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95121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的一些积极变化,体现了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同时,本课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因此,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本课内容分三目讲述: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三目既相互独立,又有共性。都受制于近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都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烙印,都体现了近代政府的积极努力和先进人士的不懈探索。因此,教学中,三目知识的个性和共性,把握要适度,既要突出个性,又要适当点化共性。【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革命后火车、

2、轮船的传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基本史实。2认识到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不仅改造中国的社会物质文明,而且还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培养社会进步观和历史发展观。【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学习难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自主学习,走进历史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课前编制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2.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按导学案要求进行预习。3.对每个小组【自主创作,再现历史】环节进行指导.并对学生选出课堂展示作品进行再创作

3、。一、【自主学习,走进历史】(5分钟)请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在书中进行标注,努力记住下列知识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鸦片战争后, 、 相继传入中国,大大加快人们的出行速度。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1876年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清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 ,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架设 ,商人可以用它来传递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电报的出现方便人们传达信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2、文化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和 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4、便于后人了解历史 。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落后习俗,颁布了 、易服和废除缠足等法令。还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 ”、“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二、【自主创作,再现历史】(10分钟)以本课为素材进行创作再现历史情景要求:形式不限(小作文、小品、新闻报道、辩论会

5、、相声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初步走进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自主创作,再现历史】环节可以通过学生创作作品的这过程,把本课主要知识掌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导语: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关封建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冲出下,社会生活也发生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影片去寻找答案?并导出本课课题及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学生仔细观目的地影片去发现,近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并准备回答问题学生会发现:近代社会人民的服饰、和必型上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影片去发现,近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增加视觉上的感受。 二、构建体系,合作探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检查学

6、生的预习情况.2指名读自主学习部分的填空题.3.结合课件让学生走进历史去观看近代社会在交通、通迅、以及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 。4观赏渔光曲的片头,去说一说你的感受5呈现本课的知识体系。1认真的核对自己的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2仔细观赏图片处感受近代社会在在交通、通迅、以及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3仔细观赏渔光曲的片头。学生会发现当时非常红的影片,色彩单一,图名并不清晰,而且声音杂乱,但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了。4识记知识这些图片和影片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见到,很新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知识的记忆,有助了构建知识体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1导语:下面请两位同学为我们再现这段历史场景。2两名学生表演

7、情景剧,将本课中所涉及近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变化。通过一个由昆明来上海看望在些求学的少爷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出来。3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个情景剧中出现了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哪 些变化【合作探究,感知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钟)材料一: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清亡后,出现了“洋装热”。洋烟洋酒、西洋舞、西服、西洋镜,逐渐受到上流人士和年轻人的追捧。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后,颁布法令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而以先生、君或官职相称。此外,各政党团体内部一般称“同志”。对妇女则根据年龄、身份的不同分别称夫人、女士、小姐等。材料三:孙中山感到西装式样

8、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传统长衫又不能充分体现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于是以日本学生制服为基样设计制作了“中山装”。 材料四: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的,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电影和报纸,只有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1、结合材料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3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为中学生对此你何感想?(2分)学生仔细的观察情剧,去发

9、现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 。全班讨论,集体交流,集思广益。学生可能提出新的观点,如洋务运动的推动,上层人士的影响,清政府的努力等,超出预设,掀起讨论高潮。第1个问题,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归纳,明确:1、结合材料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变化缓慢而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近代化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半殖民地化特征明显,深受西方文明影响,与西方势力的侵入路线相同。保持民族特色,体现进步方向。第2个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总结:西方文化的影响;民国政府的推动;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第3个问题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水平。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10、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三、拓展训练.培养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预设问题:时至今日,我们身边仍有哪些恶俗陋习?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分组讨论(全班每组前后六人自然分组,小组讨论2分钟) 小组汇报交流,明确:父母包办婚姻、言行粗俗、封建迷信活动如法轮功等。自己坚决抵制,积极劝导他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走进中考.小试牛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8学以致用,探究问题。(6分)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6分) 答:工业比较发达; 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使用; 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 电影和照相等娱乐方式的兴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