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82263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生活环境的改善 单元质检十六(含解析)统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质检十六生活环境的改善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这反映了()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D.建筑技术的进步2.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民保于城,城保于德春秋左传城为保民为之也谷梁传隐公七年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A.春秋战国时“城”具有军事防御功能B.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C.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D.城

2、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3.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和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4.据统计,在清代,1 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C.清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D.清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5.多立克柱式是雅典本土的

3、建筑式样,简洁稳固;爱奥尼克柱式流行于小亚细亚地区,精致纤细。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以多立克柱式为主体,后殿有四根爱奥尼克式柱子。山门和胜利神庙也是兼有两种柱式。这反映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特质是()A.发扬民主B.包容C.以人为本D.理性6.1838年,英国议会要求在所有未来的圈地中,必须留出足够的开敞空间,为当地居民锻炼和娱乐之用。1859年,议会通过娱乐地法,允许地方当局为建设公园而征收地方税。这表明当时英国()A.城市化水平相当高B.注重改善居住环境C.阶级矛盾日益尖锐D.社会贫富差距拉大7.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4、;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8.据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9.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

5、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11.下面是世界各国典型高速铁路建设工期对比表。国家线路(设定距离大致相等)工期(年)中国北京上海3日本东京新大阪5德国科隆法兰克

6、福7法国巴黎里昂7韩国首尔大丘12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22据表得出的结论是()A.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B.中国科技迅速提升C.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D.西方各国普遍衰落12.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据史料统计,两宋时期发生的90多次疫病中,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今开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B.说明市坊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造成的13.新全球史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7、 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这表明()A.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B.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C.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14.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指出,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A.病菌是印第安

8、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15.导致下面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帝国时期人口出生和死亡率状况表(单位)年份平均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净增人口1871188040.728.811.91881189038.226.511.71891190037.323.513.81901191033.919.714.2191129.518.211.3191229.116.412.7A.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B.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C.生活条件的大幅改善D.医疗卫生条件的提升二、非选择题(

9、本大题4小题,共计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万历年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使这一集市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雍正年间逐渐恢复,乾隆、道光年间进入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清代中叶,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万个,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千米12个。农村集市网的形成沟通了城乡市场,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全国的每一个州县,使地区之间分工互补,调整经济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可能。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

10、,主要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是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指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

11、划文化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农村集市网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18201911年中国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图图2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观察图1和图2,提取两项19世纪有关广东地区和英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3分)18.(2021辽宁沈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人力车(也称为黄包车、洋车等)诞生于日本。1873年,法国人米拉将它引入上海法租界,一传入就迅速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姚觐元弓斋日记云:“乘马车剽疾而不适意,东

12、洋车以人代曳疾驰,稳而价廉,处处皆有。”有钱人家通常置备私人人力车,称之为“包车”。它外表光洁华丽,车厢后面还钉块铜牌子,刻上“某宅自用”的字样。阔气的车也有装四只灯,有的还装有后尾灯,晚上老远的就能看见。据燕京乡上记说,高等洋车售价可达一百到一百二十银元。人力车夫挣扎在社会底层。胡适曾说道,人力车代表的文明就是那用人做牛马的文明。他们有的是失业的工匠,有的是本钱赔光的小商小贩,更多的是破产的进城农民。他们大多租用车行的洋车,“拥有辆属于自己的洋车”是穷其一生的愿望。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人力车已经剩余不到4000辆。1956年,上海最后两辆黄包车被送进了上海历史博物馆。(1)根据材料,概括人力车

13、在中国近代发展变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力车畅行中国近代各城市的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末疫情表(部分)公历疫情出处149年十一月甲申,诏曰:“今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徙在作部,疾病致(给予)医药,死亡厚埋藏”后汉书孝桓帝纪151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后汉书五行志166年己酉,诏曰:“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后汉书孝桓帝纪169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备急千金要方171年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孝灵帝纪173年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孝灵帝纪179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

14、孝灵帝纪185年春正月,大疫后汉书孝灵帝纪208年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三国志217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三国志219年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三国志(1)根据材料,概括汉末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末政府救治疫病的认识。(6分)答案与解析单元质检十六生活环境的改善1.A解析材料从“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A

15、项符合题意。2.A解析根据材料的出处可知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城为保民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等可知“城”有军事防御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关于“城”的产生原因中没有涉及商业因素,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划的特点,排除D项。3.B解析根据材料“棉花和棉纺织业市镇”“蚕桑与丝织市镇”“米粮专业市镇”“陶瓷业市镇”“造纸业市镇”以及“纺织丝市镇”可知地区性分工较为明确,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没有体现,A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鼓励发展商品经济,C项错误;材料说明农业发展专业化趋势,并不能说明传统农业的

16、衰落,D项错误。4.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清代,无论是较小的城镇还是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当地的治所所在地,是当地的政治中心,故B项正确。5.B解析材料体现了雅典文化对小亚细亚文化的融合,折射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包容性,故B项正确。6.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以及议会的要求和法令,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文化娱乐生活的要求提高,注重改善居住环境,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相当高,A项错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7.B解析根据材料“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

17、刻稽留”可知,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公文和书信及时而准确地传达,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现象不是经济交流,A项错误;C项不是目的而是结果,故错误;D项是完善邮驿制度的措施,不是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目的,故错误。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驿传制度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政令畅通、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先秦时期已有驿传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现象有利于民族交流,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是强调交通系统对于国家管理的积极作用,故D项错误。9.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时间是毛泽东访苏期间,即19491950年,后来通

18、过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起步,故D项正确。A、B、C三项三个时期与“最初实现”不符,故排除。10.B解析高速公路的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由城市中心去往郊区,这是城郊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11.B解析通过数据可知,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工期最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速铁路建设与国家科技水平相关,工期短,说明中国的科技水平提升速度较快,B项正确;铁路建设工期本身不能直接反映出经济发展速度,排除A项;铁路建设工期长短与城市化水平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当前西方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排除。12.C解析由材料“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今开

19、封和杭州)及其附近地区就发生了20多次”可知,疫病频发主要是因为宋代都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而古代医学落后,所以一旦发生疫病,无法有效控制,故C项正确。宋代守内虚外,但驻军制度与疫病频发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出市坊制度打破后的环境状况,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两宋都城疫病多发,没有说明民众的信仰造成疫情,故D项错误。13.B解析战争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这对流感的快速传播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足以证明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未产生直接伤害,故排除A项;战争不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

20、因素,故排除C项;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不是初步形成,故排除D项。14.C解析“世界发展趋势”指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题干中提到的是新航路开辟给美洲大陆带来的流行疾病使得当地人口大量减少,反映了全球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故C项正确。15.B解析从18711912年表格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在出生率下降的同时死亡率也有大幅下降,这种现象的出现受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故选B项。A、C、D三项说法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故排除。16.参考答案(1)原因:明朝初步形成农村集市网的基础;清朝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大中型城市发展的带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交

21、通的改善和长途贩运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2)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17.参考答案示例信息一:图1中居民迁出逐渐增多;到他乡种田的现象消失;到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的人增多;出国从事工商业的人增多。原因:中国国门被打开,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入侵,国内局势动荡;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业、手工业衰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信息二:图2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增多,从事农业的人减少。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

22、机器的使用把相当多的劳动力从直接生产中排挤出来,为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总结:中国城市化进程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较大;英国则主要受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启示: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活动的影响。18.参考答案(1)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具有一定的等级性;经历了从迅速发展到逐渐消失的过程。(2)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发展的滞后;人力车出行物美价廉;农村自然经济的瓦解;土地兼并的扩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的落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19.参考答案(1)特点:疫病爆发频率高;疫区分布范围广,尤其京师等人口密集区更为严重;疫情爆发季节性明显。成因:气候的变化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汉末自然灾害频繁引发饥荒和疫病;人口密集度高以及人口流动频繁加剧疫病的流行;汉末战争频发且军队环境差也容易诱发疫病。(2)认识:疫病救治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在疫病救治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厚埋葬、减免租税、发放药物等措施有利于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动荡混乱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政府对疫病的救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