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91272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专题二轮复习(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检测七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一、选择题1.(2022陕西渭南一模)下面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31978年)GDP及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据图可知()A.经济指标一直持续向好B.人民群众的经济建设热情高涨C.经济政策调整作用明显D.经济发展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2.(2022广东汕头一模)1950年前后,中央将沈阳、丹东、营口、瓦房店等地的军工企业、机械企业、纺织企业、橡胶企业,共25家大中型企业迁往黑龙江地区,并对其进行了扩建。此举意在()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C.更好巩固和维护国家安全D.解决工业分布不平衡问题3.(2022河南平顶山一模)“一

2、五”计划规定,五年期间各行业投资比例(部分)如下:“一五”计划政府对各行业投资占比(部分)图据此可知,“一五”计划()A.统筹兼顾全面安排B.要优先发展重工业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经济建设急躁冒进4.(2022河南郑州一模)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上海自由市场的开放,河南新郑的红枣、宁波的黄橙等断档多时的商品,又在上海市场和顾客见面了,由于货畅其流,收购价格合理,农民的生产劲头愈来愈大。据材料可知,当时()A.市场经济调动了农民积极性B.试图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C.人民公社不利于农业的发展D.国家对市场作用的初步探索5.(2022河南郑州一模)20世纪60年代,广东一些地区实行“包产到户

3、”“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负责制,取得了大丰收,全省大部分生产队推广。不久省委明令各地停止试行“超产奖励制度”。这说明()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遇挫折B.农村生产关系调整需要政策支持C.农村生产结构调整任务艰难D.责任制不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6.(2022广东深圳一模)据统计,1984年同1978年相比,政府将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50%,并大幅度降低了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农民经济利益显著增长。这主要得益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B.国家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支持C.乡镇企业在农村迅速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7.(2022河南洛阳统考)1981年7月,首钢在国

4、务院和北京市的支持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的办法,开始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全留,欠收自补”的承包制。此后,首钢得到快速发展,职工福利也有了大幅提高。这说明()A.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B.扩大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C.承包经营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8.(2022江西上饶一模)1994年我国实施税制改革,内容包括: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取消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等。这一税制改革()A.形成了完整的税制体系B.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C.推动了政府机构的调整D.丰富了科学发

5、展观理论内涵9.(2021重庆八中适应性月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B.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D.国家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10.(2022河南五县市联考)下面是1988199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对中国投资的折线图(单位:亿美元)。这主要反映了中国()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C.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D.对外

6、贸易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11.(2022江西名校大联考)据新华社报道,“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短板和弱项。据此可知()A.创新网络全球化发展受阻B.企业创新潜能尚未释放C.科技开放合作仍十分必要D.科教兴国战略有待开展12.(2022四川德阳一模)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重要指示,1953年他又将“身体好”列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这反映了()A.注重身体锻炼成为社会共识B.国家战略对中国教育的要求C.竞技体育目标深入教育领域D.新中国教育方针

7、发生重大变化二、非选择题13.(2022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

8、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

9、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14.(2022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没有前人留下的现成方案,一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前进。这个进程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像是一场毫不间断的接力跑,后继者总是以前人已达到的位置为出发点,随后又远远地跑到他的前面。前人有过的

10、曲折也是后继者的财富。它又像要攀登一座高楼,总是要从一个稍低的台阶再跨上另一个更高的台阶,不容许超越实际可能而一步登天。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专题检测七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1.D由材料信息19531978年,我国GDP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在19601962年由于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中苏关系恶化,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在1966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受挫,说明经济发展深受国内外形势

11、的影响,故选D项;“一直”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始终具备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材料中数据的变化不匹配,排除B项;经济指标好转的时间并非都是经济政策调整的时间,排除C项。2.C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央将部分重工业迁往黑龙江地区,这有利于巩固国防,故选C项;材料讲的是这一时期国家重视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并没有涉及对国民经济的各方面进行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材料讲的是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安全,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重点分布在东北地区,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解决工业分布不平衡问

12、题,排除D项。3.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政府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了“一五”计划的投资,故选A项;材料中只说明政府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占比较大,并未说明政府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一五”计划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没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C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并没有急躁冒进,排除D项。4.D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在上海市场开放后出现,体现了国家对市场作用的初步探索,故选D项;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而材料是对市场作用的探索,此时我国是计划经济,排除A项;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不久,材料内容并未要打破其束缚,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人民公社无关,排除C项。5.B20世纪60年

13、代,广东一些地区实行的田间管理负责制,解放了生产力,却被政府明令停止,这表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需要政策支持,故选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村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而材料强调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项;“取得了大丰收”表明责任制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排除D项。6.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家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支持,故选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而材料主旨是农业,排除A项;乡镇企业指由农民举办的集体、合作、个体企业,而材料强调农业生产,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法体现材料中的变化,排除D项。7.B由材料信

14、息可知承包制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故选B项;1981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农村,排除A项;承包制是企业改革的形式之一,不是方向,排除C项;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8.B材料中提到增值税、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取消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次税制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完善了税制,而不是形成了完整的税制体系,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政府机构调整无关,C项错误。科学发展观理论与此无关,D项错误。9.A材料信息体现的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反映

15、出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不能表明中国主导世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表现,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并没有体现出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排除D项。10.C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吸引外资日益增加,体现了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故选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不能在图中反映出来,排除A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B项;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外向型经

16、济不代表对外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11.C“十三五”时期,我国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科研创新,取得了巨大成果,但仍存在不足,这表明单靠自身力量还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需要引进科技与世界合作,故选C项;材料表明中国创新能力存在欠缺,并非创新网络全球化发展受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产业体系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并非创新潜能,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首次提出,与“十三五”规划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12.B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一五”计划的开展,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在教育领域提出身体健康的理念,而非全社会的共识,

17、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身体健康,而非竞技体育,排除C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日本技术引进的特点:借助法规加强管理;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把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技术相结合;鼓励企业引进欧美先进技术,企业承担引进过程中的风险。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开展国际合作时力求自力更生;大量引进苏联和东欧的设备、科技、人才和管理经验等;中苏关系恶化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优先发展重工业。(2)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战后美国等国家的扶持;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影响。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实行“一边

18、倒”的外交方针;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视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落后、科技落伍。(3)以自力更生为主发展科技;注重引进外来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发展的项目。14.参考答案示例:论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对内进行的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正在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是对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接力跑”。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