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85626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2页
2022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要求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及特点;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必备知识微点补遗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对抗朝廷。(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图解历史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结果

2、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享有较大的自主权。(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教材补遗唐代的藩镇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3.北宋(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

3、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知识拓展元代行省的区划原则“犬牙交错”表现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作用使行省长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种利用山川地势制约地方势力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

4、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图解历史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图解历史汉代的中外朝制度教材补遗汉代政治的特点布衣将相西汉开国功臣中,大多“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

5、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知识拓展门阀政治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对其的评价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的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

6、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评价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3.隋唐时期(1)措施: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2)意义: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分工流程4.宋朝

7、(1)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知识拓展宋代的文官政治(1)含义: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2)形成原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

8、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选官上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教育上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3)表现: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行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图解历史宋代中央的权力结构5.元朝(1)措施:设中书省,它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

9、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3.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继承并发展:唐至清。(3)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图解历史科举制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一封建国家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史料实证 史料1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汉

10、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史料2始置诸州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 史料3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

11、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读史引领史料1“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国除为郡”“颁布律令”反映了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措施;“与汉郡无异”表明其意义史料2“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说明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史料3“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作用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提示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

12、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史料2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提示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代通过地方分权以强化中央集权。3.依据史料3,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提示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史论归纳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员的选拔、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行省制)。2.影

13、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探究点二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变史料实证 史料1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史料2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史料3传统相权的衰落

14、,宋代是一关键。据涑水记闻中记载:“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读史引领史料1“朕之不逮”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汉代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史料2反映出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史料3“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反映了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1、2、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变的趋势。提示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强化皇权,削弱相权。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推广的积极作用。提示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分散相

15、权,加强皇权。史论归纳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相权步步被削弱,君权逐渐强化。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的缩小及权威的下降。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同时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二、唯物史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1.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例如,汉代察举

16、制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官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标准都是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出一种开明性。2.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但是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后来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这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

17、制,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探究点三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影响史料实证 史料1(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史料2(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史料3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它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

18、举制的历史作用读史引领史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说明先秦时期推行的是世官制,这难以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史料2“德行”“学通”反映出察举制下选拔官吏把道德、品行、才学作为举荐标准。这可以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机会史料3“扩大了”“冲破了”指出了科举选官范围、标准的变化。“开放性”指的是科举选官原则的变化,反映出官吏的来源基础扩大。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察举制与世官制相比有何进步性。提示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伏尔泰

19、曾经高度评价中国行政机构的和谐与完美,认为:“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据此综合以上三则史料,分析科举选官的积极作用。提示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史论归纳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和趋势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才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

20、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二、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整合社会功能打破了历史上的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转化、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

21、较大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真题感悟模拟演练1.(2020课标,26,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由于在省试中出现了徇私录取的现象,宋代遂增加了由皇帝

22、主持的殿试,并成为常制,说明宋代科举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省试后主考官徇私录取被告发,宋太祖出题殿试并成为常制,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省试考试权威确立和人才选拔标准,故A、B、D三项错误。2.(2019课标,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从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规定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由朝廷制作的“皮币”来置放礼物

23、,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约相当于当时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极其昂贵。朝廷这种做法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选C项。“皮币”本身不是货币,该做法并不会加强货币管理,故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故B项错误;此做法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但材料无法说明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3.(2018课标,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

24、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宰相权,但任职宰相却有品级限制。武则天时期,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的方式,让低于三品的官员都可以担任宰相,其实质是限制了传统的高品级官员的权力,有利于实现君权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武则天的这一做法仅是增加了低品级官员获得担任宰相的机会,并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朝廷通过设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方式,虽然让部分低品级的官员能够担任宰相,但并没有“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宰相数量增加,并没有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故D项错误。已考角度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

25、考查中枢制度的变革、中央集权的加强,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科举制度热考角度立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汉代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唐宋加强中央集权和中枢制度的变革高考风向标从汉至元中枢制度变革(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中央集权)和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意义),是高考命题三大热点,复习备考中既要做好“点”的复习,又要加强对“线”(趋势)的掌握1.(2020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第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

26、承典制,倍(背)公向私侵渔百姓,聚敛为奸第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怒则任刑,喜则任赏为百姓所疾第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第五条二千石子弟怙恃荣势,请托所监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答案C通过材料中的官员职责“省察”“黜陟”可知此类官员负责的是监察和考核工作。“六条”中内容反映出当时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中“第一条”的确能看出土地兼并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无法看出是否已经造成社会危机,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看出豪强地主势力是否已经出现恶性膨胀,排除B项;

27、“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通称而非王国,排除D项。2.(2020河北石家庄高三阶段性训练)汉文帝时贾谊提出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据此,汉文帝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汉景帝分梁国为五。到汉武帝时,通过“推恩令”,王子封侯者有一百多人。据此可知()A.汉文帝是分封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B.汉武帝时期郡国并行的局面得以结束C.汉代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D.汉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根据材料大意可知,为了削弱诸侯的势力从汉文帝开始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国势力,所以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故选C项;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建议分封诸侯王子弟为王的策略

28、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符合历史潮流,选项中“始作俑者”一词含有贬义,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大大削弱了诸侯势力,郡国并行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郡国并行的局面依然存在,排除B项;汉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诸侯国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3.(2020辽宁丹东二模)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送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

29、.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答案A根据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送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可知宋代中枢机构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故选A项;宋代中枢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并未出现“分权与制衡”,排除B项;根据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可知宋代中枢机构在决策过程中程序严格,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并非“有效制约”,排除C项;材料未强调对相权的分割,排除D项。知识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备知识微点补遗一、宰相制度的废

30、除1.背景(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措施(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图解历史宰相与皇帝的双重关系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深感力不从心。2.过程(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3)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权压众臣。(4)

31、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3.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列表比较中国古代的宰相与内阁宰相内阁相同(相似)点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点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影响制约皇权无制约力图解历史古代中国削弱相权的方式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1)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2)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其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设立: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

32、设置军机处。(2)官员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列表比较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行事快捷;外界干涉少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知识拓展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

33、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链接新教材明朝宦官专权比较而言,明朝的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关键能力素养探究探究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实证 史料1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2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

34、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 史料3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读史引领史料1黄宗羲认为“明之无善治”是因为“高皇帝罢丞相”,这表明了宰相制度的作用史料2“西北用兵”说明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太远”“不便亲授机宜”反映了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目的史料3“样本四巨册”“惟揣摹此样本为急”说明官员拘泥规则,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揭示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强化君权的措施。提示明初

35、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清朝设立军机处。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请依据史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示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为彻底的主仆关系。史论归纳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

36、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二、唯物史观全面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交融,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4)民族关系上:有利于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的加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对外关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

37、力保障。2.消极影响(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易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人浮于事现象。(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3)思想上,专制统治严重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真题感悟模拟演练1.(2020课标,27,4分)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

38、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材料“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和“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反映了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对皇权的制约,说明当时内阁权势强大,故A项正确。材料只能体现皇权受到内阁的制约,“严重”说法不合适,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内府缺钱,没有反映社会经济凋敝,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故当时不存在君权和相权关系紧张问题,D项错误。2.(2017课标,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39、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本题以明朝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作为切入点,考查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的政治问题。明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参政威胁皇权,规定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利用宦官来制衡外廷官员,宦官开始参与中枢决策过程。这就对宦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会出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的现象。据此分析,这是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导致的,故A项正确。明代宦官参政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B项错误。当时内阁尚有一定的议政功能,故C项错误。当时掌握决策权力的依然是皇帝,故D项错误。3.(2016课标,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

40、、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本题以明代地方行政变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代行政制度的理解。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分设三司,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但这一制度存在着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明中后期,地方事务增加,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政府派遣巡抚总理一地的军政、民政事务,故B项正确。巡抚一职的设置只是统合地方原本分散的事权,并没有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巡抚的设置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官制无关,

41、故C项错误。巡抚的设置与缓解或加剧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无关,故D项错误。已考角度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朝政治制度的演进,从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清代政治制度的影响热考角度立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重点考查明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及明清制度变化的影响高考风向标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后一个发展时期,高考命题常着眼于政治文明的影响。在复习备考中,学生应重点复习明代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及明清两代对地方的管理1.(2021海南高三阶段性测试)有学者研究发现,阁臣无定员,可多可少,多时达到十人,少时仅一人,一般三至五人。入阁阁臣的品级也无限制,低的只有

42、七八品,高的可至二三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相差较悬殊。这反映了明代内阁()A.作为中枢机构,阁臣位高权重B.作为侍从机构临时多变C.机构精干灵活高效 D.阁臣品级较低不受重用答案B题干所述明代入阁阁臣人数和品级并不固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相差悬殊,本质上反映的是作为秘书班子的内阁成员是服从和服务于专制皇权需要的,皇帝决定了其人数和品级的变化,故选B项;明代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品级并不固定,所以不是位高权重,排除A项;题干提到内阁的阁臣“无定员,可多可少,多时达到十人”,所以不能说机构精干,排除C项;由题干中的“阁臣的品级也无限制”“高的可至二

43、三品”可知,不能说明代内阁阁臣“品级较低”,排除D项。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明代中期以后,仕途尤讲资格,“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由此可见,当时()A.皇权操控中枢任职B.权贵子弟的仕进之路已被阻断C.官员选任更加规范D.论资排辈使官场风气日益败坏答案C明代中期以后官员选拔,“非进士不入翰林”强调才能,“非翰林不入内阁”强调工作经验,表明明代官员选任讲究资格,循序渐进,因此更加规范,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选拔讲究资格,未见皇帝在操纵控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官员选拔讲究资格,未强调对象,排除B项;“仕途尤讲资格”,并非“论资排

44、辈”,排除D项。3.(2020广东珠海二模)明代内阁大学士多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升至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前期以文治国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答案B明朝内阁虽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是大学士可以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可能会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故限制内阁大学士的品秩,而到了清代,随着军机处的设立,内阁成为单纯的办事机构,已不能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将大学士品秩提高,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体现了君主

45、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明朝内阁非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大小及票拟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到清朝军机处设立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清代内阁大学士虽基本是文官且品秩不断提高但实际权力在不断降低,并不能反映清前期以文治国,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4.(2020湖南怀化二模)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见,督抚()A.是临时性官职B.行使职能

46、单一C.完全代表中央D.权力归属中央答案D由材料可知,清代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原来的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机构,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说明督抚的权力归属中央,故选D项;从材料中“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可知,督抚不是临时性的官职,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督抚既是地方行政首脑,还可以管理军事,因此督抚行使的职能不是单一的,排除B项;“完全”代表中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课堂小结记知识纲要背史论术语1.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从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

47、国选官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中国选官制度的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5.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将其作为顾问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6.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夯基提能作业一、选择题 1.(2020广东深圳二模)据贾谊记载,汉初,天子和诸侯之相都称为“丞相”,使用黄金之印。据司马

48、迁记载,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汉武帝此举目的是()A.削弱宰相权力 B.加强中央政府权威C.挑起王国内部矛盾 D.逐步分割诸侯封地答案B由材料“汉武帝时将诸侯之丞相改为相,使用银印”可知汉武帝此举削弱了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的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汉武帝此举并不能挑起王国内部矛盾,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削弱诸侯王权威的措施,分割诸侯封地的措施是“推恩令”,排除D项。2.(2019山东淄博3月考试)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

49、认为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D.宰相能力平庸答案C材料中三位丞相“不过是凑数的丞相”,反映了相权的削弱,这是由于当时君主集权加强,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中朝决断国事、外朝负责执行,故A、B两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宰相能力平庸,故D项错误。3.(2017海南单科)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汉武帝时期独

50、尊儒学局面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东汉察举制对人才的判断标准对地方上的世家大族更有利,使得世家大族掌握着人才选拔的主动权,进而形成对政权的垄断,阻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故B项正确,C项错误;郡县制是建立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基础上的,材料没有反映出皇帝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弱化,因此不能推断出郡县制的基础动摇,D项错误。4.2020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曹操统一北方后制定“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把评定人才的权力留给豪强大族,但任免官吏的权力却由政府掌握,对“名人”循名责实后才授予官职。其目的是()A.废除世卿世禄制维护统治B.取消九品中正制打击豪强C.削弱豪强大族以巩固统

51、治D.完善监察制度以整顿吏治答案C据材料“把评定人才的权力留给豪强大族,但任免官吏的权力却由政府掌握”可知,政府掌握着官吏任免的最终权力,而非豪强大族,说明其目的是削弱豪强以巩固统治,故选C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当时尚未出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排除D项。5.(2018课标)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

52、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项错

53、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6.(2021河北承德高三上学期调研)何忠礼先生认为:“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公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见,他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C.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D.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答案B由材料“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知,新老士族可通过自身的强大势力干预人才的选拔,考试成绩并不

54、能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故选B项;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科举制的创制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大,使得其可以干预人才的选拔,排除D项。7.(2020重庆一中高三6月模拟)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答案B根据材料“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

55、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说明官僚制度较为成熟,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遭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但并未建立官僚群体对皇权的制衡机制,排除D项。8.(2020辽宁沈阳一模)两宋科举考试不问家世,一旦录取,仕途优越,宰相90%以上系科举出身。两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头衔,后逐渐升至亲王,亲王又不得世袭,朝会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这反映了此时()A.官僚机构简洁高效 B.科举制冲击了宗法观念C.文官政治不断发展 D.奉行“重文轻武”政策答案C据材料“两宋科举考试

56、不问家世,一旦录取,仕途优越,宰相90%以上系科举出身”可知,宋代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再据材料“两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官属亦从简”可知,宋代此举是为了防范宗室成员干政,从而确保文官体制的正常运行。这些反映了当时文官政治不断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机构成员的主要来源,并未提及其运行机制,无法看出其是否简洁高效,排除A项。皇子不直接封王并不是科举制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重文”但并未体现“轻武”,排除D项。9.(2019广东梅州模拟)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A.以山川地

57、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的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10.(2019湖南岳阳远志学校高三第三次考试)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二、内阁与南书房三、内阁与军机处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答案C材料目录中一直有内阁的存在,故A项错误

58、;材料涉及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的是清朝中央制度的演变,故C项正确;目录中只有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皇帝的措施,故D项错误。11.2019湖北七市(州)3月考试明初,设六科给事中。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六科给事中的设立()A.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C.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D.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答案D从材料信息可知,六科给事中掌封驳之权,即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中的失误,故选D项。12

59、.(2020河北石家庄高三阶段性训练)清代除继续沿袭明代脱漏户口人户以籍为定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补充条款,如“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冒籍者、跨籍者、越边侨籍者,皆禁之”等。这可以用来佐证清代()A.租佃制度的瓦解B.阶层流动的弱化C.宗法观念的扩展D.专制集权的强化答案D根据材料“除继续沿袭明代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补充条款”可知清代强化了户籍管理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体现了专制集权的强化,故选D项;题干不能反映租佃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管理制度,没有涉及阶层流动,排除B项;材料中“察其祖寄,辨其宗系”是通过加强对户籍的控制而强化集权,与宗法观念扩展无关,

60、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后汉书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汉和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还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员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

61、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摘编自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地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地选拔人才。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特征,并简析察举制的特征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10分)答案(1

62、)特征:“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员额分配”的地域倾斜。启示:德为先,能者上:汉代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君子贤人任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境界。察举制里的“四科”充分体现了察举制因能授任、量才取人的倾向。现代人才选拔也应该注重德才兼备。人才选拔的适度倾斜:人才选拔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适度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实行对弱者的保护。为协调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人才选拔应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以实现实质公平和对弱者的保护。(2)价值取向:扩大人才选拔范围,提高用人的合理性;标准明晰,增强选人公正性;不断完善,维护制度权威性;公平竞争,利于社会阶层

63、合理流动;律己修身,培养官吏廉洁性。14.(2019四川眉山中学高三9月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果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

64、,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12分)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当落榜

65、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起初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

66、南方对北方的优势在不断扩大。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被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高频加练2选择题1.(2020陕西宝鸡一模)西汉初年,谋士贾谊提出两方面治国措施。其一曰:割地定制,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地尽而止”;其二曰:定礼制,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显示其等级尊卑。这些措施()A.希望重建西周制度 B.意图放弃无为而治C.意在加强中央权威 D.利于诸侯巩固统治答案C根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显示其等级尊卑”可知,贾谊想通过“割地定制”和“定礼制”两项

67、措施,限制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这些措施不是为了重建西周制度,而是为了维护汉初的政治统治,排除A项;汉初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些措施的实施并不代表放弃“无为而治”,排除B项;根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可以看出诸侯的势力被削弱,排除D项。2.(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五)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协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东汉末年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这一变化()A.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B.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D.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答案B材料“隋以后别驾则由中央统一任命”反映了地方人事权转移至

68、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各州刺史自行任命;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说明刺史的权力变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隋唐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题干材料中的这一变化与推动选官制度变革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别驾的出身,无法得出打破士族垄断政权的结论,排除 D项。3.(2020河北石家庄一模)项目高官贵戚中级官僚下级官吏普通士人合计汉代官僚名族子弟23.9%8.7%13%10.9%56.5%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8.7%8.7%2.2%23.9%43.5%上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父祖在汉代的阶层构成所做的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

69、有效C.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答案B由表中“家族在汉代无官位族望者”“43.5%”等信息可知,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不能说明背离制度设计,故选B项,排除D项;材料信息显示官员选拔并没有注重阶层平衡,排除A项;C项所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4.(2020江西赣州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答案D根据材料“举秀才”“举孝廉”可知,此时的选官制

70、度为察举制;根据材料“不知书”“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实际选官中出现与其品德不符的官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注重门第的是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察举制在选拔官员上曾起到过积极作用,排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品德,排除C项。5.(2020河南濮阳高三下学期入学测试)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由材料“

71、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可知唐朝在分割相权的基础上,调整了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在唐朝得到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的调整并不能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起草,门下省负责审核,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排除D项。6.(2020广东汕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D

72、.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答案A根据材料“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可知,唐代科举主考官相对固定,这易出现请托舞弊等科举腐败问题;根据材料“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可知,宋代科举主考官不固定,且还会互相监督,因此可以尽量避免主考官腐败等问题,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从唐代至宋代科举主考官的任用方式变化,不涉及政府行政效率、整个官僚政治的发展状况、文人政治诉求,排除B、C、D三项。7.(2020山西高三适应性调研)997年,北宋政府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

73、在各路设转运司等“监司”机构,规定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员兼任,且“三年一替”。北宋政府采取这一系列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树立皇帝绝对权威C.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D.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答案D北宋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目的在于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地方割据隐患,故选D项;材料中的措施是针对地方而言的,并未提及政府的运作流程,无法体现是否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展开,与树立皇帝绝对权威无关,排除B项;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只是“设转运司等监司机构”的目的,排除C项。8.(2020河北保定一模)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

74、,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士、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答案A据材料可知,宋朝科举考试注重个人行政能力,故选A项;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的挑战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是选官制度,并不是官制改革,排除C项;D项所述材料无法反映,排除。9.(2020河南九师联盟高三5月联考)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张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所以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

75、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材料说明明代内阁()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答案A据材料“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可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在各臣僚奏议前提前了解国事,待“各臣僚建议于御前”时,已经有了相应的对策,这显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明代决策过程的变化,并不是决策机制的异变,排除B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D项。10.(2020河南平

76、顶山、许昌、济源一模)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答案D明朝时无论是内阁还是宦官,其权力均来自皇帝,内阁的设置和重用宦官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选D项,排除C项;最终决策权操控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11.(2020山东青岛三模)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77、该制度旨在()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C.提高行政决策效率 D.处理紧急军务答案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该制度的特点是迅速、机密程度高、没有中转环节,这样做能够使皇帝更直接、更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便利了皇帝对百官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故选A项;题干中所述的制度是对以前做法的改变,但这不是皇帝的出发点,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专制皇权,排除B项;题干中所述的制度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但这也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所在,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没有述及奏折进言的具体内容,不能据此推断出皇帝的真正目的是处理紧急军务,排除D项。12.(2021山东名校联盟质检)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答案A据材料“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可知,巡抚和总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通过地方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地方制度,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项;总督和巡抚分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军民分治导致地方独立性削弱,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