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检测二(第三、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期中考试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了宋代()A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D宰相制度日益完善2北宋一名低品级官员撰文追记先祖以“义”感动来犯者、以钱财却敌、“一言拒寇”来保全家乡之举。元祐(北宋后期哲宗年号)年间,官居宰相、副宰相的十余位显贵为该文作题跋。这最有可能是因为该文()A宣扬了程朱理学B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C表达了市民诉求D迎合了朝廷边防
2、政策32022浙江省A9协作体期中考试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指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以下结论最能体现叶适观点的是()A宋代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与安定C“柔”是指文官统军D宋代崇文抑武导致边防危机42022江苏省镇江市期末考试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权力分割过细B崇文抑武政策C行政效率低下D承袭前朝传统52022浙江省湖州市期末考试汤因比在
3、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被宋朝的中国文明所强烈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而这些领土又从未纳入过(当时的)中华帝国的版图。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A随季节迁徙政治中心的辽朝行营B国制契丹,汉制汉人的南北面官制C女真族的“猛安谋克”管理系统D蒙古族犬牙交错式的行中书省制62022辽宁省葫芦岛市期末元朝行省是在中央派出机构基础上演化而来,任命行省官员遵循的原则是:“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至)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朝()A行省官员位高权重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
4、划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72022浙江省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考试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82022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期中考试在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门第观念的消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92022江苏省启东市期中考试南宋朱熹指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
5、胜则天理灭”,所以应当“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这体现了朱熹()A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思想B注重伦理道德的通俗化C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D强调个体价值和人性尊严102022山东泰安期中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A坚持中央集权制原则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112022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考试清朝中后期,编纂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
6、书”。这一做法说明()A君主专制渗透到文化领域B政府编书风气由此开启C传统文化由此可健康发展D传统文化因此遭到摧毁122022青岛黄岛区期中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团结D使皇权空前强化132022河北省邯郸市期末考试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
7、、鱼,出售获利巨大。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B农业多种经营有所发展C种植业传统地位丧失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142022山东省烟台市期中考试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直至明初仍是一个村落,居民仅五六十家”,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逐渐发展成“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农民甚至会任由土地荒芜。这种现象说明当地()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B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土地兼并空前严重D重农抑商政策废止152022河北省邯郸市期末考试黄宗羲认为,皇帝只是受天委托治理,天下不是皇帝私人所有,臣子也不是皇帝的奴仆,群臣是治
8、国的工作队伍。据此可知,黄宗羲的主张()A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B颠覆了“君权神授”观念C推动了文官政治确立D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162022山东省德州市期末考试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这些言论()A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要求B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C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2022山东泰安期末(15分)图1、图2分别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行政区划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指出图1北宋时期地方行政管理的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因素。(7分
9、)(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元代地方行政管理发生的变化及影响。(8分)182022山东淄博期末(12分)辽宋夏金时期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第二,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具有“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认识第三,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以为自己部分进入中原地区且在“九州”中国之内,应该属于中国,同时,也承认宋朝在“九州”之内,也是“中
10、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材料二2003年,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平安地乡阿汉土村宋家梁屯北山辽墓出土了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记载说“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轩辕即黄帝。以上材料均摘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辽人、金人“中国观”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8分)(2)说明材料二所载墓志对研究材料一中辽人“中国观”的价值。(4分)192022山东省聊城市期末考试(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1、清代前中期,注重对边疆的治理。第一,从观念上看,它承认边疆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性,用中华固有的道德主义来看待边疆的民族,对边疆和内地采取不同的政策,体现了一种文化边疆意识。同时,针对西藏、青海、蒙古、新疆等地区,通过制定诸如善后章程之类具有较强的“自治权”的单行法规或基本法,赋予其一定的“自治权”。第二,在实践中,在确认民族性和实行相对自治的基础上,还强调边疆民族参与本民族政治的思想。这种体制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参与式的“自治”,即将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制度之中,把其行政活动置于国家法律之下,并在此前提下让其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处理各种行政、法律事务。摘编自冯建
12、勇构建民族国家: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边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政府边疆治理的特点并予以说明。20(10分)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科技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商周时期的一片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更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
13、官,扩大到了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已扩散到了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邸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编写一幕发生在宋、明、清代前期(任选一个时期)人们针对邸报上有可能出现的政治、经济内容进行对话的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宋、明、清代前期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阶段检测二(第三、四单元)1解析:根据材料“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
14、通过相权的互相制衡,从而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选C项;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主要表现在政事运行和公务处理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通过分割相权来扩大君权,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排除D项。答案:C2解析:“以义感动来犯者、一言拒寇来保全家乡之举”的功绩迎合了北宋后期相对保守的边防政策,从而出现众多显贵为其作序的局面,故选D项;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与材料北宋不符,排除A项;宰相、副宰相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为其作序,而非源于其文学价值,排除B项;材料的主体是官员群体,而非市民群体,排除C项
15、。答案:D3解析:“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说明叶适认为宋代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边防危机出现,无法有效应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答案:D4解析:材料中“枢密院、将帅、三司”等机构对跟本机构职责相关的问题完全不了解,体现了宋朝“分化事权”带来的弊端,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对文臣武将地位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宋代“分化事权”是汲取前朝的教训,不是“承袭”传统,排除D项。答案:A5解析:辽朝地域辽阔,因地制宜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
16、”相符,故选B项;行营属于具有契丹族民族特色的管理制度,并非学习的汉族制度,排除A项;“猛安谋克”属于具有女真族民族特色的管理制度,并非学习的汉族制度,排除C项;元代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属于制度的创新,并非学自汉族,排除D项。答案:B6解析:根据材料大意可知,元朝地方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且行省官员的任命由中央和皇帝掌控,体现了元朝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行省官员的权力和地位,无法得出是否位高权重,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元朝行政区划的层级划分,无法得出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这个结论,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行省官员任命没有涉及疆域管理,选项表述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答案:B7解
17、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苏湖熟,天下足”都说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成为国家财政税赋的主要承担地区,故选D项;材料强调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不涉及农民赋税负担重,排除A项;“苏湖熟,天下足”是说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而不是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排除B项;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作物(玉米、甘薯等)输入中国,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根据材料“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的土地买卖交易十分频繁,反映的是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中的“土地买卖”现象不具备因果逻辑关系,排除B项;宋代门第
18、观念只是淡化没有消失,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没有废止,排除D项。答案:A9解析:“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体现了对人道德的要求,故选C项;“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这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而没有提到如何实现这种人生价值,排除A项;“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体现了注重伦理道德,但其做法无法体现通俗,排除B项;“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无法体现人性尊严,甚至没有体现个体价值,而是更加强调社会伦理,排除D项。答案:C10解析:据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知行省制下,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行省
19、制下,地方拥有部分权力,而非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行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排除B项;行省制围绕中央与地方矛盾展开,而非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C11解析:据材料“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可知,四库全书的编纂借机筛选清理古籍,清除异端,以巩固统治地位,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渗透到文化领域,故选A项;之前就有政府编书,“开启”说法错误,排除B项;不符合清廷政治标准的书籍被销毁,且清廷实施文化专制,传统文化不能健康发展,排除C项;四库全书也有保存传统文化的一面,排除D项。答案:A12解析:清政府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故选B项;地方
20、割据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A项;该措施削弱地方割据,有利于民族团结,排除C项;该制度涉及的是地方管理,跟皇权的强化无关,排除D项。答案:B13解析:据材料“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可知明代农民除发展农业以外,兼营禽、畜、鱼等产业,反映了农业多种经营有所发展,故选B项;据所学农产品商品化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经产生,排除A项;据材料“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可知种植业依然是主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新的生产关系,排除D项。答案:B14解析:据材料“农家都已经把绫绸作为主业,丝织业产品价格的高低,成为决定当地农民有岁无岁的主要依据”可知当地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
21、已非常严重,故选B项;封建自然经济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民把绫绸当做主业,任由土地荒芜,并未反映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C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排除D项。答案:B15解析:据材料“皇帝只是受天委托治理,天下不是皇帝私人所有”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故选A项;据材料“皇帝只是受天委托治理”可知没有颠覆“君权神授”,排除B项;据所学文官政治在宋代就已经确立,排除C项;据所学黄宗羲的主张有利于思想解放,但是他的思想不是主流思想,没有对传统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排除D项。答案:A16解析:据材料“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22、都在批评封建君主专制,可知,明清之际,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腐朽,激起了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等进步人士的反对,从侧面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不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A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未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进步思想的产生,而不是进步思想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答案:C17解析:(1)特征:根据图1和所学,可从北宋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体制,以天然山川、河流等划分行政区划的边界,“路”数量众多,管理区域有限等分析总结。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吸取前代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文治国,少数民
23、族政权林立分析解答。(2)变化:根据图2,可从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行省数量减少,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角度分析解答。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特征: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体制,以天然山川、河流等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最高行政区“路”的数量众多;内重外轻,守内虚外;管理区域有限。主要因素:吸取前代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周围少数民族政权林立。(7分)(2)变化: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区划采取“犬牙交错”(交界线曲折、错综复杂)的原则;国土面积广大,但省级单
24、位数量大幅减少;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影响:使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经济文化的认同感。(8分)18解析:(1)依据材料一“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他们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见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但也没有把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说明“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观”的发展演变进行解读,“中国”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的概念。“中国”最初是一个地理方位名词,与华夏族群联系紧密,特指中原或华夏。但是随着
25、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扩大,“中国”的内涵随之扩大。凡是接受中原礼仪文化的族群都渐渐被纳入中国的范畴。“中国”也就日益成为一个超越地理与族群的共同体。总之,“中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依据材料二“(永清公主墓志)其碑文记载说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轩辕即黄帝”,可知材料二所载墓志作为实物史料,证明材料一中辽人“中国观”不仅见于文献记载,也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答案:(1)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但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因此辽人、金人“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发展的概念。“中国”最初是一个地理
26、方位名词,与华夏族群联系紧密,特指中原或华夏。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扩大,“中国”的内涵随之扩大。凡是接受中原礼仪文化的族群都渐渐被纳入中国的范畴。“中国”也就日益成为一个超越地理与族群的共同体。总之,“中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8分)(2)材料二所载墓志作为实物史料,证明材料一中辽人“中国观”不仅见于文献记载,也为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证实。(4分)19解析:据材料“用中华固有的道德主义来看待边疆的民族,对边疆和内地采取不同的政策”可得因地制宜,具体来说在内地实行省制,设总督、巡抚,在边疆地区设立将军辖区、办事大臣等;据材料“通过制定诸如善后章程之类具有较强的自治权的单行法
27、规或基本法”可得依法管理,具体来说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金瓶掣签制度等;据材料“即将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纳入中央政府的管理制度之中”可得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参与治理,具体来说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册封达赖、班禅并允其参与政务管理等。考生如列举其他措施亦可得分。答案:因地制宜(1分):内地分立18省,设巡抚、总督治理;对于东北、西北边疆分设5个将军辖区;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进行管理;在西藏与青海设立办事大臣辖区;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利用宗教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依法管理(1分):1793年,清政府
28、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乾隆时期规定,达赖、班禅的转世灵童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每点2分,共4分)边疆民族地方的首领参与治理(1分):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管理地方;册封达赖、班禅与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每点2分,共4分)20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对于发生在宋、明、清代前期(任选一个时期)人们针对邸报上有可能出现的政治、经济内容进行对话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作答。如选择明代,可结合内阁制度的设立,包括内阁设立的背景、内阁的职责和地位、内阁设立的影响等内容进行编写。答案:主题:明朝内阁制度(2分)甲:
29、各位最近有没有看邸报?上面说永乐帝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内阁。你们说,在皇宫内设置这么一个机构有什么用呀?乙:其实内阁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还不是因为太祖皇帝在废除了宰相后,朝廷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处理,你想想全国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那么多,就算他一个人不吃、不喝、不睡也处理不完呀。太祖皇帝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来减轻自己的负担。丙:是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永乐帝既想轻轻松松做皇帝,又不想权力下放给大臣们,于是便选拔翰林院官员入驻文渊阁,参与机密事物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丁:内阁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呀?有人说内阁大臣就是以前的宰相。甲:内阁大臣虽然可以参与国家事物的决策,但仅仅是为皇帝出谋划策,没有决策权,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虽然地处宫内,但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与原来的宰相不是一回事。(8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