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州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共2页。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从如图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早期A 政治中心不断向西推进B经济重心已有南移之势C空间差别导致文化迥异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空间2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
2、意识3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这说明当时儒家提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道家提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兵家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A 各学派均关注人与自然B民众对社会安定的渴望C各学派的主张渐趋一致D思想服务于统治的需要4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下,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或取自“吉语”,或取自地理方位,或取自俚俗,偶有姓氏命名的
3、,也大多与当地实际居民姓氏无关。秦以后的村落命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A宗法观念弱化B专制集权强化C风俗观念演化D社会治理僵化5秦统一六国后,把原关东各国的贵族、豪富分别迁徙到关中以及蜀郡各地。这些人中的一些豪商大贾迁徙到各地后重操旧业,冶铁煮盐,主要是使用奴隶劳动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还相当大。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A笼络关东各国统治阶层的策略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C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建设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6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一现象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收入B.加剧了地方割据的隐患C.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达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
4、南移7秦汉时期,平民百姓多以素食为主,只有贵族,老者可以食肉,且对饮食礼仪有很多繁文缛节的规定。到了唐朝,食肉者不断增多,狂饮大嚼、粗放饮食代替了以往的精细餐饮。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食品结构的改变C儒家思想的影响D民族交融的推动8汉武帝以后,汉宗室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机会很少,只是在一些礼仪性的场合才出来装点门面。而南朝时期,各王朝皆以宗室子弟为都督,领州刺史,镇守地方,战略形胜之地更极少假于他人,皆用宗王。南朝对待宗室态度迥异于汉代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B儒家理想化政治诉求的影响C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D佛道思想盛行冲击传统观念9有学者指出,“文景之治”时期
5、恰值汉代地方权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开元盛世”之后唐朝虽然由盛转衰,但唐王朝经济活跃、文化昌明、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国的地位继续保持了百年之久,这一阶段正是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的时期。作者意在强调A汉唐盛世都是以君主的开明为基础B地方分权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C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D汉唐繁荣得益于地方分权政策10唐代婚姻中,贞洁观念较为淡薄,妇女改嫁现象非常常见,就连皇室成员也不例外,公主再嫁者高达二十三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唐代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B唐中期后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冲击C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的影响D儒家思想受冲击崇尚男女平等观念11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
6、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刑部12诗歌本是吟咏情性的文学体裁。唐代科举以诗入试后,诗歌中经常可见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等内容,也多有士人抒发渴望被举荐提拔、盼望及第之情。材料主要反映,试诗制度A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B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C.造成现实主义诗歌流行D.导致了诗歌创作功利化13近期热播的清平乐以宋仁亲在位时期的宋代为背景,展现了一幅集朝堂、 后宫
7、、百姓、边疆生活于一体的画面。其中,诠释的宋太祖留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的遗训,更是宋朝独有。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14北宋时,在与辽、夏等边境地区设置的贸易场所榷场里面,书画交易只是偶然出现,并未形成气候。到了南宋时期,宋金边境的榷场遂成为书画文物由北向南回流的渠道,且兴盛起来。据此可知A两宋时期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B书画回流蕴含宋人对故国依恋之情C南宋时期南方的书画创作手法很高D南宋时期南方成
8、为全国的经济重心15宋代科举制着眼于防范作弊、保护“公平竞争”的考虑,设计的考试程序及规则,“一切以程文(固定章法、格式)为去留”,这模糊了儒家重视个人品德及才行的理想标准,并且最终发展为束缚人才的桎梏。以上信息表明科举制A.目标与手段存在矛盾B.难以选拔对社会有用人才C注重选才公平与开放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6唐诗倾向于感性抒发,宋词则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 造成宋词这种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B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C统治者加强专制集权D理学强调修养的影响17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汉中茶三百
9、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例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18如图为学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解释较为准确的是A 首次过亿得益于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B 世界联系加强背景下首次达到两亿C1700年后直线上升根源于赋税制度改革D国家分裂时期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19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
10、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20在希腊人看来,“对抗”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在体育场上还是每年举行的剧作家大赛活动,无论是在公民大会上还是在哲学家的教学中,“对抗”无所不在。据此可知,古希腊人推崇“对抗”旨在A培养公民素质B追求自由思想C传播民主观念D强化危机意识21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确立了近代社会的
11、行为规范C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D突破了万民法的阶级局限性22“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B创制过程不断发展完善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23对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正确理解是A知识是美德的充分条件B美德是获得知识的前提C知识能够充实道德D美德就等同于知识24出现于城邦政治以前的希腊神话故事对后来欧洲的文学和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故事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
12、,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命运,也会为情所困,甚至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这表明此时的古希腊A民众的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宣扬人的地位高于诸神C神话文化中具有人文色彩D民众理性占据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题,共52分)25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
13、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
14、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材料三 资本家们对利率为 8%10%企业没有丝毫热情。因为这种利率远不如每年可以赚取20%50%利率的传统投资(农业信贷、钱庄、典当铺、土地)。国家不是按照本应去做的那样保护其新生工业,而是根据一种古老的本能反应去非常沉重地打击最有活力的企业。社会的成功在那里首先是获得权力和官位。政治功能凌驾于其他一切的特性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经历,解释了这些传统的行为。模仿西方议会制的做法,后果也显得没有意义了。这绝不是因为中国对自由民主的不“成熟”,而是因为这种借鉴制度与中国的传统格格不入。谢和耐中国社
15、会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9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8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表2中外历史纲要(上)模块篇目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莫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七单元
16、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外历史纲要(上)中选取两个以上的篇目,设计教材编写的任一主旨思路,并概述和说明该思路。(要求:明确写出所设计的思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概述和说明准确全面.)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乱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货”,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
17、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体,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倖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指出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6分)(2)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影响.(9分)巴州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历史答案A 选择题DD
18、BBD,BDCCA,BDABA,DDBBA,CBACB 非选择题25、(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8分)(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3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6分)(3)障碍:传统投资的暴利大大降低了资本家投资近代企业的兴趣;专制王朝的传统习惯性打压新兴产业;中国的人文传统推崇的是权力与官位而不是经营竞争;借鉴西方的做法只是形式上的模仿。(8分)(或答: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
19、本积累;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科举、官本位的传统思想;自然经济的阻碍、封建制度的阻碍)【详解】(1)由材料中“小农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得出: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由材料中“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得出: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由材料中“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得出: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由材料中“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得出: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2)第一小问“调整”,由材料中“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得出: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
20、发展状况设立市镇。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从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增幅大、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3)由材料中“资本家们对利率为8%10%企业没有丝毫热情”“利率远不如每年可以赚取20%50%利率的传统投资(农业信贷、钱庄、典当铺、土地)”得出:传统投资的暴利大大降低了资本家投资近代企业的兴趣;由材料中“国家”“非常沉重地打击最有活力的企业”得出:专制王朝的传统习惯性打压新兴产业;由材料中“社会的成功在那里首先是获得权力和官位”得出:中国的人文传统推崇的是权力与官位而不是经营竞争;由材料中“模仿西方议会制的做法,后果也显得没有意义了”“这种借鉴制度与中
21、国的传统格格不入”得出:借鉴西方的做法只是形式上的模仿。26【示例】篇目: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思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概述说明:秦朝顺应历史潮流,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汉代开疆拓土,通过对匈奴的战争及在西北西南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在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后,隋唐政府通过完善中央集权政治,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同时,隋唐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
22、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通过推行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明清时期,通过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平定分裂势力的叛乱、抗击外来侵略等措施,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可见,中国古代统一进程不但继续维持,而且不断地发展和巩固。在此过程中,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综上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其它思路亦可,如:思路一: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富强的探索;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思路二:
2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思路三: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历史的延续、变迁和发展,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详解】篇目: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思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概述说明: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秦王嬴政通过远交近攻、广招人才等措施结束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并通过在中央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等措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24、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对匈奴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隋唐政府通过建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等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唐朝,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等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等措施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明清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时期,对内平定分裂割据势力的叛
25、乱,对外抗击外来侵略,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时期。综上所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7.(1)背景: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肆意搜刮、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官逼民反危及政府统治。(6分)(2)特点: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中央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减少官员压榨百姓;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9分)【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中“官员因没有固
26、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得出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缺乏稳定收入来源;根据中“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可知,官员肆意搜刮、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官逼民反危及政府统治。(2)特点:依据材料中“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可知,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根据材料中“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可知,中央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持;根据材料“这一时期以帛计体,按季发放”以及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俸禄形式可知,按季度发放俸禄,以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影响:根据材料“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可知,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俸禄制度改革一定程度减少官员压榨百姓;俸禄制度改革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