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中古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的帝国是()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D.查理曼帝国答案:C2.“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阿拉伯文学史)这说明阿拉伯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达B.注重吸收东西方文明C.国家重视D.立足于以往文明的基础之上答案:B3.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同样,商业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A.实
2、行国家垄断工商业的政策B.工商业发展比较落后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奥斯曼帝国对工商业实行垄断政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看出奥斯曼帝国工商业发展比较落后,故B项错误;国家垄断商业并不意味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4.笈多帝国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下列关于笈多帝国说法不正确的是()A.经过多年的战争,几乎征服了北印度B.国王直接控制了恒河中下游,政局稳定C.由雅利安人建立,建立了种姓制度D.印度教产生并得到很大的发展答案:C5.印度在公元最初几世纪完成的政论著作政事论中已经提出不
3、要把自由民变为奴隶的要求,并规定了奴隶要求释放的条件。作者主张,奴隶主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必须向主人缴纳一定数量的收获物,并要服劳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封建生产关系可能已经在印度出现B.政事论的作者同情奴隶的遭遇C.印度农业生产发展缓慢D.政事论的作者认为应该平均分配土地解析:根据材料“奴隶主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必须向主人缴纳一定数量的收获物”可以看出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体现,说明此时印度已经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对把自由民变为奴隶,并非同情奴隶,而是主张变革生产关系,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明显与作者的主张不符。答案:A6.
4、日本学习唐朝制度的改革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指引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A.贵族世袭制度B.城市自治机构C.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D.政教合一国家解析: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7.12世纪晚期,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镰仓设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开始,天皇形同虚设。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A.大化改新取得胜利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C.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D.天皇大权独揽解析:镰仓幕府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
5、府政治时期,C项符合题意。答案:C8.朝鲜科举制度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别试”,还有国王亲临的“亲临试”,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材料说明()A.儒家思想对朝鲜影响深远B.朝鲜科举考试和中国完全一样C.科举考试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D.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解析:根据材料“成均馆的儒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对朝鲜选官制度的影响,故A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
6、斯和印度的文献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是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出现了。交流内容以制度文化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诗歌等方面。摘编自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7、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方面和主要内容方面的变化。参考答案:(1)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举例: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2)变化:形式方面,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方面,隋唐以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传入欧洲,被哥白尼等西方天文学家奉为权威著作,对西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欧洲语言中有不少天文学术语、星座和星辰的名称都源自阿拉伯语。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阿拉
8、伯天文学是欧洲天文学的源头B.近代科学最先诞生在阿拉伯世界C.阿拉伯在东西方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D.阿拉伯天文学对欧洲天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材料只强调了西方天文学受到阿拉伯天文学的影响,并未说明西方天文学起源于阿拉伯天文学,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近代科学诞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故B项错误;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D2.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书,结构清晰,考据严谨,文笔典雅,篇幅适中,已成为备受推崇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所描写的战争双方是()A.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C.西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D.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
9、帝国答案:A3.当奥斯曼帝国日渐迟暮时,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西欧出现了新的事物,从文化到科技,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变革,开始超越奥斯曼帝国。无论哪一方面,就连奥斯曼帝国昔日引以为傲的军事,也落入下风。材料主要表明()A.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是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B.奥斯曼帝国曾经军事力量强大C.西欧在文化和科技方面领先于奥斯曼帝国D.奥斯曼帝国在与西方的较量中开始处于劣势解析:根据材料“西欧出现了新的事物,从文化到科技,他们经历了一连串的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了文化与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最终使西欧领先了奥斯曼帝国,故A项正确;B、C、D三项只说明了某一领域的变化,
10、不全面。答案:A4.笈多帝国是印度封建制的完成时期。笈多帝国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等级森严的附庸臣属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笈多帝国深受西欧封建制度的影响B.种姓制度是笈多帝国形成附庸臣属关系的重要原因C.采邑制度和由此形成的等级臣属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D.采邑制度不利于巩固笈多帝国的统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邑制度在西欧和印度都出现过,说明采邑制度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欧封建制度和种姓制度的相关内容,故A、
11、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采邑制度是否有利于巩固笈多帝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类的历史虽然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摘编自冯长运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系列教材: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
12、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被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材料三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
13、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摘编自朱寰世界中古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据此回答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3)材料三中的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参考答案:(1)自然环境:东方,亚非大河流域。西方,具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地中海区域。(2)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作用: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中介。(3)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历史启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