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91271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温馨提示:请将答案书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4分)1. 下列各项词语中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桀骜 窒息 神采飞扬 绯闻(fi) 游说(shu) 悄然无声(qio)B. 嬉笑 瞌睡 寥若辰星 攒射(cun) 着陆(zhu) 载歌载舞(zi)C. 踌躇 祷告 妄自菲薄 屏息(bing) 翌年(l) 长歌当哭(dng)D. 浸渍 婆娑 绿树成阴 沼泽(zho) 执拗(ni) 叱咤风云(zh)【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

2、力。A项,“悄然无声”中“悄”应读作“qio”;B项,“寥若辰星”应写作“寥若晨星”;C项,“屏息”应读作“bng”,“翌年”应读作“y”。故选D。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飞虎队中美情”中美友谊墙竖立在博物馆餐厅,成为一座永久性设施,旨在让参观民众重温飞虎队的峥嵘岁月,传播“飞虎精神”。他在这部剧中饰演的角色有几分“傻”气,常常说话不假思索,在外国商人面前更是显得呆头呆脑。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入心弦。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可谓老练稳重,但面对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公布的经济中期预测报告,即便是这位鼎鼎大名的银行家,昨

3、天也表现得忸怩不安起来。梁实秋先生选取梁启超先生的一次精彩演讲,凸显了梁启超谦逊幽默、潇洒稳健的个性,文章短小精悍,平易近人。“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已经七个世纪有余,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这里形容飞虎队经历的岁月,使用正确。“不假思索”,意思是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这里用来表现一个“傻子”说话不经大脑,使用不正确。“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这里形容河水,

4、使用不正确。“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这里形容特里谢见到经济中期预测报告后拘谨不安,不是不好意思,使用不正确。应为“局促不安”。“平易近人”,比喻态度温和,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这里取后一个意思,使用正确。“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这里形容文天祥为国牺牲,使用正确。故选C。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与贪污腐败相比,虽然庸官懒政的“软腐败”表面上不会造成太多的经济损失,但是会直接损害干部队伍形象,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B. 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严重,干旱、地震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

5、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C. 1926年,梁启超在知道自己被西医误诊误医之后,怕因此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带病撰文,禁止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D. 中国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战略构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病的辨析能力。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与主语位置不当,“虽然”“但是”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应把“虽然”应该移到“软腐败”后;C项,否定不当,双重否定表肯定,故可把“禁止”改为“要”;D项,成分残缺,“战略构想”缺少谓语动词,可在“与沿线国家”前加“提出”。故选B。

6、4.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 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 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 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 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中的仿写句式。仿写时,一定要注意形似和神似两方面,即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题中所给的是上联,要写对句,即下联。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审准是写好答案前提标准。本题可用排除法,要根据意境和对联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比如:A项,“心平浪静”对应“志远天高”,符合偶数位置对应字的声调平仄相对规则,“平”的声调为一声,恰好是平调,“远”三声属于仄;然后看“

7、秋月芙蓉湘水碧”是否 对应“春风杨柳麓山青”,首先看末尾字的平仄规则,符合对联尾字仄起平收的规律,其次看词性和意思是否相同、相应,名词“秋月”恰好对应名词“春风”,春秋和风月也是典型的对应意象,杨柳对应芙蓉,宽泛而言也没问题,杨柳是多义词(杨树和柳树的合称2.专指柳树3.古曲名,即折杨柳),可以指一种柳树,一树一植,没问题,湘水对应麓山,山水恰好相对,词性也相同。A项可以作为下联。B项,“情深海阔”“阔”字是仄声,作为下联,尾字不能和上联“静”形成仄平相对的关系。根据仄起平收这个对联的规则排除B项。C项,给人威武霸气,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是动态美。而题干的情调氛围和C是完全不同的,属于静态美。

8、排除C项。D项,“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情境、氛围、情感和“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也不吻合,内容上不能成一组对联。排除D项。故选A。【点睛】点睛:命题式仿写,是给定一个完整的语言材料,让考生品读例句,领会其句式、结构、意蕴、修辞手法等特点,然后给定仿写的具体材料、主题等,让考生依据示例仿写。对联式仿写的一些规则有:(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9、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话题式对联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语言表达题。明白晓畅的文意、精炼准确的用词、优美文雅的表达应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拟写出对联之后,应检查文句是否通顺,上下联的词性、结构、平仄是否符合要求,所用文字是否精当等。5. 下列各项中两句均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张良出,要项伯 焉用亡郑以陪邻C.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答

10、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A.无通假,译文: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共”通“供”,供给。B.“要”通“邀”,邀请/无通假。译文:(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C.“郤”通“隙”,隔阂、嫌隙/“倍”通“背”,背叛。D.“卒”通“猝”,突然/无通假。译文:多次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故选C。【点睛】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6.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

11、语均为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则虽欲长侍足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之俱左右既前,斩荆轲秦兵旦暮渡易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意思的能力。“可以”古义是可以用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足下”古今意思一致,都是对对方的尊称。“非常”古义是意外变故,今义是程度副词,很。“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是因果连词,表结果。“左右”古义是身边侍从,今义是表大致范围。“旦暮”古今意思一致,早晚。“细说”古义是小人谗言,今义是详细说来。“秋毫”古今意思一致,比喻微小的事物。不是古今

12、异义。故选A。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实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C.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哙拜谢,起,立而饮之D.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言必信,行必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A项,告辞/推辞;B项,身处困境,走投无路;C项,谢罪/感谢;D项,信物/守信用故选B。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发图,图穷而匕首见B. 失其所与,不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C. 不如因善遇之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3、D.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第一个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是连词,表承接;B.第一个是代词,自己的;第二个是代词,他,指项庄;C.都是介词,趁机; D.第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况且;第二个是副词,尚且。故选C。9.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以乱易整,不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 使使以闻大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C.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君安与项伯有故D. 朝济而夕设版焉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体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能力。A. 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王,名

14、词使动用法,使称王。活用不相同。B.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知道;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C.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D.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故选A。10. 下列各项句子中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籍何以至此 将军岂有意乎B. 若属皆且为所虏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D. 使毕使于前 燕王拜送于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A.宾语前置句,“以何”/一般疑问句。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省略句,(轲)被八创。C.定语后置句,“侍殿上的群臣”/判断句,

15、“者”表判断。D.状语后置句,“于前毕使”,“于庭拜送”。故选D。1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新诗是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B. 汉字字形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汉字的主要构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C.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记录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和言行,全书20篇,虽然只有12000余字,但内涵博大精深。D.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全书以大卫的成长史为主线,始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

16、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汉字字形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错误,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故选B。【点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12.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其中的“侯”后来可以泛指达官贵人;“万户侯”是指食邑万户的侯爵。B. “山东”最早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大体相当于今天山东省所在区域,又称“齐鲁”。C. 樊哙是刘邦的“

17、参乘”,即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古代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一人在左陪坐,称“参乘”。D. 根据鸿门宴宴会上项羽、范增、刘邦、张良的座次可以看出筵席上最尊的座位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南向北,再次是坐北向南,最卑是坐东向西。【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即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一人在左陪坐”错误,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故选C。【点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

18、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二、(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艾青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1937年4月注:龙华位于上海郊外,是看桃花的名所,在当时

19、又是著名的屠场。1931年春,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头两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桃花开放是在春天,五烈士牺牲亦在春天。这两句的“春天”和“桃花”又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光明、美好的社会。B. 诗人通过“血斑点点”“没有星光”“刮着风”表明桃花开放的“夜间”的环境特点,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刽子手的狰狞面目,却把他们的残酷表现得入木三分。C. 诗人把国民党反动派比喻为“饥渴的野兽”,他们随时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残害着革命者的生命,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义愤和控诉。D. 诗歌将“血迹

20、”和“桃花”“春天”巧妙地联系起来,直抒胸臆,揭示了五烈士流血的深刻意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烈士牺牲的崇敬和对光明未来的信心。14.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可以删去,全诗仍然完整。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答案】13. D 14. 最后两句不可删去。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这首诗的内涵,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末尾这两句将这一思想更集中地传达了出来。【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的鉴赏能力。D项,“诗歌将血迹和桃花春天巧妙地联系起来,直抒胸臆”错误。这几句诗把五烈士流血的深刻意义极含蓄地表达出来,并不是直抒胸臆。故选D。【

21、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的个性化探究能力。从诗中来看,“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意思是“人们问:春天从哪里来?我回答说:来自郊外的烈士坟墓”,这两句诗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重申了诗歌的主旨,其中“墓窟”是五烈士静静安息的坟茔,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民族的春天,诗中的“春”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春天,而且是社会光明温暖的春天,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先烈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诗歌在结尾点出了主旨。三、(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刘半农君鲁迅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

22、,可难说得很。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

23、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没有算好的缘故。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地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 。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

24、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批评他的为人,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

25、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

26、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选自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有删改)注: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在论语人间世等刊物发表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作品。15.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7、,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回忆刘半农时不作一般介绍,也没有溢美之辞,而是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且撷选典型实例,使追怀的对象有血有肉,具体可感。B. 鲁迅杂文不乏高明的修辞,如本文将“韬略”比作“仓库”,又将陈独秀的“内皆武器,来者小心”和胡适的“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与刘半农的“令人不觉有武库”作对比,表现刘半农更可亲近。C. 文坛上人们批评刘半农的为人“浅”,而鲁迅先生却对刘半农的“浅”持肯定态度,并由此提倡文坛上应形成“浅而清澈”的文风。D. 文中“弄烂古文”一句,说明曾经的文学革命战士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鲁迅用“弄”和“烂”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28、16. 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形象优缺点并存,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刘半农的优点。17.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中“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答案】15. C 16. 他刚到新青年的时候与保守派进行斗争,很勇敢坚定,是新文化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他心口一致,绝不会背后捅刀子;对待别人并不设防;为人简单;可以体现出他为人真诚、坦率,不虚伪、不做作。 17. “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光荣”被掩盖抹

29、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持肯定态度”错,结合原文“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可见作者并非对他的“浅”持肯定态度,而是说这个“浅”虽是毛病,却不能遮掩他的优点“清”;“并由此提倡文坛上应形成浅而清澈的文风”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说明刘半农的优点,注意只概括“优点”。结合“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信”可概括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勇敢的战士,是新文化运

30、动的坚定支持者;结合“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可概括出他为人真诚、坦率,不虚伪、不做作。【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含义的能力。从本句话的后一句“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结合前文的回忆内容“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

31、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可知“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最后一段的“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一句可知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从文章最后一句“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以及文本通过回忆与刘半农相处的点点滴滴可知,作者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但是也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光荣”被掩盖抹杀。四、(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32、面小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顷之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

33、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殷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眗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

34、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栎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蕲:秦置蕲县,汉属沛郡。狱掾:狱曹的属吏。18.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B. 梁以此奇籍 奇:认为不一般C. 梁眗籍曰:“可行矣!” 眗:使眼色D. 谕以所为起大事 谕:知道、明白19.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以故事得已B.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C. 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D.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2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5、. 季父即叔父,中国古代兄弟辈中长幼排行的顺序是“伯、仲、叔、季”,一般而言,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B. 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他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起义,建立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C.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二十四史的“前四史”。D. 本纪,简称“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的传记。史记中记载人物事迹的还有世家、列传、表、书。其中“世家”主要记述诸侯事迹。2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籍的祖父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家族

36、世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B. 项籍小时候对读书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教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C. 秦始皇游览会稽一带时,项籍跟项梁一起观看,其间项籍的一番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D. 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了一百多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担任副将。2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2)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答案】18. D 19. C 20. D 21. B 22. (1)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项籍

37、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2)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D.“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谕”如解释为“明白、知道”,则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这句话是说“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句中的“谕”应解释为“告知”。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词。A.故事:古义,这里是两个词,“故”,原因;“事”,事情;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B.江西:古义,长江以西;今义,江西省。C.受命:古今都是,奉命、接受任务。D.于是:古义,在这种情况下;

38、今义,表示承接的连词。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D.“记载人物事迹的还有表、书”错。“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这两个都不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直到他的季父项梁教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错。原文是“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由此可见,项籍并没有认真学习兵法。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

39、题得分点有:(1)彼,那个人;掩,捂;妄言,胡说;族,灭族。(2)亡,逃跑;莫,不;独,只有。【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

40、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曹的属官曹咎写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属官)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

41、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起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项籍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长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

42、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大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项梁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 待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于是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和官吏 ,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

43、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项梁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在这种情况下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五、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中怀念项羽、针砭南宋朝廷的名句是“_,_。”(2)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送别”时,面对太子及宾客一行的垂泪涕泣,荆轲唱出的慷慨悲壮的心声是“_,_”。(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应当

44、具有的品格是“_,_”。【答案】 (1). 至今思项羽 (2). 不肯过江东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萧”“兮”“惨淡”“淋漓”。六、作文(50分)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是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是电话那头轻柔的呼唤;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伪装,会带你走进过往的回忆;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启迪你人生的意义;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

45、篇记叙文,要求:自定立意,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有这样一种声音有人说,父爱似山,巍峨而深沉,而我却认为父爱如水,源远流长,他的声音总是滋润这我的心灵。终于盼到回家周。中午,吃过充满着爱的香味的午饭,钻进我的小屋,翻出了以前的照片。“哇,好丑。”那是我初三毕业,暑假时在医院拍的,鼻子用棉布塞着,不能呼吸,脸肿得像猪头。我看着照片,思绪飘到两年前。零八年七月初,拖着生病多年的鼻子来到医院,接受“再造”。一个小时的手术之后,我就变成照片上那个样子,爸爸扶着我走进病房。因为堵着鼻子,胀得眼睛睁不开并一直落泪,血也不断从鼻腔流向嗓子里。爸爸就不停地将卫生纸撕成块帮我擦泪擦血。七月的

46、暑气令人难以入睡,加上无法用鼻子呼吸,我躺在病床上翻来覆去也睡不着。也许是被我乱动逗得痒了,血一直流着,爸爸心疼地看着我,脸上挂着憔悴的微笑,手依旧不停地给我擦拭着。为了让我凉快,他扶着我到大厅里溜达,深更半夜走廊里只有我们爷俩。他轻声地给我讲着笑话,让我不至于很难受。到了拆药线的日子。爸爸早早就准备好了两卷卫生纸,我惊奇地望着他,他笑笑不语。“哎呀!”我拽着爸爸的手发出痛苦的呻吟,棉布从鼻子里被医生拽出来,血也跟着涌出来,爸爸忙用纸擦着,血流过嘴角,下巴,已经浸红了我的衬衣,“伤口没好,还得再塞上。”于是蘸满药水的纱布又住进了我的鼻腔。终于疼得受不了,我抱着爸爸大哭,也顾不得那血和着泪流到嘴

47、里,浸透爸爸的衣服。而爸爸只是轻轻地刮了刮我的鼻子,“瞧,大鼻子多可爱,别人要还没有呢。”于是安抚我坐到药机旁,清理了血和泪,让医生帮我上药了。我抽泣着,满是泪的眼望着爸爸,通红的眼,瘦削的面庞,更憔悴了。为了让我睡得安稳,他已经几夜没好好地睡一觉了。那是我生命中最难过的五天,也是我和父亲呆在一起最长的日子,虽然不能正常呼吸,但父亲的寥寥数语,让我感受到了他对我无微不至的爱的味道。父爱如水,潺潺地滋润着我的心,无声无息却细腻周到,愿以后的岁月里父亲都能陪我一起度过。【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标题+写作要求的全命题作文。材料的四个句子用排比方式谈“声音”的意义,

48、列举出的都是正面的意义,我们可以认为材料的倾向是谈声音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未列举出的意义也应紧承上面的句子可以谈声音对我们其他的正面的影响。另外,材料中的四个句子是纯粹列举式地呈现,其中“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是浅层次的意义、直接的影响。“心灵的震撼”“感动”是属于感性层面的影响,而“唤起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则是上升到一定高度的立意。当然,立意无分高下,符合题意则好。具体题目分析,要注意标题中每一个词语,“有”表示客观存在的;“这样”是强调,是特指;“一种”强调了数量;声音是文章描写、叙述、议论的主体,既可指自然界声音,如风声、水声、鸟鸣声;也可指生活中的声音,如车

49、声、音乐声、人的话语声;也可指没有声响的心声。有声响的心声,总之,声音的内涵丰富。整个题目是要求考生选择一种熟悉的印象深刻的声音,强调这样一种声音存在的意义。人的声音:奶奶的声音、父母的声音、司机的声音、妹妹哥哥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雨声、歌声、鸟鸣声没有声响的声音:竹子生长的声音、蜗牛的心声、树生长的声音、蝉蜕的声音、小草顽强生长的声音、心声大而抽象的声音:中国的声音、故乡的声音、母爱的声音、诚信的声音其他的声音:木鱼声、脚步声、石磨声、倒茶声、梦呓声、加油声、咳嗽声、排球的声音、打闹声、撕纸的声音、烧开水咕咕的声音、读书声文体上,要求是记叙文,考生可以运用各种描写方式进行记述,可适当抒

50、情。参考立意:本次作文“有这样一种声音”立意重在“声音”,如:唤醒我奋斗的声音;留给人们美好回忆的声音;家长的谆谆教诲;老师的良苦用心立意可以由小到大,由有到无,由实到虚。1、某位亲人的某种声音,如脚步声、歌声、开水的咕咕声、读书声、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爱、鼓励和做人的道理。2、大自然的声音(水声、风声、鸟鸣声等)让我内心宁静,获取力量,怀念过去,思念故乡。3、无声胜有声,如心声、树或草遭受磨难后努力生长的呐喊、蝉蜕的声音、花开的声音、竹子生长的声音、聋哑人的呐喊声,表现对我的激励作用。4、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写亲情、友情、师生情;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如时间易逝,要珍惜时间;

51、通过倒茶声,知道要做一个稳重淡然的人;通过小贩的吆喝声,让我感受到过去美好的回忆,认识到传统的保护的意义;通过树或草生长的声音,赞美生命的顽强。参考素材:那年我高二,他读高三。我原本以为他是一个很用功的人,但接下来的相处让我知道我错了,他很爱说话,没事大呼小叫,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每天早晨那雷打不动的关门声。我想应该全楼的人都听得到吧!为此,我常向妈妈抱怨:“隔壁的那个人真奇怪,都上高三了,怎么还那么吵?学习肯定不怎么样!”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平淡地笑了笑。时光在每天的关门开门声中不紧不慢地流逝,直到有一天晚上。下晚自修回宿舍的时候,妈妈还没有来,我依旧像往常一样吃完饭后做没完成的作业。突然,我

52、听到很大的关门声,同时夹杂的还有衣架碰撞发出的清脆响亮的声音。“起风了吗?妈妈怎么还不来?”我正在心里嘀咕,这时一声巨响后,电也停了,这下可怎么办?万一妈妈还在路上怎么办?万一雨一直下怎么办?我心里七上八下。一阵敲门声把我拉回到现实。我赶紧开了门。站在门口的怎么会是他?“你有蜡烛吗?”“你看见我点了吗?”我没好气地回答。他倒是什么也没有说就下了楼。不一会儿他气喘吁吁地上来递给我点亮了的半截蜡烛,满屋亮堂堂的让我感觉不再害怕。看着他离开的黑乎乎的背影,心里真不是滋味。一个完全与那厚重关门声划不上等号的人。很快,他就毕业了,但那种关门声仿佛并没有消失,依旧在我的心底久久激荡,像警钟一样激励着我。好

53、长一段时间,我都会趴在窗前望着那快点完的蜡烛心想,那厚重的关门声何尝不是蜡烛呢?它总会在定点的早晨出现,唤人们起床,然后,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世界的另一头。有这样一种声音,看你,需要水波不兴。有这样一种声音,它来自江河奔流的豪迈,它来自戈壁风响的震撼,它来自火山暴发的壮阔,但它更来自山水行吟的歌者,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曾唤醒多少人的斗志;它更来自破浪前进的行人,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曾叫多少人鼓起信心,勇往直前;是的,李白就是这样狂放与自信,他曾让高力士脱靴,让贵妃倒酒,让国舅研墨,他诗诗都是那样的豪放,句句都是那样的刚强,他的声音,教会我自信也坚强。有这样一种声

54、音,它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发出的含混不清的第一个章节,它是少年发出的感觉最温暖的语语,它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心中最常念到的挂念,它给予人的耳膜最温暖的振动,它让一个女人从此变得完美,它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与阳光,它的名字叫做妈妈,是的,妈妈,这个读起来让我们最为信任的人,她给予我们的,不只是生命,更是我们一生也偿还不完的恩情,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一声一声去呼唤她妈妈,她便心甘情愿为我做一切,乃至生命,妈妈,妈妈,这个柔弱却又刚强的声音,教会我感恩。有这种一种声音,它可能来自素不相识的路人,它可能来自从小到大的伙伴,它告诉我,我们彼此之间是透明的,它告诉我,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的,这个声音,来自我们

55、最信最至的朋友,在这个世上,父母有一天会先我们而去,孩子有一天会远走高飞,陪伴我们一生的,还是朋友,朋友,我们困惑的时候,给我们鼓励,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加油,在我们骄傲的时候,给我们提醒,是的,朋友一生一起走,在我们走过的一串串深深浅浅脚印中,都留有朋友善意的回音,这种声音,教会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刻摆正自己的方向,给我一生的鼓励与支持。爷爷让我去小铺买份报纸,可小铺关门了,正好这时那老头迎面走来,我猛地生出一个怪念头,想整整他。于是,我跑到马路旁捡了一张硬纸板,裁成和硬币外的模样。跑到老头面前说:“我买一份报纸。”“好的。我给你拿一份啊,”说完从里面迅速整理好一份递给我,然后又咧开嘴,生

56、硬硬地对我微笑。那微笑是那么真诚,看着他的笑,我的心动荡了,但我还是下意识地将纸片硬币递给了他,他也许是太相信我,他看都没看就直接放进了荷包,还恳切地说:“孩子,拿好啊,小心掉了。”那嘶哑的声音一下子进驻到我的心里,直戳我的内心防线。在他声音的敲击下,我感到我多么地渺小我不敢正视他。我紧紧握着报纸跑回家,一股脑儿地奔向房间,关上房门,我能强烈地感受到,那是害怕。他那真诚恳切的声音不停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回想起他的真诚,我想我怎么能欺骗老人呢、怎么能欺骗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呢?我自己问自己。自责、羞愧弥漫着我。我拿着钱迅速跑到巷子里,想找到老人,把钱给他。可是,我却没有找到他,只是老人那恳切的声音再一次次在我耳边回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