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从“无为”到“有为”1.“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2.司马迁说:“(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曹)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这表明当时()A.经济衰败,但是社会稳定 B.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C.道家思想适应了社会需要 D.儒家思想有待进一步改进题组二“罢
2、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3.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如“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A.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B.兼具专业性和杂糅性C.迎合儒学传统和新的时代需要D.凸显了传统经典的基础性4.(2021天津一中高三月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材料主要体现了董仲舒()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C.“天人感应”思想 D.“三纲五常”思想5.(2021天津南开中学月考)董仲舒把君权加以神化,主张“一统乎
3、天子”,把不属于“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学说,一概罢黜不用,专用儒术。这种思想()A.传承了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B.促成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开始出现C.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D.易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固化思维6.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在宗教方面,他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精通黄老思想的汲黯曾说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据此可知()A.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汉武帝实行“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C.汉武帝时期诸子思想融合D.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题组三儒学成为正统7.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太学,学习科目以儒家“五经”为主,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生可任选
4、一经学习,每年只考试一次,考试合格者即有资格做官。汉武帝这一举措()A.有利于学生思想自由发展B.改变了选官的不公平状态C.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D.导致了其他学说失传8.(2021天津六校高一期末)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家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法制建设有利于文教发展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9.(2020北京丰台高一第一学期期中)下表是史书中关于儒家学者籍贯分布的记载,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齐鲁地区其他地区籍贯不明者史记儒林列传71.79%17.9
5、5%10.26%汉书儒林传45.60%46.11%8.29%后汉书儒林列传36.36%63.64%0.00%A.齐鲁地区儒学的衰落B.儒家思想在各地传播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能力提升练题组一从“无为”到“有为” 1.(2020广东佛山一中高二期中,)汉景帝时,儒、道两家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这场大讨论()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
6、熟2.(2020山西大同三模,)西汉初年,儒生陆贾总结秦朝及古代王朝亡国的历史教训,作新语12篇,主张“行仁义,法先圣”。他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受到汉高祖刘邦极大赞赏。陆贾的思想()A.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B.丰富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学说C.促使汉初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为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题组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3.(2021黑龙江哈尔滨九中高二期末,)虽然先秦儒家强调“夷夏之辨”,但董仲舒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使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夷狄。这一观点()A.迎合
7、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C.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D.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题组三儒学成为正统4.(2020山东菏泽月考,)下图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形成图中曲线走势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B.儒学开始成为各学派中的显学C.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诸子思想5.(2021四川广安高二月考,)汉献帝时,大臣们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皇帝采纳郑玄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
8、迫仁宗外祖,即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A.礼乐制度发扬光大B.中朝关系源远流长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D.儒家伦理影响深远题组四综合题组6.(2021河南平顶山八中高二月考,)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强调儒法并用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7.(2020江苏常州前黄高级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
9、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1) 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答案全解全析基础过关练1.D2.C3.D4.B5.D6.B7.
10、C8.C9.B1.D材料无法体现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A项错误;汉初奉行“黄老之学”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是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中“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说明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其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故D项正确。2.C材料主要说明了汉初采取道家思想治国适应了社会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故选C项。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项。3.D材料意在强调董仲舒的学说对传统经典的继承,故D项正确;
11、董仲舒的学说是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出来的,并不是对春秋的完善,A项错误;“杂糅性”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传统,和新的时代需要无关,C项错误。4.B根据“王者必受命而后王”和“通以己受之于天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受命于天,一统天下,所以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故选B项;“春秋大一统”思想指的是政治、经济、思想的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天人感应”指的是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而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C项;“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而材料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D项。5.
12、D据材料“专用儒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专制的手段,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但也易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固化思维,故选D项;“传承了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中“董仲舒把君权加以神化”的表述不符,排除A项;秦朝已出现国家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非“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排除C项。6.B材料“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说明汉武帝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家之术的内里,故B项正确;
13、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诸子思想融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7.C材料信息显示,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授课内容,这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C项正确;太学把“五经”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控制,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举措改变了选官的不公平状态,B项错误;汉武帝这一举措可以抑制其他学说发展,但其他学说并未因此而失传,D项错误。8.C材料“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都成为儒家的教化之地”反映了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西汉王朝,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即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故选C项;汉初统治集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14、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不涉及法制建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传播,而不是汉赋,排除D项。9.B根据表格可知,儒家学者的籍贯分布中,齐鲁地区的比重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广泛传播,儒家学者的籍贯不再以齐鲁地区为主,故选B项;齐鲁地区作为儒学的重要基地,一直在发展,材料仅体现出儒学在其他地区得到迅速扩大与传播,并不能表明齐鲁地区儒学衰落,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表明地方权力被收归中央,体现不了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大,排除D项。能力提升练1.D2.D3.A4.C5.D6.A1.D材料中儒、道两家的大
15、讨论无法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故A错误。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故B错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儒家肯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而道家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儒家的观点可以论证汉取代秦的合法性,这种讨论有利于统治者认识到儒家思想对维护统治的重要作用,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故D正确。2.D据材料“主张行仁义,法先圣。他认为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可知,汉初陆贾融合儒家和道家思想,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统治者的需要,为后来独尊儒术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学说属于法家思想
16、,陆贾的主张属于儒家思想,排除B项;“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3.A根据材料“认为天下之人都是君主的臣民,夷狄也不例外;君主如要推行王道,使天下一统,就必须将夷狄之民也纳入到统治范畴之内”可知,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范畴之内,强调君主对他们的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董仲舒的主张迎合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主张将夷狄纳入君主的统治范畴之内,强调君主对天下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强调君主对天下的统治,不涉及削弱地方诸侯的政治实力,也不涉及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排除C、D两项。4.C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
17、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置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教授儒家经典。据图可知,汉武帝至汉元帝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的人数稳步上升。这说明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从汉武帝至汉元帝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汉武帝的积极“有为”政策不足以解释汉武帝之后太学博士弟子人数上升的现象,排除A项。早在战国时期,儒学就已成为诸子百家中的显学,排除B项。董仲舒吸收的主要是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部分思想,排除D项。5.D礼乐制度维护的是西周的分封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中朝关系源远流长,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伏完与其女儿(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制度,不是解决君臣矛
18、盾,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公事从臣礼,私事从子礼可知,该案例是维护封建君臣等级秩序和父子伦理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故D项正确。6.A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结合所学可知,“霸道”主要指法家思想,“王道”主要指儒家思想,这反映了汉朝统治者强调儒法并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汉宣帝父子在治国思想上的分歧,并不能说明当时“儒法对立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地位上升,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统治者治国强调“外儒内法”,故D项错误。7.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百姓行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视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解析(1)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设立学校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本身的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2)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