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省抚顺市新宾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A. 实行“一边倒”的政策B. 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C.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答案】B【解析】【详解】由“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可知,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
2、化,故B正确;材料反映新中国在与苏联结盟之时力求在平等谈判基础上寻求苏联的支持,无法体现“一边倒”,排除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19551971年,一共有4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非洲国家有25个,亚洲国家有12个。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C. 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D.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
3、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此后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故D正确;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中时间“1955-1971年”不符,排除A;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B;材料表明和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亚非国家,建交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3.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二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 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表可知第二次建交高潮是1969年,主要是亚非
4、欧国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亚非发展中国家崛起,欧洲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故C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4.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时说:“这次访问,我是由东京直飞北京的,我再一次深深感到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这一讲话A. 表明日本对侵华战争反省深刻B. 表明中日关系改善未受他国阻挠C
5、. 开启了中日官方交往的先河D. 淡化了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责任【答案】D【解析】【详解】田中用“添了很大麻烦”来描述日本过去几十年对中国的侵略及其损害,表明日本对于侵略中国的历史,认识并不深刻,淡化了日本对侵略战争的责任。故答案为D项。这一讲话表明日本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不够深刻,排除A项;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受到了他国阻挠,排除B项;中日建交开启了中日官方交往的先河,而不是这一讲话,排除C项。5.2016年,习近平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15周年峰会上发表讲话,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高度评价了该组织为构建新型国家关系做出的巨大贡献。该国际组织的突出特点是A. 军事政治联盟B. 结伴而不结盟C.
6、全球性多边合作D. 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2016年,习近平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15周年峰会上发表讲话”可知该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是2001年,结合所学,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突出特点是结伴而不结盟,故B正确;上海合作组织不是军事组织,排除A;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合作组织,不是全球性多边合作,排除C;D不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突出特点,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16年,习近平在某一国际组织成立15周年峰会上发表讲话”,结合所学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6.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
7、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A.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国际关系框架B.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D.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A【解析】中国同美国、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发展不同类型的关系,表明当今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以适应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A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中国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D错误。故选A。7.西
8、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A. 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B. 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C.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D. 中国与印度将成为主导世界的国家【答案】B【解析】题干中没有强调冷战的影响,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世界政治
9、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说明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故D项错误。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地矛盾比两汉时期更为严重。从曹魏起,劝课农桑便不绝于史西晋还规定守土官吏的赏罚黜陟以入谷多少为殿最,要求“不务多其倾田,但务修其功力”。据此可知,当时的北方A. 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B. 经济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C. 政府重视维护自耕农经济D. 农业仍坚持精耕细作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可知,其强调的是农夫关键不在于田亩的多寡,而在于要使土地尽其地力,这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工商业发展的
10、信息,排除A;要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才实现南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经济优势依然明显,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要维护自耕农经济而是要发展农业经济,排除C。9.总的来说,每个王朝初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很快,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随着王朝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王朝衰落的因素逐渐滋长起来。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不可阻挡的内在趋势。最终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王朝衰落成为必然,既而走向覆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 就土地面言,初期土地较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B. 就税收而言,初期自耕农少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多税收多C. 就机构而言,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下降D
11、. 就统治者而言,初期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答案】A【解析】每个朝代开始,统治阶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土地分散在自耕农手中,后期不断集中到地主手中,故A正确;每个朝代初期自耕农多税收少,后期自耕农少税收多,故B错误;初期官僚机构精简有效,后期官员文化水平不一定下降,是腐化堕落,故C错误;初期统治者汲取前朝灭亡节俭勤政,后期并不是没有教训可借鉴导致奢侈惰政,故D错误。10.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唐朝重视保
12、护自耕农经济B. 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C. 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D. 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答案】A【解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11.明
13、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12.明代农
14、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 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B. 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D. 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C【解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手工业领域,不是农业领域,故A错误;大量的雇农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B错误;雇农有长工、短工、月工、日工,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故C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D错误。故选C。13.从洪武帝到崇祯帝,明朝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商税征收的法令和法规,其内容涉及税种的开设与停征、
15、税目的增减、税率的调整、纳税定额、征税细则、税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这可以说明明朝A. 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不足B. 重视商税征收法律管理C. 社会经济秩序非常混乱D. 强化了商税机构的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明朝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商税征收的法令和法规,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反映了明朝政府重视商税征收的法律建设,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不足,故A排除;重视商税征收也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秩序非常混乱,故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法规管理,不是商税机构的管理,故D排除。14.宋史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侵街”现象发生。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
16、允许沿街开设商店,直接收税。由此推测A. 宋太宗重视城市商业发展B. 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混乱C. 城市商业突破了地点限制D. 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允许沿街开设商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故C项正确。A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宋仁宗时城市商业的管理出现新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排除。15.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唐代制度概述均田制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租庸调制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帐籍制
17、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册A. 固化社会分工,限制阶层流动B. 税则明确,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 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D. 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分工,阶层流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历来重农抑商,故“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表述错误,排除B;题干不能体现“地方差异”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材料“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政策的灵活性;材料“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体现了
18、政策对实际情况的考虑;据此可知,唐代通过相关制度,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故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根据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16.北宋太宗年间规定,各地如有缺少种子、土田、男丁者,农师与本乡耆老可明立要契,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这一规定A. 体现了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B.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C. 加深了农夫对地主的人身依附D. 顺应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19、“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可知,宋代时期出现承包性质的二地主现象,反映了宋代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A项,体现雇佣关系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民对地方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经济发展,关键信息“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本题考查宋代农业经济发展,本题应结合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进行解答。17.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A. 欧洲的商业革命B. 欧洲的价格革命C. 丝绸之路的畅通D.
20、 工业革命的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商业革命的表现。“西番葵”即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由此可以知道与新航路开辟的商业革命有关,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8.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A. 新航路的开辟B. 工业革命的开展C. 世界市场的形成D. 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答案】A【解析】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指的是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到整体世界,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新航路的开
21、辟,故A项正确。BCD项是这一“转变”的结果和影响,故排除。19.海地曾经被称为“安的列斯群岛珍珠”。岛上有48万名奴隶在甘蔗园里劳动,把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和美洲土壤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世界上多数的糖,而财富却流入法国。到1804年海地独立时,找不到取代糖的产品,本国经济几乎停滞。反映出A. 西方殖民过程中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B. 世界市场的拓展促进亚非拉国家区域经济发展C. 三角贸易造成非洲和拉美地区长期贫困与落后D. 亚非拉缺少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与引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到1804年海地独立时,找不到取代糖的产品,本国经济几乎停滞”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由于三角贸易
22、导致海地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了非洲和拉美地区长期贫困与落后,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殖民带来的积极影响,排除AB项。材料强调的是殖民扩带来的灾难,与技术是否引进无关,排除D项。20.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 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D. 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18世纪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B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出口,A错误;清朝属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C错误;第
23、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19世纪中期,D错误。点睛: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1.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时间154115501551156015611570157115801581159015911600含银量50%39%11%17%18%5%A. 加剧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B. 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C. 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D. 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于1789年,材料中的现象距法国大革命爆发差200年左右的时间,
24、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故A项错误;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的是新航路开辟,故B项错误;16世纪随着法国的不断向外殖民扩张,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海外贸易,是对被殖民国家的更为残酷的掠夺,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22.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高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
25、现主要是由于A.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B. 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C. 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D. 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范围的扩大,与民主政治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的结论,排除;D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排除。【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
26、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23.学者罗荣渠说,美国人在其开拓阶段一直秉持“走向文明必须改变周围蛮荒的环境”的思想,所以在工业化一开始的政策制定上就埋下了资源粗放式开发的种子。据此可知,美国A. 近代化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创新B. 利益至上占据政府执政主导地位C. 工业革命的开展孕育粗放式经营D. 工业化进程伴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美国人在其
27、开拓阶段一直秉持走向文明必须改变周围蛮荒的环境的思想”可知,美国在工业化的开端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掠夺与破坏之上的,自然就欠下了一笔生态环境的债,故选D项。近代化促进了科技创新,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伴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BC两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24.据记载:“17世纪以及18世纪初,在欧洲1540多岁育龄妇女中,2535的人没有结婚。妇女第一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30岁;但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晚婚的模式被打破了。一直到1850年止,欧洲的平均结婚年龄在不断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A. 婚姻观念的改变B. 妇女地位的提高C. 工业革命的开展D. 民主
28、思想的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18世纪后半期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开展,导致妇女的婚育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妇女地位,故B项排除;D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点睛】“18世纪后半期开始”是关键时间信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战后形势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形成了: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它们鉴于苏联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已成
29、为一种障碍同时也就用新战争的威胁来支持这一运动。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材料二: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所产生的影响,在这
30、样的国际形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例说明。(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试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影响:分别导致了“北约”和“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最终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 方针:独立自主(或“一边倒”)。(2)影响:冲击了两级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史实: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关系正常化)。(3)标志:苏联解体。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史实: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
31、组织;举办亚太经挤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两种根本相反的政治路线”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方面是苏联和其他民主国家的政策,目的在于摧毁帝国主义和巩固民主;另一方面是美国和英国的政策,目的在于加强帝国主义和绞杀民主”,并联系所学从“北约”和“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等方面来回答。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独立自主的方针。(2)从材料中的“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可以看出,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冲
32、击了两级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联系所学可知,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3)联系所学可知,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苏联解体。联系所学可知,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联系史实加以说明,可以根据教材所学新时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来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
33、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午9月17日)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材料三 全球化带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首先,“一带一路”具备强大的经济投入,一些地区建造更多
34、基础设施,像公路、铁路以及船运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一带一路”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新脚步”。这将充分调动沿路国家未充分开发的增长潜力,也将极大缩短欧洲和中国陆路交通的时间,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南方周末2017年5月10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有何不同。并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35、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答案】(1)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外开放的政策。(2)不同:古代中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评价: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3)有利因素: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意义: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促进世界贸易;促进全球化深入开展。【解析】本题考查海上丝绸之路、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的不同,以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
36、因素及意义,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外开放的政策等方面来回答。(2)近代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手段与古代中国的不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从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女王(到)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等信息可以分析归纳得出古代中
37、国睦邻友好,平等贸易;而近代西方武力征服,殖民掠夺。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应当联系所学,从使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等方面来回答。(3)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中国有与古“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相对稳定的国际形势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将成为精彩的范例,供国际社会在推进不同地区之间合作时参考”“未来东西方贸易将更便捷,成本更低”等信息来回答。点睛:本大题的“指出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
38、要原因”“并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评价西方列强征服世界的活动”和“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及意义”,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朱氏集团不遗余力地派出使节,实施了积进取的“锐意通四夷”政策,向各国宣传明王朝“远途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宣德八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刚刚返航,宣宗即下今:“近岁官民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
39、害外夷,或引诱为寇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知而不告者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整理自从郑和下西洋看明代初期的对外开放等材料二 中世纪商业公司的活动具有十分浓厚的行会传统以及城市平均主义的限定,航路开辟后建立的商业公司都和本国政府有着密切联系,他们从专制王权那里取得特权和补助,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的目标是侵占世界领土、建立殖民制度,奴役殖民地人民,与其他国家商人集团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获得乃至世界性垄断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一些专制王权从增加国库财源和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出发纷纷推行重商主义。这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40、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摘编自刘凤茹新航路开辟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西方对外经济活动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变化:中国:由积极进行对外经济交流到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西方:新航路开辟后商业公司逐步突破行会限制,商业活动由城市走向世界。影响:中国的海禁政策尽管对西方的殖民渗透起到了规范作用,但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科技交流。(2)认识: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经济政策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解析】【详解】(1)变化:中国:根据“锐意通四夷”“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知而不告者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概括得出由积极进行对外经济交流到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西方:根据“中世纪商业公司的活动具有十分浓厚的行会传统以及城市平均主义的限定”“获得乃至世界性垄断市场”概括得出新航路开辟后商业公司逐步突破行会限制,商业活动由城市走向世界。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中国的海禁政策一方面对西方的殖民渗透起到了规范作用,另一方面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等角度回答影响。(2)认识:综合材料,可从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等角度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