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雍正时期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办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A项属于军机处的影响,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2.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的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记述出处“雍正七年(1729),青海
2、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上即位,改名总理处。乾隆三年(1738),王大臣请罢之,诏复名军机处”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1730)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清叶凤毛内阁小志A.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无法考究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C.清人叶凤毛的记述最为准确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1730)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可知雍正皇帝在位时,为了西北用兵的需要设立了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故D项正确。3.据记载,从1748年开始,
3、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正确;减少决策失误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确保政治清明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奏折制度加强了中枢权力,排除D项。4.由下表可知,清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是()地区管理方式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藏派遣驻藏大臣与当地
4、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A.注重因地制宜B.提倡民族自治C.强化军事管理D.重海疆轻边疆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特点,故A项正确;伊犁将军的设置没有体现民族自治特点,故B项错误;对西藏和蒙古族地区的统治没有体现出军事管理,故C项错误;题干表格未涉及海防内容,故D项错误。5.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汉民增加到五十五万人,到道光五年(1825),增加到八十八万人,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
5、。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朝()A.精耕细作农业传播到边疆地区B.民族交融出现不断加强的趋势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的趋势D.传统的游牧经济开始衰败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指出长城沿边地区汉民不断增加,形成蒙汉杂处的局面,经济上形成了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这反映了蒙汉民族之间的人口交流、经济交流,故选B项。6.乾隆帝曾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然为之计及久远,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这反映了当时()A.人口增殖带来社会危机B.土地兼并引发民众贫困C.中央集权激化社会矛盾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答案:A解析:根据
6、题干材料“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可知人口增多可能带来“非野无旷土,家有赢粮,未易享升平之福”的后果,说明人口增殖带来社会危机,故选A项。7.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4年)。据此可知,当时()(单位:只)时间厦门舟山广州澳门康熙三年(1664)康熙六十一年(1722)2214505雍正元年(1723)雍正十三年(1735)10380乾隆元年(1736)乾隆十八年(1754)01780总计23141565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一口通商”的格局逐渐形成,故C项正
7、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8.康熙二十九年(1690),“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打击了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C.打击了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军进击,大战于乌阑布通。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巩固西北边疆地区的措施,即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故选A项;B项发生在东南地区,排除;C项发生在西南地区,排除;D项发生在东北地区,排除。9.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关于
8、这些起义说法正确的是()A.只在四川地区爆发B.大部分通过秘密宗教发动C.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D.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起义大部分是由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故B项正确;白莲教大起义在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故A项错误;这些起义依然是旧式的农民斗争,没有反映出新的时代特点,故C项错误;这些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有所打击,但没有推翻其统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图1、图2中的两人都可以获得什么赞誉?请分别写出他们的主要事迹。(2)指出图3雅克萨之战的作战双方,该战结果如何。参考答案:(1)赞誉:民族英雄。事迹:戚继光等人荡平倭寇,使东南沿海
9、的形势稳定下来;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作战双方:沙皇俄国与清政府(或中国)。结果:清军打败沙俄侵略军,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记载:“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材料本质上说明了()A.军机处仅负责传达诏令B.军机处的权力高于内阁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D.军机处行使了宰相职责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10、知军机处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C项。2.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同等地位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答案:C解析:根据“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可知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的监督和任授权力,C项符合题意。3.康乾盛世被
11、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A.要勤于政事,政策要善始善终B.要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C.用人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答案:D解析:康乾盛世时中西交往已经开始,中国已经接触到西方的军事、科技,但是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很快衰落,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驻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有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
12、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埸,逼近门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输,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