年4月17日发表四月提纲,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苏维埃政权,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7. 在总结整个20世纪时,可以发现“最具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对这一说法分析正确的是A.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苏维埃俄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普及B.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收,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C. 加快了一战的结束进程,获胜的协约国集团保证了资本
9、主义制度的延续D.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启发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缓解制度弊端的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十月革命后苏联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计划,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吸收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计划才顺利地度过了经济危机,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其实正是十月革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一命,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是从政治角度分析;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不够准确。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8.1969年7月
10、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A. 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B. 霸主地位开始动摇C. 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D. 战略重心由亚洲转向欧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欧日本崛起,与美国三足鼎立,苏联实力增强,美国的亚洲政策旨通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以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B项,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但并未动摇,排除;C项,题干信息并未强调中美关系,排除;D项,题干
11、未涉及美国的欧洲政策,也并未反映美国战略重心由亚向欧转移,排除。9.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步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对外方针的提出A. 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B. 受到了欧共体成立的影响C. 反映出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 根本上动摇美苏两极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人的欧洲”“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可知这一时期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企图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故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内部分化,故选择A选项;欧共体
12、成立于196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故排除C、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已经欧洲一体化的建立过程。10.如表是北宋两位史学家写的唐鉴。他们共同认为唐代祸乱的根源是A. 潘镇割据,地方权大B. 不重儒家的伦理纲常C.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D. 君权与相权严重对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鉴中两位北宋史学家分别从“女后”乱政和“逼父”禅让等儒家伦理的父子、夫妻纲常的角度,分析总结了唐朝衰败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没有分析地方权力对中央的威胁,没有指出君主专制制度弊端,也无关君权与相权对立的相关
13、信息,ACD三项错误。11.西汉武帝时除在中央设立太学外,还在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西汉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A. 促使理学出现B. 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C. 以教授四书五经为主D. 推动了儒学在民间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理学出现始于宋代,排除;儒学教育的发展推动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但“彻底改变”太绝对了,排除;汉代儒学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简称即为四书,排除;汉武帝时代,除了建立太学之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这促进了儒学思想的社会化,平民化,有力的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传播,故选。12. 明末清初思想家
14、顾炎武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论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针对的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是早期启蒙精神中的“民权”意识 成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思想来源 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文化存续的关注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根据所学可知,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故其针对的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是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思想来源,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文化存续的关注。所以应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13.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
15、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A. 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B. 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C. 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D. 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指的是学生不分贵贱贫富等级,适应了下层民众接受教育的要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反映的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C选项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A选项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等级秩序,B选项排除;有教无类是政治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与士的阶层崛起无必然关系,D选项排除。14.汉字演变的脉络是A.
16、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B. 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C. 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D. 甲骨文金文楷书行书篆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统一小篆、出现隶书,进而发展到楷书的过程,A项正确,其它BCD三项都存在与汉字发展顺序不符的地方。15.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A. 西周B 春秋C. 战国D. 秦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历春秋战国数百年交流与共同生产、生活,到了战国后期,周边戎狄蛮夷各族已经融入华夏,与中原没有明显的差异了,C项正
17、确; 西周中原明显领先周边各族,春秋五霸则以“尊王攘夷”为号进行征伐,AB两项不符合题意;而秦朝统一全国前夕,中原已经和戎狄蛮夷融为一体了,D项错误。16.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不能说明A. 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B. 火药最早由中国人发明C. 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D. 阿拉伯人充当了中西方文明传播的中间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
18、发明火药的国家,火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欧,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了,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AB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C项中“火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说法错误,火药也对中国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符合设问,所以选C。17.新思想的萌发,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A. 主张向西方学习B. 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C.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D. 具有反侵略的爱国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新思想的萌发”的理解,旨在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在鸦片战争中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始抛弃“天朝上国”的
19、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探求强国御辱之策,C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实质,故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18.“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与材料表达思想相符的时代是A. 鸦片战争时期B. 甲午战争时期C. 辛亥革命时期D. 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厥惟教育”可以总结出主旨是教育救国,与此思想相符的时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为D;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期都是民族危机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
20、器物,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学习制度,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ABC错误。19.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旨在提倡A. 民主B. 科学C. 新道德D. 新文学【答案】A【解析】【详解】李大钊主张“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民”指的是国民,“君”指的是皇帝,意思是国民和皇帝不能同时并存,民主自由和君主专制不能同时存在,据此可知,李大钊的主张是提倡民主,同时反对专制,答案为A;BCD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思想。20. “虽有很好的
21、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变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毛泽东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在( )A. 中共建党时期B. 国民革命时期C. 土地革命时期D. 抗日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时间。在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走向对峙的十年,在共产党主攻城市失败后,开始走向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C。21.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
22、、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A. 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 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 普遍赞同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 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分析,毛泽东指出单纯依靠城市或农村革命,都是错误的观点,可知当时中共党内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即农村中心和城市中心论两种观点,A项正确;材料中的文章写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当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分裂,中共中央还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毛泽东思想
23、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BCD三项错误。22.毛泽东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A. 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B.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 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毛泽东的说法出自1939年10月的共产党人发刊词,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也是强调党的建设。
24、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B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人民支持才能持久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思想路线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A. 提出了全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B.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C. 明确了增强企业
25、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D. 反映了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深刻认识【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可知,材料强调由于党政不分,导致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因此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B正确;据材料“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可知,不单指城市,还有农业,故A错误;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权力下放问题,没有涉及发展市场
26、经济,C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但没有涉及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D错误。24.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A. 中国贸易的世界比重上升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 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中的统计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及其在GDP中的比例都有十分明显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了中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统计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进出口总额的发展及其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不能得出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7、体制的确立的结论,ABD三项不符合题意。二.材料题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兼爱”“非攻”等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公车上书”,从向欧美学习到以俄为师,经过不新选择,最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材料三 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材料四 39年前的春天,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开启国门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2
28、9年前的春天,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象征;2018年的春天,雄安新区正在崛起,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上演。(1)材料一中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分析这一时期出现思想活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进中国人吸收了哪些西方先进文化。(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先进文化指导下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吸收和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答案】(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原因:经济发展,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群雄并立。(2)内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马克思主义
29、。(3)成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点: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形成切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解析】【详解】(1)时期:根据材料一中“仁者爱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兼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根据材料一中“ 仁者爱人等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原因。(2)内容: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
30、,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公车上书,从向欧美学习到以俄国为师。经过不断的选择,最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马克思主义等西方先进文化。(3)成就:根据材料三“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材料四中“38年前的春天,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开启国门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28年前的春天,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中国改十年开放再出发的新象征;2018年的春天,雄安新区正在崛起,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
31、上演”等信息可知,在先进文化指导下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点: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吸收和发展方面的特点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并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形成切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
32、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共在抗战时期
33、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解读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深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民族意识觉醒。 在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影响下,中国近代民族理论逐渐形成。梁启超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
34、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理论作支撑。 差异:梁启超重“文化”,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章太炎重“血统”,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目的: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章太炎则希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意义: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 念呈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
35、统治, 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梁启超 1902 年提出”,结合所学 20 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形势,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民族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等角度阐述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差异:根据材料一中“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等信息可知,梁启超重视文化的认同;由“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可知章太炎重视血统的作用。目的:根据所学可知,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制,希望借助满清统治实现救亡图存;而章太炎
36、宣传革命途径实现民族救亡。 (2)意义: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可知有助于国人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根据材料二“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可知有利于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本国的工业,推动国家近代化;根据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可知其
37、有利于推动了国家的团结,国共的合作,实现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等。27.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下图。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参考示例如下:示例1: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1900年以前,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改革”的使用次数明显多于“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革命思想影响的扩大,“革命”一词的使用出现了两次高潮。1906年清廷推行预备
38、立宪这一重大改革,遏制了革命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取代改革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示例2:革命最终取代了改革,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相当少,维新改良仍是主要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尽管清廷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试图用改革来抵制革命,但最终还是被辛亥革命所推翻。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取代改革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示例3:革命与改革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论述部
39、分:可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史实,说明其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作用。)示例4:改革与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思潮。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1905年孙中山等革命者成立同盟会,鼓吹革命共和。立宪派与革命派进行激烈论战,“改革”与“革命”的使用出现了两个高峰,改革与革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思潮。【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据材料“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例如: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即可从1900年以前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出现高潮、1919年五四运动、1924年国民大革命等方面加以论述。观点合理,史论结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