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小练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2儋州市模拟明宣宗年间,票拟制度形成、内阁官员审阅大臣的奏章,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说明票拟制度()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内阁决策权制度化C提高了决策效率D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22022聊城市二模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
2、势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3明成祖时期,诏命吏部尚书蹇义等26人分巡全国各地,安抚军民,询察利病。宣宗时,“巡抚”之名已经确立,并由临时派遣变为专门设置。这些举措的实施()A降低了政府统治效率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扩大了中枢行政权力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雍正时期的朝廷规定,军机大臣昼夜轮替值班,随时以供召对,军机章京必须每日凌晨五点当值,确保当日谕旨当日发出。这反映出军机处()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进了清朝统治吏治清明C提高了中枢机关行政效率D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52022锦州市模拟清代凡官员的奏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
3、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以密折取代奏本,规定密折无需经过内阁,直接送达御前批阅。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A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B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C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D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62022威海市二模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敇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这表明明政府()A固守宗藩体制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72022辽宁
4、本溪模拟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守”。时人称:“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由此可见明朝迁都北京()A开创了建都北京的先例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C缩小了南北发展的差距D解决了明朝的边疆危机82022临沂市模拟清代,在以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引力的作用下,迅速增加的人口被强大的冲击波从中心地区甩向四面八方,辐射到边疆山区、海岛。这一移民过程客观上()A解决了中心地区的人地矛盾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要求92022德州市一模王阳明诗云:“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
5、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B强调个人主体意识C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D突出儒家学说地位102022聊城市二模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思想家批判“无道昏君”,期望“有道明君”,近乎一致地认为设置宰相分割君权,是达到他们理想中的“君明”“相好”的最佳途径。这反映出,明末清初思想家()A政治改革主张具有建设性B成为社会加速转型的助力C坚持固有的儒家治世之道D对传统政治体制予以否定112022儋州市模拟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中叙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商人刘有才最初选择宋金做他的女婿只是贪他是个好劳力;后来宋金一病不起,被刘有才抛弃;但宋金后来成为家资万贯的富商,化名钱员外再向刘家
6、求婚,刘有才“求之不得”,宋金终与妻子团圆。这说明当时()A理学世俗化的新途径B传统伦理观念的根深蒂固C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取向D商人社会地位的极大提高122022山东滨州二模在康熙帝的组织和倡导下,中国学者梅毂成等人编成了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成为当时人们学习和研究西方数学的教科书。该活动()A.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转型B体现出对西学的开放心态C表明统治者放弃夷夏观念D动摇了传统科技的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132022广东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明代财政收入
7、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摘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
8、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142022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专题小练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C根据材料可知,票拟制度中官员在审
9、阅奏章时附上处理意见交由皇帝批复,皇帝若觉得票拟可行,便朱批下发到六部执行,这样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票拟制度不能推动中枢机构趋于成熟,排除D项。2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君主给予内阁“票拟”职权,给予司礼监“批红”职权,这表明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D项正确;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监阁共理互相制约,没有体现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排除C项。3D据材料可知,“巡抚”的职责、职位演变,其主要目的是加
10、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据所学可知,“巡抚”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未涉及政府效率问题,A错误;巡抚的设置“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机构的设置,而非中央,C错误。4C材料体现的是军机处办事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主要是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正确;A选项属于军机处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5B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可以不经过内阁等中央机构直呈皇帝,体现了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B项正确;密折与公文近代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密折与中央机构运行机制之间无关,排除C项;密折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导致政
11、治衰落,排除D项。6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因此根据材料“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外宣扬国威,固守宗藩体制,A项正确;材料与扩展海洋的愿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强化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明朝政府的这一做法并未顺应历史潮流,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D项。7B根据“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可知明代迁都北京,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用东南财富,可知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B正确;在明朝前,有迁都北京的先例,故选项A不符合史实;迁都北京并没有缩短了南北差距,故C
12、错误;迁都北京缓和了边疆危机,但无法解决,故D不符合史实。8B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国人口从中心地区向边疆山区、海岛辐射,在这一移民过程中,边疆地区得到某种程度的开发,边防、海防得到一定加强,这客观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虽然移民有利于缓和中心地区的人地矛盾,但“解决了”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移民由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向边疆、海岛辐射,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9B从材料可知,王阳明强调日常生活即是修炼,反对从身外寻求天理,强调向内求理,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B
13、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政治理念,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C顾炎武等思想家希望通过设置宰相来限制君权,进而形成贤君圣主,这种主张是儒家一直以来坚守的治世之道,C项正确;顾炎武等人的主张并未突破传统儒家的范畴,并没有呈现出“建设性”,排除A项;顾炎武等人的思想没有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并不能推动社会转型加速,排除B项;顾炎武等人的主张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坚持,排除D项。11C根据材料“但宋金后来成为家资万贯的富商,化名钱员外再向刘家求婚,刘有才求之不得,宋金终与妻子团圆”可知,反映的是明代世人对金钱的追求,是对市民阶层社会价值取向的反映,C项正确;该小说反映
14、了对理学的反叛,而不是世俗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传统伦理观念受到挑战,体现不出根深蒂固,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极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D项。12B根据材料“介绍西方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数理精蕴,成为当时人们学习和研究西方数学的教科书”可知康熙帝倡导学习西方的知识,B项正确;这一时期没有发生社会转型,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夷夏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传统科技,排除D项。13答案:(1)材料一属于官方文献史料,具有权威性,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数量及作用。材料二属于文学作品类史料,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
15、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属于学者研究类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2)影响:促使明朝税收体系的转型;有利于“一条鞭法”的施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3)实物史料,如银锭;图像史料,如相关的绘画作品;外国史料,如国外学者的研究等。(任答两点)解析:(1)根据“明代财政收入”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数量及作用;根据“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可得出材料二中的“三言”“二拍”描
16、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根据“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得出材料三可从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研究。(2)影响: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促使明朝税收体系的转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等角度概括。(3)根据所学可得出还有实物史料,如银锭;图像史料,如相关的绘画作品。14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
17、(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与以上相关的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解析:(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