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846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旧人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如何划分。能力目标:1.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2.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3.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4.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

2、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及季节状况。德育目标:1.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成因,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2.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教学方法1.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演示,让学生来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2.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

3、导学生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以及五带的划分等问题。4.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教具准备地球仪 三球仪 投影片 板图或自制图课时安排3课时板书设计:1、昼夜交替 (1)晨昏线(2)昼夜交替的原因(3)昼夜交替的周期(4)昼半球、晨昏线、夜半球的太阳高度(5)昼夜交替的意义2、 时区、地方时和区时 北半球右偏3、地转偏向力 水平运动物体偏移 南半球左偏 赤道上不偏转教学过程设计: BA2326N2326S0【复习旧课】右图中的曲线代表的是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地球表面

4、运动的轨迹。读图并回答:1当太阳直射点移至A点时北半球为_月_日,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至B点。2北半球_日至_太阳直射点南移,_日至_日太阳直射赤道及其以北地区。3太阳直射点南移极限是_(纬度)。今天太阳直射点在_半球上。【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下面几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讲授新课】1昼夜半球及其划分(1)昼夜半球的概念: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2)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然后提问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9找到答案,最后读图1.24,加深印象。(3)昼半球和夜半

5、球、晨线和昏线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递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递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 昏线(4)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j 太阳高度角概念: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k变化规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h0 昼半球 白天h0 晨昏线(圈) 在地平线上h0 夜半球 黑夜(3)昼夜交替的原因 j原因地球自转。用地球仪演示k周期 1太阳日=24小时 注意与恒星日的比较l意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太阳日对人类的巨大意义。2、地方时(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称地方时。(2)地方时的差别: 15 1小时 1 4分 1 4秒【补充】地方时

6、的计算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所求地方时的地点,若在已知地的东面,则加时差;反之,则减时差。)地方时的计算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地方时的关键。(2)明确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先确定对应点的时区,求出时区差。(3)确定某一地点的地方时,该点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图中或题目条件中隐含的(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

7、落时刻是18点)。(4)明确地方时的换算关系1小时/15;4分种/1;4秒/1,“东加西减”。(5)计算过程注意相加大于24小时要加一天,相反,相减,不够减时,借24小时,日期相应退一天。新方法的扩展 地方时的计算中:要计算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已知时间的经度-要计算时间的经度),其中经度中,东经为正,西经为负。例:已知120E的地方时为12:00,求20W的地方时?20W的地方时=12:00-4分120-(-20)=12:00-9:20=2:40,日期变化同上,其他方法同上例。在日界线的教学中,向东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或向西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一,这一难点的突

8、破也可应用区时的计算方法。如西十二区为5月1日的12:00,则向西跨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的日期为:东十二区的区时=12:00-(-12)-12=36:00-24:00+1天=12:00(5月2日)。即向西跨过日界线,时刻不变,日期加一天。同理也可计算向东跨过日界线后日期的变化。 类似的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中。具体方法是;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如宁波(30N)夏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30-23.5)=83.5;北京(40N)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40-(-23)=26.5;赤道春分日的太阳高度为:90-(0-

9、0)=90;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90-0-(-23.5)=113.5,当太阳高度()90时,则太阳高度应为180-,即为当地的太阳高度,因此赤道冬至日的太阳高度为:180-113.5=66.5(3)时区和区时j 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分位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5015E30E15W7.5E22.5E37.5E7.5W22.5W西一区中时区东一区东二区如:k 区时:各时区均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区时。 A、 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B、实际使用的时区指导学生读P19最后一段,了解各国依据本国具体情况采用的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并展示世界时区图,在图上落实之。印度:半时区

10、(东5.5区)朝鲜:东侧时区(东9区)中国:统一时区(东8区),称北京时间。【补充】时区和区时的计算:求时区: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某地的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 (所得商数,按数学求近似值的方法保留整数位,小数点4舍5入,就是该地的时区数,除中时区外,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 或:某地的时区序数(该地经度+75)15(所得商数的整数为时区序数,除中时区外,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

11、、异侧时相加。求区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某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1小时两地的时区差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时区差;若已知区时节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早西晚。新方法的优点 在探索中,本人总结出一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点的新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非常理想。这种新的计算区时的方法是:要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例1:已知北

12、京(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京(东九区)的区时? 东京时间=12:00-(8-9)=13:00(即东京时间为5月1日13:00)。例2: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伦敦(中时区)的区时? 伦敦时间=12:00-(8-0)=4:00(即伦敦时间为5月1日4:00)。例3:已知北京时间为5月1日12:00,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纽约时间=12:00-8-(-5)=-1:00+24:00-1天=23:00(即纽约时间为4月30日的23:00)。(注:当算出的区时为负数时,应加上24:00,日期减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4月30日)。例4:已知纽约时间为5月1日12:00,求东

13、京的区时? 东京时间=12:00-(-5)-9=26:00-24:00+1天=2:00)即东京时间为5月2日2:00)。(注:当算出的区时大于或等于24:00时,应减去24:00,日期加一天,即从5月1日变为5月2日)。 以上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等到验证,这一方法不需要画出两个时区,也不需要知道两个时区之间的东西方法就可以准确地算出区时,即计算时也不需要判断用“+”或“-”,因此学生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经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农村普通中学)均能熟练掌握。图1-6经典例题42002年11月20日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自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A19日19时

14、 B20日5时 C19日21时 D20日21时【解析】根据经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判断长城站位于西四区,与北京相差12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为11月20日19时,长城站的区时为19日21时。【答案】Cl 日界限m时区和日界限的计算:A、已知经度推算时区经度/15看余数:0余数7.5,商为时区数15余数7.5,时区数为商+1.B、时差推算:同在东(西)时区:时差=甲时区数乙时区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差=甲时区数乙时区数C、已知甲地区时,求乙地区时乙地区时甲地区时两地时差(东加西减)D、以下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东侧西十二区西经度时刻相同昨天西侧东十二区东经度时刻相同今天(西加东减)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

15、的偏移(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处不偏转。(2) 偏移原因:j地球的形状为球体,使得经纬线的空间方向发生变化 k物体运动中具有惯性(3)地转偏向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大小:与速度成正比(4)作用:气流、水流的偏转明显(5)举例:长江三角洲的形成指导学生读图1.25,联系地转偏向力,思考:A长江水道分为南北两支后,两支水道有何变化?为什么?B长江三角洲何岸最先发育?为什么?C长江口内现有一岛叫崇明岛,你认为该岛北侧利于航行还是南侧利于航行?为什么?该岛今后可能与北岸还是南岸相连?不同的地方时间不一致,实际上我们知道同一地方不同季节日出的时间也不一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

16、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引导学生读图A、B、C,分析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以及南北极的昼夜时间,填写下表:日期太阳直射点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日(2)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内容归纳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特殊现象(3)纬度变化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就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提问:赤道全年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总结: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为夏半年,昼长夜短;另一个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4)练习:夏至日,太阳直射 , 昼长为12小时, 出现极昼现象, 出现

17、极夜现象。冬至日,太阳直射 , 昼长为12小时, 出现极昼现象, 出现极夜现象。【补充】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夜长短的变化:夏半年:昼长于夜,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6点;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6点。2昼夜长短的定量分析(计算):求昼长、夜长;求日出、日落时刻;第一: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公式:某地昼长(正午12点一日出时间)X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一日落时间)X2这里所讲的昼与夜,均是以太阳是否升起或落下地平圈为标准,也就是以地平圈为界线。而生活中感觉到的昼夜,因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产生了晨昏蒙影(晨光和昏影),所以比日照时间长些。第二:在光照射图上昼夜长短的

18、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可根据该点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来推算。日照图是自然地理中的难点,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侧视图和俯视图(极视图)两种。日照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如下: 1 确定晨昏线 (1)明确图中线(圈)的含义及晨昏线的画法: 侧视图:大圆为经线圈,横直径为赤道,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平分赤道,二分日过南北极点,二至日与南北极圈相切。 俯视图:中心为极点,外圆为赤道,半径为经线,晨昏线在二分日为过极点(圆心)的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平分圆(与经线重合),二至日为弧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2)确定晨线和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进入夜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为晨

19、线。 2 确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极 侧视图,通常是上北下南(特例除外)。 从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顺时针自转为南半球。 从经度数排列上看,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或西经度数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向相同。 3 季节或日期的确定 利用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来判定:北半球昼长夜短或北极地区是极昼,则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反之则为冬半年。 利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 4. 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太阳直射经线的确定: A. 地方时12时的经线。 B.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侧视图即为大圆面向太阳光线的那一半)。 C. 根据已知某经线的时间来计算。 D. 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经线。 直射纬线的确

20、定: A. 利用极昼、极夜的范围计算(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则为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相切,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 直立物体影长为零的地区所在的纬线。 C. 利用晨昏线相切的纬度计算:直射纬度90相切纬度(北半球昼长则直射北半球)。 D. 利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5. 时间的确定 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8时。 直射点所在经线时间为12时(正午),与之相对另一条经线时间为24(零)时。 同一条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

21、 经度差1时间相差4分钟。昼夜长短 太阳直射北半球,则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地区出现极昼范围是(90直射纬度)N以北地区;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地区出现极夜极夜范围是(90直射纬度)S以南地区。太阳直射南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如果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则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扩大,如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则北极地区极夜范围缩小。南半球相反;直射点向南移相反。 某地昼长该地昼弧所跨经度(1小时15),夜长同理。 8 确定太阳出没时刻 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点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1)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

22、日落。(2)根据某地昼夜长短计算日出日落时刻,先计算出该地昼长的时间,然后以正午12时为起点,减去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出时间,加上昼长时间的12就是日落时间。【经典例题】1、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A点此时是 点钟。(2)此图表示的日期是 月 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3)此时与北京同一日期的地区共跨了 个时区。(4)此时以 和 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两天。68.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空间思维转换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计算能力。由题意知,8日19时飞越晨昏线上空则应对应昏线上空,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图为晨线应排除,和对应昏线属于东11区的区时,即当地为8日19时,根据晨昏线倾斜方向,图中正好为8日19时

23、,图中当地为17时,故第6题选B;由上述推理可知,东11区为8日19时,此时芝加哥(西六区)应为8日2时,故6小时后飞机到达应为8日8时,故第7题选D。根据图中晨昏线特点可以推知北半球为昼长夜短,应为夏季,第8题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第8题选B。答案:6.B 7.D 8.B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计算能力。根据图形中条件可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和45W,可以推出A点所在经线为180,因45W经线为12时,所以A点应为4时,表示的日期应为12月22日;因45W为12月22日12时,故135E应为12月23日0时,所以120E应为12月22日,且同属于该日期的共有21个。答案:(1)4

24、(2)12 22 (3)21 (4)135E 1802、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在图中标注太阳高度为0度,地方时为8点的点 M。M(2)图中AB 线(晨或昏)。图中D点大约再过 小时日落。(3)图示各点中,此时太阳高度大于0度的有 ,小于0度的有 答案:(2)晨 11(3)D E C G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引导学生读图A、B、C,分析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以及南北极的昼夜时间,填写下表:日期太阳直射点赤道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日(2)小结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规律。A、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B、离直射点越

25、近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然后引导学生读图1.26,验证这一规律,并注意其数量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夏至: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冬至: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4)练习:夏至日,太阳直射 ,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太阳直射 ,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补充】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并非正午太阳高度),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度,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度。 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是90度(也是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用公式计算:H=90-(H为正午

26、太阳高度,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为直射点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当地冬半年取负值)。【小结新课】 同一纬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同一季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纬度分异变化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使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四季和五带。三、我国及欧洲四季的划分1指导学生读书P22,了解我国及欧美国家四季划分的异同,并列表比较。我国欧美国家北温带许多国家相同点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不同点春立春-立夏春分-夏至3-5月夏立夏-立秋夏至-秋分6-8月秋立秋-立冬秋分-冬至9-11月冬立冬-立

27、春冬至-春分12-2月2二十四节气指导学生阅读P23阅读材料,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可参看地理图册P4,然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2-23,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补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五带的划分(1)形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异: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减少。(2)划分方法:看书P23图1.28讲解(3)意义: 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是进一步研究地表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小结:五带是依据有无太阳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划分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纬度变化的结果,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是以后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分异规律的基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五带的划分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呢?(提问、归纳)五带的划分以黄赤交角的大小为依据。目前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而南、北极圈的度数正好是回归线(黄赤交角)的余角。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五带的范围也会随之变化。若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均会变小,温带会增大;反之,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都将变大,温带就变小了。【总结新课】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的变化及划分,五带的划分【巩固新课】活动【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