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阿房宫赋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基础自主学案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诗海探珠 第3课诗海探珠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赏析】这首诗前六句以六朝文物消失和天光水色依旧对比,表达一种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感慨:客观世界是持久的,而歌哭相继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而且多变的。后两句忽然又联想到范蠡,感慨“萧条异代不同时”,表达了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无法像
2、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杜牧写诗善用比兴寄托,此诗之深意或有两层:一是借六朝变迁而兴世事多变、朝代兴衰难料之叹;二是明思范蠡而暗寓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悲。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思考】这首诗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骊山(l)缦回(mn)囷囷(qn qn)妃嫔媵嫱(pn yn qin)辇来(nin)渭流涨腻(n)椒兰(jio)雷霆(tn)辘辘(l)杳(yo)尽态极妍(yn)剽掠(pio)逦迤(l y)锱铢(z zh)架梁之椽(chun)庾
3、(y)不暇自哀(xi)二、一词多义(1)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古之遗爱也_爱而不见,搔首踯躅_喜爱爱护爱惜,吝惜爱慕,欣赏恩惠隐蔽,躲藏(2)使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_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_人皆得以隶使之 _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_时周瑜受使至番阳_周公之逮所由使也_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使,让派遣,命令出使使唤使者使命主使,指使假使(3)一六王毕,四海一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黄鹤一去不复返_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动词,统一 数词一旦,副词副词,全
4、,都形容词,专一名词,一体(4)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_或师焉,或不焉 _且焉置土石_焉用亡郑以陪邻_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何,在哪里疑问代词,何,为什么兼词,于之,于此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作“他”、”它”等句末语气词,表陈述(5)而骊山北构而西折 _不敢言而敢怒 _谁得而族灭也 _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_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_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同“尔”(6)夫嗟夫 _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予
5、观夫巴陵胜状 _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_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句首语气词,表将 发议论名词,成年男子指示代词,那(7)之多于南亩之农夫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_公将鼓之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_助词,相当于“的”指示代词,这些助词,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助词,用在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某处,去某处三、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_今义: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排挤(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义:_今义:指在行业中作出成绩,出了名的人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明亮的星光(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_今义:一个地区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
6、况(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_今义:怜悯,同情雨雪晴阴可惜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未云何龙 _辞楼下殿 _朝歌夜弦 _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_云、龙:出现云、出现龙下:走下弦:弹弦,奏乐鉴:以为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_ 可怜焦土 _(2)名词作状语骊山北构而西折 _蜂房水涡 _辇来于秦 _族:灭族,杀死全族的人 焦土:成为焦土北、西:向北、向西蜂房、水涡:像蜂房、像水涡辇:坐着辇车(3)动词用作名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_ _(4)名词的意动用法金块珠砾 _收藏、经营: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 块、砾:当看做土块、当看做石子五、特殊句式(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雷霆乍惊,宫车
7、过也 _(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_(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_(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_(5)多于南亩之农夫 _(6)戍卒叫,函谷举 _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六、名句默写(1)二川溶溶,_。五步一楼,_;_,檐牙高啄;_,_。(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_,_;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流入宫墙十步一阁廊腰缦回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剽掠其人倚叠如山(3)_,非秦也;_,非天下也。(4)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_,_,_?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死也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杜牧(803853),字_,
8、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二年进土,授弘文馆校书郎。牧之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称之为“_”。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在文赋方面,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诗歌方面,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之为“小杜”;他与晚唐另一杜樊川位杰出的诗人_。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著有樊川文集。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2背景资料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
9、),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未完成,即于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将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_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上知己文章启八、整体预知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写对表达中心有什
10、么作用?【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的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尽致,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
11、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提示】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
12、在于统治者不能爱民。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是全文的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3三、四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第三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提示】(1)第三段侧重于揭示秦始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四段侧重于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谏“后人”要引以为
13、鉴。(2)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3)第三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四段则纯为演绎、推断。(4)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地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5)第三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6)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4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
14、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名师点拔】(1)秦不以六国为鉴,最终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再次证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2)当朝的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唐王朝的命运不也堪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论,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细剖深析楼主 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沙发 从描写
15、方法上讲,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总写和细写相结合的写法。总写部分,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依山傍水,气势非凡。细写部分,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先写重楼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映衬宫宇之宏伟、楼阁之高大。上面所述,写的还只是建筑之外观。接着,作者的笔触,又深入建筑内部。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袖”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了铺垫
16、。板凳 从空间上讲,这一部分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三楼 从修辞上讲,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精练,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由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组成的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几十个字,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就显现于读者面前。写作素材积累 气势恢弘的排比手法 本文大量使用排比,使文章举例论证充实丰富,议论严密透彻,抒发感情淋漓尽致,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节奏
17、感。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市人之言语”连用六个句子,形成排比,起到了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技法借鉴 随堂练笔 请运用排比手法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写景或抒情。【参考示例】在春节来临之际,让我摘一千颗星星照亮您的前程;种一千朵玫瑰陶醉您的心情;找一千个理由祈祷您的幸福,唱一千支欢歌甜蜜您的喜悦1课内素材开发 以史为鉴翻看历史,几乎所有覆灭的王朝、政权的警示牌上都写着“骄奢淫逸”“荒淫误国”等诸如此类的字眼。历史是面镜子,前人的教训警醒着后人。当今中国,党和政府懂得以史为鉴,清楚地认识到了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危害性。党的十七大报素材积累 告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定位为“
18、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表明了中央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坚定态度和决心。勤政廉政,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安定、和谐;安定、和谐,才能长久发展。这历史的回声,从阿房宫的熊熊大火中传来,告诉今人,也告诉后人:戒之慎勿忘。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铭记历史”等话题。2鲜活素材速递黑龙江省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70万元为侵华日本满洲开拓团死者立碑。5名来自河南、河北、北京等地的网友,3日怒砸“日本开拓团亡民者名录”碑并泼漆。事发后审,5名男子与当地民警发生冲突,后被带到了方正县公安局接受审讯。3日晚,5人被释放离开方正县,乘火车赶往北京。此事引
19、起全社会强烈反响。被称为“中国式碑剧”,此碑已被连夜拆除。如果方正县一定要立一座警示碑,碑文上应该有这样一些内容:首先,告诉来访者,这里埋葬的都是些侵略者,他们对中国人民是有罪的,他们曾是日本侵华的工具,最终他们自己也成为日本侵略的牺牲品;其次,提醒来访的中国人,如果不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将成为这些人的奴隶。因此,我们要强大,要团结,永远不能放松对外敌入侵的警惕;第三,告诉所有的来访者,胆敢侵略中国,这些“亡民”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下场辗转死于沟壑,葬身异国他乡因此,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能力!如此,或许真能“警示和教育”侵略者的后人,同时,也使我们中国人民自己受到教育。2011年
20、08月05日 齐鲁晚报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爱国壮举”“勿忘国耻”“要先人尊严”“不要后人利益”等话题。美文佳作欣赏 最是杜牧扬州(节选)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如果用上“生不逢时”这个形容词,往往会让人觉得格外悲怆,倘若再加上一个“天不假年”,更是人何以堪了,而这两个形容词却恰恰在杜牧身上都用上了。名士、浪子、才人、兵家,这些听起来 很是动听的前缀,其底色却是两个字无奈。杜牧的有生之年,不足半百,却被无端地搅和在长达40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之中。小集团因一己之私,演变成祸国殃民的一大公害,杜牧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被异化和贬损了,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办?作为宰相杜佑之孙的杜牧。在他离开人世的那一刻,
21、定是万般不甘的,他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书稿,包括那些千古名篇、佳句付之一炬,让后世的文人墨客百般不解。的确,自古以来,哪个文人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呀。魏文帝曹丕有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你看现如今的某些官员,出版的一些个作品藏在书店的一个角落几乎无人问津,却得到了好些名声显赫的文人们近乎肉麻的喝彩,可是你杜牧偏偏逆潮流而动,这不是自毁长城么?杜牧的隔代知己苏轼给出了答案,苏轼在去世前留下如此绝笔:心似已灰之木,身若不系之舟。问若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这不同样是杜牧的悲情么?不要忘了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做过淮南节度使长达13年之久,他在扬州颇有政声
22、,杜牧之所以去扬州想必跟他祖父有关,童年的记忆是最难忘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以宰相之位致仕的杜佑摸着小孙子的头缓缓地说:“孩子,你觉得长安好么?”杜牧:“长安是全天下最美的城市。”杜佑:“但是你知道吗?还有一个和长安一样美甚至比长安更美的地方。”杜牧:“不可能吧?是哪里呀?”杜佑:“在千里之外,在长安的东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扬州。”杜牧:“扬州?不就是隋炀帝杨广纵情声色的地方么?”杜佑:“隋炀帝是隋炀帝,扬州是扬州,你有没有想过,隋炀帝为什么冒着江山倾覆的危险沉醉于斯?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魅力呀!”杜牧:“隋炀帝开挖运河,真是让人爱之也深,恨之也切。”杜佑:“隋炀帝耽于享乐,为了美人
23、不要江山,这个教训你要记取呀!”杜家祖孙俩的这番对话虽是想象,却完全有可能发生。事实上,扬州的声色并没有将杜牧淹没,“小怜玉体横陈夜”的背后,是从未熄灭的壮怀激烈。杜牧的诗文,成为晚唐残照中最明亮的余晖,与其说杜牧美文成就了扬州之美,不如说杜牧的悲情成就了扬州之美,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恰恰是历史的吊诡。当我们兴致盎然地从风流的杜牧和美丽的扬州之间探讨人文和城市的关系时,倒不如静下心来反思时代与人生的关系。当我们寄希望“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去扬州做一个闲人的同时,也不妨遥望李白笔下送别孟浩然的碧空,对着一个远去的背影,凭吊一下那个集风流才子、落魄官员和杰出兵家为一身的杜樊川吧。想一想烟花
24、扬州所蕴涵的千古不绝的家国命运和剑胆琴心,我们纷扰的心灵就会充盈得多。自古以来,或有才,或有情,或有趣的文人不少,但才情兼备、识趣俱佳的却并不多,杜牧便是不多者之一。都说大唐气象,在一国,曰气象,在一人,则曰气质。千年以降,有多少人能拥有唐人杜牧那样的精神气质呢?能够写出清明第一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称之为中国话剧之祖),历史第一文赋(杜牧23岁作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声如黄钟大吕),扬州第一佳作(“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帘珠总不如”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堪称双子座)的杜牧,怎么可以被忽视呢?写出“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意趣不知低杜牧凡几的徐凝能够在扬州有一座门,可是作为扬州的最佳代言人,杜牧在这座城市可有一丝形迹?大象无形而风月无边,或许,这才是杜牧最希望留给人间的吧。【赏评】杜牧笔下的“春风十里”“二十四桥”和“扬州梦”,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图谱和中国文人的集体记忆,这是多大的幸运呀!一个特定的诗人杜牧,在一个特定的朝代唐朝,因由一个特定的载体唐诗,和一个特定的城市扬州结下的情缘,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竟是那样地摇曳多姿,仪态万千,一桥春水,一捧明月,一帘幽梦,就像“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那样,执著地流到了今天,鲜亮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