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微专题第4练(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381566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微专题第4练(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微专题第4练(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微专题第4练(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微专题第4练(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 微专题第4练(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练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2022辽阳市二模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地有遗利,民有馀(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后汉书章帝本纪也记载,东汉“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予粮种,各尽地力,勿令游手”。两汉政府的这些做法()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B使宗族势力日益强大C导致了大田庄经济盛行D推动了均田制的实施2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旨在()A促成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B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C引导统治阶级重视

2、文化典籍先河D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32022浙江卷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42022广东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

3、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52022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决了财政危机62022威海市三模汉武帝时,一方面广泛征召儒生们到中央和地方任职,另一方面又重用被称为“酷吏”的法术之士;还出现了儒生多习法律,酷吏缘饰儒术的新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B无为而治理念的废止C.儒家法家之争的终结D儒法并重方略的推行720

4、22海口市二模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冬季,匈奴大雨雪,牲畜多饥寒死,国人多不安,匈奴贵族于是有降汉之意;当秋马肥时,匈奴则校阅兵力,有攻战之志。”这说明()A气候环境变化决定了民族关系B民族关系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C汉匈关系在和战之间反复摇摆D汉武帝解决边患问题条件成熟8东汉时期,以记录最为完整的京都洛阳为例,在一个半世纪中所遭遇的自然灾害约为百次。灾害发生的频次东汉较之西汉更高,王朝后期比前期更多。最后黄巾军大起义使东汉的统治名存实亡。据此可以推知()A政府应对灾难的能力不足导致阶级矛盾激化B自然灾害频繁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性原因C封建王朝自然灾害呈现前多后少规律性分

5、布D封建政权加强救灾可以避免农民起义的发生9汉武帝时期,结构恢宏、气势磅礴、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期以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汉赋呈现出平民化趋势B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C皇帝好恶决定汉赋兴盛D文学作品的风格受时代的影响102022北京市朝阳区二模史记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单独述史。史记记述了境内外少数民族的起源史与演变史,全方位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状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史记这种民族书写()A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C体现了民族平等共同进步D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第4练

6、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引导农民开垦土地等做法,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两汉政府重视发展农业与宗族势力的强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西汉时期并未盛行大田庄经济,排除C项;均田制是北魏时期才出现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2B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是为了了解研究秦朝制度,分析利弊,从而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故答案为B项;萧何没有要促成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的目的,排除A项;萧何此举的目的不是重视文化典籍,而是统治的需要,排除C项;这一做法不是针对地方政府,排除D项。3B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

7、,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知,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派下去的刺史监察地方,而没有强调地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不是说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排除D项。4D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东汉中叶以后的这种现象不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排除A项;国

8、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5A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6D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一方面重用儒生,另一方面又重用法术之士,同时当时“儒生多习法律,酷吏缘饰儒术”,这反映了当时既重儒又重法的治国方略,D项正确;汉武帝罢黜百家,确立

9、儒学独尊地位,排除A项;B项无法反映材料主旨,排除;“终结”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7B根据材料可知,匈奴在面对大雨雪时想与汉改善关系;当丰收季节时则主张对汉实行战争,即民族关系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B项正确;A项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气候环境影响民族关系,排除;材料并不是说汉匈关系在和战之间反复摇摆,排除C项;汉国力强盛为解决边患问题提供条件,排除D项。8A从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自然灾害频次越来越高,以及与黄巾军大起义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推知由于政府应对灾难的能力不足,无法减轻灾难带来的危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故答案为A项;阶级矛盾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从“王朝后

10、期比前期更多”来看,是呈现出前少后多的分布,排除C项;D项中的“避免”说法绝对,因为导致农民起义的阶级矛盾仍然存在,排除D项。9D根据唯物史观可知,文学风格的变化是时代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因此结构恢宏、气势磅礴、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期以后,社会日渐黑暗,宦官、外戚专权,因此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D正确;以抒情为主的小赋并不符合平民阶层的需求,排除A项;大赋和小赋是同一种文学形式,排除B项;皇帝好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兴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0D依据材料“史记记述了境内外少数民族的起源史与演变史,全方位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状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可知,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当时大一统局面形成并巩固,因此史记这种民族书写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D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形成,排除A项;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平等共同进步”,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