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324.50KB ,
资源ID:137962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7962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8月测试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8月测试试题.doc

1、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8月测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来源图解的叙述,正确的是()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有图中三种可遗传的变异B. 一定会造成生物性状的改变C. 图中的、可分别表示为突变和基因重组D. 图中过程是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2. 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B. X射线的照射会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可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2、3. 如图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此细胞内含有1个染色体组B. 此细胞中基因a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C. 此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D. 此细胞有可能形成两种精子或一种卵细胞R如图为豌豆某条染色体的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示意图,、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 如果在射线诱导下a与b发生了位置互换,则属于基因重组C. 如果b基因序列整体缺失,则最有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 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4.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

3、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就不会患人类遗传病B.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人类遗传病C. 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D. 调查某家族的患病情况,就能统计出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5. 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西瓜植株经不同育种途径可获得植株甲、乙和丙。植株甲是三倍体,植株乙是二倍体,植株丙是单倍体,表示各种处理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植株甲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B. 过程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定向性C. 过程形成植株丙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D. 植株甲、乙、丙均存在两种基因型6. 下列关于单倍体、多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

4、精卵发育而来B.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C.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都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D. 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内含有5条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7. 下列关于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工程的优势是能使生物出现自然界没有的新基因B. 利用杂交育种培育纯合隐性性状的新品种,育种年限较长C. 诱变育种能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些性状,但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D. 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即为能够稳定遗传的纯合体8. 在家蚕的饲养中,人们常用辐射的方法,诱发常染色体上的卵色基因转移到性染色体上,这样就可以在未孵化时区分出雌雄,及早淘汰雌蚕,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下列

5、关于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变异可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B. 该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C. 该变异可引起染色体中基因排列顺序发生变化D. 该变异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基本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B. 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C. 只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产生生殖隔离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10. 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体型较大的苔原狼,主要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如马鹿、野牛、山羊等,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一只苔原狼身上全部的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B. 苔原狼和马鹿都具有

6、很强的奔跑能力,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 若没有发生突变,苔原狼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中将一直保持不变D. 群落内部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11. 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个体AA占70%,无条纹个体aa占10%,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频率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 80% 42%B. 20% 21%C. 20% 42%D. 80% 32%12. 如图为甲、乙两家族关于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乙家族所患疾病为伴性遗传病,且两家族均不携带对方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相关分

7、析错误的是()A. 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在遗传时能自由组合B. 在甲家族中,-8的基因型与-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C. 若甲家族中的-6与乙家族中的-4婚配,则生育的男孩中患两种病的概率是D. 若乙家族中的-8与正常女性婚配,则生育的女儿均患乙病、儿子均正常13.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胰岛素、血红蛋白和淋巴因子 葡萄糖,氧气和维生素 神经递质受体、K+和尿素A. B. C. D. 14.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 内环境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

8、场所C.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不变D. 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引起组织水肿15.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刺激处,e能产生反应,该过程不属于反射B. 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兴奋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C. 若在处进行电刺激处理,则该处出现大量钠离子内流D. 图中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16.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的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可以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 神经细胞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D. 神经与肌肉细胞

9、之间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17. 如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A. B. C. D. 18. 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 发挥效应后会迅速失去作用19. 如图是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与C液相比,B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 A液是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相等C. 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D. 如果血糖浓度过高,流经该胰腺

10、组织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会增加20. 下列有关人体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血糖浓度维持在0.8-1.2g/L,只是激素调节的结果B. 肝细胞具有识别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多种受体C. 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关系表现为相互抑制D. 因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而导致的糖尿病属于免疫缺陷病21. 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中B. 吃的食物过咸会在下丘脑中的相关区域中产生渴觉C. 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选择性地表达抗利尿激素的基因D. 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垂体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22.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

11、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A. 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只有神经调节B. 有些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都有分级调节的现象D.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速度快、作用范围更准确23.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 T细胞和B细胞的起源和发育场所均相同D.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24.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 效应T细胞诱导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C.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

12、制与溶菌酶杀灭病毒的机制相同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5.0分)25. 果蝇的正常眼基因(E)对无眼基因(e)为显性,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第4号染色体多一条或少一条(如图)的个体可以生活,而且能够繁殖。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E和e的根本区别是 _ 。若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要对其中的 _ 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果蝇的正常细胞中最多有 _ 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无眼果蝇与第4号染色体单体的正常眼果蝇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_ 。 (3)为探究某第4号染色体三体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可让其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无眼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子代全为正常眼,则该

13、果蝇的基因型为 _ 若子代 _ ,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_ 若子代 _ ,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 _ 26. 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比赛开始,许多运动员在赛道等待开始指令的那一刻,既兴奋又紧张,此时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 _ (填激素名称)含量明显升高。运动员听到开始指令后,迅速起跑,完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 _ 。 (2)长时间运动导致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 _ 增加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 _ 。 (3)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_ 激素,继而促进 _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4)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血糖被

14、消耗,在只饮水未进食的情况下,机体补充血糖的途径是 _ 。27. 接种甲型H1N1病毒疫苗,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其主要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接种疫苗后,疫苗将作为 _ 刺激人体启动 _ 免疫。 (2)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感染甲型H1N1病毒,从感染甲型H1N1病毒到快速产生抗体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是 _ (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该免疫反应的特点是 _ 。 (3)有人在成功接种了H1N1病毒疫苗后不久,又患了流感,请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 _ ; _ 。28. 如图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据图回答下列回答: A: DNADNARNA氨基酸B:(A、B、D

15、、R代表不同染色体组) C: D: (1)A过程的育种方法是 _ 。在指导蛋白质合成时,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 _ 改变成了 _ 。(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门冬氨酸CAC) (2)B过程所示的育种最常用的作法是在处使用秋水仙素处理,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_ 小黑麦是否属于一个新物种? _ (填是或否)原因是 _ 。 (3)过程若要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需要从F2开始进行选择,原因是 _ ,F2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_ 。 (4)D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 _ 。与C过程相比,D方法的突出优点是 _ 。29. 单倍体诱导技术对改良蔬菜品种、加速品种选育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某

16、研究所对蔬菜单倍体诱导的主要途径、影响因素、染色体加倍技术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 _ 的个体,蔬菜单倍体可通过 _ 途径获得。经诱导获得的单倍体中 _ (填“不存在”“存在”或“不一定存在”)等位基因,这与 _ 有关。 (2)单倍体一般具有 _ 的特点,因此要对其染色体行加倍处理,在自然环境中某些单倍体可出现自然加倍的现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_ ,还可以采用 _ (写出使用的试剂以及处理的材料)的方法获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蔬菜。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而获得的蔬菜为 _ (填“纯合子”“杂合子”或“纯合子或杂合子”) (3)已知栽培香蕉

17、为三倍体,不能用于培养单倍体的原因是 _ 。 (4)许多蔬菜的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诱变育种中易筛选出突变性状,其原因是 _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解:A、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发生的变异只有图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A错误;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不一定会造成生物性状的改变,B错误; C、图中的、分别表示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错误; D、图中过程是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D正确。 故选:D。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

18、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2、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分别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增添、缺失或改变,蛋白质,交叉互换。本题结合图示

19、,考查生物变异的来源,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答案】D【解析】解:A、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不是,如原核生物、病毒的基因突变不会产生等位基因,A错误; B、X射线的照射会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是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分离的结果,C错误;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正确。 故选:D。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0、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意义;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

21、准确答题。3.【答案】C【解析】解:A、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1个染色体组,所含染色体组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A正确; B、该生物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示细胞中基因a不可能是交叉互换产生的,只能是由基因A经突变产生,B正确; 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错误; D、若此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则能产生两种精子,即AB和aB;若此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则只能产生一种卵细胞,即AB或aB,D正确。 故选:C。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型AABb的某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

22、一极体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及可能的名称,再结合题中和图中信息准判断各选项即可4.【答案】C【解析】解: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错误; B、如果在射线诱导下a与b发生了位置互换,则属于染色体变异,B错误; C、如果b基因序列整体缺失,则最有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正确; D、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而基因b和基因c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能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 故选:C。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植物细胞的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

23、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5.【答案】C【解析】解:A、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患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A错误; B、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一定都是人类遗传病,B错误; C、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都属于多基因遗传病,C正确; D、统计出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调查,D错误。 故选:C。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

24、、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6.【答案】D【解析】解:A、植株甲是三倍体,由于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故三倍体高度不育,不是新物种,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植株丙是单倍体,故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没有经过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故过程形成植株丙的方法不是单倍体育种,C错

25、误; D、植株甲为AAAA和Aa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有AAA和AAa两种;植株乙是Aa和aa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植株丙是Aa经花药离体培养的子代,基因型有A和a两种,D正确。 故选:D。分析图形:为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等位基因,为诱变;为杂交;是花药离体培养;是杂交;为花药离体培养。本题结合图示,考查不同育种方法及过程、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7.【答案】A【解析】解:A、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也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获得,A正确;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只是第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出一条,B

26、错误; C、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不一定是不育的,若该单倍体植株所含染色体组的数目是偶数,则可育,C错误; D、果蝇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8条染色体,其一个染色体组内含有4条形态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D错误。 故选:A。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 (2)根据生物的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

27、,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3)根据细胞内形态不同的染色体的条数判定一个染色体组含几条染色体,然后判定染色体组数。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组的概念,掌握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8.【答案】C【解析】解:A、转基因的优势是能定向培育出人们所需的性状类型,但不能使生物出现自然界没有的新基因,A错误; B、隐性性状的个体都是纯合体,所以利用杂交育种培育纯隐性性状的新品种,则育种年限很短,B错误; C、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诱变育种能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某些性状,但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C正确;

28、 D、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是单倍体,不是能够稳定遗传的纯合体,D错误。 故选:C。1、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1)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2、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育种、转基因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及优缺点

29、;识记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及意义,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9.【答案】C【解析】解:A、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A错误; B、该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错误; C、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因而可引起染色体中基因排列顺序发生变化,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易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该变异不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D错误。 故选:C。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片段的交换属于染

30、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再结合题干信息“用辐射的方法将蚕的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转移到性染色体上”可知,该育种方法属于诱变育种。本题考查了染色体变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并区分可遗传变异的几种类型,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育种的原理。10.【答案】A【解析】解:A、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A正确; B、交配后能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育则不是同一物种,B错误; C、大多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而多倍体物种的形成并不需要地理隔离,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的形成过程,D错

31、误。 故选:A。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要求考生掌握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不大。11.【答案】B【解析】解:A、全部苔原狼身上全部的基因构成了该种

32、群的基因库,A错误; B、苔原狼和马鹿都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若没有发生突变,由于自然选择和基因重组等原因,苔原狼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中也会发生改变,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错误。 故选: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综合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

33、理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是解题的关键。12.【答案】D【解析】解:根据题干可知,有条纹AA个体占70%,无条纹个体aa占10%,因此杂合子Aa占20%,故A的基因频率是70%+20%=80%,a的基因频率是20%。自由交配过程中没有发生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因此A基因的频率仍为80%,a的基因频率仍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280%20%=32%。故选:D。解答本题首先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Aa个体比例,进而计算基因频率;在计算过程中明确自由交配过程中没有发生选择,因此F1中基因频率不变,再进行相关计算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4、,解题关键是理解在自由交配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13.【答案】C【解析】解:A、据分析可知,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在遗传时能自由组合,A正确;B、假设控制甲病的基因是A,则在甲家族中,不患病的-9的基因型为aa,其患病双亲-5和-6的基因型均为Aa-5和-6所生患病-8的基因型为AA、Aa因此-8的基因型与-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B正确;C、假设控制乙病的基因是B,则在乙家族中,表现正常的-6的基因型为XbY,患乙病的-8的基因型为XBY,他们的母亲-4的基因型为XBXb两家族均不携带对方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则甲家族中的-6的基因

35、型为AaXbY,乙家族中的-4的基因型为aaXBXb若甲家族中的-6(AaXbY)与乙家族中的-4(aaXBXb)婚配,则生育的男孩中患两种病的概率是=,C错误;D、患乙病的-8的基因型为XBY,若乙家族中的-8(XBY)与正常女性(XbXb)婚配,则生育的女儿均患乙病(XBXb)、儿子均正常(XbY),D正确。故选:C。分析遗传病的系谱图,根据有甲病的-5和-6生了个不患病的-9,判断甲病为显性遗传病,又因为-6(父亲)患病而-9(女儿)正常,则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再判断乙病,题中提出“乙家族所患疾病为伴性遗传病”,根据患乙病的-4所生儿子-6不患乙病,由此确定乙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6、。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根据系谱图,根据亲子代表现型和题干信息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14.【答案】B【解析】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都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葡萄糖,氧气和维生素都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神经递质受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故选:B。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

37、境。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实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答题。15.【答案】D【解析】解:A、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也有可能由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A错误;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进入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

38、、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态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16.【答案】B【解析】解:A、刺激传出神经上的处,效应器e能产生反应,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只有

39、在兴奋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但没有兴奋时也能合成神经递质,B错误; C、若在处进行电刺激处理,则该处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出现大量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C正确; D、图中是突触,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 故选:B。分析题图可知:b上有神经节,故b是传入神经,则a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7.【答案】C【解析】解:A、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有很多细小的分支,可以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 B、突触小泡的运输

40、需要消耗能量,神经细胞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简单的扩散,不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错误; D、神经与肌肉细胞之间有类似突触的结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C。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41、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8.【答案】A【解析】解:由图可知,左图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是指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从概念中可知,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值选项中A符合,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B、C项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外,测的不是膜

42、电位,但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对D来说,b处化学信号,所测也不是膜电位,故BCD不正确 故选:A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本题考查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答案】C【解析】解:A、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比如消化酶,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都需要与特定的物质结合发生反应,C正确; D、有的酶可以重复使用,

43、D错误。 故选:C。1、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 3、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迅速被分解,在兴奋时由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本题考查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20.【答案】B【解析】解:A、与C液淋巴相

44、比,B液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正确; B、A液是组织液,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B错误; C、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分别是1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C正确; D、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如果血糖浓度过高,胰腺细胞中的胰岛B细胞会分泌胰岛素,故流经该胰腺组织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会增加,D正确。 故选:B。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分析题图,表示人体胰腺组

45、织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图中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C液是淋巴。本题结合人体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1.【答案】B【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0.8-1.2g/L,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 B、胰岛素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胰岛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故肝细胞膜上既有胰岛素的受体,也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B正确; C、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因此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关系表现为拮

46、抗关系,C错误; D、由于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导致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B。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血糖平衡调节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糖含量偏低时,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二是神经-体液调节,在血糖含量偏高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在血

47、糖含量偏低时,通过下丘脑的作用,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识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22.【答案】A【解析】解:A、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A正确; B、渴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B错误; C、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故肾小管上皮细胞能选择性地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的基因,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A。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

48、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原理及具体过程,掌握水平衡调节的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3.【答案】A【解析】解:A、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也发生激素调节,A错误; 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

49、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控制脊髓低级中枢的活动,体液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存在着分级调节过程,所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有分级调节的现象,C正确; D、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速度快、作用范围更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D正确。 故选:A。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对象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

50、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列表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4.【答案】C【解析】解:A、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A正确; B、淋巴中含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回流进入血浆,故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B正确; C、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但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C错误; D、吞噬细胞属于机体第二道防线,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但在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即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51、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为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分泌淋巴因子、呈递抗原和接受抗原刺激,效应T细胞的功能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抗原;淋巴B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本题的知识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掌握和归纳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5.【答案】D【解析】解:A、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A正确;B、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52、;C、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正确;D、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26.【答案】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5 4 正常眼:无眼=1:1 EEE 正常眼:无眼=5:1 EEe 正常眼:无眼=1:1 Eee【解析】解:(1)基因E和e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的根本区别是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由于X和Y上的基因不完全相同,故若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要对其中的3条常染色体+X+Y=5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果蝇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一般含有2

53、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2)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无眼果蝇(ee)与第4号染色体单体的正常眼果蝇(E)杂交,子代基因型为Ee:e=1:1,即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眼:无眼=1:1。 (3)该第4号染色体三体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EEE或Eee或Eee,为探究其基因型,可让其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无眼果蝇ee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该果蝇基因型为EEE,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E:EE=1:1,与e配子结合,子代全为正常眼(Ee、EEe);若该果蝇基因型为EEe,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EE:E:Ee:e=1:2:2:1,与e配子结合,子代为正常眼(1EEe、2Ee、2Eee

54、):无眼(ee)=5:1;若该果蝇基因型为Eee,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E:e:Ee:ee=1:2:2:1,与e配子结合,子代为正常眼(1Ee、2Eee):无眼(2ee:1eee)=1:1,综上可知,答案表述为: 若子代全为正常眼,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EEE; 若子代正常眼:无眼=5:1,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EEe; 若子代正常眼:无眼=1:1,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Eee。 故答案为: (1)脱氧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5 4 (2)正常眼:无眼=1:1 (3)EEE 正常眼:无眼=5:1 EEe 正常眼:无眼=1:1 Eee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果蝇的正常眼基因(E)对无眼基因(e)为显性,

55、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第4号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为三体,第4号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为单体,单体和三体均可以正常繁殖。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三体的果蝇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果蝇基因型为EEE,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E、EE:果蝇基因型为EEe,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EE:E:Ee:e=1:2:2:1;果蝇基因型为Eee,则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E:e:Ee:ee=1:2:2:1。27.【答案】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 下丘脑 抗利尿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解析】解:(1)人在剧烈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和氧

56、气增加,因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能够使呼吸和心跳加快。运动员哳到指令迅速起跑,该反射的传导途径为耳朵传入神经元大脑传出神经元肌肉。 (2)长跑比赛中,由于产热增加,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加快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主要调节途径之一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裨经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加快散热,同时汗千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 (3)当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平衡。 (4)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通过肝脏内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

57、糖,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故答案为: (1)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下丘脑 (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4)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起跑这一复杂动作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完成的,起跑后心跳加快与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体温稳定说明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相等;人体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28.【答案】抗原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应更快,产生的抗体更多 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染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解析】解:(1)接种疫苗后,疫苗将作为抗原刺激人体启体液免疫和细胞

58、免疫(特异性免疫)。该过程中,物质是淋巴因子,细胞将作出的反应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感染甲型H1N1病毒,由于体内已产生而具有免疫力。此时,从感染甲型H1N1病毒到快速产生抗体所经过的细胞途径主要是: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产生的抗体更多。 (3)由于流感病毒会发生了变异和人感染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有人在成功接种了H1N1病毒疫苗后不久,可能会再患流感。 故答案为: (1)抗原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2)应更快,产生的抗体更多 (3)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 染其他类型的流感病毒分析题图:图示是注射疫苗的主要机制图解,其中表

59、示淋巴因子;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表示浆细胞;表示记忆细胞;表示抗体;表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细胞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9.【答案】诱变育种 天门冬氨酸 缬氨酸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是 小黑麦与原普通小麦存在生殖隔离,并且小黑麦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解析】解:(1)A过程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物种P发生基因突变CTGCAG,在指导蛋白质合成时,密码子由GAC变为GUC,因此处的

60、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改变成了缬氨酸。(2)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小黑麦与原普通小麦存在生殖隔离,但小黑麦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因此小黑麦属于一个新物种。(3)过程若要选出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品种,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因此需要从F2开始进行选择。F2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即纯合子占。(4)D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与C杂交育种过程相比,D单倍体育种的突出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故答案为:(1)诱变育种 天门冬氨酸 缬氨酸(2)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是小黑麦与原普通小麦存在生殖隔离,并且小黑麦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3)F2开始出

61、现性状分离(4)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为诱变育种,B为多倍体育种,C为杂交育种,D为单倍体育种。2、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30.【答案】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 花药离体培养 不一定存在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多少 高度不育 低温诱导其染色体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纯合子或杂合子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62、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都可以得到表达【解析】解:(1)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蔬菜单倍体可通过花药离体培养途径获得。经诱导获得的单倍体中不一定存在等位基因,这与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多少有关。 (2)单倍体一般具有高度不育的特点,因此要对其染色体行加倍处理,在自然环境中某些单倍体可出现自然加倍的现象,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低温诱导其染色体加倍,还可以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方法获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蔬菜。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后而获得的蔬菜为纯合子或杂合子。 (3)栽培香蕉为三倍体,其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用于培养单倍体

63、。 (4)许多蔬菜的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在诱变育种中易筛选出突变性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都可以得到表达。 故答案为: (1)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 花药离体培养 不一定存在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多少 (2)高度不育 低温诱导其染色体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纯合子或杂合子 (3)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4)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无论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都可以得到表达1、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植株,再诱导其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纯系植株的育种方法。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培养方法:选择亲本有性杂交F1产生的花粉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可育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类型;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缺点:技术较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多限于植物。 2、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缺点:只适于植物,结实率低。本题考查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