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2017级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0题,共60分)1.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A. 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B.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2.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韩非子3. 右图为土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 年),皇帝
2、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A. 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B. 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C. 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D. 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4.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 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A. 导致了七国之乱 B. 形成郡国并行制度 C. 消弱了王国势力 D.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5. 2004 年1 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
3、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 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 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 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 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A. B. C. D. 6. 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A. 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 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C. 中书门下执掌最高
4、决策权 D. 三生六部体制名存实亡7阅读右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8.“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景、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下列各项中,与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他们” B“光是画中的主角”C“向色彩的奥秘进军” D“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9.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
5、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1912 年5 月7 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11. 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 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
6、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A.掀起二次革命 B.倡导“实业救国” C.倡导民主科学 D.主张“尊孔复古”12. 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资政新篇 海国图志 法俄革命之比较 新学伪经考A. B. C. D. 13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 D传播社会主义14、周朝饮酒时有“酒礼”,每现酒一次,宾主之间便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下肚。下列对“酒礼”的说法正确的是A、
7、体现繁文缛节,社会落后 B、强调等级森严,贵贱有序C、意在规范行为,礼治天下 D、说明思想教条,效率低下15、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举荐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控制权。该机构是A 唐代尚书省 B 元代中书省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16、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这样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该评价实质上A 否定了公民民主政治 B 批判了过度的直接民主C 肯定了国家制衡机制 D 肯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7华盛顿与拿破仑都为其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相同之处是确立了资
8、产阶级共和政体 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领导国家走上民族独立的道路A B C D18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
9、施。”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20有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议会内阁制,以及由两个政党竞争执政的两党制,成为以后出现的民主国家普遍效法的基本政治制度。可是从真正的民主意义来考察,当时的英国还不能称为民主国家。”这么说的依据是当时英国A人民的选举权受到严格限制 B国王依然有强大的政治权力 C内阁向议会负责,缺乏实权 D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21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
10、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社会影响的深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22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 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23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梭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
11、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 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24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25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26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一项自
12、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扩张侵略的“理论依据”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ABCD27“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13、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28毛泽东的诗词是珍贵的史料,下列可用于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诗句是( )A“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C“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竞殒命,壮志也无违。”D“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9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斗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
14、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社会主义革命理论30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第31 题10分,第32 题15分,第33题15 分,共40 分)3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 用各地的才俊,
15、新创之周实际 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 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 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16、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6分)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 世纪中叶以后,1840 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 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 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 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2)根据材料二,指出谭其骧的主要观点。(4 分) 32、长期以来,君民关系
17、是知识分子在追求治世与善政过程中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韩愈认为 ,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君主,“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命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丝麻、做器皿、通财货 以事其上者也”。按照这样 的分工原则,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民众则要治于人。因此,每一等级都要恪守自己的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命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丝麻、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 ”。摘编自刘泽华 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指普天下的民众,下同。)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可除之
18、。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者,为天下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君材料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瑕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摘编自谭嗣同仁学1)根据材料一,指出韩愈对于君民关系持什么观点?(6 分)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关于君民关系认识的异同点。(9 分)33(15
19、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苏继祖戊戌朝变记(1) 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4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
20、革持怎样的态度?(2分)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9分)高2017级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答案一、 选择题:ADDCD ACDCD CBBCB BCBDA BCDCB BBCAB二、 非选择
21、题31、(1)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2)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32、(1)韩愈的观点:君权至上,民必须服从君主;君和民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各阶层必须尽其职守;承认君主盘剥人民的合理性。(2) (6分)认识的同:君主不是天生的,其出现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君主应民众的需求而出现;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应为民谋公利。认识的异:黄宗羲出于传统思想,强调君主个人的道德自觉;谭嗣同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认为君主是人民的选择,民可废君,具有民主思想。 33、1)特点: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2分)慈禧握有实权。(2分)态度:不反对光绪帝改革。(2分)(2)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等。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