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昌都第四高级中学2019高三历史下学期4月考试题(含解析)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D.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答案】C【解析】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表明对宗法的遵从,故A项错误;“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故B项错误;“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
2、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有利于形成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故C项正确;“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没有涉及王权与族权的分离和冲突,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
3、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B. 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C. 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重视气节、品德,鼓励人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4、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不是道德品质修养,排除A。材料中并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这一题以理学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理学影响的了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种自觉的精神”“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结合理学的影响方面思考,即可得出正确结论。3.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币借贷10件,约占30%。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131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24件,约占18%,货币借贷107件,约
5、占8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 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B. 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C. 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D. 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清朝中期和前期相比,货币借贷的比例逐渐上升,而实物借贷的比例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比例变化,并不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借贷结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借贷形式变化并不能够说明农民负担的加重,故D项错误。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6、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C.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 ,排除 A;材料中的“侵略” 也不止是“鸦片战争” ,排除 C;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 , “反侵略者”是“落后者” ,但 作者强调是西方侵略的客观影响,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排除 D。从“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和“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
7、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故本题答案选B项。5.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年份发展大事1892年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1912年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1915年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A. 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B. 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C. 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D. 北洋政府对张
8、裕产品享誉世界起到一定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其他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排除A;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北洋政府(北京政府)实行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D正确。6.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外曾出现过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两种极端。但有学者认为: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以下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A. 戊戌变法和文艺复兴B. 洋务运动和国民大革命C.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答案】A【解析】
9、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借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文艺复兴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而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均没有“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B项错误。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启蒙运动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五四运动没有“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D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信息“借助传统文化外衣宣传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思想不失为一
10、种高明的手段”,结合戊戌变法和文艺复兴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7.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A. 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B. 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C. 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D. 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答案】B【解析】由材料“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可见在
11、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息,排除A。材料是对台湾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排除C;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以“一个中国”为前提,排除D。8.下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50年本科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对其解读正确的是科目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经济地理俄语高等数学基础体育周课时61121222学期总课时1322222442644444A. 政治课在总课时中占比最大B. 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C. 贯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 课程安排体现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政治课学期总课时是176,
12、俄语课是264,政治课不是占比最大,故A项错误;俄语课的占比大,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密切,这说明课程设置受到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课程安排面向工农的时代要求,故CD项排除。9.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A. 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B.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D. 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诺成契
13、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来看,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对于订立契约,从形式上有较大的简化,这一转变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B项。这一转变对避免欺诈没有影响,排除A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变化没有涉及对贵族特权的损害,排除D项。10.卢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一观点A.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B. 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C. 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D. 体现了“社会契约”思
14、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契约论的弊端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充分保障了,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契约论当然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A. 实施五年计划B. 取消自由贸易C. 建立集体农庄D. 允许利用外资【答案】D【解析】从材料“在这里直
15、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苏俄从1921年开始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28年开始的,排除;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是1927年开始的,排除;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点睛:首先通过材料“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得出这一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12.下图漫画载于2018年3月9日美国报刊漫画家协会网站,题目是自筑壁垒,
16、它从深层次说明了A. 当今世界单极格局仍不可动摇B. 中美两国的核心利益矛盾突出C. 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任重道远D. 贸易保护主义让美国陷入孤立【答案】C【解析】漫画的寓意是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自筑壁垒”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说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美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陷入孤立”,排除D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贵族、乡绅、商人的数量达到69.8万人。他们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能够维持一掷千金的奢侈生活,服饰作为他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其花费必不可少。随着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频繁
17、流动,一些原来的社会底层民众着装突破了政府的限制。出身于贵族和富裕家庭的妇女也是奢侈风潮的推波助澜者。甚至,一部分女性女扮男装,外出工作,即便是农民,服饰也不仅仅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而是逐渐摆脱了简单实用的风格,将节假日所穿漂亮衣服同平时劳作所穿衣服区分开来,竭力追赶时髦,只有极少地区的农民不作改变。反中世纪禁欲主义,鼓励人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潮使得与人息息相关的服饰也因此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后,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此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
18、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B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中分头,戴金丝边眼镜。其实,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传统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答案】(1)差异:中国受西方文明的冲
19、击而改变,英国是随着社会变革自发的改变;中国服饰变迁晚于英国;中国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英国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对传统保留多。原因: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近代化起步晚于英国;近代工商业起步晚,规模有限,传统经济占主体;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进步思想影响有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民主化程度高;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2)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加深对西方的了解;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有利于民权平等思想的传播。【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英两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差异主要从是主动变迁还是被动变迁、变迁的时间的早与晚的不同、
20、变迁的范围是在部分地方还是全国范围等。至于原因则要分别进行解释,例如,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是被动的,这是由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而被迫吸收西方文明而被迫变迁等。(2)服饰变迁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要分对政治方面影响、经济方面影响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分开叙述,例如,在思想方面服饰变迁可以有利于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政治方面服饰变迁可以有利于中国人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从而为社会制度的变革营造氛围等。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时间中
21、美关系20世纪初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美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20世纪50、60年代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然而,中美关系在这一时期并非风平浪静,双方在台湾、贸易、知识产权和其它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20世纪90年代在90年代的初期、中期和末期,中美关系又经历了三次大落大起,但依然在跌宕起伏中稳步向前。摘编自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等材料
22、展示了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蕴含了发展外交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启示: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的影响。19世纪末,美国为谋求在中国的利益,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敌人,中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美国在经济、军事上大力援助中国,并在国际事务中扶持中国,提高中国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尖锐对抗。20世纪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美两国为对抗苏联的压力,两国关系解
23、冻,并逐渐走向正常化。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因不同时期国家利益影响,中美两国调整政策,使两国关系呈现时好时坏的发展特征。【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材料中提炼一个发展外交的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依据材料可得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影响的启示。然后依据材料结合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援助和扶持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美走向对抗、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等相关所学,说明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的影响的启示。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请考生从44
24、、45、46三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以前,史书大都私家著作,而典籍掌故,藏于秘府,私人很难参阅,修一代之史却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私家修史容易触犯统治者的禁忌和利害。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政府控制修史,才能统一思想,扫除分裂割据的历史痕迹,多次劝诫大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把前代兴衰作为经验教训,因而格外重视修史。唐太宗于贞观三年(629年)开始设立史馆,指定专人编修前代和本朝国史,并由宰相任监修,负责领导,又别调他官兼任纂修,下设修撰、司直,从事编纂工作,号曰史官。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大权由政府掌握。
25、“二十四史”中,有八部修成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唐以后各朝沿袭此制,连续修史,使我国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史料。而宰相监修制度使史学更多向政治靠拢,由于政治压力或个人的喜好,史官秉笔直书的原则往往受到挑战。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修史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修史制度改革的作用。【答案】(1)原因:私家修史存在严重不足;政府力图以控制史书修纂来控制思想;为了总结前代统治经验。(2)作用:有利于保存古文献,推动了史学发展;有利于加强对思想文化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的修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秉笔直书的原则受到挑战,影
26、响史书的真实客观性。【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唐以前,史书大都私家著作,而典籍掌故,藏于秘府,私人很难参阅,修一代之史却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私家修史容易触犯统治者的禁忌和利害。”、“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政府控制修史,才能统一思想,扫除分裂割据的历史痕迹,多次劝诫大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把前代兴衰作为经验教训,因而格外重视修史。”结合所学从私家修史的缺陷、控制思想、总结前代统治经验等角度概括指出唐太宗修史制度改革的原因。(2)依据材料“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政府控制修史,才能统一思想”、“连续修史,使我国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史料”、“宰相监修制度使史学更多向政治靠拢”、“由于政治压力或个人的喜好,史
27、官秉笔直书的原则往往受到挑战。”结合所学从保存古文献,推动史学的发展、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影响后世的修史制度、秉笔直书的原则受到挑战,影响史书的真实客观性等角度简析唐太宗修史制度改革的作用。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据凡尔赛和约材料二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
28、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撒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了“与会目标”的原因。【答案】(1)不同:凡尔赛会议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交日本,由于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山东问题成为悬案;华盛顿会议规定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
29、归还中国,基本解决了山东问题。(2)原因:欧美列强限制日本扩张,贯彻“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答“中国国力的增强”者不给分)【解析】(1)依据材料一“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信息归纳巴黎和会关于中国问题的裁决,依据材料二“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撒出山东”归纳华盛顿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内容。 (2)依据材料二“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的信息并结合当时国内五四运动
30、以及欧美列强限制日本扩张以及侵略原则回答即可。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胜之,西汉著名农学家。他生活的时代人口迅速增加,大量农民丧失土地,流民问题严重。汉成帝时,他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三辅(即关中平原)地区管理农业,深入农业生产实践,认真研究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水利情况,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身为朝廷命官,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着百姓温饱,为此著胜之书。该书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还有关于区田法、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方面的记载,成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唐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有数家,胜为上。”据汉
31、书艺文志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胜之成为著名农学家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胜之的贡献。【答案】(1)小农经济为主导;政府推行重农政策;人地矛盾突出;流民问题严重;历代农业经验的积累。(2)总结推广的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所著的农书有利于农业经验和技术的传承;注重调查的治学精神与心系民生的情怀,为后世树立榜样。【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身为朝廷命官,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着百姓温饱”可知体现的是政府重农政策;根据材料“他生活的时代人口迅速增加,大量农民丧失土地”可知人地矛盾突出;根据材料“流民问题严重”可知流民问题严重;根据材料“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可知体现的是历代农业经验的积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在当时占据着主导地位。(2)胜之的贡献需要从对农业的具体贡献、治学精神、心系民生的情怀方面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