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90617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周初,武王把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尚父周公等分封在王畿四周及戎夷附近的边境地区,让他们在封国内建军守土,让这些封国的军队抵御异族的侵扰。从边境到镐京王畿之间,四周封国数百,形成多重封国屏障。这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是A. 奖赏开国功臣的客观要求B. 藩屏王室的政治需要C. 效法殷商分而治之的必然D. 社会生产状况的反映【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武王建立屏障的目的是“在封国内建军守土”“抵御异族的侵扰”、“形成多重封国屏障”,这表明西周实施分封制是为了藩屏王室的政治需要,故本题选B项;从材料来看,分封制

2、有奖赏开国功臣的信息,但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股商在统治上是分而治之,但是从本材料的信息来看,不明确,故排除C项;材料是从政治上分析分封制的实施的目的和效果,不能说其是社会生产状况的反映,故排除D项。故选B。2. 某学者指出,孔子对政治的基本定义是“政者,正也”,其道德要求主要是针对执政者或准备从政者提出的,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示教垂范,反对“不教而杀”的虐民暴政。这揭示出孔子A. 追求理想的政治模式B. 首先提出了民本思想C. 致力于维护贵族政治D. 专注于培养贵族子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孔子政治上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针对执政者或准备从政者提出的,强调统治者要以德修身、

3、以德治民,揭示出他追求理想的政治模式,故A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出孔子强调民本思想,但不能说明是他首先提出民本思想,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无法判断是否维护贵族政治,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孔子政治上的道德要求是针对统治者,不能说明孔子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也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3. 汉武帝颁布的“告缗令”中规定:“禁止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占有土地和奴婢,敢于违抗法令的,即没收其全部财产。”这一规定旨在A. 消灭奴隶制度残余B. 打击豪强地主C. 打击富商大贾势力D. 缓和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汉武帝颁布的“告缗令”主要针对的是当时出现的商贾膨胀现

4、象,其旨在打击富商大贾,是政府与富商大贾争夺经济控制权的斗争,故C项正确;禁止商人占有土地,使得投向土地的社会资金大大减少,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现象,D项是该政策的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此规定并不能彻底消灭奴隶制残余,故A项错误;此规定只针对商人群体,并不能打击豪强地主势力,故B项错误。4. 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人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在南朝以下勉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该学着意在强调阀士族A. 为平乱治国做出了突出贡献B. 在乱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C. 维护了儒家

5、学说的独尊地位D. 推动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门阀土族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坚守儒家共同体理念,传播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抵挡北方强敌对东晋的进攻,重整南朝统治秩序,反映出门阀土族在乱世中仍然坚守了自身的责任,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门阀士族在汉末动乱中遭到排斥,在五胡进入中原时被迫南迁,这两个时期没有为平乱治国做出贡献,A项错误;材料强调门阀土族在乱世中坚守了儒家共同体理念,但不能据此推断维护了儒家的独尊地位,且当时儒学独尊地位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门阀士族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带到南方,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但无法判断发展速度,也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D项错误

6、。5. 唐宋时期按户等高下有差别地征派赋税徭役。资料显示,一、二等的上户即地主阶层最少,他们占有的土地总量与中下层农户占有的土地总量大致持平。这一状况说明唐宋时期A. 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基础B. 土地兼并受到政府的抑制C. 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减缓D. 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唐宋时期,中下层农户与地主占据的土地数量大致持平,这就为唐宋时期的社会稳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主与中下层农家占有土地的数量比,无法判断土地兼并是否受到政府限制、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趋势,故BC两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中下层农户占据大致一半的土地,看不出农民的赋役负担相对较轻

7、的问题,故D项错误。6. 有学者认为,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包括遵守国家法令的教育内容等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是理学的功劳。这里所说的“理学的功劳主要指A. 儒学的社会化和世俗化B. 儒学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C. 君臣恪守“三纲五常D. 儒家信仰理论重建的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且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反映了儒学思想日益社会化和世俗化,A项正确;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并非是三纲五常,而且在实践中也难于实现君臣均恪守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儒家信仰理论重建任

8、务的是完成陆王心学的出现,材料体现的是理学思想具体内容的推广,而不是儒学理论自身的发展,排除D项。7. 在明太祖看来,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因为“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人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这表明朱元璋强调A. 完善科举以控制人心舆论B. 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C. 创制法律以镇压百姓反抗D. 规范礼制以健全官僚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道德仁义其用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等信息,可以看出朱元璋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故

9、选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不能看出朱元璋更强调“法律”和“礼制”的重要性,也不能体现“科举”、“官僚体系”等信息,故排除ACD等项。8. 据不完全统计,康雍乾时期官修图书不下百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官修图书的类别全面,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各个方面。清朝的官修图书A. 反映了清政府对科技的重视B. 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转型C. 顺应了传统文化总结的需要D. 呈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大规模的官修图书的历史现实,这一时期大规模修书,涉及多方面的大部头作品,明清时期是传统文

10、化总结时期,官修图书恰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需要,C正确;A项错在图书的主导不是科技图书,也不符合史实;B项中国文化转型是近代化的反映,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的呈现了民主启蒙的色彩,和材料的主旨不一致。9. 学者指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南京条约迥然不同,甲午战败和条约签署可谓惊天动地,举国震惊,这个条约彻底破除了传统帝制的法统纲绪和上国体制,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变法改制,清王朝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于现代世界格局的被动地位。这意味着清政府A. 主动放弃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B. 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C. 被迫全面接受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D. 成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11、材料信息“彻底破除了传统帝制的法统纲绪和上国体制”、“受缚于国际法的效力制约”、“接受并纳入于现代世界格局的被动地位”等信息可知,清政府被迫全面接受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C符合题意;“主动放弃”的表述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A;“开始丧失”是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B;成为完全依附日本的附庸从材料信息来看,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也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D项。10. 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纾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材料反映出商会A. 践行了“实业救国”B. 扫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C. 主导了中国的近代化D.

12、 成为了基层的政经一体化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当时“实业救国”思想正盛,商会的作用与“实业救国”主张相一致,故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商会种种措施并不能扫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故B项错误;主导中国近代化在不同时期依靠不同阶层的力量,故C项错误; D项说法错在“政经一体化组织”,商会不是政治组织,排除。11. 蔡元培指出:“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然一经庚子联军之压迫,则向之排外者,一转而反为媚外;凡为外人,不问贤否,悉崇拜之;凡为外俗,不问是非,悉仿效之。”这表明A.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观念应时而生B

13、. 崇洋媚外的心理取代仇外观念C. 义和团运动缓解了国人排外心理D. 传统文化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一经庚子联军之压迫”之后,“一转而反为媚外”以及“凡为外俗,不问是非,悉仿效之。”等信息可以判定材料主旨是强调是恐洋媚外的心理取代华夷观念,故本题选B项;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观念应时而生,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故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缓解了国人排外心理从材料的信息中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同样材料不涉及传统文化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信息,故排除D项。12. 孙中山认为:“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为避免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生,

14、孙中山提出策略是A. 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B. 建立民主立宪政体C. 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D. 核定地价平均地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因此他还提出了民生主义的主张,并希望能够“毕其功于役”,D正确;A体现的是民族主义,排除;孙中山主张建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B排除;C是新三民主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故选D。13.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接受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苏维埃政权的理论。但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并不赞成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认为应该建立既有工农又有资产阶级参加的组织,而不是“苏维埃”。“在这一阶段上,试图强行建立

15、苏维埃,不仅为时过早,而且是不适当的”。共产国际的这一思想A.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B. 推动国共两党夺权斗争的展开C. 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D. 成为党内右倾错误的理论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信息“建立既有工农又有资产阶级参加的组织”、“强行建立苏维埃,不仅为时过早,而且是不适当的”,可以判定共产国际主张中国共产党需要和资产阶级合作,也就是和国民党积极合作,共产国际这一主导思想,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完全放弃了对政权的要求,故本题选D项;这一思想不利于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故排除A项;在大革命时期,

16、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是一味妥协,所以说共产国际的这一思想促使了国共两党夺权斗争的展开是不合适的,故排除B项;材料指出“强行建立苏维埃,不仅为时过早,而且是不适当的”,故排除C项。14. 如图是国民党迁都重庆期间货币发行指数与重庆物价指数走势比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国民政府财政经济陷于通胀失控B.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 国统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D. 国民政府积极准备与共产党决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货币发行量与重庆物价指数走势比较,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纸币发行量的扩大,导致国民政府财政经济陷于通胀失控,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统区纸币发行量的扩大,未涉及“抗日战争

17、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国统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民政府积极准备与共产党决战”等内容,故排除BCD错误。15. 如图为1958年现代中国发行的宣传画,漫画的发表旨在A. 强调中苏科技合作以共同对抗美国B. 宣传苏联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后盾C. 适应“大跃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 激发发展科技的热情以适应时代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发展,希望以科技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并提高国防能力,这是当时时代需求的产物,D符合题意;AB与材料无关,排除;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C排除。故选D。16. 1980年4月5日,邓小平谈到:“关于住房问题,

18、需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与之相关的背景是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B. 对外开放扩展到十四个沿海城市C. 单一的公有制结构逐渐被打破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80年4月5日”、“城镇居民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开始被打破,C正确;AB是在1984年,排除;D是在21世纪初,排除。故选C。17. 苏格拉底建议人应该过一种诚实的生

19、活,荣誉要远比财富、名声和其它表象的东西重要。他谴责那些哗众取宠不愿意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的人,他坚持认为人需要不断思考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 反对追求物质B. 主张人人平等C. 谴责言语说教D. 注重道德养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荣誉要远比财富、名声和其它表象的东西重要”,以及他主张追求个人人格完善等信息可得出,苏格拉底强调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道德的作用,故D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8. 英国学者彼得.斯坦指出:“罗马人不注重法律理论,他们的法律哲学大部分来自希腊人(的思想)。”这里所指的希腊思想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古希腊个人权利的思想,二是斯多葛学

20、派的思想。正是这两种思想成为罗马法上述转变的内在原动力。该学者意在强调A. 罗马法提供了基本的权利范式B. 罗马人缺少理论思辨能力C. 罗马法的完善深受自然法影响D. 罗马人注重维护个人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罗马人的法律哲学来自于希腊人的思想,这种思想包括“斯多葛学派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思想蕴含了自然法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成为罗马法上述转变的内在原动力”,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讲希腊思想包括个人权利的思想,但不等于罗马法提供了基本的权利范式,故排除A项;材料讲“罗马人不注重法律理论,他们的法律哲学大部分来自希腊人(的思想)”,但不是罗马人缺少理论思辨能力,故排除B项

21、;罗马人注重维护个人权利符合基本史实,但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排除D项。故选C。19. 在众多的创造中,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便是近代英国人在传统的框架下将新的内容重新注入,使得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建出一座有着古老的外形却内含现代元素的宏大政治体制建筑。这反映出A. 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政治制度模式B. 时代变迁决定政治体制形式C. 英国式的民主制度具有世界意义D. 传统政治体制违背时代精神【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近代英国人在传统的框架下将新的内容重新注入”、“使得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有着古老的外形却内含现代元素”等信息,可以看出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将古老的限制

22、王权的政治传统与近代民主政治精神巧妙的实现了结合,是英国历史发展的产物,符合英国的国情,即近代英国政治制度模式的确立深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故本题选A项;时代变迁影响政治体制形式,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排除B项;选项CD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20. “时代的精神曾经采取了这个转变:它放弃了那灵明的世界。现在直接观看它的当前的世界、它的彼岸。随着这样一个变革,经院哲学便消沉了、消失了,因为它和它的思想是在现实界的彼岸。”材料中“这个转变”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为A. 肯定弘扬人文主义B. 追求民主政治C. 否定一切精神权威D. 否定天主教会【答案

23、】A【解析】【详解】依据文艺复兴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中“经院哲学”指的是天主教会宣扬的神学思想;“它放弃了那灵明的世界。现在直接观看它的当前的世界、它的彼岸”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它倡导对现世人生的追求,故A项正确;追求民主政治是启蒙运动的目标,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并未否定一切精神权威,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没有否定天主教会,故D项错误。21.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地霍乱多发,人们意识到城市水质关乎居民的生死。18461865年间-共有51个市政府新建或购买了供水公司,取代了原有的私人水公司;在1866年到1895年,又有176个城市提供市营自来

24、水。这表明英国A. 工业革命推动民众消费观念更新B.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受到严重挑战C. 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D. 观念更新助推生产与资本的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当时由于水质问题引发霍乱,政府开办市营自来水公司以解決问题,反映出面临公共事件危机,政府承担起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消费问题,民众消费观念更新也就无从谈起,排除A项;19世纪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风靡全欧洲,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垄断无关,排除D项。故选C。22. 罗斯福新政中通过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存款者提供保障;通过建立住房拥有者贷款公司,给住房所有者提供保障;通过

25、建立新的劳工关系法,给劳工权益提供保障;通过农业调整法案为农民收人提供保障;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法案,为长者和失业人士提供保障。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贡献是A. 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B. 通过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C. 帮助美国民众渡过了大萧条时代D. 帮助美国实现了经济的复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的核心信息都是在安抚民众的举措,稳定人们的社会生活,C项正确;A项错在与罗斯福的阶级属性不符;B项本身正确,但材料无法体现;D错在美国经济复苏,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23. 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重新执政后,提出独立防务,建立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同时以“合作”的名义,扩大在第

26、三世界的势力和影响,保住非洲,插足中东,重返东南亚,打人拉美。由此可见当时A. 美苏冷战的重心已经转移B. 法国谋求重建欧洲大陆霸权C. 资本主义阵营内出现分化D. 两极对峙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二战后,戴高乐执政时,主张独立防务,建立法国人领导的欧洲,同时扩大其在亚非拉地区的影响,这表明法国企图摆脱美国的影响,间接证明资本主义阵营内出现了分化。C正确;当时美苏冷战的重点仍然是在欧洲,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对峙格局,D排除。故选C。24. 20世纪40年代中期,英美等国达成协议后采取了如下表所示的措施。这些举措A. 彰显了世界银行成立之初

27、的目的B. 有利于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C. 顺应了自由贸易国际协定的要求D. 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中(1)(2)(3),说明这些举措的目的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相符合,顺应了二战后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的需要以及免受贸易限制或国际支付管制阻碍的需要,故B项正确;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A项与材料不相符合;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自由贸易国际协定

28、,即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全,材料并未涉及“关税和贸易壁垒”问题,C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D项材料依据不足。故选B。25. 英国著名学者以赛亚.伯林指出,“浪漫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运动,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对个人而言,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的一次转折。从“艺术自由”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思想A. 继承了前人对于理性的崇拜B. 以感性和审美方式反思理性C. 满足了人对自由平等的要求D. 以自由和民主思想对抗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信息来看,浪漫主义改变了世

29、界的生活和思想,是“西方意识领域的一次转折”,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浪漫主义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进行了“转折”,也就是反思,故本题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浪漫主义思想反思了前人对于理性的崇拜,故排除A项;满足人对自由平等的要求,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但不符合题干设问的要求,故排除C项;以自由和民主思想对抗专制不是从“艺术自由”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士人群体急遽发展与壮大,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之学,把求理致用两者结合起来。司马光修成资治通鉴,其旨在“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威”。张载捉出:“为天地立心,为

30、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禹侮、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对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失利表示不满,都多次从“忧国”的角度发出改革时弊的呼声。宋儒们在学术上提倡求新,张载认为:“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程颐认为:“君子之学必日断,日新者日进也。”由此两宋儒学形成了理学、荆公学派等诸多流派,异彩纷呈。摘编自吴怀棋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对于儒学的意识形态和帝国统治的信心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中国人心中天朝上国的形象受到冲击,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

31、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也为解释“时势”,顺应“时势”提供了一个历史目的论的参照体系。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家士人群体的思想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士大夫自觉而积极改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忧患意识,主张革除时弊;求

32、新创新。(2)表现:提出变革中国政治制度,鼓吹变法革新;引入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原因: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的破产【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之学,把求理致用两者结合起来”可归纳出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根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归纳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王禹侮、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对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失利表示不满,都多次从忧国的角度发出改革时弊的呼声”可归纳出具有忧患意识,主张革除时弊;根据材料“义理有疑,则

33、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可归纳出求新创新。(2)表现:根据材料“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可归纳出提出变革中国政治制度,鼓吹变法革新;根据材料“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可归纳出引入进化论,宣传物竞天择。原因:可从当时的民族危机加深、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加深及洋务运动的破产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411846年间,英国在通向自由贸易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600多种关税被取消,另外1000多种商品的关税被降低。1860年,英法两国签署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规定英国废除对法国白酒的歧视,作为交换,法国为英国制

34、造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航海条例、木材关税的取消,连同废除谷物关税,这对欧洲出口迅速产生了刺激增长的作用。继英国率先降低关税之后。在随后的1/4世纪时间里,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其他国家相继直接和通过双边协议降低关税。摘编自【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材料二 二战结束前,美英两国为了保持或增强自已在战后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各自提出了进行国际合作的方案。经济实力业已雄厚的美国开始竭力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1945年12月,美国政府向各国政府发出照会,建议召开国际贸易和就业会议。1946年,美国向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1947年

35、4月,美、中等国进行了关税减让谈判,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使应征税进口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了35%的关税。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从1947年起,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进行了多次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削减了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关贸总协定的特点并说明该组织建立的意义。 【答案】(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世界领先;英国工业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影响:扩大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推

36、动英国经济发展;促进了欧洲的出口,加强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法德等国家降低关税;使得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2)特点:美国主导;倡导贸易自由化;多边性的国际贸易组织。意义:重建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推动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时间来看,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影响:可从推动英国的经济发展、加强各国贸易往来、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特点: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向各国政府发出照会,建议召开国际贸易和就业会议”可归纳出美国主导;根据材料“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可归纳出倡导贸易自

37、由化;根据材料“关贸总协定成员国进行了多次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削减了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可归纳出多边性的国际贸易组织。意义:可从重建了战后国际经济秩序;推动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推动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传统国人的观念中,法律不是一个本于自然正义形成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强制性规范体系,而是能预防和解决一切纠纷的公共政治技巧或治理术。这一套技巧,并非是客观、真实、理性、冷峻的科学,而是因事制宜、无微不至的艺术,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倡导尚贤之治,恩法兼施,凡事可以“活动”“找关系”,强调“实用”“实际

38、”“实行”,用伦理的眼光评判衡量一切。“礼所不容,刑之所加”,“法不外乎人情”等等,成了人们共同的观念。摘编自张书勤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系统论述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评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赞同中国古代法律缺乏强制性、规范体系的观点。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人治”政治的结果;正是由于君主专制体制的影响,中国古代法律观念形成了“权大于法”的观念;因而古代法律在“人治”政治下极其具有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弹性”,不仅使中国古代法律缺乏了客观理性的科学性,也使法律规定往往在“找关系”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最高权威,甚至在司法运用中运用

39、儒家的伦理标准去代替法律规定,如古代法律中规定的“亲亲相隐”,就使亲属间可以相互包庇而不受法律的制裁。总之,中国古代在君主专制和儒家伦理的影响下,整个社会的法律观念非常淡薄,使本应体现自然正义的法律屈从于权威之下,失去了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示例二:不赞同中国古代法律缺乏强制性、规范体系的观点中国古代法律尽管在君主专制的“人治”政治下,法律的权威有时会屈从于政治权威,但法律一直是规范人们行为的主要工具;同时,中国古代法律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儒家的“礼”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也是整个社会共同遵守的秩序,起着法律的作用,由于“人治”社会下的一些弊端,虽然不断出现违法后“找关系”的现象,甚至挑衅法律的权威,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是中国古代所倡导的法律准则,体现了法律的最高权威性。总之,在中国古代社会,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它有力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这也体现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不断修改并完善法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只要观点能体现主题,且明确、紧扣观点,结合材料内容和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如赞同中国古代法律缺乏强制性、规范体系的观点。关于阐释可从中国法律的本质、人治色彩浓厚、儒家伦理对法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