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B部) 第I卷(选择题,70分)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这说明商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A奴隶制集体耕作 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2、“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经济体
2、制的稳定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3、“在最小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材料主要反映了:A、人口膨胀的压力 B、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井田制的瓦解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4、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关于这一现象出现“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封建王朝后期社会动荡C、以土地守财观念的影响 D“重农抑商”政策的刺激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
3、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6、唐太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这表明A商人的经济地位优越 B商人的行为违反社会良俗C抑商观念仍未得到改观 D商人仍未获得自由民的政治地位7、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商税收入成
4、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柜坊、飞钱开始问世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A B C D8、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重商主义观念十分盛行C、重农抑商观念影响深远 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10
5、、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11.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12、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6、这表明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13、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他所说的“大错”最有可能是指“海禁”政策的实施A未能起到阻挡外来侵略的目的 B加快了封建制度衰落的步伐C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 D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4、宋朝诗人梅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描写的是A筒车B翻车 C曲辕犁D水排15、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
7、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根据这些材料,指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海瑞正确地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丘浚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一些问题他们都看到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基本现象他们都指出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清除贫富不均的基本良策A. B. C. D. 16、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敬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C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D为新经济改策的进一
8、步实施提供了依据17、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18、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
9、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19、下表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D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20、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
10、农民走集体化道路21、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22、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
11、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A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C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 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2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4、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1961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
12、表明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 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D勃列日涅夫突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25、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时间,苏共中央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C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26、欧洲支付同盟是马歇尔计划的一项国际金融创新,其中规定,欧洲国际贸易与投资按美元计价,各国货币在此基础上实行有限相互兑换,以防止各
13、国随意变动汇率或贬值货币,维持欧美各国间的汇率稳定。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 B扩大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C维持欧美之间的贸易平衡 D促成欧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27、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在美国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表明A苏联有意加人市场经济国家行列B美国全球霸权的实现离不开苏联的配合C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D美苏在政治、经济上一直处于对抗状态28、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
14、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C大国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29、1958年,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后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阿登纳强调:“法国和德国必须进入一个经常对话的时代。”此后四年中,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这一系列举动A推动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B消除了法德之间的意见分歧C提高了法德两国的国际地位 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发展趋势30、北京时间2016年6月24日
15、,英国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是否退出欧盟。投票结果显示有51.9%的民众赞成英国退出欧盟,最后这一决定最终生效。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全民公决成为英国主要决策方式 B英国公民可以直接参政议政C公民意识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 D欧洲分化促进多极化局面形成31、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曾表示:“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的54%,还包括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亚太经合组织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世贸组织的谈判。”这可以说明A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B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C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D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
16、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3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集团化正向纵深发展。通过调整合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突破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只能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的传统观念。这种变化A使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观念 B消除了国家间经济实力的差别C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模式 D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3、中国的防腐涂料市场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相应技术标准,70%的重防腐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2017年,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有望改变这种市场格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科技创新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民族企业的技术只能受
17、制于人C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来牟取暴利 D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34、世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竞争政策和环境等,都是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WTO多边贸易谈判。这表明A区域化成为全球经济的动力 B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CWTO与区域经济集团目标一致 D全球化离不开区域化35、2014年中国消费者贡献了苹果公司80%的销量增长。中国也是苹果系列产品重要的装配基地,但是中国只能分享3.6%的价值,按零售价计算还不足2%,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的位置。这种现象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加大了世贸
18、组织在各国的作用第II卷(非选择题,30分)非选择题(36题10分,37题20分,共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雍正帝材料二(一)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
19、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力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认定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二)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中以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业最为明显。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1)根据材料一,比较一下黄宗羲的观点和雍正帝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4分)(2)概括材料二中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两种看法。并指出两种观点的主要分歧。37在人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示意图改编自让
20、梯若尔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材料二关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有很多学者认为欧洲由于其自身发展出来的种种独特性,创造了欧洲奇迹。然而学者弗兰克则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和全球化视角指出“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历史答案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四百多把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在“贵族的一个圆穴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A项符合题意。2、【答案】A【解析
21、】材料通过中西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农经济最先发达,但一直停留在最初的状态,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故A项正确;经济体制的稳定性指小农经济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是停滞的表现,不是本质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欧洲经济后来居上,故D项错误。3、D 考点: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解析:根据材料“在最小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判断可以得出精耕细作的必要性。4、A 考点:土地兼并的原因 解析:B项是土地兼并的影响而不是原因;C、D是其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5、C 考点:古代的官营手工业。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木、金、皮生产及调色、刮
22、摩、抟埴都有专业的、固定数量的工匠负责,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细致、明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6、【答案】C【解析】整个中国封建王朝时期都推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提到商人可以骑马,只能说明此时商人的地位是有所提高,不算是地位优越;材料中提到唐太宗时期出现商人骑马骋以康庄的现象,宰相对其加以批判,只能代表其个人的见解,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对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的态度,所以不能以点概全;材料中宰相王涯认为商人乘马是一种僭越行为,说明部分人的抑商观念依然存在,故C项正确;材料中商人可恣其乘骑骋以康庄,说明其人身自由并有受到限制,故D项错误。7、【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2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隋唐时期,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和飞钱开始问世,早于题目中“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时间“宋代”。故排除含有第项的A、B、C三项,选择D项。8、【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的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的人数众多,且有“壮者服贾,老者归田”的传统,这反映了山西民众虽然重视商业活动,但依然深受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A与史实不符;B表述错误;C符合题意;D表述不全面。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9、【答案】C材料信息反映了喝茶习俗在北方由被嘲笑到普遍流行的变化情况,这是
24、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结果,C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排除D项。10、【答案】C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发展变迁,故A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推知民众衣料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个例,不能推知普遍结论,故D项错误。 11.【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近代”的含义。“近代”从经济角度看,指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的前夜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由此可知选C。12. 【答案】D【解
25、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商业发展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了明代来自北方各地的货物“日夜商贩而南”,来自南方各地的货物“商贩而北”,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13.【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黄遵宪”,他是晚清爱国诗人。晚清时期,中国备受凌辱,黄遵宪认为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清朝被动挨打的原因。14、答案A 解析“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描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筒车,以汲取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15、【答案】D【解析】海瑞的话体现出
26、他提倡的是井田制,认为井田制能够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这明显是错误的判断。井田制在封建制度下是不合适的,也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因此排除选项。丘浚的分析相对来说比较客观,能够反映出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错误,限田、均田材料中体现的是局限性,虽有可取性,但是依旧不能根本解决问题。16、【答案】A【解析】据材料“1919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物配给制取消自由贸易”, 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A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1920年苏俄红军终于把白军全部击溃,并把外国军队赶出俄国,战时共产主义
27、政策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C错误;D违背史实。17、解析:选C。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正常形式”表明了对政策的肯定,结合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可知该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说明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即可明确这一政策的特点是采用市场关系来调节生产,故D项符合。19、【答案】B【解析】从
28、表中数据分析可知,1913-1932年沙俄、苏联的工业总产值、钢的产值均很大粮食产量明显增多,联系经济增长的时间处于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表明对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经济复苏。故B正确;苏联社会制度的转型是在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仅从工业总产值、钢、粮食几个方面不能得出苏联经济全面提升的结论,故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孤立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错误。2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并结合所学
29、知识可知,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与城乡差别无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未改变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项依据材料时间“195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21、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忽视轻工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而“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忽视了人的需求,即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与材料观点相反。22、【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的举措是沿用斯大林体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实行的,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
30、、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就提供了更多的简易而可供居住的房屋,所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民生,故选B;建造房屋的举措并不能推动经济高速发展,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建造房屋不属于发展重工业,故D的说法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2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开启了后斯大林时代苏联改革之路,D正确;A项只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之一,且改变的说法也不准确,排除;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在理论上实现突破,排除B;C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是勃涅日列夫改革的影响之一,排除。24、【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
31、联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故选A。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B错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勃列日涅夫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D错误。25、【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效果,排除C;戈尔巴乔夫改革在五年内不断进行经济改革计划的变换,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故选D。26、【答案】A【解析】材料中“欧洲国际贸易与投资按美元计价,各国货币在此基础上实行有限相互兑换,以防止各国随意变动汇率或贬
32、值货币,维持欧美各国间的汇率稳定”反映了美国意图稳固美元的中心地位,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本身提出了对欧洲的援助金额,欧洲支付同盟只是其一种方式而已,意图防止欧洲各国汇率波动剧烈,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援助西欧,另一方面消除了欧洲的关税壁垒,打开了欧洲市场,而非维持欧美贸易平衡,故C项错误;无欧美自由贸易区这一集团,故D项错误。27、【答案】C【解析】二战后受斯大林模式影响,苏联在经济上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只是跻身于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并未指出苏联加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故A错误。 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主地位。根据材料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经济领域,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取得资本主义
33、阵营内部经济霸主地位,并未实现其全球霸权,故B错误。苏联承认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这有利于发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作用;同时苏联也是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一。这说明美苏都不能无视对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故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美苏在经济领域的博弈和妥协,并未涉及政治上的对抗,故D错误。2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它们的建立意味着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故选A。二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纷纷实现了民族独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瓦解,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二战后美苏两国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
34、异,从战时合作关系走向了战后对抗的关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由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联系并不密切,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29、解析:选D。欧洲统一市场是指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没有经济边界,商品、人员、劳务、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市场,欧共体成立时间是1967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只能说这一系列的交往有利于消除法德的意见分歧,但并不能说明已经消除了意见分歧,故B项错误;题干讲的是法德之间的交往,体现不出其国际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法德之间交往的频繁,有利于消除分歧,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30、【答案】C【解析】欧洲联盟在经济上
35、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实体,在军事上,绝大多数欧盟成员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最终英国通过公民投票退出欧盟,表明公民意识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答案为C;对退欧进行公投,不能说明全民公决成为英国主要决策方式,A错误;英国实行代议制,B错误;欧洲分化之前就开始了多极化趋势,D错误。31、【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未涉及亚太经合组织与世贸组织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故A项错误;据材料“亚太经合组织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世贸组织的谈判”可知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故B项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合作组织,不会实现政治一体化,故C项错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是欧盟,故D项错误。
36、3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材料“突破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只能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的传统观念”反映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区域集团化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B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成为抖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排除C项。33、【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在防腐涂料上的技术突破有利于改变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地位,更好的融入世界竞争,提高新产品国际影响力,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反映民族企业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排除。
37、C项,题干未体现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排除。D项,题干现象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迫使民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排除。34、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化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表现,“都是最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才被引入WTO多边贸易谈判”,表明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故B项正确;C项表述明显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5、【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苹果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这一现象。材料没有体现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A项错误;这种现象反映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其对发达国家更有利,故B项正确;这恰
38、好说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与世贸组织的作用无关,故D项错误。36、(1)黄宗羲认为农工商业皆为本业;而雍正帝认为农业为本业,工商等业皆为末业。(2)看法1:中国不存在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社会条件,因此不能仅凭雇佣关系判定中国古代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 看法2: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出现了雇佣关系,由此判断当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分歧:雇佣关系的出现是不是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依据。37、解析 (1)据材料一图片“18701914年”到“19151944年”的变化,得出英镑货币体系的瓦解,据材料一图片“19151944年”
39、中多个集团得出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结合所学回答“大萧条”和二战的历史教训、战后欧洲经济实力下降、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等即可。(2)论证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史论结合。答案 (1)背景:英镑货币体系的瓦解;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际货币体系混乱;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二战的历史教训;战后欧洲经济受到重创,经济实力下降;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企图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任答四点即可)(2)答案说明: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或另有观点论证均可。答案示例一:观点:欧洲创造欧洲。论证要点: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西欧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40、,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欧洲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答案示例二:观点:世界创造欧洲。论证要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亚非拉为欧洲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为欧洲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欧洲提供了资本输出的场所。美国独立战争、宪法和总统制共和制对欧洲(法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科举制度影响了西方(英国)的文官制度。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美国的独立宣言的精神深刻影响了法国启蒙思想。中国古代三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转型。答案示例三:两种观点结合亦可。论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