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都双语学校高二年级语文经典阅读班级 高二( ) 姓名 编号:X213日期:19 审核阅读主题:元曲阅读内容:1、元曲基本概述;2、元曲代表作品欣赏阅读形式:正课:阅读提供的元曲材料;下午阅读课:在摘录本上做摘录并选读一篇写写感悟元曲概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
2、,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元曲又称词余、乐府。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3、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
4、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
5、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
6、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
7、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
8、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
9、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带过曲),套数四百七十余套,杂剧一百六十余部(本)。 在众多作家中,对元曲的形成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是元好问,他生于金元战乱之际,是名冠金元两代诗坛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润疏俊,迥出时作,对元曲创作起着启导统领、规范的作用。 声情特点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做作六吕十一调,
10、共计十七宫调。如下: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藉小石唱:绮丽妩媚 高平唱:条畅晃漾般射唱:拾缀坑崭歇指唱:急并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 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元杂剧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 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
11、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
12、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散曲释名一、 元代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二、 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三、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进来。四、 20世纪以来的学者的论文,把小令、套数都看作散曲。散曲作为文体概念做终被确定下来。 散曲的产生与发展一、 散曲的产生 1、 发源于金词根据学者研究散曲产生于金元之际,产生于民歌俚谣。金代的词已经出现曲的特点,倾向俚俗、率直、诙谐、浅白。金词对大量北方俚歌俗调的吸收,金词中的许多词牌实际上已经是亦词亦曲,很多词在文学风格上已经接近后代的曲。 2、 散曲输入文坛成为散曲文学的主要途径。金末
13、元初文人没有科举取仕这条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出入秦楼楚馆,而大量名妓会制乐府、唱曲,她们将民间的歌曲大量修改、传唱。文人与她们诗酒相乐、丝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民歌时调与文人创作的结合。 3、 乐曲的变化。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散曲便应运而生。 二、体制(一)、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于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征。除了单片只曲,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如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14、 (二)、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体制特点有三:1、 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2、 各曲同押一韵。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三)、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
15、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
16、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代表作倩女离魂。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墙头马上。 悲剧与爱情剧元曲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精选卖花声怀古张可
17、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
18、沙夏白朴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天净沙冬白朴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衷草孤村。 双调碧玉箫关汉卿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恨天涯锦字稀,梦才郎翠被知。宽尽衣,一搦腰肢细;痴,暗暗的添憔悴。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渊明醉。四块玉叹世马致远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顷田,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清江引咏梅贯云石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
19、轻轻折。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包藏几多春意也。夜行船秋思马致远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寿阳曲潇湘夜雨马致远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寿阳曲远浦帆归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南吕四块玉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
20、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双调大德歌春关汉卿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霞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驻马听吹白朴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
21、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寿阳曲渔村夕照马致远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朝天曲张养浩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蟾宫曲送春贯云石问东君何处天涯?落日啼鹃,流水桃花。淡淡遥山,萋萋芳草,隐隐残霞。随柳絮吹归那答,趁游丝惹在谁家。倦理琵琶,人倚秋千,月照窗纱醉太平无题无名氏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
22、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人月圆雪中游虎丘张可久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何阑干。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金字经春晚张可久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弹。泪痕罗袖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南吕四块玉闲适关汉卿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寿阳曲烟寺晚钟马致远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
23、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寿阳曲山市晴岚马致远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仙吕一半儿关汉卿碧沙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心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醉太平讥贪小利者无名氏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双调大德歌秋关汉卿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普天乐秋怀张可久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南吕
24、四块玉闲适关汉卿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 双调大德歌冬关汉卿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 清江引野兴(五首)马致远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甚麽半张名利纸。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樵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你把柴斧抛。我把鱼船弃。寻取个稳便处闲坐地。绿蓑衣紫罗袍谁是主。两件儿都无济。便作钓鱼人。也在风波里。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25、四块玉浔阳江马致远送客时,秋江令,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四块玉天台路马致远采药童,乘鸾客,怨感刘郎下天台。春风再到人何在?桃花又不见开。命薄的穷秀才,谁叫你回去来。鉴赏元曲实例、四块玉.关汉卿旧酒没,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注解没:尽。新醅:新酒。醅,没有过滤的酒。泼:倾倒。老瓦盆:粗陋的盛酒器。和:吟诗唱和。南亩:指农田。东山卧:指隐居。用晋代谢安隐居东山典故。译文老酒喝光了,新酒也心情地喝了,老瓦盆边几个良朋好友围坐一团,喜笑颜开
26、,意气扬扬。和山野中的和尚、田叟一起饮酒赋诗,吟咏唱和。今天他拿来一对鸡,我带来一头鹅,大家在这里自在消受一番,好不快活。在南边地里耕种,在东边山上仰卧。经历的世态人情那么多,闲暇时把往事一点点再想一遍。聪明的是他,愚蠢的是我,有什么可争的呢!欣赏关汉卿的四块玉闲适是一组小令,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四首。中国古代士人的处世态度,总而言之就是入世、出世两种。但大凡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不论入世也好,出世也好,总是要和现实产生矛盾,和世俗发生齿龃龉,因此他们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常常需要一反流俗,孤标独立。关汉卿这组小令,可以说是这种意识的代表。他向往那种闲适清静、无拘无束的散诞生活,而对那“官囚”、
27、“利牢”的名利场、是非海,则感到厌倦、蔑视和憎恨。、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钉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欣赏元代社会中的渔夫不可能那样悠闲自在,也未必敢于傲视统治他的“万户侯”,所以,此曲所写的“渔夫”是理想化了的。作者幼年经历了蒙古灭金的变故,家人失散,跟随他父亲的朋友元好问逃出汴京,受到了元好问的教养。他对元朝的统治异常反感,终生不仕,却仍然找不到一片避世的干净土。因此,他把理想投射到“渔夫”身上,赞赏那样的“渔夫”,羡慕“不识字”的“渔夫”,后悔他做了读书识字的文人。在任何黑暗的社会里,正直的知识分子比“不识字”的渔夫
28、会遭受更多的精神磨难,更何况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注解忘机友:彼此之间没有欺诈之心无所顾忌的朋友。烟波钓叟:又称“烟波钓徒”,指唐代诗人张志和,他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译文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浮萍飘荡在渡口,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有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他们就是那些点缀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瞧不起那些达官贵人的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欣赏马嵬坡又名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北。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荒淫误国,酿成安史之乱
29、。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明皇仓皇向四川逃难,路过马嵬驿时,扈从的禁卫军哗变,求诛杨氏以谢天下。玄宗为了稳定军心,被迫缢死杨贵妃。这首小令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注解睡海棠:比喻杨贵妃。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玉环:杨贵妃字玉环。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译文杨贵妃就如暮春时节的睡海棠那般娇媚美艳,使得唐明皇恨不得将她时时放在掌上赏玩。霓裳曲便是中原的祸患。不是因为有了这个杨玉环引起了那个安禄山的起兵造反,唐明皇又怎会向四川逃难,怎会知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块玉.洞庭湖马致远画不成,西施女,他本倾城却倾吴。高哉范蠡乘舟去,哪里是泛五湖?若纶
30、竿不钓鱼,便索他学楚大夫。欣赏洞庭湖,太湖的别名,亦即五湖,在今江苏省境内。相传春秋之时,吴败越人于会稽,越王勾践命范蠡求得美女西施,进于吴王夫差,吴王许和。越王生聚教训,愤发图强;吴王迷恋西施,听信谗言。越终灭吴。西施亦归范蠡,从游泛五湖而去。事见吴越春秋等。这支曲子即以此为题材而作。注解成:像、似。倾吴:使吴国灭亡。此处“倾“为倾覆。便索:就得。楚大夫:一说,指楚国屈原大夫;一说,指楚国人任越国大夫的文种。他们都曾受君王信任重用,而后遭抛弃致死。译文西施本有倾城之貌,是画工施尽才华也难以再现其姿容的绝色美女,然而她却使吴国倾覆灭亡。高明的是范蠡功成以后就乘舟归去了,难道真的是想泛舟在五湖上
31、?如果他不是拿起钓竿去钓鱼,就会像那楚大夫一样落个被杀害的下场。、四块玉.浔阳江马致远送客时,秋江冷。商女琵琶断肠声。可知道司马和愁听。月又明,酒又酲,客乍醒。欣赏自从琵琶行问世后,凡路经浔阳江的文人墨客都会情不自禁的怀念起一度贬谪江州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这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更使久滞下僚游宦他乡的马致远产生了真切的共鸣。注解冷:凄冷,萧条。商女琵琶:此处暗指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连,连同。酲:喝醉了神志不清。喻指酒浓。醒:醒悟,觉醒。译文送客人走的时候,正是秋日,江面凄冷。歌会弹唱着送别的曲调,让人分外感伤。她可曾知道我在和着愁绪倾听。月亮已挂上了天空,酒意已浓,客居的人猛然惊醒。、骤雨打新荷.元
32、好问绿叶阴浓,遍池塘阁,遍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官至知制诰。金亡不仕,潜心著述,是金元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著有遗山文集,编有中州集等。散曲现存小令九首。欣赏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九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打新荷是也”。此曲调名本为“小圣乐”,或入双调、或入小石调。因为元
33、好问之作“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故人们又称此曲为“骤雨打新荷”。本篇作于元初,正是作者失意之时,所以曲子在下半首就抒写了作者深深的苦闷。注解海榴:即石榴。糁:撒落。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命友:邀请朋友。芳尊:美酒。尊,即樽,酒杯。译文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邀请
34、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山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作者简介王实甫(1260前1324前),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其生活时代约略和白元咎、冯子振相当。写过杂剧十四种,著名的为西厢记,被认为是北曲最好的作品之一。散曲仅存套数两套,小令一首。注解粼粼:水波清澈的样子。飞绵:指飘飞的杨花柳絮。内阁:深闺,内室。重门:庭院深处的门。销魂:神思茫然仿佛魂消魄散的
35、样子。缕带:用丝纺织的衣带。译文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没干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自选一首进行阅读鉴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寿阳曲.潇湘夜雨马致远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折桂令.叹世马致远东篱半世蹉跎
36、,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元曲四大悲剧与四大爱情剧简介(一)元曲四大悲剧1、汉宫秋马致远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自汉以来,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都经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一作西汉刘歆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画工图形及毛延寿、陈敞、刘白等画工多人,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但是,比西京杂记稍后的后汉书并未采用这一传说;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却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
37、延寿一个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变文一反正史的记载,把元帝时代的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是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其中,叙述了画工图形,单于按图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国,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马致远的汉宫秋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 汉宫秋特别渲染了强凌弱的气氛。匈奴的使臣,竟然敢于当面勒逼汉元帝:“(单于)特遣臣来,单索昭君为阏氏,以息两国刀兵;陛下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
38、,以决胜负。”强敌压境,尚书竟只能规劝“陛下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元帝更是束手无策。于是,王昭君只落得“待不去,又怕江山有失;没奈何,将妾身出塞和番。”把王昭君放在匈奴强大、“专事攻伐”,汉朝虚弱、“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样写,一方面有利于揭示出产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暴露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激发当时生活在金、元之际的汉人,使之回顾南宋灭亡前后的痛苦经历,便于借他人杯中酒,浇自己胸中愁。汉宫秋中所描写的上述形势,与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形势相比,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例如:金宣宗时,成吉思汗兵围中都,金王朝曾被迫以歧国公主和亲;元世祖时,伯颜丞
39、相兵围临安,曾向南宋王朝强索大批宫女;灭南宋时,更是掳掠了大批后妃宫女北上。 汉宫秋还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这一点,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对于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金元之际国内民族斗争的历史性变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汉元帝一出场,就自夸“联继位以来,四海宴然,八方宁静”,心中只为“后宫寂寞”而发愁。“百般巧诈,一味阿谀”的中大夫毛延寿投其所好,劝他“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正中他下怀。待毛延寿已叛国投敌,单于使者带着美人图,强索王昭君之时,元帝还在做他的太平天子、风流皇帝的美梦。只知标榜自己:“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根本无心理政
40、:“我虽是见宰相,似文王施礼;一头地离明妃,早宋玉悲秋”。到兵临城下之时,他又火烧眉毛干着急:骂宰相、斥武将,说什么“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但是,朝中文臣武将都不买他的账,尚书居然假借“外国”人之口,说出了“陛下宠昵王嫱,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客观事实。因此,尽管元帝斥文臣、骂武将,尖锐刻薄,毕竟还是无济于事!他仍然是被迫“割恩断爱”,做了一个“别虞姬楚霸王”。 汉宫秋还特别创造了王昭君在番汉交界处舍身殉难的情节。由于王昭君的慷慨殉难,既保全了民族气节和对元帝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和好,并使毛延寿被送回汉朝处死的目的。因此,王昭君以身殉难的悲壮之举,与那“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屈辱求和之举,
41、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全剧用明妃一女人的正气,充分地反衬出那些以“女色败国论”来文过饰非者的怯懦与无耻。昭君既有对元帝的眷恋之情,又能为“国家大计”而毅然地“出塞和番”,并不惜以身殉国难,这就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和高度赞扬;而对于以元帝为首的封建王朝来说,则只是深刻的揭露与辛辣的嘲讽! 在汉宫秋中,毛延寿不再是一般的索贿作弊的画工,而是平时“一味谄谀”取宠、当阴谋败露时又不惜叛国投敌的中大夫。因为他,单于才能够于“遣使进贡,欲请公主”之际,按图指名,强行“求索王昭君”。因此,昭君是否出塞,不仅是元帝与朝廷文臣武将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而且还是匈奴与汉朝之间矛盾冲突的焦点。所以,元帝与昭君的爱
42、情悲剧已由个人的悲剧而深深染上了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悲剧的色彩。真挚的爱情因朝廷无力抗御外侮毁于一旦,而“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昏君,“只凭佳人平定天下”的庸臣,却正是导致这出爱情悲剧的元凶、祸首。昭君“为国家大计”而出塞和番,又为保全民族气节和爱情忠贞而殉难的壮举,便成了对这帮元凶、祸首的深刻揭露与辛辣嘲讽。这一方面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另一方面又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全集第一卷297页),于是在悲剧之中又渗进了喜剧的意味,使人感到以汉元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的狼狈相极为可笑。这两方面相互映衬,不仅使剧本的情节更生动、丰富,而且使其思想内容也更真实、深刻。 作者在第三折
43、、第四折,还浓墨细笔地描写了元帝与昭君的生离死别,是怎样地使元帝悲怆凄恻,愁思郁结,无可排解。作者尽力刻画了风流皇帝温柔多情的一面,让他尽情倾吐了由生离死别而郁结于胸的哀痛。风流皇帝的温柔多情,不仅仅以其真挚深沉的感情引起观众对他的同情和怜悯,而且,还能激励读者认真思索:为何堂堂天子,大汉皇帝,连自己的爱妃都无力保全? 我们还应该注意,汉宫秋对于元帝与昭君的爱情描写,是比较深刻准确的。长生殿的作者洪升曾说:“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因为帝王之家,钟情总是意味着玩弄女性。就汉宫秋来说,元帝对昭君的倾心相爱,首先是为昭君的琵琶声所吸引,接着便是为昭君的姿色所倾倒。技艺和姿色,是元帝爱昭君的基本原
44、因和主要内容;对于王昭君舍身赴国难的精神,元帝却毫无感动之情,更无特别器重之意。霸桥饯别之后,他之所以“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也仅仅是因为“猛到椒房,那一幅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可见,作者并没有过分美化元帝对昭君的爱情,而是如实地写出了元帝爱昭君的具体内容及其局限性。这样,元帝对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对于治理国家社稷的昏庸无能,便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画出元帝爱昭君的鲜明的个性特征。 显然,汉元帝这样的艺术形象,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风流皇帝,如陈后主、宋徽宗之流,无疑是具有深刻而普遍的认识意义的。元帝一类的昏君庸帝,作为国家社稷的代表,必然会导致“朝纲尽废,坏了
45、国家”,落得国土难保全,民族失尊严,而他们对后妃的倾心相爱,也只能落得个蒙羞受辱,毁于一旦。因为,作为风流皇帝欲保全真挚爱情的愿望与作为昏君庸帝所造成的“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严酷现实,这二者已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汉宫秋所写的爱情悲剧的实质,也是产生汉元帝这样的艺术形象的社会基础。、窦娥冤关汉卿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端云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
46、同入赘蔡家。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处死前,窦娥许下三状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皆应验。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居。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
47、”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
48、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
49、,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赵氏孤儿纪君祥作者:元代戏曲作家。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元大都人(北京),与李寿卿伍员吹箫,郑廷玉看钱奴为同代人。,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记他与郑廷玉、李寿卿为同时人。(现代研究者考 。)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程
50、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人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
51、全家满门抄斩。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梧桐雨白朴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所作杂剧,据录鬼薄所录名目,凡15种。现存仅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天宝之乱以来,杨、李故事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特别是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以后,唐宋两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坊间还出现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等著述。到金元易代之际,剧作家们对杨、李故事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关汉卿写过哭香囊,庾天锡写过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写过梦断杨妃,王伯成写过
52、天宝遗事。但这些剧本都已亡佚,惟独白朴的梧桐雨流传了下来。 白居易的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饱含凄清幽怨的意蕴。金元时期,李隆基与梧桐的细节,受到诗人的重视,与元好问、白华有联系的冯璧、姚枢、袁桷等人都为名画明皇击梧桐图题诗。白朴的梧桐雨,很可能是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中受到启迪。 从中唐开始,历来描绘、评论杨、李故事的作品,或侧重同情、赞誉杨、李生死不渝的爱情;或偏于揭露、讽喻杨、李耽于享乐,贻误朝政。白朴的梧桐雨固然也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梧桐雨楔子写李隆基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不问是非,竟给丧
53、师失机的安禄山加官晋爵,让他镇守边境。第二折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排宴,两人恩恩爱爱,情意绵绵,“靠着这招新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映,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相约生生世世,永为夫妇。第三折是故事的转折点,安禄山倡乱,李隆基仓皇逃走;到马嵬坡,六军不发,李隆基在“不能自保”的情况下,只好让杨玉环自缢。“黄埃散漫悲风飒,碧云黯淡斜阳下”,经过一场激变,一切权力、荣华,烟消云散。梧桐雨 梧桐雨的第四折,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他满怀愁绪,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朝。他想到无权柄的苦恼,孤辰限的凄惶。他在梧桐树下盘桓,“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
54、”,到如今“空对井梧阴,不见倾城貌”,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时光,只成了追忆。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李隆基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这雨声紧一阵慢一阵,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 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在中国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
55、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加上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能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可以说,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二)元曲四大爱情剧、拜月亭 拜月亭,元关汉卿作。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后来又出别人据此改编的:幽闺记。是“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一。相传是元施惠和范居中、黄天泽、沈洪等一起合写的,明朝时期有些人说是施
56、惠一个人的创作。这本戏的故事流传较早,在元朝杂剧里也有过关汉卿的幽闺佳人拜月亭和王实甫的 才子佳人拜月亭等作品。金朝受到北番侵略,战事逼近中都,朝廷南迁,王尚书出使在外,他的夫人和女儿瑞兰也仓皇地离开中都,同百姓们在一起逃难。途中母女失散,瑞兰路遇穷秀才蒋世隆,不得已结伴同行。 蒋世隆是和妹妹瑞莲一起逃难的,兄妹二人也在路上失散;瑞莲却路遇王夫人,被认为义女,一起同走。 瑞莲和世隆一路上经过忧患生活,发生了爱情,在招商店结成夫妻。不幸世隆病倒在店里,这时候王尚书平番得胜回朝,路过这店,看见女儿瑞兰,才知道母女逃难途中失散,和蒋世隆结伴经过。瑞兰要求父亲同意她嫁给蒋世隆,王尚书认为门第不当,撇下
57、害病的蒋世隆,带着女儿去了。在驿站上遇见了王夫人和瑞莲,一同进京。后来王尚书做了宰相,看中了新科状元,一心要把女儿瑞兰嫁给他,瑞兰不愿意,新科状元也当面拒绝。他正在为难的时候,义女蒋瑞莲却认出新科状元就是自己的哥哥蒋世隆,于是各人的忧患全消,有情人终成眷属。 此剧赞美了蒋世隆与王瑞兰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且通过他们的爱情故事表现了这一对青年男女纯洁的品格和正义感。而瑞兰之父王镇,作为兵部尚书,却目光短浅,抱着狭隘的门阀观念,硬拆散了女儿的幸福婚姻,在作品中显然是被批判的对象。拜月亭还极力颂扬爱情的坚定性。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
58、与君绝!”一气连举五件不可能之事,来表达爱情的坚贞不渝。古往今来,这类作品,不胜枚举。可见这种美好品格,是得到历代人民歌颂的。拜月亭是旦本戏,因而,这方面女主角王瑞兰表现得更为突出。作为大家闺秀的王瑞兰,对白衣秀才蒋世隆一往情深。逃难途中,蒋世隆病染沉疴,卧床不起。这时,对于一个弱女子,意味着失去了仅有的依靠。可是,瑞兰没有为了自己而另寻出路,别投他门,而首先考虑的是为蒋世隆找个好医生,并且“与他无明夜过药煎汤”。真所谓患难之中见真情。或许人们认为这时候他们的情感中还有一些相依为命的成份,那么,从王尚书在客栈巧遇王瑞兰始,应该说王瑞兰的生活已由动荡、贫穷转向了安定、富贵。环境变了,位置变了,可
59、王瑞兰对蒋世隆的爱情始终未变。当她被父亲横拖倒拽离开客栈时,还嘱咐病中的蒋世隆:“直等你身体安康,来寻觅夷门街巷”相访。又向世隆表明心迹:“我宁可独自孤孀,怕他大抑勒我则寻个家长,那话儿便休想。”这里没有以山崩地裂、海枯石烂作为誓言,但那发自内心,情真意切的语言,同样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回家后王瑞兰更是“昼忘饮馔夜无眠”,不曾有片时忘记蒋世隆。月下烧香,祈祷“两口儿早得团圆”,论婚议嫁,不见世隆不动心。剧本表现了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苦难和反抗意志。 拜月亭 - 作者 施惠,字君美。杭州人。约元元贞初(12951297)前后在世。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王世贞曲藻 、沈德符顾曲杂言 、沈自晋南
60、词新谱均认为系南戏拜月亭作者。王骥德曲律杂论谓“世传拜月为施君美作。”吕天成曲品则认为:“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下列于“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知者”项内,云“惠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公巨目美髯,好谈笑。余尝与赵君卿、陈彦实、颜君常至其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诗酒之暇,唯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亦成一集,其好事也如此。”下附凌波曲吊词,但均未提及撰拜月亭一事。清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引注则作:“吴门医隐施惠,字君美著。”与前述杭州施惠不同。而世德堂本拜月亭记开场满江红有:“自古钱塘物华盛,地灵人杰。昔日化鱼龙之所,势分两浙。”则作者似又可能系杭州人。又
61、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五称:“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并列其所著拜月亭、 芙蓉城 、周小郎月夜戏小乔三剧(后两剧今未见),不知何剧。故拜月亭,尚难定论。另曾与范冰壶等合作鹔鹴裘杂剧,亦已佚。散曲存有一枝花咏剑套数。2、西厢记 王实甫 一、西厢记作品年代概况: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最早成于元代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最晚成于元代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如按最晚的时间算,2007年是王实甫元杂剧西厢记诞生700年。(王季思、黄天骥四大名剧岳麓出版社)二、王实甫生平概况:西厢记作者王实甫为北京人,“名德信,大都人”。(钟嗣成录鬼簿)王实甫准确出生年月已不可考,但略晚于关汉卿的观点得
62、到史学界承认。三、西厢记的演变:西厢记的文学源头为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形成最早为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年至804年),距今大约1200年。莺莺传并不是唐传奇中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作品。有“今世大夫极谈幽玄,访奇述异,无不举此(指崔张故事)以为美谈”之说。莺莺传中的基本矛盾是张生与莺莺的矛盾,是爱情与负心的矛盾,结局是悲剧性的。金代(公元1189年至1208年),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史称“董西厢”。在“董西厢”中,人物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张生与莺莺共同追求爱情幸福而与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爱情与礼教的矛盾,结局是喜剧性的,“董西厢”用崔、张二人共同追求幸福爱情
63、的动人故事,取代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到了元代,西厢记终于定型,主题逐渐从一个“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发展成“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爱情理想宣言,形式上也从说唱文学过渡到元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个性化;艺术上更加精美成熟,;结构严谨完整,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心理描写与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紧密相关;语言华美、富有个性化。王实甫以赞扬的笔调,细腻的笔触,充分描写了莺莺和张生作为初恋的少男少女的真实而强烈的感情,而不再认为这是一种罪过,也不再考虑是否会误国误身。简而言之,杂剧中的莺莺,不再是妖孽、不再是尤物,而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寻求爱情幸福的纯情少女。作者对爱情给予
64、了的高度肯定,对人的正常的权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王实甫的西厢记打破了传统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局,学习南戏的体制,首创性地以五本二十折(或作二十一折)的宏大篇幅,来给以足够的表现;又打破全戏由一角唱到底的体制,让张生、莺莺、红娘甚至配角惠明都唱,一出之中也灵活转换唱的角色,用丰富变化的手段来表现丰富变化的内容。现在通行的西厢记刊本以暖红室复刻凌梦初本为底本,并以王骥德、金圣叹、毛西河、刘龙田、何璧、张深之诸本以及雍熙乐府参校。校点时,参用了集评校注西厢记(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和西厢记新注(张燕瑾、弥松颐校注)的研究成果。四、西厢记的历史评价:“新杂剧,旧传奇,
65、西厢记天下夺魁”(明贾仲明凌波仙)。“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明:王世贞曲藻)。“读西厢记,必焚香读之;必对花读之;必与美人并坐读之;必与道人对坐读之”(金圣叹)。“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戏必以西厢称首”(明王骥德曲律杂论三十九)。“西厢无所不工,西厢之妙,以神以韵”(明王骥德新注古本西厢记附评语)。“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明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序)。“吾于古曲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清初李渔闲情偶寄)。西厢记评本数量之多和评论的名家之多,皆遥遥领先于其它戏曲、文学
66、名著,不仅在中国文艺史上而且在世界文艺史上也是罕有伦比的。西厢记在明清两代有著名的徐士范、李卓吾、徐文长、王凤洲、沈璟、汤显祖、王骥德、陈继儒、徐奋鹏、凌豫初、闵遇五、金圣叹、毛西河、周昂等十数家评本,荟萃明清一流文艺理论家,并多有理论建树,尤其如金批西厢,乃代表中国评点文学的高峰著作之一,与金批水浒同为后世之楷模,直接启示了毛声山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本、张竹坡金瓶梅评点本、聊斋志异诸种评点本和红楼梦脂砚斋评点本及哈斯宝译评本、三家评本等一系列评论和理论名著的产生,对明清两代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西厢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也渐得各国研究
67、家的正确评价。如俄国柯尔施主编、瓦西里耶夫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说:“单就剧情的发展来和我们最优秀的歌剧比较,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这样完美的剧本。”日本河竹登志夫的戏剧概论将西厢记和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则从更广阔的世界戏剧史的高度,给西厢记以精当的评价。五、西厢记的社会影响:西厢记是中国戏剧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周锡山西厢记新论)2001年12月吉林出版社出版)。西厢记是中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爱情剧目之一,是“四大爱情戏之首”(另三部是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艺术上的异常精美成熟,而且还在于它体现丰富的民
68、族文化心理内涵。郭沫若说:“西厢记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的而且普遍的生命。”(郭沫若全集15卷)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些戏曲名著,并不一定是文学名著,而西厢记既是戏曲名著,又是文学名著。“如果有人问,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剧作是哪几部?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应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王季思四大名剧,岳麓书社1992年第1版)西厢记是元代戏剧中的最高成就,是中国第一部才子佳人的作品,是中国第一部舞台喜剧。元代,关汉卿和王实甫被誉为元代的双子星座,若以单个作家论,关汉卿最富开创性,有奠基意义,贡献卓著;若是以单部作品论,西厢记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精致的典范之作。西厢记被金圣叹称为
69、“第六才子书”,金批本大约完成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它与金批水浒(称为“第五才子书”)一样,在清一代颇负盛名,妇孺皆耳熟能详,成为西厢记诸版本中流传最广,翻印最多的一种。金批西厢记,把它等同于离骚史记杜诗等儒家经典,把它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去评价,这在当时,没有一定的胆识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西厢记中的张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位“知识分子”;崔莺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位“怀春少女”;尤其红娘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位登上文学殿堂的“草根”。在中国文学的人物形象中,有两个人是家喻户晓,一个是“孙悟空”,另一个就是西厢记中的“红娘”。西厢记的社会影响巨大,它的艺术生命力和舞台生命力特别强。无论是古
70、老剧种、新兴剧种、大剧种、小剧种皆有本戏或折戏被搬上舞台。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中,有“先西厢,后牡丹,再红楼”之说。“西厢记描写的知音互赏式的爱情模式为中国和世界文艺发展史所作出的巨大的首创性的杰出贡献,并引领牡丹亭红楼梦等取得领先性的杰出艺术成就”。牡丹亭是西厢记出现三百年之后才出现的,而红楼梦则更晚。红楼梦中借鉴了大量西厢记的描写手法,故有“第二西厢”之说,为此,西厢记和红楼梦则被誉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无与伦比的“双璧之作”(赵景深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其文学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无人出其左右。“其实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元杂剧,它可以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从这里进去,唐传奇、唐
71、诗、宋词、元杂剧,一气贯穿。元杂剧中取材于唐传奇的当然还有,但是崔莺莺的故事太迷人了,从这个故事中获取资源的创作活动持续了好几百年。更何况西厢记文辞之高华优美,几乎登峰造极。”(江晓原:迷恋西厢记)【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故事起源】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
72、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故事梗概】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
73、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
74、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
75、,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
76、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
77、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历史沿革】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
78、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3、倩女离魂 郑光祖 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一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这一剧堪与西厢记相媲美。也正由于此,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 倩女离魂又称迷青琐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也是元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
79、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倩女离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离魂这一巧妙安排。倩女的魂魄与躯体分离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的表现魂魄
80、无拘无束的大胆和执著,写出其不愿受封建道德伦理的束缚而追求婚姻幸福的真性情: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在当时社会情况及伦理束缚下,许多倩女想做却无法做的事倩女的魂魄却可以实现。倩女的魂魄追寻到文举时对他说的话都是很大胆很真诚的。如大胆的表白“待和伊同走天涯”“思量心,几时撇下”“我本真情,非为相唬,已决定心猿意马”;如追随文举的义无反顾“做着不怕”;又如倩女的真爱,她爱的是文举本人,不在乎文举有无功名,“你若不中阿,妾身荆钗裙布,愿同甘苦”。另一方面,则通过倩女的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倩女“一会家飘渺阿,忘了魂灵;一会家精细阿,使着躯壳;一会家混沌阿,不知
81、天地。”“愁心惊一片乌啼,薄命趁一春事已,香魂逐一片花飞”自感叹,自伤情,自懊悔,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半人半鬼。这样就把当时闺阁女子渴望恋爱却要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抑感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当文举高中状元,寄信张家,告知“同小姐一时回家”时,倩女悲痛欲绝,生不如死“气得我痛如泪血流难尽,争些魂逐东风吹不回”。显然,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她们唯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挣脱束缚,实现理想。而一旦“灵魂出窍”精神获得自由,她们便表现得热情似火,敢作敢为, 而倩女的离魂正是这种非常情况。我们不得不肯定并佩服郑光祖的让离魂和躯体有不同表现的这种艺术
82、处理。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当倩女的魂魄离开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赴京路上,王文举以为倩女本人奔来,先是说怕倩女的母亲知道,劝她回去,倩女果敢地说:“他若是赶上咱,待怎样?常言道,做着不怕!”王文举劝阻行不通,使用礼教来教训她,说什么“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说她“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倩女更坚定地说:“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谑,已主定心猿意马”。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鄙视。 在艺术描写方面,倩女离魂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
83、细腻但并不感纤巧,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第二折写离魂月夜追赶王文举的情景,曲词和宾白水乳交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倩女焦急盼望的心理,慌忙赶路的情形,以及江岸月夜的景色都描绘得十分细致逼真。尤其是写离魂追到江边的几支曲,充满了诗情画意。倩女离魂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受到西厢记的启发,而又对牡丹亭有较大的影响。在这两大名剧之间,它似乎有一种过渡的作用。、4、墙头马上 白朴 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属于杂曲之中的言情。 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诗记述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在
84、“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在白朴以前,井底引银瓶的素材,已经受到民间艺人的重视。据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宋官本杂剧有裴少俊伊州一本;元陶宗仪辍耕录载金院本有鸳鸯简及墙头马(上)各一本,南词叙录载南戏有裴少难墙头马上。而宋话本西山一窟鬼中有“如捻青梅窥小(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的插词,可见人们不断地改编这一故事,添加了不少情节,
85、甚至确定了主人公的名姓。在此基础上,白朴的剧本也大大地丰富了原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白朴虽然以传统故事为框架,但他所写的人物,实际上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 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她声称:“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当她在墙头上和裴少俊邂逅,看上了“一个好秀才”,便处处采取主动的态度。她央求梅香替她递简传诗,约裴少俊跳墙幽会。当两人被嬷嬷瞧破,她和裴少俊一忽儿下跪求情,一忽儿撒赖放泼,还下决心离家私奔。为了爱情,李千金什么也不怕,什么也敢做。她甘愿作出牺牲
86、,“爱别人可舍了自己”。她深信自己要求及时婚嫁的的合理性,“那里有女儿共爷娘相守到头白”。因此,她不像深闺待字的少女那样羞羞答答,倒和话本碾玉观音里的璩秀秀有点相似。显然,在这个人物身上,白朴让它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李千金在裴家后院躲藏七年,生了一男一女,但终于被裴尚书发现。她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反驳裴尚书对她的辱骂。当然,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被视为“淫奔”的李千金不得不饮恨回家,但她绝没有屈服。当裴少俊考中状元,裴尚书知道了她是官宦之女,前去向她赔礼道歉,要求她认亲重聚时,她坚决不肯,并且对裴氏父子毫不留情地谴责。即使裴尚书捧酒谢罪,她还是斩钉截铁:“你休了我,我断然
87、不肯。”只是后来看到啼哭的一双儿女,才不禁心软下来,与裴家重归于好。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认为像卓文君那样私奔是合情合理的事。因此,当她爱上了裴少俊,便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不过,这仅仅是李千金追求的一个方面。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第三折,有这样一段对白: 尚书云:你比无盐败坏风俗,做的是男游九郡,女嫁三夫。 正旦云:我则是裴少俊一个。 尚书怒云: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还不归家去。 正旦云:这姻缘也是天赐的。 李千金说她只钟情于一人,说姻缘天赐,无非是反驳裴尚书的污蔑,强调自己行为的合理和人格的纯洁。在第四折,她拒绝裴家父子,拒绝一贯梦寐以求的婚配,正是受损害者作出的抗争。她对少俊并非没有感情,但为了维护尊严,她甚至准备割舍。在戏里,作者让人们看到,渴望爱情的李千金,所看重的又非仅仅是爱情。由于李千金注重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因此,她敢于把封建道德和封建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 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和梧桐雨明显不同。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见长,墙头马上则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在这个戏里,作者充分显现出他擅于通过戏剧场面刻划人物形象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